隆中对练习 及答案
《隆中对》练习及答案

23 《隆中对》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亮躬.( )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 )为信然..( )。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之,谓.( )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 )来。
”庶日:“此人可就.( )见,不可屈.( )致.( )也。
将军宜.()枉驾..( )顾.( )之。
”由是先主遂诣.( )亮,凡.( )三往,乃.()见。
因.( )屏.( )人日:“汉室倾颓..( ),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 )德量力,欲信.( )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 )猖蹶..( ),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 )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可图.( )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 )尽.( )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 )天所以..( )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 )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 )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 )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 )敢不箪.( )食壶.( )浆以迎将军者乎?诚.( )如是..(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日:“善!”于是与亮情好日.( )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测试(含答案)
![[隆中对]测试(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0691efd1f34693dbef3e28.png)
[隆中对]测试(含答案)《隆中对》一、填空(7分)1.《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作者是晋代代著名史学家陈寿。
(人名)2.“凡三往,乃见”所指的历史典故是三顾茅庐;“然操遂能克绍”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官渡之战;与“南抚夷越”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七擒孟获。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9分)①谓为信然..:确实这样②自董卓已.来:通“以” ③乃.见:才④因.之以成帝业:凭借⑤因.屏人曰:于是⑥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⑦存恤..:爱抚、爱惜⑧情好日.密:一天天的⑨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⑩箪.食壶.浆:用竹筐装着用壶盛着⑾然操遂.能克绍:最终,终于⑿志犹.未已:仍然,还⒀犹.鱼之有水也:好像⒁枉驾..顾之:屈尊⒂将军岂.愿见之乎:是否⒃遂用.猖蹶..:因此失败⒄抑.亦人谋也:而且三、解释句中加点词,并举出一个含有这个词的例句(10分)1.贤能为.之用被士卒多为用者山峦为晴雪所洗2.若.跨有荆益如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若士必怒若无兴德之言 3.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后遂无问津者遂许先帝以驱驰遂用猖蹶四、解释加点词语,并根据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组成成语(4分) 1.孤不度.德量力度:估计审时度势审己度人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身:亲自身临其境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五、翻译下列句子(30分)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提并论,当时的人没有承认这件事的。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但是才智薄弱,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地步。
3.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当。
4.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和他争胜。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五篇范例)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五篇范例)第一篇:隆中对阅读及答案《隆中对》复习资料解释重点词语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必能裨补阙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词类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一词多义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遂由是先主遂诣亮()自董卓已来()遂用猖蹶()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好为《梁父吟》()因屏人曰()谓为信然()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贤能为之用()欲信大义于天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4、古今异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今:】此人可就见【古:今: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今:】主上蒙尘【古:今:遂用猖獗【古:今:】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5、重点字词躬耕陇亩()先主器之()此人可就见(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因屛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度德量力()()曹操比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殆所以资将军()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内修政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先生解之曰()帝室之胄()三.翻译句子(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四.课文理解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2.诸葛亮分析与曹操不可争锋的主要原因的是:3.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②孙权4.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五、对比阅读(一)【甲】亮躬耕陇亩...君谓计将安出?”【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隆中对试题及答案

隆中对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隆中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对话,请问它发生在哪个时期?A. 三国时期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A2.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哪些战略建议?A. 攻占荆州B. 夺取益州C. 联合孙权D. 以上都是答案:D3.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到的“天下有变”是指什么?A. 天下大乱B. 天气变化C. 社会动荡D. 政治变革答案:C二、填空题4. “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________”策略,是希望刘备能够利用地理优势,稳固发展。
答案:北抗曹操,东和孙权5.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刘备若想成就大业,必须先“________”。
答案:取得民心三、简答题6. 简述“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策略的意义。
答案:诸葛亮建议刘备在西方与各个少数民族建立和睦关系,在南方安抚当地的夷人和越人,以此来巩固蜀汉的边疆安全,减少外部的敌对势力,为刘备的长远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四、论述题7. 论述“隆中对”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影响。
答案: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一套完整的战略发展蓝图,这不仅为刘备后来的行动提供了指导,也为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深远的规划,使得刘备能够在三国乱世中稳固发展,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一对话体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思考题8. 结合“隆中对”的内容,谈谈你对诸葛亮战略思想的认识。
答案:(此题开放性较强,考生可以根据对“隆中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例如,可以从诸葛亮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对地理优势的利用、对人心的把握、对外交策略的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完】。
《隆中对》练习(含答案

隆中对一、基础识记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2、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通,音,.义(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通,音,.义3、文学知识《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音),是朝人,家,所著本书共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对,是的意思。
4、翻译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 自董卓已来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故患有所不辟也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4、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C 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5、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
《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习题及答案

《隆中对》习题及答案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隆中对》习题及答案(共含11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隆中对》习题及答案《隆中对》习题及答案[自读思考]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题。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
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
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
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
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
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
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
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
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
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
刘备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当作兄弟。
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昊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
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二人都不会。
1.勾划出又段中与话葛亮相关的语句,谈谈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2.依据阅读,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请任选其中之一,发表你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学习《隆中对》和阅读上文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解说:自读思考采用与课文对比阅读的形式,既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又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延展训练,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隆中对》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

《隆中对》练习【一】兰州市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字可兴矣”28.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1分)高祖因之以成帝业29.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2分)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30(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①曹操:②诸戎、夷越:【二】黄冈市选文同上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 (4)利尽南海 (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11.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2)(3)12.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三】荆门市选文同上3.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B.利尽南海利:利用 C.国险而民附附:归附 D.时先主屯新野屯:驻扎4.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B.①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5.句子翻译(3分)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译文:6.填空(3分)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2.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 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 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 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3.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司马光 主编的《 》一 书。(2分) 《资治通鉴》
(四)【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礻韦、允等 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 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4)、孤不度德量力 。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 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 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六)5.句子翻译。(3分)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思吗? 6.填空(3分) 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 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 兵力\人才 优势;分析孙 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 民心 优势;分析刘 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 物产 优势,也指出 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 大计。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低微鄙陋 ) 将军宜枉驾顾 之( 拜访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 由是先主遂 诣亮( 因此 ) 2.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2分) 3.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3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分)
(七)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 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 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3、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件事(指每自比管仲、乐毅这件事)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您)只能到他那儿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委屈大驾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三)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于诸侯。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 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5.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 (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出师表》《后出师表>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 指的是《隆中对》 。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 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 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 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因屏人⑥ 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 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 将安出?”
隆中对练习 及答案
(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锋:争强、争胜 ⑵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资: 资助、给予 ⑶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兴旺富裕 ⑷ 总揽英雄 揽 招致、罗致 2、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 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 分) 3.“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
(五)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
11.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 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 (1) (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 (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12.简答:(3分) (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 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 ⑧刘备“总揽英雄”。 (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 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 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
15、“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 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天下计” ,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分) 16、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 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 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 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 可)
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 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3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 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 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 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先帝 。 12、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1分) Zhòu :“身”的意思 13、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是 亲自 。 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3分) 1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 概括均可)。(1分) 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