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教案2015.3(第7次授课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第13、14、15课)

3.做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二、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个性自由
1.个性自由不是无拘无束
2.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
3.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课堂小结>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习题册)
提问2: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点对不对?
P169
对,说明理由。
二、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1.人生发展不能只顾个人利益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3.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阅读P175图示
谈谈怎样处理义利关系,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一、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1.人生价值不在自己活得多少
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3.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提问5:什么是意志?
参考答案:
P149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和自决能力。
2.理想、信念与意志的关系
理想是信念的依据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须的主观条件。
3.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提问6:什么是责任?
提问2:成功者与平庸者最大区别是什么?
P127参考答案: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无明确的人生目标。
提问3: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P12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1)

利己/利他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1.利他主义,利己主义简介利他主义(altruism)或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
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
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
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
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
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
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
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
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
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
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意为“我”。
利己主义思想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是古代利己主义思利己主义想的典型。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利己主义被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完整的道德学说。
资产阶级的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C.A.爱尔维修等人,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几千年来剥削阶级信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观念,看作是人的不变的利己本性,并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
2.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利他主义包括仁爱利他主义和利己利他主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它们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和谐一致,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同情和相爱,掩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否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哲学与人生13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ppt课件

到的好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精神利
益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利益是基础,政治利益是保
障,精神利益是导向。
ppt课件
2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向前路过他面前的每 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 这个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
斯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 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 经认识到了自己与动物, 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ppt课件ຫໍສະໝຸດ 10• 分析赵薇穿日本军旗装事件,说明个人行为与社 会紧密相连。
(1)个人与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ppt课件
11
人与社会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 发展离不开社会;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组 成的,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社会全体 成员努力的结果。但是,个人与社会相比较, 社会起着根本决定的作用。
16
第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P 169
个人正当利益: 是指人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通过诚实 劳动或合法经营的途径和方式,所谋求的用以满足个人 正常生活和有效工作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应得利益。
不能将个人的正当利益等同于自私,自私的本质是损
人利己,如果是争取合理地正当的个人利益,非但不是自
私,还要受法律保护。
P 165
4
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你每天是否喝水、吃菜、吃肉?
•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ppt课件
5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 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 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求生 欲等自然欲求。
第一课时-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第一课时 时间: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班级:职三(1)(3)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 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 、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 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新课(5分钟)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三、小结(5分钟) 四、课堂练习(5分钟) 五、作业布置
为什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成为黄金一代的航天员, 能够上天、为祖国争光? “神七”发射成功,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能够在太空按 照既定计划自由翱翔,除了一定的个人条件外,还需要哪些 社会条件?
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社 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的政治制度、社 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程度和传统文化等条件,都对人的活动 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告诉我们:我们个人要想成才,必须 具备成才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 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 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 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 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 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 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基础课课程标准模板-(2)哲学与人生

安徽金寨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哲学与人生》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标准制定依据《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依据《《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人生教育。
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目标三、课程设计思路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学生初中毕业实际出发,贯彻“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适应专业学习需求为方向,在课程设计上,力求体现哲学原理的学习与人生发展结合起来,把世界观教育融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能促进《哲学与人生》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和人生境界的提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获得社会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实现本课程教学资源行业共享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设计与学时安排五、教学实施(一)教师要求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工作中认真思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知识成果,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的人才观、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和无私的发现奉献精神。
3、要用客观、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学生, 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要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教学条件要求(1)教学用具。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三)学习资源1、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与人生》主编:王霁2、参考资料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还包括人生成长典型个案、哲学与人生问题教育专家、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等社会教学资源。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狼孩的故事
鲁查努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在 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护 林员发现了一个吃狼奶 长大的女孩劳拉。这个8 岁女孩用四肢爬行,用 狼的语言在狼群里尽情 “交谈”。小劳拉后来 被送到美国心理改造中 心。经过18个年头的艰 苦学习,劳拉才逐渐恢 得人性,最终还上了大 学。
结合这个案例,思考:怎样正确对待公与 私二者的关系?
30
2020/11/16
03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要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关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公与私的关系 (1)所谓公,就是社会或社会利益;所谓私, 就是个人或个人利益 (2)公与私是对立统一的。①其对立表现在, 它反映了不同利益对象及其要求。②其统一表 现在,对全局而言为私的利益,在一个局部就 是公共利益;对局部而言为公的利益,在全局 就是为私的利益
则能从事生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B. 人是社会的产物
C.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03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B 6.利己主义最大的弱点是必将导致()
A.强权即公理
B.不同主体间利益的冲突
C.道德建设机制的混乱
D.伦理、规则的不确定性
7.李大钊说:”真正合理的个人主义,没有不顾社会秩序的;真正合理的社会
01人生发展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利益 所谓利益,就是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
上得到的好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政治利 益和精神利益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利益是基 础,政治利益是保障,精神利益是导向。
02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
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更是社会劳 动的产物 即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 属性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利己的动机,利他的效果一种年代久远的观点认为,利他精神是社会和国家不可缺少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利己之心则是破坏性的,有害的,对团结只会起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直到今天,在中国13亿人中,可能有12亿9999万以上的人还是这么认为。
然而,出现国民普遍迷信利他主义的现象,除了传统文化的因素之外,大概与中国共产党的人为鼓吹不无关系。
1949年来,所谓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被人为地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种观念将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主张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需要。
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冲突的文明成果,长期只有极小的学术圈子内才有所知晓,这可能是中国的公众舆论难以全面客观地对待利己主义的主要原因。
亚当.斯密的观点可以借助于很生动的事例来理解。
我曾经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过,那个时候,哪个农民如果有一双套鞋(胶制的雨靴),就是值得炫耀一番的财富,亚当.斯密的利己促进公益最大化的理论,可以借助于套鞋来理解。
张三因为看到9亿农民没几个人穿套鞋,套鞋市场需求量极其巨大,投资将有大钱可赚,所以,建了一座年产10万双套鞋的工厂,假设他每双卖10元钱——10元钱在那个年代可是个了不起的大数目,能净赚5元。
这样,9亿农民中只有10万境况稍好的人能买得起。
他一年毛收入100万,净赚50万。
不用说,发了。
李四见张三做套鞋能赚这么多钱,就也建了一座套鞋厂,也能年产10万双。
但全国9亿农民中只有10万人出得起10元钱买这种鞋,假定市场两人均分,这样,两人就各有5万双卖不出去。
卖出去怎么办呢?只有降价。
降到8元左右吧,结果20万双全卖出去了。
虽然张三李四从每双鞋上赚的少了,但利润还是相当可观。
为了赚更多的钱,仅仅这个极端自私的目的,两人就又扩大再生产,把套鞋的产量各自增加到100万双,同时,王麻子也来建套鞋厂,还有其他的人也拥进这个市场,全国的套鞋年产量很快达到1亿双。
为了把仓库里的鞋子都卖出去,价格不得不一降再降,降到4元——表面上看,跌破了原来的成本价,虽说每双的价格下降了六成,但规模大了,成本也跟着降了,同时,由于市场前景广阔,使套鞋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成本由原来的每双5元下降到每双2元。
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利他与利己的统一摘要:雷锋精神深刻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有人质疑雷锋精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必要。
究竟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的利益如何平衡?在充分保证个人权益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如何把握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关键词:利他;利己;雷锋精神;国家、集体与个人【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017-01半个世纪前,一名普通的士兵雷锋,以其短暂的23个春秋铸就了生命的辉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雷锋精神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为激励社会大众、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
时至今日,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益发强烈,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已成为共识,但同时也有人质疑对雷锋的过度神化,超越人性,怀疑其精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必要。
究竟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的利益如何平衡?在充分保证个人权益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如何把握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自己奉献的一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树起一座高耸的丰碑。
出于时代与政治宣传的需要,“奉献”一词被逐渐放大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力图成为人们的道德标杆,行为指南,激励人们精神的净化与升华。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人们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中,对雷锋精神的不同声音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这种质疑的正确解读将有利于我们对雷锋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首先,雷锋精神中的“利他主义”思想,始终是精神营养成份中的主动脉,是雷锋精神的精髓,也是雷锋能够终其一生,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
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韩愈“赤心事上,忧国如家”的儒家文化,再到“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的雷锋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家国合一、集体个人密切相连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我国开始了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 工作。选拔具有大本以上学历、身高1.7米左右、 体重约65公斤、年龄35岁以下、1000小时的经 历,除这些以外,还要具备思想作风好、政治 素质强、心理稳定临危不乱等品质。经过一系 列严格筛选,最终确定14人为中国第一批航天 员。之后这14人接受了基础理论训练、专业技 能训练、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等各项训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新课(5分钟)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三、小结(5分钟) 四、课堂练习(5分钟) 五、作业布置
第一框题 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一、人生发展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 三、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利己
利他的统一
一、人生发展不能损害他人利益
“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 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 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 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 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 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 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 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 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 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 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 受社会性制约。
1、人生发展始终伴随着利益关系(不能不利己) 利益:就是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的好处。
经济利益具有基础地位。 利益关系:是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
是围绕着利益的占有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核心是物质利益。 2、人生的利益是在社会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 ,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 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 之,则将其吃掉。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 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第十二周教案(11月14日—11月18日)
第一课时 时间: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班级:职三(1)(3)班
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 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 、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联名写给赵薇的一封公开信。 赵薇:你好!
我们是一些在当年日军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 者,对于当年侵华日军屠杀我同胞的罪行,我们 有着刻骨铭心的亲身体会,而作为行将入土的老 者,这些年来,我们也时刻不忘用自己的亲身经 历教导我们的后辈,教导所有身处幸福生活中的 人,牢记当年的血泪史,奋发有为,为国争光。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告诉我们:我们个人要想成才,必须 具备成才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 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 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分析赵薇穿日本军旗装事件,说明个人行为与社 会紧密相连。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
在性质上,有的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 用,而有的人则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 对比:①毛泽东与汪精卫;②孙中山与袁世凯。 谈谈你的看法。
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 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
谜底是:人。早、中、晚比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 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
些属性呢?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
1、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 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 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 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 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 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
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
2、个人与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 (2)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及其集体努 力的结果。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三、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 现利己利他的统一
如何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第一、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第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三、反对损人利己
为什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成为黄金一代的航天员, 能够上天、为祖国争光?
“神七”发射成功,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能够在太空按 照既定计划自由翱翔,除了一定的个人条件外,还需要哪些 社会条件?
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社 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的政治制度、社 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程度和传统文化等条件,都对人的活动 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