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克森在《行为治疗和神经机能病》 一书中列举了许多应用交互抑制和反条 件反射作用程序的案例,积极倡导行为 主义心理学。
二、理论渊源
2、到了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创立了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在行为学习中 的作用,提出观察学习的方式。
在班杜拉的力量基础上,经过一些心理学 家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治疗的 方法——认知行为治疗。
拖拉;工作缓慢,低效
犯错误不过是一次学习的机会——犯错 将会再次尝试——甚至多次尝试以达到目
误不是灾难性的。

人们应该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
对那些不合乎期望的人产生敌意
认知模式
核心信念
中间信念 情境
自动思维
情感
核心信念 我不能胜任
中间信念 如果我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事,说明我反应迟钝
情境
学习统计 学这门课
1.病人的这类信念和行为规则不符合人类经验 的真实性,因而是不合理的。如“我应当永 远是强大的”。
2.它们是僵硬的。过分普遍化和极端的信念, 不考虑不同情境的差异。
3.它们阻碍目标的实现,如完美主义标准势必 引起焦虑,抑制操作能力。
4.它们与极端的过度情绪有关,如抑郁与绝望。 5.个体依据它们行为,它们似乎是真实的但并
(一)经典的条件作用
4、消退:已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 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 再出现,称做条件反射的消退。
(一)经典的条件作用
5、抗条件作用:如果对一个已形成的条 件反应进行这样的操作:
一方面撤除原来的强化物,同时设法使 一个不能与原来的条件反应共存的反应与 原来的条件刺激建立联系,结果,原来的 条件反应会更迅速地被消除。
认知产生情感
认知 也许要发生糟糕的事情 他们做了坏事,别想逃跑 我做了一件坏事,应该受到惩罚 我的事情进行得相当顺利 我失去了自己珍贵的某样东西 世界不是个好地方,我毫无价值,未来没有希望
情感 焦虑 愤怒 自责 满意 哀伤 忧郁
认知影响行为
认知
行为
一定得每个人都要赞赏我
过分取悦别人;行为不果断
我必须把事情做得完美
三、理论基础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又叫工具性条件作用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它的关键 之处是有机体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 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 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操作性条件反射
4.负性自动思维的特征
⑴它是自动的,不经逻辑推理实现于脑内; ⑵它的内容消极,常和不良情绪相互关联; ⑶它随时间地点而有变化,能为意识所觉察, 具有认知过程的特征,为临床表现的一部分; ⑷它貌似真实,因为它是由功能失调性假设或 图式派生而来的;
⑸它存在于意识边缘,稍纵即逝;可表现为语 词性的和/或形象性的。 ⑹它存在的时间不定,但力量很大,并且不能 由自己的意愿选择或排除; ⑺它蕴含着认知曲解,而当事人都给以为真, 不认识它正是情绪痛苦的原因。


重大事件


假设被激活


负性自动思维
情绪
行为
生理反映
情绪障碍认知模式几个关键成分
1.负性自动思维(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
——在特定情境下自动呈现在意识中的想法,常常不 经逻辑推理突然出现,稍纵即逝。大多数患者往往觉 得这些想法很有道理,对其情绪影响甚大。
2.认知曲解或逻辑错误(cognitive distortion)
第七章(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本节要点
一、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概念 二、理论渊源 三、理论基础 四、治疗技巧 五、特点评述
一、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社会工作领域所介绍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是将认知治疗原理同行为治疗原理结合一
体的一种治疗模式,它是行为治疗流派中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理论渊源
(一)理论准备期:20世纪初期,基于基础心 理学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在对理论的验证上。
——抑郁和焦虑的病人往往用片面的方式解释境遇或 推测未来的变化,为了迎合内心已有的消极结论(认 知图式)而对事实进行取舍,结果导致认知失真或认 知曲解。
3.功能失调性假设(underlying dysfunctional assumptions)或图式(schemas)
——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功能失调 性的认知假设是潜在的,通常不再进入意识接受审查, 但它们却是支配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由于功能失调 性认知假设存在,患者对某些重大事件表现出脆弱性, 由此派生出大量负性自动想法。
负增强:通过消减厌恶性刺激使有机 体的期待行为的出现率增高。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正惩罚:通过给予一个厌恶性刺激使 有机体的不适行为逐渐消退。
负惩罚:当有机体做出一个行为后, 他所希望得到的需要性刺激消失,则该 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下降。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2、强化的程序 : 固定比率强化程序 变动比率强化程序 固定时距强化程序 变时距强化程序
我不可爱
"我被人嫌弃" "我不受人欢迎" "我是多余的人" "我被人忽视" "我真坏" "我没有价值" "我与众不同(多指是自己是最不幸的人) " "我是有缺陷的人(认为别人因此一定不会 喜欢自己) "
"我不够好(渴望得到最好--追求完美的境 地.认为只有如此别人才会重视自己)"
"我必定被拒绝" "我必定被抛弃" "我必定孤独"
2.中间信念——态度、规则和假设
由规则、态度、假设组成,尽管不如自 动思维那么容易发觉和矫正,但仍然比核心 信念更有延展性。
• 态度:体现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和理解 • 规则:人们给自己规定的,赖以生存的法则,隐藏起来的,
不为人知的规则 • 假设:与规则紧密相连,由规则推论而出
班杜拉
三、理论基础
(四)贝克认知疗法 贝克认知疗法(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A.T.Beck
提出,是当前国际上影响较深、应用较广 的心理疗法之一。是A.T.Beck在研究抑郁 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
贝克认知治疗
( Beck Cognitive Therapy )
主要目标
协助当事人克服认知的 盲点、模糊的知觉、自我欺骗 、不正确的判断,及改变其认 知中对现实的直接扭曲或不合 逻辑的思考方式。治疗者透过 接纳、温暖、同理的态度,避 免采用权威的治疗方式,引导 当事人以尝试错误的态度,逐 步进入问题解决的历程中。
自动负性想法的消极性表现在三 个方面:
一是消极看待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价 值和能力。
二是消极解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设定目
标过高,而现实估价过低,以自我挫败的方式 来思维和解释。
三是消极看待未来,认为不只是现在、过 去,而且未来也只有失败等待着他。
5.功能失调性假设
*人们看待世界的(人、事件、环境)重要信 念和假设。 *人们从童年期开始通过生活经验建立把将来 的认知图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通常不予表达,在其后的生活中,继续得到 修改与补充。 *人的倾向于选择与图式一致的信息,忽略无 关的,不一致的信息。 *人的依据图式理解现实,作出判断和预测事 件上的后果。
中间信念主要表达方式:
• 态度:不合格太可怕了(或者,我必须合格)
• 假设:如果。。。。。。那么。。。。。。 • 如果我非常努力,那么我就能做好,就会合格 • 如果我不努力,那么我就会失败
• 规则:必须。。。。。应该。。。。。 • 我必须尽最大努力 • 我应该把每件事都做好
3.
早期经验



功能失调性假设形成(或图式)
这个时期有两大理论——前一个方向是经典条 件作用,沿巴浦洛夫、华生和赫尔这个线索发 展;后一个方向是30年代,斯金纳及其弟子所 开创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方向。
二、理论渊源
(二)理论形成、发展期
1、20世纪50年代之后,一些心理学家 开始把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到临床治 疗中,如英国的心理学家沃尔普在交互 抑制原理基础上创造出系统脱敏法。
自动思维
这太难了,我 永远不能理解
反应
情感 忧伤 行为 不去上课 生理反应
腹部沉重感
1.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是关于人们最核心的观念。也常被称之为
“图式"或"图解"。是整体的、牢固的和全面概括的。
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
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

这种核心信念早在童年的时候,就逐渐产生并持续地发
(一)经典的条件作用
1、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 给予无条 件刺激。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 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泛化可能是 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一)经典的条件作用
3、分化:在泛化发生后, 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 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 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 致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只 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 这就是分化。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3、强化的类型 物质 社会 活动
三、理论基础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
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具体 过
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 程、动机确立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不一 定要亲身经历承受刺激与 制约的过程。由他人的反 应表现,可以透过自我调 节、自我回馈等能力来达 到行为的改变。
二、理论渊源
3、史哲华在1975年出版了《社会个案 工作——一种行为途径》一书,标志着 个案工作行为修正模式的形成。
1979年特纳撰写了《社会工作——连 贯各理论》一书,介绍行为修正模式在 社会工作中的运用,并对此模式作了一 些统计工作。
二、理论渊源
4. 70年代之后,贝克(beck)等人提出,行为 治疗模式中,认知在行为改变中起着至关重 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尝试把行为因素同 认知因素结合起来,确立了认知行为治疗的 积极取向。
适应范围
1. 对轻至中度的抑郁症及非精神病性抑郁最为有 效。
2. 躯体疾病或生理功能障碍伴发的抑郁状态也有 较好的疗效。
3. 内因性抑郁或精神病性抑郁,需配合药物治疗。
4. 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怖性强迫症、酒 瘾、药物成瘾等。
5. 偏头痛、慢性疼痛等心身疾病。
6. 对多动性行为障碍,冲动性行为等行为问题, 也有较好疗效。
1982年,施瓦茨对认知行为矫正概念进行 了总结。
三、理论基础
(一)经典的条件作用 经典的条件作用(classic conditioning)
又叫反射性条件作用或巴浦洛夫条件作用。 它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与
中性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
影响经典条件反射的因素 强化 消退 泛化 分化 抗条件作用
展。在生活事件,特别是关键性的生活事件中(如引起挫折、
伤痛的经历等等)不断被激发。并深信他们所持的核心信念的
准确性。
在绝大数人,甚至绝大多数存在心理障碍的
人身上,可能保持着相对的正面核心信念。
•Biblioteka Baidu
负面核心信念划为两个范畴。与"无助"相关以及"不可爱
"相关的
我无助
• "我无力量" • "我软弱" • "我易受伤害" • "我贫穷" • "我陷入困境" • "我不适当" • "我不起作用" • "我不胜任" • "我是失败者" • "我不被尊重" • "我是有缺陷的人" • "我不够好"
7.对具有不同教育水平、收入和精力的患者均有效。
基本原理
1、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 2、情绪障碍和负性认知相互影响,相互加强,这种
恶性循环是情绪障碍得以延续的原因,打破恶性循 环是治疗的关键; 3、认知曲解正是引起患者情绪障碍和心理痛苦的核 心所在,识别和改变这些认知曲解,就会使患者情 绪得以改善。
*人的有些假设是消极的,表现为功能失调, 它排斥与它不符的经验,当人们的消极期望 与积极现实相矛盾时,过去的经验往往获胜。 *抑郁症患者早期形成的这种潜在的认知结构, 已不再经过意识岸崖,存在于潜意识之中, 使他人倾向于对自己作消极评价,构成了抑 郁症的易患倾向,在抑郁症发生中起决定作 用。
功能失调性假设的特征
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行为的 后果对该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此 理论认为行为的改变之所以发生, 是因行为后面所伴随某种特别的 结果,因此强调强化的作用。 强化的作用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斯金纳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1、影响行为的单元 正增强
需要性刺激 负增强
正惩罚 厌恶性刺激
负惩罚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正增强:当有机体做出一个行为后, 给予一个需要性刺激,使有机体的该行 为出现的频率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