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白居易乐府诗之比较

合集下载

李杜优劣论发微

李杜优劣论发微

李杜优劣论发微李白、杜甫的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两颗明珠,自唐代就有了“李杜优劣”的论争,迄今各诗论大家仍然各执己见。

其实李白与杜甫孰优孰劣是一个没有结果的争论,关键只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各不相同,以及审美对象的艺术特色各不相同。

李白与杜甫本来就是两个各不相同的审美对象,他们在属于各自的诗歌领域绽放了耀眼的光芒。

一、李杜论争不同的审美趣味从审美主体上说,大部分情况下,由于读者一方面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想的流向和审美思潮的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受到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的影响,由此观点来看历代读者对李杜诗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我们才会感到,不论是抑李扬杜,或是抑杜扬李,并不是李杜诗的客观成就和价值产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历史上的文学思潮在变化,审美取向在变化,且读者个体在思想倾向、个性嗜好和审美趣味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在李杜的争论下各有看法。

在李杜生前,并不存在抑此扬彼的现象。

从实际情况看,李白在世的时候早已名动天下当时李白结交甚广,当世才学之士多与李白惺惺相敬,名僧名道更是与李白多有交往。

贺知章见了李白的诗作则击节称叹,赞之为“谪仙人”。

而杜甫泽没有李白那样多那样大的盛名,他的作品之流传也远比李白为晚。

只是到了中唐以后,经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推崇和鼓吹,杜甫的诗名才开始与李白相齐。

元稹、白居易二人出于个人的审美观,主要是出于他们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现实的诗歌主张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推崇杜甫的新题乐府,因而不惜贬低李白,这可以看做是他们抬高杜甫地位的一种手段,来达到他们宣传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的目的,但也是由于中唐以后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高涨所致。

中唐之后的诗坛是沿着李杜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韩愈、李贺、卢仝、杜牧等诗人显然是对李白富有激情与充满奇幻色彩的浪漫风情更感兴趣;而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的新乐府诗派等诗人对杜甫深刻反映现实和民生疾苦的“史诗”般的深沉诗风更为钟情。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每一个诗人写诗的风格都有所不同,诗人白居易的写诗风格是什么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诗歌风格一.通俗性。

他的诗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琅琅上口。

二,写实性。

通观白诗,多数用写实的手法来说事和塑造人物。

他的笔下人物多数有相同的命运,而又有各自不同的遭遇。

特别是个别事件和个别人物,都具有各自特色或者说特点,都具有典型形象的含义。

三,抒情性。

写实和抒情兼用。

他自己都说:“大凡大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四,叙事性。

白诗多以叙事性手法来给我们讲故事。

其代表作还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五,讽喻性。

著名的有〈秦中吟〉十首。

都是指论时事,美刺比兴的作品。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飘逸二字难概括其同时期风格出蜀前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诗歌飘逸风格比较明显;入长安受挫折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充满忧国忧民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衰怨悲痛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悲壮杜甫的诗歌风格中文学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于于民,形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有何不同李白的创作风格是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

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唐朝诗歌的流派分类

唐朝诗歌的流派分类

唐朝诗歌的流派分类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而唐诗更是唐代文学的精髓。

唐诗的数量多,流派繁多。

根据诗歌的创作与表现特点,可以将唐代诗歌分为七大流派:唐乐府、唐律、唐绝句、唐五言诗、唐七言诗、唐河岳、唐边塞。

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这些流派的特点和代表诗人及代表作品。

唐乐府是唐代最早的流派之一,起源于汉乐府,发展起来后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唐乐府的诗歌多写生活、人民、劳动等方面的题材,以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多以音乐为伴奏进行表演。

其代表诗人有王莽、刘长卿等。

代表作有《长歌行》、《千秋岁》等。

唐律是由隋代的律诗而演变而来,他的特点是每首诗歌分别都有规定的字数、平仄和押韵方式。

唐律是唐诗十三经之一,是唐代律诗的代表。

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等,代表作包括《将进酒》、《赤壁赋》等。

唐绝句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以字数固定、形式简单、意境深远见长。

唐绝句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其意境深远、含蓄而富有哲理。

代表诗人有王之涣、岑参等,代表作如《登幽州台歌》、《静夜思》等。

唐五言诗是唐代诗歌中的又一流派,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也是唐诗十三经之一。

其特点是每位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深厚、意境优美,可与唐人长诗相媲美。

代表诗人有王维、白居易等,代表作包括《画》、《夜泊牛渚怀古》等。

唐七言诗是比较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其特点是指每首诗严谨且立意深刻。

唐七言诗的诗人常常对自然进行描写,以达到一种高度的意境效果。

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等,代表作包括《登高》、《琵琶行》等。

唐河岳是唐诗中的特殊流派,他主要描写歌颂大自然,表达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反映生命的永恒与人性中的苍凉和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之涣、杜甫等,代表作有《登高壮观镜台亭》、《望岳》等。

唐边塞是唐代诗歌中的最后一个流派之一,其主要是叙事长诗或抒情长诗,讲述了唐代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战争等方面的事情。

代表诗人有卢纶、杜甫等,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兵车行》等。

唐诗宋词代表作家及风格流派

唐诗宋词代表作家及风格流派

唐诗宋词代表作家及风格流派内容:唐诗、宋词、大家唐诗部分:初唐四杰(风气、贡献、为什么如此著名、地位) 盛唐两大诗派:1.山水田园诗;2.边塞诗。

(作品特点;王维、孟浩然) 李白——浪漫主义、古风、乐府;杜甫——诗史、诗圣李白&杜甫的比较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理论、代表人物) 白居易的讽喻诗的特点考试的题型: 一、填空(背诵&文学史知识) 二、名词解释三、问答题(条理清楚,有适当展开论述) 四、作品赏析(几百字)补充:〖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字少伯,曾任江宁丞、龙标尉。

七绝“绪密而思清” ,初唐四杰——王勃、深婉而隽永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世贞盛唐七绝唯王。

宋词部分:柳永(雅到俗,对俗文学的执着&回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李白与王昌龄,为“神品” 归,慢词长调,铺叙手法) 李清照 ; (女性词人特点) ; 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擅长描写壮阔场景秦观(柔婉表现在哪里) ;苏轼(贡献:题材、音高的诗人,官小而才深沉的历史感律) 大,名高而位卑,心“秦时明月汉时关” 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风格雄浑激越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是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特点——1.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表现出一种回归自然、向往闲逸的思想。

2.风格:大多偏于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

3.形式:长于五言,多五绝、五律、五古。

王维——1.善于捕捉形象,从抒情的需要选择最能表达自然美的景物入诗,构成情景交融的完整浑成的意境。

“诗不患无景,而患景烦” 。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两大天才诗人。

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至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

天才本身或许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

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还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

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

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

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

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

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较李白而言少一些,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就《绝句》等几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倒也令人印象深刻。

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

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但是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

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

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

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

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

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两座并立的高峰,对后代诗歌尤其是中晚唐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杜两人都在诗歌的开拓创新意识方面对后代诗人有重要影响,但具体来看,两者对后世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1)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对中晚唐的韩愈、孟郊、李贺、杜牧等影响深远。

尤其是“韩孟诗派”,可以说继承发扬了李白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延续了雄放浪漫的诗歌风格,突破了冷落寂寞的大历诗风,重新开创了唐诗新风尚。

①“韩孟诗派”“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深受李白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影响。

李白的抒情,似暴风急雨,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这是对李白抒情方式的继承与发扬。

②“韩孟诗派”“雄奇豪放”的风格特色深受李白歌行的影响。

如韩愈的《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

”其酣畅淋漓,气象阔大,雄奇浪漫与李白歌行极为相近。

③李贺诗歌创作深受李白诗歌影响。

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

李白的想象,往往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贺的想象同样不仅出人意表,而且跳跃性很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

如《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前四句借助奇特的幻想,从人间飞跃到天上,进入扑朔迷离的月宫,在广袤的空间里遨游;后四句又陡作转折,从仙界折返尘世,注目人世的千载沧桑。

乐府诗与古诗之表解

乐府诗与古诗之表解

乐府诗与古诗之比较近体诗乐府诗、古诗与近体诗《汉诗选》姓名:座号一、诗的演变与比较二、认识《昭明文选》1.原名:文选。

2.编者: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编。

3.卷数:凡六十卷。

4.作品时代:选录秦汉,下逮齐梁之诗文。

5.选录标准:「事出于沉思(有深度),义归乎翰藻(有文采)」。

分为三十八类,按时代编排6.内容:所选包括诗,赋,文,书,论等,史书只取史论。

7.注家:(1)唐注文选有二:(A)显庆中李善为之注。

(B)开元间,吕延祚复集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共为之注,称为《五臣注》。

(2)南宋后,取李善与《五臣注》合刻,称《六臣注文选》。

其中惟李善注释音训最详,也最有名。

8.价值:为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学总集;四库全书列为集部总集之首。

(诗经是诗歌总集)9.《文选》后来广为流传,淹没了当时所有的选择,成为齐梁以前文章选集的唯一传本。

自唐以后,几乎成为士大夫必修的课本,杜甫告诫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宋人谚语也说:「《文选》烂,秀才半。

」后代文人研究《文选》和注解,形成一项专门学问,叫做「文选学」,就可看出这本选集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补充1.(古诗)《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2.(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古代诗歌的体裁

古代诗歌的体裁

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但古代诗歌的体裁却不外乎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分享的古代诗歌的体裁,希望大家喜欢!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杜甫白居易乐府诗之比较唐代乐府发展史上,李白、杜甫是两个重要的转变性人物,李白既承上又启下,杜甫承之,直写时事,使乐府方向变化转型。

李白乐府诗正多变少,杜甫乐府诗正变相半,迨元稹、白居易等人,已然大变。

“青莲集中乐府累累如贯珠”,李白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李白擅写古乐府而知变。

其乐府“根植《风》、《骚》,驰驱汉魏”,“多有古辞”,“绝类汉魏”,又“无一语似汉魏者”。

李白在乐府中运用讽兴手法的诗更多。

李白乐府秉承《风》、《骚》旨意,多兴讽当时君臣国事,如《上之回》讽明皇好神仙;《战城南》“刺黩武而戒穷兵者”;《幽州胡马客歌》刺天宝十载安禄山败于契丹等。

李白较前人同题作品,诗歌容量体制扩大。

李白依古题立义且变古词。

这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变化,而且体现在句法的灵活多变,结构的跌宕起伏,及对古题意的新发明。

内容上,李诗能学而不泥,变化前人。

李白乐府能突破汉魏六朝乐府的句法形式。

擅长结构变化多姿,文脉跌宕起伏。

无论是《行路难》起伏多变的心路历程,抑或《蜀道难》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歌咏、一唱三叹、逐步深化,还是《鞠歌行》始伤士不遇、中羡昔贤遇合、终叹今不识士交自况,皆为确例。

赋法讲究铺排,李白常引之入古乐府。

李诗意象较稀疏,上下句或者前几句往往都是叙说一个中心,不像杜甫诗歌中意象密集,头绪纷繁。

李诗读起来更有一种悠扬之感,似乎难给人细细品味思考的时间。

诗体上,李白有五言长篇,杂言歌行,七绝,五绝,五律等。

杜甫新乐府多为歌行。

内容上,李白诗颂美兴讽、边塞战争、闺怨思乡、叹世自放、送友求仙等,杜甫诗基本皆写战争。

尤其李白《塞下曲门首》昂扬健举,透露出盛唐气象,而杜诗多写安史之乱,从正面战事、王孙宠妃、征夫其苦战等方面叙述,更贴近现实,较之李白更进一步变化了乐府。

李白上接汉魏,“文质相炳焕”,杜甫继承前人,又学习李白乐府的新变,自创乐府新题,洞开中晚唐新乐府之门。

李白集大成而知变,杜甫更变李白为新。

杜甫乐府诗在体裁、题材、形式、技法、神理、叙事、议论、兴讽等方面,多学习嬗变李白乐府诗,可以说杜甫是李白古乐府对中晚唐乐府新调转换的津梁。

总揽李白乐府,众体兼备,尤擅歌行,题材多从军边塞,杜甫亦然。

至于李《蜀道难》、杜《兵车行》之创体,如出一辙;李杜皆学古不泥并知变,李白乐府法汉魏万墨,“所拟篇幅之短长,音节之高下,无一与古人合者,然自是乐府神理”。

杜甫无论教子要熟读《文选》理,还是自己创作乐府诗,皆重取其神。

究其然,李杜乐府渊源归一也。

李白乐府多兴讽,喜借古题写时事,李、杜皆擅兴讽,前无古人。

李白乐府诗多刺时事,且符合温柔敦厚之旨,如《丁督护歌》“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正同于杜诗儒家思想外化而呈现的特点,实启白居易新乐府讽时先鞭;李、杜乐府皆擅写组诗,文脉贯通一气,跌宕起伏多变;李白乐府好发议论,形式灵活,多置句尾,杜诗议论渐多,新乐府“卒章显其志”,更为程式;李诗如《野田黄雀行》第三、四句分别绍述第一、二句的诗歌错置手法,也是杜甫善用的;李乐府诗借用汉大赋主客问答之法,这对杜甫、白居易等新乐府的问答法,赋法有影响;李杜皆擅虚字入诗,擅措谚语、成语、歌谣手法入诗;李白古乐府诗常借古喻今,以秦皇汉武喻唐,杜甫亦然,如《兵车行》等;李白乐府诗中常有第一人称出现,而杜乐府诗中也有不少,如《逼仄行》等。

当然李、杜乐府还有很多不同,“李、杜乐府皆有所托意而发,……但子美直赋时事,太白则缘古以讽今”,“直赋时事”即指杜甫的新乐府而言,虽李白也有“开元、天宝本纪在内”的诗歌,但相比之下,杜诗史性更明显;李白乐府诗飘逸奔放,行云流水,一唱三叹,无法度而从容于法度之中。

杜诗则“词取锻练”,“悲欢穷泰,发剑抑扬”,“壮丽结约,如龙骧虎伏,容止有威”。

在盛唐诗坛上,李白和杜甫都写了相当数量的乐府诗歌,堪称乐府大家。

李白乐府诗的主要成就在拟古乐府,杜甫则更擅长创制新题乐府。

在乐府诗里,李白擅长主观述怀,杜甫擅长客观写实。

尚虚与尚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区别。

同时也使得他们的乐府诗呈现出不一样的境界和风格。

以李白的乐府诗《远别离》和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例,分析他们在各自诗中表现出来的“虚”和“实”。

李白的《远别离》一诗,实际上是影射当时的时事,是确有所指的,即借舜妃娥皇女英的故事来劝诫明皇不要以国柄轻易授人,忧虑君主有“龙为鱼”之患,权奸小人有“鼠变虎”之虞,但诗中不好明言,所以就把此意化为舜妃娥皇女英的故事。

诗歌表面写虚,但却处处虚中有实,即“以虚写实”。

杜甫的《丽人行》一诗,也是写当时的时事,即讽刺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奢侈。

但他并没有像李白一样隐约其辞,而是对一个生活片段进行了严格的写实,几乎不用任何比兴手法。

不论写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还是写她们的饮食之精,都是客观冷静的白描,不动用任何手法拐弯抹角,而讥讽之意呈现无遗一。

尽管用一句隐语“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含蓄地揭露杨国忠的丑恶行为,但丝毫不能左右全诗的写实情境。

和李白的“以虚写实”不同,杜甫是“以实写实”。

李白诗意旨多模糊,指向多不明,现实针对性较弱;杜甫诗意旨多清晰,指向明确,现实针对性很强。

李白的乐府诗多是一些感事之作,很难去对应当时的历史现实,这和杜甫乐府诗“诗史”的面目截然不同。

他的这些所谓的感事之作,在表现手法上,以借助想象感怀的居多,写实的甚少。

有时即便写实,在旨意上也往往显得迷离惝恍。

最典型的如《远别离》,借舜妃娥皇女皇的故事来劝诫明皇不要以国柄轻易授人,用“舜帝囚禁尧帝,后又被禹低所逼,出走于苍梧之野”这样一个传说中的悲惨故事来暗喻可能上演的篡位夺权之悲剧。

这样,一场政治危局被诗化为一种迷离恍惚的幻境,而这种幻境又浸染了凝重的绵绵哀愁,使诗在情调上显得更为哀郁。

有的反映时事的乐府诗,也写得隐隐约约,像《上留田行》一诗则在暗示我们: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国家政权,竟然动用了兵力去互相残杀。

不难看出,这首诗是在借上留田的故事来指涉讽喻时事。

《丁都护歌》虽是借乐府旧题来咏时事,不用比兴手法,完全写实,但就像杜甫的《兵车行》一样,没有写清背景是什么。

但它的主旨是明确的,即同情劳动人民的艰苦劳动,刻画天热热水旱时的拖船,万仞享凿磐石的辛劳。

《蜀道难》用各种夸张比喻的手法来写蜀道的艰难,但其真正所指却众说纷纭。

和李白不同,杜甫的乐府诗大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旨也比较明确。

杜甫写下了有名的‘三史’、‘三别’。

杜甫的诗歌,不但为后人提供了鲜活的历史史实,而且提供了比事实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杜甫将他博大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熔铸在对现实痛苦客观冷静的陈述中,使其乐府诗具备了“诗史”的性质。

李白的写虚与杜甫的写实,造成了他们乐府诗风格和境界的不同:李诗“飘逸”,杜诗“沉郁”;李诗“惝恍莫测”,杜诗“恳恻如见”。

杜甫继承李白诗歌,杜甫赞李白诗歌因为常创新,故卓然不群,技压群雄。

《雨村诗话》云:“不似称白诗,亦直公写照也。

”道出李杜诗歌相似处。

结句杜甫渴望能再次与李相遇,把酒细细品论诗文。

《少年行》是李杜题目字样完全相同的唯一乐府诗,《杜诗镜铨》称杜该诗“略似太白”,同样看出了杜甫对李白乐府诗的学习借鉴。

因安史之乱,杜甫上取风雅汉魏,并直接继承李白乐府,而写出了具有杜甫特点的写实叙事乐府;李白乐府主于意,是白居易新乐府“系于意不系于文”理论的开启者。

从汉乐府起,就继承了《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大多以叙事的手法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状况。

直至中盛唐时期,杜甫自拟新题,“即是名篇,无复依傍”,真实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全景。

诗歌发展到元白时期,白居易取儒家思想之精华,形成了新乐府。

之后,白居易大量创作新乐府诗,形成自己关于新乐府诗的讽喻理论。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都力求做到讽喻美刺,言真而切,继承着“温柔而敦厚”的传统诗歌精神,而又对其进行着超越。

白居易主张“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一语道出他诗歌的政治功用之所在,但杜甫对于百姓疾苦的描述与反映仅限于诗歌,并没有上升到诗歌理论。

直至白居易才明确提出诗歌创作一定要“惟歌生民病”,并且诗人也始终恪守着这一创作原则,为百姓喊冤,为生民控诉。

诗人在生活中饱含为民的满腔热情,并时时用锐利的眼睛洞察世间不平,进而用诗歌代其口指斥时政弊端。

如《卖炭翁》,诗人通过起承转合的简单叙述,将一个卖炭老翁的无奈与困苦,鲜明地展现在了我们读者面前。

从诗中我们都看到了“宫市”制度给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也深刻地理解到这种制度的罪恶。

从字面意思我们不难看出“宫市”表面上皇帝派出太监到街上去买东西,但从诗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我想我们就会知道这种“买”无异于抢。

白居易正是捕捉到了这种个别的场景,寓特殊于一般,描述了如此遭遇的广大人民,揭示了“宫市”制度之陷民于水火。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是杜甫最忠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杜甫所开创的写实的精神,绕过了大历诗坛对形式的追求,到元稹、白居易的时代才进一步发扬光大。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诗学观点的传承。

杜甫以后,也有一些诗人继承其变新的余绪,“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诗歌要写实、要讽刺的主张到了白居易有了更加明确的阐发。

他说作诗要“但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总而言这,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作为文而作也。

”并且明确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些都与杜甫的诗学观点一脉相承。

白居易评论杜甫诗,也是从写实的标准加以裁定的。

白居易在创作上继承杜甫写实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乐府诗的写作。

杜甫一贯重视运用乐府体裁来反映现实生活。

杜甫以前的乐府诗,一方面继承《诗经》及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即事名篇,自创新题。

杜甫的文学活动对中唐时期的白居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他写了很多新乐府、古题乐府等更加创新的诗篇,极大地发扬了杜甫新题乐府的精神。

白居易在《伤唐衢》诗中,说明了写作《秦中吟》的目的:“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明显是要表现民病,以及引起民病的各种政治、社会弊端。

他在写《新乐府》时,更是与杜甫的新题乐府一脉相承,而且将杜甫的即事名篇精神进一步发展,以成为讽谕诗。

正因为如此,他才极力推重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石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诸章,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

白居易的乐府诗,如《秦时吟》中的《轻肥》、《买花》,《新乐府》中的《道州民》、《杜陵叟》、《卖炭翁》、《缭绫》等,与杜甫诗一样,注意表现劳动人民的辛劳与困苦,而且强调作诗时特别需要核实,与现实生活靠近。

当然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特色,我们既要看到其“为时”“为事”的人民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平俗浅易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