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物理实验创新大赛参赛作品(精选)

吉林省物理实验创新大赛参赛作品(精选)
吉林省物理实验创新大赛参赛作品(精选)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2018年修订)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规则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 2018 年修订

目 录 目 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 (2) 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规则 (10)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规则 (16) 青少年科技创意比赛规则 (19) 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规则 (21) 附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申报书 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申报书 (23) 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申报书 (27) 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项目申报书 (31)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申报书 (36) 青少年科技创意作品申报书 (40) 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作品申报书 (44)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分为创新项目竞赛和创新作品评比展示。创新项目竞赛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创新作品评比展示包括: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意比赛和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相关竞赛信息可登陆 https://www.360docs.net/doc/457660091.html,查询,如有疑问可通过网站“在线咨询”功能或发送电子邮件至castic@https://www.360docs.net/doc/457660091.html,邮箱进行咨询。

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 一、学科分类 (一)小学生项目 1.物质科学: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2.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 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 3.地球环境与宇宙科学:研究地球与宇宙中有关现象、 事物和规律,人类与地球环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等。 4.技术:技术创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综合设计或开发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5.行为与社会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的方法研究 人或动物的行为与反应,人类社会中的个人之间、个人与社 会之间的关系。 (二)中学生项目 1.数学:包括代数、分析、组合数学、博弈论、几何与 拓扑、概率与统计等。 2.物理与天文学:包括力学、磁学、电磁学、光学、热学、计算力学、原子物理、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 体物理、核与粒子物理、天文和宇宙学、生物物理、计算物理、材料物理、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物理演示仪器等。 3.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化学、计算化学、环境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等。

最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 参赛教师:马建春 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则戎乡中学的马建春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展示的创新实验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用到二氧化碳气体时,能不能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这样就引入该课题。 在课本上,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提供实验仪器,(都是玻璃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带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试剂有碳酸钙、稀盐酸。该实验的不足之处:1、不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用的都是玻璃仪器,容易破碎3、所用的仪器空间大,耗费大量的药品。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我改进 后的实验设计体现5大理念: 1、变废为宝.我使用的仪器是塑料瓶、医院里输液用过的输液管,给动物 打针用过的注射器、我把它们高温消毒后拿来使用。可以循环使用的 橡胶塞、还有平时家里用剩的蜡烛、火机和木条。 2、容易携带,不易破碎,使用方便。 3、多功能.可用于实验室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制二氧化 碳、氢气等)。 4、容易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节约药品,可根据需要气体的多少,选 择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和注射器。 5、所用药品能就地器材,所用的大理石(石头)就是我在路边捡的。 实验过程:介绍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塑料 瓶中装入适量的碳酸钙(块状的石头),塞紧橡皮塞,把注射器里的稀盐酸(适量)推进塑料瓶里,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中学化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2013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的创新 大树坳中学参赛教师:薛辉执教时间:9月26日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教材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和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通过氧气所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分析了氧化反应的一些特点。 2、设计实验的目的: 教材中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至少要准备四瓶氧气,所以课前必须制备氧气;集气瓶能装的氧气量有限,因此实验时间段;实验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硫,不够环保;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装置能突破以上教材实验存在的不足。 3、实验创新之处: 我们的实验创新之处在于,用硬质玻璃管替代集气瓶,使得实验能源源不断产生氧气,这样就便于实验重复多次进行,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现象,而且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硫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吸收,具有环保的功效。 4、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仪器:分液漏斗,锥形瓶,一级干燥管,硬质玻璃管,酒精灯,铁架台,三角架,橡皮塞若干,烧杯,导管若干 实验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硫粉,铁丝,火柴,水,NaOH。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装置如图:

6、实验过程: 氧气的制备阶段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和水,向分液漏斗(使用前注意捡漏)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强氧化性:使用时要规范操作防止沾到手上); 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过氧化氢,先通一会儿氧气,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出,然后调节分液漏斗活塞使过氧化氢逐滴滴下; 实验阶段 实验1: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 【演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硬质玻璃管中,重复多次让学生认真观察带火星木条的燃烧情况。 注意:实验过程中,为了实验安全,我们用镊子夹住带火星的木条。 实验2:硫加热后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演示】将硫加热后在空气中燃烧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再把燃着的硫通入硬质玻璃管中,观察硫燃烧的现象; 注意:硫燃烧完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让产生的氧气把装置中的二氧化硫排出,此时小烧杯中加入NaOH溶液。 实验3:铁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 【演示】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硬质玻璃管,观察实验现象 7、实验结果记录及结论: 实验1:带有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实验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 实验3: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反应生成了黑色的固体 8、实验效果 ①实验操作简单,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可以随时控制 ②实验装置能够不断产生氧气,因此可以进行多次重复性实验,便于学生多次观察实验现象 ③产生的二氧化硫可吸收,因此实验环保污染少,更适合课堂教学; ④实验所需时间短,提高了课堂效率。 9、自我评价: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西海小学王绍亭 一.实验设计意图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几个小实验:一是将吸管伸向水里,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用橡皮泥堵塞瓶口,并插吸管,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将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团会不会湿。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一: 1.用橡胶塞替代有毒橡皮泥,安全、环保。 2.用玻璃管替代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3.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二: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三: 1.在水槽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位的升降变化。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电磁铁的磁力》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的磁力》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舜德小学秦少奇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本节的核心和难点。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实验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也是本节的关键和重点。 电磁铁的磁力是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第2课。这节课既是对电磁铁的研究,又是对电磁铁听话的初步感知,是“听话的电磁铁”这一章承前启后的一节关键课。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教材是从各组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回形针数量不同,来引出怎样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从而导入课题。导入平凡、无新颖。 (2)教材实验,用电磁铁吸起回形针的个数,衡量电流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 (3)教材实验,用电磁铁逐项逐项、单项式试验它的磁力大小的。这当然无直观对比性,效率也不高。 (4)教材纯粹电磁铁实验,没有与单元课题《听话的电磁铁》巧妙的结合。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创新导入,魔术表演,将电池节数隐藏在背面操纵,磁力说增就增,说减就减,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2)创新装置,用电磁铁试验的对比项在同一个装置中同时进行,增强直观对比性,更能提高实验效率。 (3)创新材料,用大头针代替回形针,会更细致、准确地衡量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4)改进实验过程,首尾呼应,紧扣课题,与单元课题巧妙的结合。

4、实验器材 演示课件、一号电池8节、开关、电池盒8个、铁芯5个、大头针1盒、小烧杯3个、塑料夹子3个、带绝缘皮的铜线3米、自制装置板。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1)实验原理: A、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B、电磁铁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C、其他条件不变: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 (2)实验装置平面图及装置说明如下: A、电池多少可根据实验需要自由更换; B、塑料夹套在横栏上夹住各种类型的电磁铁; C、接通电源后,电磁铁产生磁力吸起大头针,再用空玻璃杯装好被吸的大头针,断开电路后,就可以比较大头针的多少。 6、实验过程 实验一:魔术表演。点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二: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流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三: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磁铁线圈圈数与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总结:归纳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概括这些因素与磁力大小的关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 香港圣公会李炳中学于1984年创立,毗邻城门水塘,校舍依山而建,占地约5000平方米。学校为一所由政府资助的中学,主要培育对象为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稍逊的学童,资源来自政府每年的恒常性资助拨款。学校对教育事业不遗余力,成就卓越,尤见于科技教育方面,屡获殊荣,于多个国际大型赛事中夺得奖项,更致力培育香港新一代科技人员,贡献良多。 创意科技,源自生活――科技教育之实践 学校深刻理解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积极推动科技教育,更成为学校的发展重点。学校希望学生能透过课堂理论学习,加以转化为实践,致力协助学生作好更充分的准备,以迎接本地以至全球因社会、经济、生态、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改变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亦可以帮助学生将来踏足社会后,能保持和推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建立并顾及和谐社会方面有所贡献。有见及此,学校将生活元素融入科技教育当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挥潜能,尽展所长,为香港的创意科技发展另辟蹊径。学校更积极为学生们将来投身科研事业作好准备,不断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投身科研行业,研发利群产品,甚至希望他们能建立科

技产业,回馈社会。 为培育未来的科研人才,学校拥有完善的科技教育架构,由专业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踏上科研发展之路。队伍共有9位专职科技教师,当中以副校长为首,统筹各科组事务,并适时与外间机构联系;各科组亦设有主任主管相关事务,并由专科教师专责教学。无论在教学课程、课外活动、比赛参展等方面均已建立完备体制,确保每学年的教学进程能顺利开展。 专业探索,以旧带新――建立专业教师团队 学校设有新入职教师培训计划,凭借“师徒制”的方式,邀请资历较深的教师指导新教师,以促进教师的融入与发展。学校师资队伍,亦备有同行互评、共同备课等措施,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以共享,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学校还设有常规的观课制度,教师透过互相观课,互相学习,让校内基层教师得到进一步的培训。 为在教学上力臻完善,学校的教师团队积极参与专业进修课程,如参加香港教育局及考评局的教研及考研工作、各大学及专上学院所举办的课程、讲座及研讨分享会等,研究如何优化课程及考评方法,让教师与学生一同享受教学研究成果。同时,学校还会定期举办教师专业发展日,筹办有关科学与技术发展为主题的工作坊,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科研工作,如在大学担任研究员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修订版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 赛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

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具有独立的传授特色,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实验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的设计或者实验材料的选用,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身居一线的科学教师因地制宜进行改进。其实这种改进就是创新。 一、改进实验设计,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方式就是老师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详细而周密地告知学生,甚至将实验现象、结果也公布于众,学生只“照方抓药”动动手就完事。如鄂教版五下第12课《怎样用水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实验,验证性实验如案例方法是:1.老师先告诉了实验结果,用水冲叶轮,水轮就会转动起来。2.出示实验材料。3.告诉注意的几点。4.老师演示、学生观察。5.总结验证结论。而这种验证实验,是走过场,平淡枯燥。如果改用探究性实验,水分两色,效果明显不一样。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在老师启发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其探究性实验方法是:1.提出问题:用水冲洗、水轮能转动吗?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一猜; 3.制定研究计划(1)实验方法、对比法;(2)器材选用是:小水轮、水、水杯;(3)需要改变 的是:水冲的高度; 4.实验记录; 用水冲水轮转动快慢记录表 5.实验操作并收集证据,学生观察并轮流实验、作好记录; 6.分析与论证,师生共同分析论证、推断,得出结论; 7.总结和评价; 8.结合水力发电进行拓展与交流。 二、改进实验材料,选择“活性”材料为好 所谓“活性”材料,就是在大自然选取的有生命力的材料。它的音容笑貌未变,学生能直接感观,拓展新知。 如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观察蛙在水中运动是蹼足的作用》。我们必须走出教室,去池塘或河边选择“活性”材料,亲眼目睹青蛙蹼足是怎样游泳的。同学们会瞪大眼睛,细心观察,从中去发现,了解蹼像船桨,是帮助游泳的。有的学生还发现蛙腹内充足气,以增强水面浮力,学生智力自然拓展,效果倍增,老师授课轻松,学生也感快乐。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解读与备赛

【大赛主题——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 1、落实以本为本: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 解读:教学内容要选取“四有四显”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四有四显“可参看公众号教育-师资培训中前期相关文章);教学目标要对应新时代育人目标;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讲授型课堂模式,充分采用复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分

析研究学情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评价基于全过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善于使用数据工具进行科学评价。 2、推动教授上讲台:倡导教师“回归本分”,推动教授走进本科生课堂,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成为“德高”“学高”“艺高”的名师,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解读:教授回归课堂教学,要凸显出教授级教学的基本功,不仅研究,更要教学。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引领学生到更广阔世界是教授级教师的不同之处。比赛按照职称分组也是为了这一点。 3、推进智慧教育: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信息化手段服务高校教育教学。 解读: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在高校已经不能不谓“先进”,但管理价值作用应用更多,如何以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提升“学习质量”,是以赛促教的重要价值。 4、强化学习共同体: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鼓励高校以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为基础,建设学习共同体,形成传帮带机制,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解读:教学团队建设,层次递进、青蓝相接;相对于个人参赛,大赛更加鼓励团队参赛。通过团队展示出学习共同体的“效果”。

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方案 一、大赛目的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系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学习的兴趣、引导广大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进一步提高我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广大学生夯实基础,勤奋进取的实干精神。 二、大赛精神: 脚踏实地,务实求真。 三、主办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 四、承办单位 化学系分团委、学生会、化学化工创新实践基地 五、大赛筹办委员会 主任:范建凤、李永平 副主任:任光明、刘成琪、刘素平 成员:各教研组组长、实验员、赵强、王振、李笑峰、张国荣、学生会干部 六、参赛对象 化学系2012级、2013级、2014级全体学生 七、报名时间2015年4月26-2015年5月5日 八、竞赛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2015年5月5日——2015年5月底 活动分预赛和决赛 预赛:另行通知地点:阶梯教室 决赛:时间:另行通知地点:化学楼实验室 九、活动流程 本届比赛分为筹备与宣传、报名与整理、预赛、决赛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宣传动员工作 (1)化学系宣传部负责前期宣传工作,展出竞赛展板、悬挂条幅 (2)各年级辅导员、组织部、网络部在各个班级为此次大赛的报名做工作。 2、大赛组织工作 (1)赛前:秘书部协助系老师做好竞赛前准备工作。 (2)预赛:联系我系教研室老师出竞赛试题,学习部、实践部负责笔试时考场的布置和考场秩序的维持。 (3)决赛前:及时了解初赛比赛结果,同时向各班公布笔试成绩并对成绩有异议的同学联系查看试卷,最后公布进入复赛学生的名单。 (4)决赛:实践部、学习部、班督部布置考场以及考场卫生,协助老师以及维持秩序。 3、大赛后期工作 (1)以展板、海报、微博、QQ、各班通知等方式以及化学系网站公布获奖名单。 (2)颁发证书以及奖品 十、竞赛大纲:见附表1 十一、比赛活动具体安排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感悟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中学物理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感悟 重庆市铜梁区重庆市巴川中学校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学习物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教学是学生真正走进物理,领略物理之美的必要手段。物理实验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学会物理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以下是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1.物理实验能提高学生物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趣的,但有趣不是空口说,而是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在科学之旅这一节,我打破教材和教参的教学建议,这一节我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了大量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趣的。除了教材上有的实验之外,我还增加了以下实验:①自制喷泉:用酒精灯把细玻璃管拉一个很细的锥管,再用两用打气筒把一个烧瓶里的气体抽出一部分后造面负压,再把这个烧瓶倒扣大水中利用大气压便制成了一个喷泉。②利用两张贴得很近的纸利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给学生演示吹不开的纸。③利用乒乓球及矿泉水瓶演示浮不起来的乒乓球。④利用一节5号电池和一张纸带演示“听话”的电池,叫他不动他不动,叫他向右他不会向左,学生感觉到很神奇。⑤利用一节1号电池和羊绒线演示听话的线线,按如图所示的情况,当你希望a线断的时候你就缓缓的用力拉,直到把线线拉断,当你希望b线断的时候,你就迅速的用力拉,学生再次感到物理的神奇。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实验,在此不一一列举。 2.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确保实验的可视度。不管是什么实验,不管以前是否做过,不管是易做的实验还是难做的实验,在上课演示之前都必须亲历亲为。在这一点上我有一个教训,在演示凸透镜总成放大的像的实验中,我拿出两个凸透镜分给两个同学,先观察书上的字,再对着窗外的景物观看,结果学生说什么也看不见,我当时还不相信,自己拿过来看,的确如此,事后才发现我在保管室所领取的是今年新买的凸透镜,焦距相当长,从而导致伸着手臂也不能看见倒立的像。在做光学实验,研究光的反射时,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 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第二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方案试行

第二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方案(试行) 为实现联盟高校间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传承2015年卓越大学联盟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席会议(大连)精神,进一步推动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搭建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学风采、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发展平台,经卓越大学联盟高校友好协商,决定举办第二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2018大赛)。 一、大赛主题——教学创新 在继承首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精神基础上,2018大赛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引领高校青年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课堂、深度学习。 教学创新主题可以包括: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导向的研究型课程开发;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与策略;以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其他教学创新设计。 二、大赛组织机构 2018大赛设组委会,负责组织联盟高校协商解决大赛方案、大赛组织、大赛奖励、大赛网站等相关问题。组委会设常任主席一位,由联盟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单位负责人担任;设轮值主席一位,由承办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人担任;由承办大赛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担任组委会秘书。 2018大赛设评委会,负责大赛评审工作。评委会由卓越大学联盟各高校每校推荐评审委员2名,非卓越大学联盟高校委员3名,共21名委员组成。 三、参赛对象 卓越大学联盟各高校45周岁及以下(即197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

教学一线任课教师。 四、大赛流程 日期 主题 要求 备注 9月15日前 初赛与 复赛推荐 初赛由各校自行组织,形式不限; 各校推荐6-9人进入复赛,并提交 复赛推荐汇总表; 复赛预计最多81位参赛 教师; 9月16日- 10月15日提交材料 报名确认后,参赛教师根据大赛 秘书处提供的账号与密码,登陆 大赛网络平台https://www.360docs.net/doc/457660091.html, 自行提交书面材料与视频材料; (详情请见“六、申请材料”,书 面材料电子版请自行下载附件3) 秘书处将对申请材料进 行审查,以邮件形式与参 赛者确认;如资料不齐全 或不符合要求,需在规定 时间内再次提交齐全、符 合要求的材料;如参赛者 无法提供,秘书处有权取 消其参赛资格; 10月16日- 11月5日复赛 大赛评委会于网络平台上,根据 评分标准对参赛者提交材料进行 打分; 复赛评委遵循“参评同校 回避”原则; 11月24日-25日(星期六- 星期日) 决赛暨 教学创新 论坛 复赛排名前三十的入围教师将于 北京理工大学参加现场决赛; (共计30人) 决赛采取抽签方式分为三组进 行,每组形式相同,为“5分钟教 学评价+ 10分钟创新设计汇报+ 5分钟答辩”,评委会根据评分标 准与答辩情况进行评分; “10分钟创新设计汇 报”,以过程性资料汇报 教学创新设计、学生学习 效果与推广价值; “5分钟教学评价”,以视 频展示学生评价、同行评 价; “5分钟答辩”,完善创新 成果,提高教学设计影响 力; 论坛事宜另行通知;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竞赛试题整理

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细线、待测物体(随机给出);电源、导线、开关、线圈(或直导线及导轨)、蹄形磁体;玻璃瓶、水、细管、带 孔胶塞。 试题一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处理:测量木块长,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测量硬币的直径,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1,学习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知道要根据所测温度正确选用适当量程的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2.知道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3.练习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2、探究电动机的原理 (1)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处理: 小结: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创新实验试题1、给你一个玻璃瓶、水、细管、带孔胶塞,选择器材完成两个实验,分别说明两种物理知识或物理现象。 (2)实验教学指导:

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温度计原理了解和掌握; 试题二 1、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2)实验教学指导: 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⑵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焦距 f=_________ 当物距(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 )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验教学指导: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创新实验试题 1、请设计并连接电路 实验现象:闭合前门开关,灯亮,电铃响;闭合后门开关,灯亮,电铃响 (2)实验教学指导: 理解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 试题三 1、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实验教学指导: 知识与技能: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游码,会用天平测固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品质和认真实验的态度。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湖北省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 - 葡萄糖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

葡萄糖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中学 罗 瑶 邮编:441300 一、实验目的 证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且具有还原性。本实验改进为在常温下制得均匀、光亮的几乎遍布整支试管的银镜。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仪器:洁净的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2%硝酸银溶液、2%氨水、5%氢氧化钠溶液、 10%葡萄糖溶液和乙醇的混合溶液(1∶1)。 三、实验操作 1.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mL2%的硝酸银溶液,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边滴边振荡至产生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所得澄清溶液就是银氨溶液。 2.在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滴入葡萄糖和乙醇的混合溶液2~3滴,充分振荡,再滴入1 滴氢氧化钠溶液,不断地快速振荡,直至出现光亮的银镜为止。 四、实验相关说明 1.试管要洁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否则,只得到黑色疏松的银沉淀,没有银镜产生或产生的银镜不光亮。 2.溶液混合后,振荡要充分(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二)。加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时,振荡的目的使使均匀、光亮的银镜几乎遍布整支试管,课堂演示效果更好,药品利用率高,不振荡也可以。 3.加入的氨水要适量(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三)。氨水的浓度不能太大,滴加氨水的速度一定要缓慢,否则氨水容易过量。氨水过量会降低试剂的灵敏度,且容易生成爆炸性物质。 4.适当的碱性环境有利于银镜的生成,但如果滴加氢氧化钠过量,反应速率太快,产生的银镜会发黑。 5.银氨溶液只能现配现用,不能久置。如果久置会析出叠氮化银、亚氨基化银等爆炸性沉淀物。所以,实验完毕应立即将试管内的废液倾去,用稀硝酸溶解管壁上的银镜,然后用水将试管冲洗干净。

6.氨水的浓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过量,致使实验失败。氨水的浓度以2%为宜。 7.葡萄糖的浓度大,反应速率快,析出银镜快,但容易出现黑斑,加快振荡速度可以避免出现黑斑。加入乙醇起到降低葡萄糖浓度的作用,使得反应速率适中,容易控制。有乙醇存在时,产生的银镜均匀、光亮。 8.产生的银镜均匀、光亮,就象刷子刷上去的一样,内壁没有黑色颗粒状物质附着,说明不是氧化银,说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表现出还原性。 五、实验改进后意义及价值 我认为改进后的实验有如下优点: 1.化难为易,操作更简单,现象明显,便于推广。经过多次实践证明:无论使教师演示实验还 是学生实验,无一例外均成功。使用此法也可用于不易成功的学生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 成功率高,重现性好,读者可自行试之。 2.改变实验条件不需加热在常温下制得均匀、光亮的银镜,节能减排。 主要参考文献 [1]有关银镜反应的研究[J]; 实验教学与仪器; 1996年04期; [2]张殷全.还原糖试验与烯醇化的关系[J].大学化学,1990,(05):11-13. 专家点评:本实验化繁为简,把成功率低的实验改进为不需水浴加热,常温下制得几乎遍布整支试管的洁净光亮的银镜,“漂亮的银镜振荡着振荡着就出来了”。 备注:次文发表于《湖北省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研讨及中学实验创新汇赛观摩会》材料汇编(高中)参赛时获得湖北省一等奖。

2014中学物理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气体流速对气压影响的实验创新 大树坳中学参赛教师:薛辉执教时间:9月17日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四,教材介绍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内容安排在液体压强、大气压之后,浮力之前,在单纯对压力、压强认识的基础上向压强差、合力的层面过渡,为后面浮力的学习进行铺垫。2、设计实验的目的: 教材中实验存在如下弊端:①气流产生要人用口吹气,因此,实验气流不平稳,干扰因素多;②进行实验时,无法进行实验和现象解释进行即时分析;③实验进行时间短,现象不明显。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装置能突破以上教材实验存在的不足。 3、实验创新之处: 我们的实验创新之处在于,用电吹风替代口吹,使得实验能源源不断产生平稳气流;实验在进行时能同时对实验进行分析,更便于学生理解,并且实验的进行可以人为控制,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仪器:光碟、矿泉水瓶、电吹风、硬纸板、泡沫板、泡沫盒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装置如图:

6、实验过程: 实验装置制备阶段 ①取空矿泉水瓶一个,从瓶身中间割开; ②取光碟一张,用剪刀刮碟片中央,使得碟片中央刚好可容纳刚刚取的矿泉水瓶瓶口,套紧备用; 实验阶段 实验1:碟片吸纸板实验 【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纸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碟片吸薄泡沫板实验 【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薄泡沫板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碟片吸薄泡沫盒实验 【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泡沫盒,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实验准备过程中硬纸片、薄泡沫片、泡沫盒的的面积和质量不宜过大。 7、实验结果记录及结论: 实验1、实验2、实验3现象:硬纸片、薄泡沫片、薄膜盒被吸到空中不掉下来。 实验现象解释:实验中,物体顶部的流速大,物体底部的流速小,物体在空中没有掉下来,表明物体受一个向上的力,表明物体底部压强大于物体顶部压强。因此,得出结论,气体中,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 8、实验效果 ①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的停止时间可以随时控制; ②实验的同时可进行实验分析,更适合课堂教学; ③实验现象明显,说服能力强; 9、自我评价: 我觉得这个实验是可以推广的,具备了以下的优点: 实验气流平稳,实验干扰因素少;实验可控,实验现象明了,实验取材简单。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1)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孔成像演示装置仪 卢龙县燕河营镇燕窝庄小学秦香云 一.实验设计意图 1.《小孔成像》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中的教学活动。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2、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材料: 蜡烛、磨砂玻璃、白色屏板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大小约为一枚硬币的小孔,然后把这三张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实验的不足之处 A. 不直观。白天光线强烈,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B. 难操作。实验道具难做精确,三孔难以对齐。 C. 不全面。该实验只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没有证明其在液体、固体俩种物质形态中的传播路径。 D. 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1、白天上课时,一般阳光比较强烈,不易观察到烛焰的像; 2、由于空罐前后距离较短,很难观察到烛焰的各种成像情况;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金点子案例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方案——大气压的存在 昌邑市育秀学校王鲁英指导教师:王鲁英 一、实验名称:小孔成像二、实验目的:小孔成像的特点 三、实验所需器材:八宝粥空瓶一只、薄膜、纸杯四、实验装置及说明: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将八宝粥空瓶有口的一端割掉,扎上薄膜;将纸杯去底,套在有薄膜的一端;八宝粥空瓶的另一端扎上小孔; 2.点燃蜡烛,将有空的一端对准烛焰,调节距离,直到在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3.调节孔与烛焰的位置,再观察像的变化。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小孔成像的实验在课本上是学生的动手实验,但总是薄膜上的像在教室展示时,非常不清晰,我发现用套上纸杯却非常清晰,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二)有魔法的空瓶 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对准水中的乒乓球,竖直用力向下压,乒乓球会在水的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竞赛经验总结(教师)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竞赛经验总结(教师) 一、教学创新点 (可参照附件中的内容进行精简概括) 职业教育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我们介绍理论,不是在讲理论本身,而应该是为培养学生的某一项技能服务的。因此,在原有的理论教学内容中,发掘、提炼出技能培养的点,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使两者能有机的统一,这也是一种创新; 二、缘由 (为什么会进行这种创新) 三、创新做法 (具体介绍这种创新在教学中的应用,此项为重点) 四、效果 (教学方法创新应用的效果,重点谈教学效果的改善)

五、相关资料 (能佐证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效果改进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设计、教学现场照片、学生作品图片、教学视频、ppt等,可通过邮件附件,发给刘润平老师,请以教师名+课程名命名) 附:关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解读 本次竞赛活动的关键点有两个:创新、课堂教学,既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本次竞赛重在考核:课堂教学有无创新点,以及教学效果是否提高。 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我们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供大家探讨: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应改变因为使用的教材陈旧,教师讲完的内容就过时的弊病。我们认为一名进取的教师,应时刻跟踪专业发展的前沿,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授课内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整合方法: ①紧扣专业前沿、传递新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发展趋势的介绍,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产生“教室很小、世界很大、我想去闯闯”的冲动,进而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 ②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传播时代“好声音”。教师应开阔视野,创造性的把“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互联网+”的理念等时代因素,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③紧扣能力培养的主线,突出职教特色。职业教育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我们介绍理论,不是在讲理论本身,而应该是为培养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竞赛经验总结(教师)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竞赛经验总结(教师) 一、教学创新点 (可参照附件中的内容进行精简概括) 职业教育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我们介绍理论,不是在讲理论本身,而应该是为培养学生的某一项技能服务的。因此,在原有的理论教学内容中,发掘、提炼出技能培养的点,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使两者能有机的统一,这也是一种创新; 二、缘由 (为什么会进行这种创新) 三、创新做法 (具体介绍这种创新在教学中的应用,此项为重点) 四、效果 (教学方法创新应用的效果,重点谈教学效果的改善) 五、相关资料 (能佐证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效果改进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设计、教学现场照片、学生作品图片、教学视频、ppt等,可通过邮件附件,发给刘润平老师,请以教师名+课程名命名) 附:关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解读

本次竞赛活动的关键点有两个:创新、课堂教学,既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本次竞赛重在考核:课堂教学有无创新点,以及教学效果是否提高。 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我们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供大家探讨: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应改变因为使用的教材陈旧,教师讲完的内容就过时的弊病。我们认为一名进取的教师,应时刻跟踪专业发展的前沿,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授课内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整合方法: ①紧扣专业前沿、传递新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发展趋势的介绍,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产生“教室很小、世界很大、我想去闯闯”的冲动,进而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 ②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传播时代“好声音”。教师应开阔视野,创造性的把“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互联网+”的理念等时代因素,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③紧扣能力培养的主线,突出职教特色。职业教育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我们介绍理论,不是在讲理论本身,而应该是为培养 学生的某一项技能服务的。因此,在原有的理论教学内容中,发掘、提炼出技 能培养的点,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使两者能有机的统一,这也是一种创新; ④紧扣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整合。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是我校课程创新项目改革的宗旨。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以核心课程为主体,体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之间有效的衔接,做整合型的教学设计。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