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不平等是天壤之别
希腊和中国的文化遗产有何明显不同之处

希腊和中国的文化遗产有何明显不同之处首先,希腊和中国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希腊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千纪,即在古代希腊城邦时期,并在公元前5、6世纪高峰时期达到鼎盛。
希腊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城市国家的建筑、文学、哲学和艺术。
而中国的文化历史跨度更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先秦、秦汉、唐宋等众多时期的文化成果,如兵马俑、长城、敦煌壁画等。
其次,希腊和中国的文化遗产在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希腊文化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注重人类智慧和理性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世界闻名,他们创立了众多哲学学派,对后世的思想影响深远。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强调谦虚、和谐和忍耐。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的传统将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置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希腊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追求。
第三,希腊和中国文化遗产在宗教信仰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希腊古代的宗教是多神教,崇拜许多神灵,如宙斯、阿波罗、雅典娜等。
希腊人相信神灵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保佑他们的生活。
而中国的主要宗教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尤其强调敬祖父母和祖先、孝顺和慈善的道德观念。
中国人将祈福、祭奠和信仰看作是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希腊和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有显著差异。
希腊文化以雕塑、建筑和戏剧等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希腊的雕塑作品通常以裸体形象为主题,追求人体完美的比例和姿态,代表作品如维纳斯、雅典娜等。
而中国的艺术形式则更注重笔墨的运用,包括书法、绘画和剪纸等。
中国人对自然世界的描绘和意境的表现注重于精神的追求和心灵的抒发,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
综上所述,希腊和中国的文化遗产在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个国家在文化发展中的不同轨迹和特征。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作为中西文化的开启者——孔子和柏拉图,人们往往相提并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孔子提出的“圣王”思想和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思想,二者旨在使政治道德化,通过道德高尚的圣贤来拯救日渐衰落的世道人心,建立和谐的“大同社会”或“理想国”。
面对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只有经过思考,求同存异才能让这两种思想、两种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
探究二人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周王室逐渐呈弱势,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孔子所处的社会,还是生产力很不发达、产品很不丰富的一个社会。
同时,为争夺财富,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烽烟四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要拯救人民苦难,就必须要有象周公、姜尚、管仲这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在《论语》中,对诸如尧、舜、禹所造就的“大同”时代和周公、管仲等英雄人物,孔子始终都充满了敬仰。
主张以“仁、礼”治国的孔子就此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
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从这两者来看,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面临同样的问题。
所谓时势遭英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分别提出了“大同世界”和“理想国”。
“大同世界”里所描绘的社会设想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美好局面,社会上得每个人都仁义、正直。
柏拉图的“理想国”强调道德和政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浅谈中西方美学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美学文化差异大方无偶,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是中国传统道家提出的一种美学的观点,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认为的美。
在中华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对于美学的思索从未停止.逐渐形成东方的美学底蕴,以意象为主,由外到内领悟抽象之美。
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对于美学所沉淀下来的宝贵思想。
与中方美学相比较最为突出的就是西方美学思想。
中西方在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过程,同样也孕育出不同的美学体系.美学文化的发展差异主要和社会背景、宗教、哲学发展以及文化体系有关。
中华民族有着长达近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水墨丹青,山水花鸟,皆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西方的美学史上也出现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美学大师,推动着美学的发展.美学的一大展现方式就是绘画。
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就开始在山洞的石壁中刻画图案来记录生活。
而这些图案就成为了最早的人类对于美学的认知,同时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绘画的世界中,国画注重写意,西方则写实。
最早的水墨画开始,中国人讲究意为先,形在后.许多的山水花鸟画作,展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十分传神.人们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就会在精神上进入作者的世界,升华然后达到共鸣。
而西方美学的绘画就会表达地非常写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方油画。
油画在绘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细节,画家可以将每一处细节画地惟妙惟肖。
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差异主要原因也在于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不同。
美学是精神领域的世界,对于美学的领悟也就是对于人生的。
从精神世界出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美是理式”。
世界万物的美皆是表像的,而存在着一种美本身.“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美,”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丑。
还不仅此,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他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与他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辩论辩题的文化差异

辩论辩题的文化差异正方,文化差异对辩题的影响。
在辩论文化差异对辩题的影响这一议题上,我代表正方,认为文化差异对辩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不同。
例如,中国和美国在对待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美国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经济发展。
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两国在环境保护政策上的差异,因此文化差异对辩题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次,文化差异也影响了人们对价值观念的认知和追求。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因此,文化差异对辩题的影响不可忽视。
此外,文化差异还影响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表达方式、非语言行为等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习惯。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辩论中可能会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从而影响了辩题的讨论和解决。
因此,文化差异对辩题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
反方,文化差异并不影响辩题。
在辩论文化差异对辩题的影响这一议题上,我代表反方,认为文化差异并不会影响辩题。
首先,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并不是绝对的。
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问题也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因此,文化差异并不是导致不同看法的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如个人经验、教育背景等也会对人们的看法产生影响。
其次,文化差异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人们对于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文化差异并不会成为影响辩题的绝对因素。
此外,文化差异也不应该成为对辩题进行讨论和解决的借口。
无论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应该遵循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问题,而不是将文化差异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辩论辩题的文化差异

辩论辩题的文化差异正方,文化差异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差异是世界多样性的体现,它使得人类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首先,文化差异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交流与交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例如,中国的丝绸之路古代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欧洲、中东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次,文化差异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往往会催生出新的思想、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科技成果。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就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催生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最后,文化差异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体验。
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美食文化等都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
名人名句,希腊哲学家尼采曾说过,“没有文化差异,世界将变得单调乏味。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文化差异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经典案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比如,日本的和服、茶道、歌舞伎等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为日本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反方,文化差异对社会发展具有消极影响。
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引发误解、偏见和对立,甚至导致严重的文化冲突。
例如,历史上的宗教战争、种族歧视等都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此外,文化差异也会使得社会的发展变得不平衡。
一些文化发达的地区可能会对其他文化落后的地区产生排斥和压制,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名人名句,美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曾说过,“文化差异是社会的病症。
”这句话表明了文化差异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经典案例,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凸显。
一些国家和地区频频发生的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等问题,都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社会动荡的表现。
结论,文化差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文化差异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化解文化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文明传承与文化繁荣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文明传承与文化繁荣
柏拉图的思想传承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对话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些对话中,柏拉图探讨了众多哲学问题,提出了不少观点和思想,被后人奉为经典。
这些思想通过文字传承至今,影响深远。
文明传承的意义
通过柏拉图对话录这样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希腊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古希腊文明。
这种文明传承不仅让我们了解前人的智慧,还能启迪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行为,对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繁荣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只有传承和发扬文化,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
柏拉图的思
想在当代仍然具有启发意义,通过学习和传播,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结语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思想包含着文明传承的精髓,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一起珍视传统文化,传承文明智慧,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以上为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文明传承与文化繁荣,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感
谢阅读!。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张媛媛【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和诗人,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在众多学术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随着柏拉图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国内学者对其思想理论的研究性的文章和著作也相对增加,研究角度和方法也不断更新,鉴于此,对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其教育学思想、哲学思想和诗学思想三个方面的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与综述.%Plato is a great philosopher,thinker,educationist and poet in ancient Greece.He has made great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 various academic fields.With the gradual expanding of Plato's influence in China,the relevant research articles and books by domestic scholars are increasing.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are also updating.Given this,the author will have a short review and summary of domestic scholars' theoret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from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thought,philosophy thought and poetics thought in last twenty years.【期刊名称】《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7)001【总页数】3页(P141-143)【关键词】柏拉图;教育学思想;哲学思想;诗学思想【作者】张媛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2.232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和诗人。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分歧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分歧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贫穷文化与富足文化的区别。
希腊—罗马文明产生的背景是富足而不是贫穷。
贸易船队源源不断地从海外给希腊带来巨额金币,而罗马帝国则靠对外扩张来攫取惊人的财富。
富足的经济背景使他们对生活的看法与当时的中国人截然不同。
西方文化肯定欲望。
希腊人主张人在有限的年华里应该大胆地追求享乐。
他们不吝于建筑豪华的浴室,聘请最好的厨师,购买许多奴隶来服侍自己。
他们花巨资建起容几万人的剧场,为市民发放看戏津贴。
罗马人则有比希腊人更大的竞技场、斗兽场、公共浴室与神庙。
这些建筑大多以大理石建成。
罗马人似乎生来就为了享受,他们每年的节日加起来长达三个月。
公元106年,图拉真在罗马城庆祝达西亚战役胜利,庆祝活动居然长达一百二十三天。
在西方文化中,欲望是快乐的源泉,是人生的动力,是丰富这个世界的画笔。
而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恐惧欲望和敌视欲望的文化之一。
中国文化的底色是贫困,数千年来一直在贫困和人口压力中挣扎的这片土地确实承载不起太多的欲望。
荀子说:“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
争则乱,乱则穷。
”和罗马人提倡消费主义相反,为了“牢笼天下、防止竞争、预防混乱”,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片土地产生的圣人只能提倡一种节欲的人生观。
朱熹断然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也就是说,满足自己的温饱是一个人的权利。
不过,在达到温饱之后还奢求美味,那就属于罪恶了。
确实,在物质供应持续匮乏的情况下,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举动经常会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的痛苦。
帝王们营建宫室、四出巡游、奢侈浪费,背后的代价常常是民不聊生、转死沟壑。
中国历史学家据此认为,一切与皇帝的“欲”和“动”相关的事情,都是巨大的危险。
“游观”、“田猎”,这些离开皇宫的事情,都是皇帝的大忌。
从春秋战国时候起,我们就不断地读到劝谏君主远离游猎、停止兴作的著名文章,比如《子虚》《上林》之赋,以及魏徵的《十思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不平等是天壤之别
你对柏拉图思想意义认识不足。
柏拉图或者说苏格拉底,让人去信奉精神绝对的理念世界,这是人类认识的飞跃,没有这一点,人类精神就不能独立,没有精神独立,人类就没有心灵的平等。
人类先天禀赋,永远是不平等的,就如同大自然的生物,高低不等,千差万别,人类不过是它们中一员。
这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大自然属性。
但是人类还天赋的具有精神属性。
而人类去认识这种精神,是没有外在物质客观限制的,是没有门槛的,即人人可以自由平等的去认识这种精神,而一旦信仰了这种精神,把精神信仰视为生命意义的原则,那么人类文化获得了一种精神的平等,因为这种精神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人类的物质文化是这种精神的演绎,因此在这种伟大的精神面前,每个人都能自由平等的用灵魂去拥抱这种精神,去朝圣这种精神。
因此,平等的意义理应是精神自由信仰的内涵。
所谓平等就是人类的不平等,这是尼采反对大众低俗浅薄的强者呼喊,如同木秀于林而不畏平庸者妒忌。
针对雅典极端平等民主制的弊端,柏拉图《理想国》中也主张了人类不平等的思想。
这些思想虽然对应了人类的历史实践,但是未免不近人情,屡屡被指责。
但是要注意,柏拉图政治不平等立足的基础,仍然是坚守着精神自由信仰的灵魂,柏拉图并没有抛弃精神的自由平等,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柏拉图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的不平等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区别的标志,就是精神独立自由的取舍。
中国的不平等不是精神独立意义的,是没有普遍纯粹精神概念的,是只有物质权利争夺和压迫而没有纯粹精神自由平等的创造和生命永恒意义的升华。
所谓精神平等,是人类在认识精神律令(柏拉图的纯粹理念)面前一律平等,是在基督教的上帝精神面前人人平等,是在康德的绝对命令精神面前的人人平等;注意现在流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个含混的说法,因为它避开了法律内容是否正义,法律如果是建立在自由正义人性的基础上,那么法律就接近上帝精神,但是它永远不能等同、更不能超越上帝精神,因为人是有缺陷的,人可以不断的完善的追求上帝精神,但是人只有在理想即理念中敬仰纯粹完美的上帝精神。
所谓精神平等,是认为每个人精神进取的地位是绝对独立自由平等的,谁都不能依靠世俗特权和上帝建立特殊关系,谁都不能靠政治特权去代表上帝,去垄断的总经销上帝精神,谁都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自我标榜是最高真理的化身。
而以上禁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被彻底的边缘化,因此,中国文化不平等的精神基础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的精神基础,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并且是根本对立。
柏拉图虽然反对民主政治的平等,认为人先天的存在不平等差异,但是柏拉图只是从物质层面确定了人有优劣差异,进入精神理念层面,柏拉图恰恰是在缩小人的物质差异,《理想国》中是取消私有制,这就根本上限制了人的物质收入差距;《理想国》中,没有家庭,子女和父母互不相识,这就在制度上保证能实现中国文化的大同理想“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国文化有这种浪漫理想,却没有逻辑精神保证);《理想国》中的哲学王,是被选举产生,不仅是要求他甚至强迫他作出个人牺牲而必须服务于公共政治。
可见,柏拉图认为人有自然客观差异,但是人可以在精神理念的追求中缩小人的社会地位差距,取消私有制、取消家庭,是根本性的限制人的物质欲望的精神理想。
可见,柏拉图认识到人的自然不平等,但是他的政治理想是缩小人的不平等,限制社会的两极分化。
当然上述政治理想是乌托邦,迄今为止,对人类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负面价值。
柏拉图理念思想的真正价值,是为人的精神信仰打开了天启,而一旦认识到存在实在的绝对精神,就必然会打倒人间的偶像崇拜,由此开辟了个人的精神自由独立的道路,这条路又必然是理性的通向个人平等、社会民主的道路。
柏拉图理念精神方向是正确的,被人类历史实践了,但是他当下哲学王经验认识(斯巴达经验影响)是很片面的,不讨好民众的,被认为不值一驳。
但是冷静的思考,如若对“哲学王”的思想不吹毛求疵,西方民主自由文化,事实上不是依靠类似于“哲学王”的途径,由先知先觉的精英文化来推动的吗?最强调主权在民、最具平民意识的卢梭,就认为上帝把造他的模子打碎了,他是世界上唯一的;蔑视卢梭的尼采,期盼超人的教育成长;今天被中国人莫名其妙当做明星炒作的昆德拉,恰恰是最反对媚俗,也即警惕大众的浅薄。
问题是西方文化能够成就天才,崇拜天才,而天才也有自我牺牲精神,把自己奉献给民众;而中国文化根本就不见天才的公共身影,鲁迅也只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安身立命。
关于文化的平等、精神的平等,有必要举例中国科举文化。
有一些现代中国文化大名鼎鼎的学者,说中国古代的平等文化要大大优于同时代西方,他们举例科举,人人能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中国文化权力最高层。
但是他们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即科举的本质,科举的本质和目的,是为维护中国政治不平等,也为了精神专制,即剥夺精神自由,而选拔能干的文化压迫工具,或者说是定向打造文化专制的精神奴才。
因此科举中表现的平等竞争,如同是加大油门把中国文化带向不平等,科举中不拘一格、脱颖而出的人才,一个个奔向人上人的目标,成为鱼肉百姓的大硕鼠。
试看,中国千年来数不清的科举状元,有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巨人?但是变成精神侏儒的倒是一个普遍规律。
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作品《红楼梦》,不是科举体制内的文人创作的,它的作者恰恰是最痛恨科举文化,曹雪芹让贾宝玉道出了对科举制的满腔怒火,贾宝玉斥责所有奉劝进考功名的话,都是混账话,不论谁劝导他正儿巴经的去求科举功名,宝玉马上脸上作色,如同被结果了性命一样的失了魂。
正是这样的对科举价值的叛逆,才成就了曹雪芹的不朽精神创造。
一直到今天,国人对中国皇粮功名文化的批判还无法逾越曹雪芹的水平。
这也引发历史疑问:如若中国不搞科举制,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岁月,会是万马齐喑吗?或者说,科举文化的遗毒至今不除,中国文化会有精神不朽的百花齐放吗?
因此,对政治文化中五花八门的制度平等或者不平等,要作精神分析,唯有精神才是平等的灵魂,是平等的真实。
比如上述,柏拉图认识到人的自然物质性不平等,却要听从于精神理想的平等,而中国科举的平等竞争,精神目的却是赤裸裸的追求物质名利的不平等。
政治形式的平等,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唯有精神独立自由条件下,政治形式的平等,才会是真的;精神不独立、不自由,精神被奴役条件下的政治形式平等,不可能是真的,只能是虚假的。
因此,在精神自由独立比较好的条件下,即使政治形式显著的不平等,比如西方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制,也要远远好于政治形式表面平等、但是精神不独立、不自由、不真实的文化,比如中国科举。
因此,历史表现了:西方自由独立精神推动了人类真正的迈向人类民主平等的政治文化。
而中国历史上以致毛泽东时代的平等文化,因为没有自由真实的纯粹精神,一直到今天都死死的停滞不前,改变不了中国文化的特权信仰价值。
《理想国》哲学王的政治设计是浪漫的,浪漫和荒谬是一步之遥,人类至今的实践,证明柏拉图的这种浪漫是一种荒诞。
其实,它也是和柏拉图的精神理念思想自相矛盾,因为精神是天然的独立派,纯粹派,而为人类精神请来个哲学王加以领导,必然会扼杀精神的独立、纯粹,因为任何哲学王、哲学圣人,他们都带有人类的原罪,这种原罪一旦有适合的土壤(权力垄断),就不可遏制,哲学王在权利的诱惑下,也会想把权力占为己有,也会使他本性中的善越来越小,恶越来越大。
正是这种意义上,罗素把柏拉图和希特勒纳粹思想作了联系。
但是,柏拉图的意义,即苏格拉底的意义,是在于革命性的为人类发现了纯粹的精神世界。
从此,古希腊的旧精神信仰就根本的危机,对应的是古罗马的旧精神信仰在基督教面前,不堪一击。
因此,苏格拉底、柏拉图成为西方文化的精神之父,是精神独立和纯粹的最早源泉。
评论柏拉图,可以借伏尔泰一句名言:“真正的天才,尤其是开辟新途径的天才,他们可以铸成大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
”
因此很少有人纠缠于柏拉图说过人的等级是金银铜铁不同成分构成的不靠谱的话,而历史的嘲笑他、轻视他,恰恰相反,哲学界盛行这样的观点: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的哲学,都被认为是他们思想的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