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

合集下载

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历史变迁的镜鉴

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历史变迁的镜鉴

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历史变迁的镜鉴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在南京的历史演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历史变迁,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与教益。

一、古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在古代,南京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明代的南京城是南京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明太祖朱棣建都南京后,对城市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建设。

明成祖朱棣还在南京修建了盛世宫苑,如明孝陵等,将南京打造成一个宏伟壮丽的皇城。

然而,明代的南京城并未完全保留下来。

清朝入主中原后,南京成为了南京卫的一部分,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清朝在南京修建了夫子庙、秦淮河等重要景点,注重了宗教和文化的发展。

二、近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京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

然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重新成为了国家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的南京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例如,南京中山陵的设计中融入了西式建筑风格,体现了新中国的民主、开放和现代化。

此后,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持续发展。

20世纪30年代,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包括南京新街口、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等。

这一时期对于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南京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当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近年来,南京进行了多个重要的城市建设项目,如南京奥体中心、南京紫峰大厦等。

这些项目不仅让南京成为了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为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城市规划方面,南京注重发展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通过规划科技园区和创新创业基地,南京吸引了大量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建筑发展方面,南京注重保护历史遗产和传统建筑。

例如,南京夫子庙秦淮河景区保留了古老民居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南京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

南京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

南京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南京也不例外。

本文将探讨南京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并对这种演变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南京的历史城市规划南京作为古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南京的城市规划一直以宏伟的城墙和皇家建筑为特点。

著名的南京城墙是当时规模最大、完整程度最高的城墙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壮丽景观。

而南京的皇家建筑如明孝陵、夫子庙等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城市规划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南京开始经历城市化进程。

以城市规划为导向,南京的城市建设逐渐朝着现代化和功能分区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交通流畅、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划分、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南京的道路网逐渐完善,大量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相继兴建。

3. 当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目前的南京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的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道路交通逐渐与公共交通和步行系统相结合,大力推动低碳出行方式。

另外,南京近年来还加强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修复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使其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

4. 南京建筑风格的演变随着城市规划的变迁,南京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从传统的风格,如古典园林式建筑和红墙黛瓦的民居,到现代风格,如高楼大厦和现代化公共建筑,南京的建筑风格变得多样化。

同时,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也逐渐增强,许多国际建筑公司在南京承建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项目。

5. 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的原因南京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求使得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功能逐渐多样化。

另外,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国际化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

总结:南京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从古代的城墙和皇家建筑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和生态城市,展现了南京城市发展的独特魅力。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南京规划变化

南京规划变化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特点是,既重视市区(中心城区)的用地布 南 京城市规划 局,又考虑了区域的城镇布局,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规划 前的南京城镇布局:工业城镇如大厂、板桥、龙潭、栖霞、浦 镇等,都位于中心城区外围 8~17公里处;城市近郊分布着钟山、 燕子矶、雨花台、牛首山、栖霞山等风景区。加上远郊的县城 和小城镇,形成“众星拱北辰”的城镇布局形态。总体规划根 据城镇布局的这一基本形态提出城市基本结构形式为“圈层式 城镇群体”。这个群体以南京市区(中心城区)为主体,围绕中心 城区由内向外,把郊区和县整个地域分为各具功能、相互联系 的“市—郊(绿带)—城(卫星城)—乡(农田、农村)—镇” 五个圈层。第一圈层为中心城区;第二圈层为蔬菜等副食品生 产基地,近郊主要风景游览区和绿化带;第三圈层为县城和卫
• 中心城区 •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东北起笆斗山,东至马群,南至雨花台,西抵茶 亭,北面是长江。中心城区最具特色,东有玄武湖、钟山,西有清凉山、 莫愁湖、石头城遗址,南有中华门、雨花台,城北紧临长江,城的中部 自东至西贯串九华山—北线阁—鼓楼的起伏山岗。为了保护好山、水、 城结合的古都特色,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岗、绿化等自然条件,将 有关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组合起来,并 南京城市规划 • 划定影响范围,制订保护措施。在建设步骤上,采取改造旧区和开发 新区相结合的方法。秦淮河以西地区主要作为居住备用地;恢复夫子 庙地区传统特色,新建迈皋桥、山西路等生活服务中心;发展第三产 业以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中心城区的道路交通以新街口—鼓楼 为中心,在原有路网的基础上,打通南北向道路,拓宽东西向道路, 形成“经三纬八”的道路骨架。在中心城区及其周围,建立一条绿带, 由五个风景区组成:①包括紫金山、玄武湖在内的钟山风景区。②莫 愁湖、清凉山、石头城组成的石城风景区。③长江大桥、幕府山、燕 子矶组成的大江风景区。④以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主的雨花台风景区。 ⑤秦淮河沿岸包括夫子庙、瞻园、中华门城堡在内的秦淮风景区。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doc)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doc)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

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大家好
12
地下空间布局结构图
本次新的规划方案中,提 出将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 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 展,完善城市功能。 地下空间的使用中,坚持
以城市中心地下空间利用 为核心,在市级、市级副 中心及地区(新城)中心 和多条轨道交通线网交汇 地区必须设置地下公共空 间,进行规模化综合化发 展。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 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 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 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 块
大家好
6
大家好
7
都市区规划道路示意图
都市区跨江通道规划图
大家好
远景都市区轨道交通系统 规划图
8
大家好
9
与南京组团布局城市和“山水 城林”地域特色相协调,形成 “一带两廊三环六楔十四射”
大家好
13
火车南站地区地下空间 布局引导图
奥体中心地区地下空间布
局引导图
大家好
新街口地区地下空间布局引 导图
14
大家好
本次规划充分发挥 长江岸线资源优势, 加强港口岸线整合, 优化沿江胜利布局, 提升滨江生活休闲 景观功能;支撑国 家综合交通枢纽和 滨江生态宜居城市 的城市职能。这次 规划中利用的岸线 总长307.6公里,其 中城市生活与旅游 景观岸线达52.3公 里。
都市区绿地结构。 一带:由长江及其洲岛、湿 地和两侧带状绿地构成。 两廊:由滁河、秦淮河及其 两侧湿地和带状绿地构成。 三环:由沿明城墙、绕城公
路、公路二环两侧的环形绿地 构成。
六楔:城镇发展轴之间外围
区域绿地向城镇内部楔入的楔 形绿地。
十四射:由沿主城向外辐射 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地构成

南京规划方案

南京规划方案
四、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明健全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3.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4.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划审批,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5.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市民对规划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本规划方案旨在为南京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规划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建设美丽南京、幸福南京而努力奋斗。
2.政策支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制保障。
3.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4.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5.宣传推广:加强规划宣传和解读,提高市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五、结语
本规划方案立足于南京市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旨在为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保规划符合市民的根本利益,为建设美丽南京、幸福南京而努力奋斗。同时,本规划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
(2)文化挖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自信。
5.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1)产业发展: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等,优化产业结构。
(2)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四、实施策略
1.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规划范围: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约6582平方公里。
(3)规划期限:2021-2035年。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

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

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thought of Nanjing cityABSTRACT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pattern from Nanji ng's geographical locati 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 nge.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 ' spatter n to elaborate pla nning through of Nanji ng citycon structi on.1、概述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

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 14'至32° 37'、东经118° 22'至119° 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

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

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thought of Nanjing cityABSTRACT: 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 pattern from Nanjing'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ng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s pattern to elaborate planning through of 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1、概述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

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

全市总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730公里。

从棠邑、固城或是越城起算,南京已经有大致2500年的历史。

纵观这25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

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

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的反映。

在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

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

但是,经济地理条件也制约着城市的命运,这是不以城市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我国漫长的都城规划建设史上,《周礼·考工记》所反映的“乐和礼序”的规划思想以长安(西安)和北京为典型代表;而南京却是我国另一种重要规划思想——以《管子》所反映的“天材地利”观念的典型代表,别具一格。

南京在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规划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独特地位。

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南京特别是明代南京,也书写了亮丽的一页。

2、自然条件2.1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淮。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

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

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一16.9。

C(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一2.1cC。

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

最大风速19.8米/秒。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一0.09米。

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

地震基本烈度7度。

无霜期237天。

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

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2.2地形地貌南京的山川形成了南京地域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成为先民生存的土壤,成为一代代风云人物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历来塑造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

南京属江苏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

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

低山、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5%,植被良好。

低山、丘陵之间为河谷平原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

江北六合境内多方山丘陵,孤立散布,山体较小,脉络不清,如金牛山、方山、灵岩山、平山等。

江浦境内沿长江一线,东北一西南延伸着老山山脉,山体绵延。

长江以南,宁镇山脉自镇江一带逶迤而来,在市区东侧分成三支:北支龙潭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南支汤山、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和云台山;南北两支分别围绕着市区北、南边缘西去,直至大江之滨。

中支钟山屹立于市区东郊,其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延伸入城,自东向西有富贵山、九华山和鸡笼山,一直深入到市区中部。

江宁南部苏皖交界处东西延伸着弧形的横山山脉。

市境东南茅山山脉自北向南伸展,至句容、溧水两县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东芦山、双尖山,至小茅山西与横山山脉相接;另一支往南经回峰山、芳山、小游山,至高淳县南部与自南向北伸人的天目山余脉大金山相连。

境内除高淳东部和六合北部小部分地区分属西太湖水系和淮河水系外,大部分地域均属四大水系: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滁河水系。

3、南京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图3-0 南京历代都城变迁图3.1 固城南京地区最早的建城活动出现于春秋末期高淳县境内之固城。

固城,又名子罗城,俗称楚王城。

城为土城,分内外两重。

城高一丈五尺,罗城(外城)周回七里三百三十步,子城(内城)一里九十步。

遗迹今仍可考,现残存部分呈长方形,罗城南北约800米,东西约1000米,经实测,周长3915米;保存较好的北城,城基宽41米,残高4~6米,顶宽25.5米;城外原有护城河,宽约18.5米。

子城位于罗城腹地略偏西,正南遥对秀山,北向背靠“楚王山”,城亦呈长方形,南北12l米,东西196米,四周亦有护城河,宽约13.5米(图2—3)。

春秋末期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固城分子、罗两重,说明已经有了城郭分工的新概念。

3.2 越城越城以南京城而言。

越城,开始了南京迄今2480年的建城史。

周元王姬仁三年(前473)越灭吴。

第二年即勾践二十五年(前472),越于淮水(即今秦淮河)之滨,今中华门外长干里一带筑城以图楚,史称越城,又称“越台”。

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文物室藏洛阳出土的东周铜尺,每尺23.1厘米。

我国古代以6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

依此计算,每步为138.6厘米,每里为415.8米,越城周长相当于942米,城中面积约为5~6公顷。

从城的规模看,是一个军事性城堡。

一般居民住在城外秦淮河两岸,逐渐成为居民聚居和物品交易的场所。

3.3东汉末建业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

十七年(212),改秣陵为建业。

这是南京大发展的起点。

建安“二十六年(221),其年始置丹阳郡,自宛陵理于建业。

”南京第一次成为郡治所在。

孙权在他称帝、建都建业前,长期经营建业,就是准备以建业这个地方为基地,发展壮大,“建功立业”。

由此开始,现今南京这个地方逐渐发达起来,以至成为一国之都。

东吴建业城郭有三重:宫城、都城和外郭。

外郭未筑城,而以篱为外界,设有56个篱门。

范围大致东至青溪,南至淮水,西至石头城,北至覆舟山。

“都城之正门日宣阳,又南五里至淮水,有大航门”。

这应是都城之中轴线——御道。

据左思《吴都赋》描述:“朱阙双立,驰道如砥。

树以青槐,亘以绿水。

玄荫眈眈,清流直蜜。

列寺七里,侠栋阳路。

屯营栉比,廨署棋布。

”御道南端即大航门,立有双阙,门下的大航——朱雀航,在今天的镇淮桥稍东,是都城的南部交通咽喉。

宣阳门又称白门。

白门也成为南京的一个别称。

宫城东为太祖庙。

吴建兴元年(252),“权卒,子亮代立。

明年正月,于宫东立权庙日太祖庙”。

3.4曹魏邺城曹魏邺城平面呈矩形,东西约3000米,南北约2160米。

曹魏邺城的形制主要有:宫前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把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宫城在北,坊里、衙署、市在南;礼仪性的大朝与日常政务的常朝在宫内并列,形成两组宫殿群,各有出入口,大朝为文昌殿和阊阖门,常朝为勤政殿和司马门;大朝门前形成御街,直抵南城门,形成南北中轴线;在南北中轴线和东西大道交叉处出现“T”形广场。

3.5南唐金陵城杨吴和南唐是南京古代、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四个时期之一。

,而南唐则建都南京。

杨吴大和四年(932)“徐知诰广金陵城周围二十里”,拓展了原有城墙,并增筑了羊马墙。

此时的金陵城周长已是四十五里(约今20公里余):西据石头岗阜之脊,南接长干山势,东以白下桥(今大中桥)为限,北以玄武桥(今北门桥)为界;城高三丈五尺,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五尺,皆为土筑。

城共八门,“由尊贤坊东出,日东门(今大中桥处);由镇淮桥南出,日南门(今中华门);由武卫桥西出,日西门(今汉中门);由清化市而北,日北门(今北门桥即为当时桥梁故址);由武定桥折秦淮而东,日上水门(今东水关);由饮虹桥沿秦淮而西出,折柳亭之前,日下水门(今西水关);由斗门桥西出,日龙光门(今水西门);由崇道桥西出,日栅寨门(今涵洞E1)。

”同时,征发民丁沿城开挖护城河,史称“杨吴城濠”。

濠于竺桥会青溪,西经浮桥会珍珠河,再西经北门桥,人乌龙潭,再人江;自竺桥向南经玄津桥、大中桥,再向南,继而折向西,经长干桥,再西汇人秦淮河。

绕城南的一段后来也被称为外秦淮河。

这个新城就成为南唐的都城。

3.6南宋建康建康城以行宫为中心,行宫周边主要集中了亲兵寨、十三营、破敌教场等军事设施,而官署和府学(转运司、建康府、学府)主要在行宫的东南面,居民区集中在行宫南面和西南面的秦淮河两岸。

商业区在南门(今中华门)内的镇淮桥至新桥(饮虹桥)一带的秦淮河两岸。

城内中部笪桥一带,北门内的清华市,也是比较集中的商业区。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建康城略加修固。

宋乾道五年(1169)建康留守史正志,复加修筑,并增立女墙。

宋景定元年(1260)知府马光祖浚青溪等濠,重修诸桥,“以浚濠之土培厚城身”,创更楼四所178间,又于栅寨门创瓮城及更楼7间、闪门6扇,皆用铁包裹;铁圈门1座,铁水窗2扇;城濠之内、城墙之外皆筑可供放牧的羊马墙。

秦淮河两岸自南唐后,交通日益繁忙。

宋乾道五至六年(1169—1170)镇淮桥和新桥改建为砖石桥,比原桥增宽四分之一,各宽三丈六尺。

镇淮桥长16丈,两端各建一亭。

新桥长13丈,桥上盖屋16间,以避日晒雨淋。

3.7集庆元代是个大一统的朝代,幅员辽阔,而且重工、重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