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文化间共建_全球生活美学_刘悦笛
介入_民众生活_的全球公共艺术_刘悦笛

中国艺术报/2013年/5月/22日/第003版美学介入“民众生活”的全球公共艺术刘悦笛公共艺术介入“民众生活”,这是全球公共艺术的整体走势。
中西方公共艺术界在异曲同工地塑成着当今公共艺术的“世界版图”,它们都在试图介入大小城市与乡村地域的生活,并关注其中的日常生活与历史脉络,从而提升各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当今的中国公共艺术界方兴未艾,为艺术进入大众生活提供了历史契机,也即将在全球艺术界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2011年4月11日到15日,国际公共艺术奖(IA-PA)颁奖仪式暨公共艺术论坛在上海举办,这是国际公共艺术界的盛会,不只是中国参与到了国际舞台的公平竞争,而且上海为此提供了国际化的高端舞台。
正如国际公共艺术奖主席路易斯·比格斯在闭幕式上所直言,这次盛会不仅聚焦于公共艺术的发展,而且更关注公共艺术在世界各地的拓展,其核心理念就是——“创造艺术,改变生活”!“生活”成为了本次颁奖会的核心词,因为公共艺术恰恰就是以其社会性、公众性与参与性来积极参与到全球民众生活当中去的。
本次获得大奖的六项公共艺术品无疑都是“介入生活”的范例:《尼日尔建筑》通过建筑大型泥屋群落融入非洲边缘地区的原住民生活,《纽约市空中步道花园》将废弃高铁改造为花园而改变了都市核心区的居民生活,《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通过移置农家建筑而塑造了大学校园的师生生活,《厨师、农民、他的妻子和他们的邻居》为荷兰居住区的多种族移民提供了生活交流的契机,《提乌纳的堡垒文化公园》则把停车场改造为贫民所共享的社区生存空间,而《21海滩单元》则通过封闭海滩的开放性而直刺当今澳大利亚的政治生活矛盾。
因此,公共艺术理应被视为一种“生活美学景观”。
从“生活美学”来定位公共艺术,这就不是从个体创造者而是从集体接受者的角度来诠释公共艺术了。
无论是公共艺术的创造者还是接受者皆要深知,艺术家与设计师毕竟是少数派,而民众始终是多数派,公共艺术最终是要为民众生活而创意、设计与生产。
为中国人找回“生活之美”并铺建“情本之路”-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教授

真实性•旗帜性•影响性我们要为中国人找回“生活美学”,铺设“情本哲学”!因为中国美学的传统就是生活传统,所以中国人的生活需要审美;因为中国思想的传统就是情理合一,所以中国人的哲思需要以情为本。
为中国人找回“生活之美”并铺建‘情本之路”—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教授李云霞!今传媒杂志社,陕西西安710065)编者按:当今中国民众皆在追求“美好生活”,因为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活美学在其中会扮演愈来愈重要的历史角色。
“美好”的生活起码应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的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的生活”。
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基础,美的生活则是好的生活的升华。
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有更高的标准,因为它是有“品质”的生活。
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
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
中国的生活美学,恰恰回答了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美地 活”?我们如何能“美地生”?生活美学的核心主张,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生活艺术家”,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 “生活艺术家”。
传统文化复兴要走一条“礼乐相济”之路,在此一种以“情理结构”为内核的“情本哲学”或“情本儒 学”,就更凸显出其在未来中国文化格局当中所应扮演的角色,这也在引导中国人走一条“情本之路”。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曾任国际美学协会(I AA)五位总执委之一,现任中华美学学会副秘 书长兼常务理事,韩国艺术哲学学会*KAPA)顾问,《美学》杂志执行主编,Comparative Philosophy和Journal ofEast-West Thought英文杂志编委。
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学》《分析美学史》《艺术终结之后》《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视觉美学史》《生活中的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布里尔出版社2011年版).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ast and W est(《生活美学》,剑桥学者出版社2014年版)《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主编)《世界又平又美:全球美学地图》《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译著有《艺术及其对象》《环境与艺术》《全球化 的美学与艺术》等五部,在《国际美学年刊》《东西思想研究》等发表英文论文多篇,其《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为中国人找回“生活之美”并铺建“情本之路”——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教授

为中国人找回“生活之美”并铺建“情本之路”——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教授李云霞【期刊名称】《今传媒(学术版)》【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3页(P1-3)【作者】李云霞【作者单位】今传媒杂志社,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当今中国民众皆在追求“美好生活”,因为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活美学在其中会扮演愈来愈重要的历史角色。
“美好”的生活起码应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的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的生活”。
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基础,美的生活则是好的生活的升华。
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有更高的标准,因为它是有“品质”的生活。
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
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
中国的生活美学,恰恰回答了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美地活”?我们如何能“美地生”?生活美学的核心主张,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生活艺术家”,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生活艺术家”。
传统文化复兴要走一条“礼乐相济”之路,在此一种以“情理结构”为内核的“情本哲学”或“情本儒学”,就更凸显出其在未来中国文化格局当中所应扮演的角色,这也在引导中国人走一条“情本之路”。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曾任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现任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韩国艺术哲学学会(KAPA)顾问,《美学》杂志执行主编,Comparative Philosophy和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英文杂志编委。
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学》《分析美学史》《艺术终结之后》《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视觉美学史》《生活中的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布里尔出版社2011年版)、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ast and West(《生活美学》,剑桥学者出版社2014年版)《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主编)《世界又平又美:全球美学地图》《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译著有《艺术及其对象》《环境与艺术》《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等五部,在《国际美学年刊》《东西思想研究》等发表英文论文多篇,其《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生活美育:一种“大美育”

生活美育:一种“大美育”刘悦笛【期刊名称】《北方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9)001【总页数】2页(P31-32)【作者】刘悦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00102,北京【正文语种】中文“生活美育”,其实来自于“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为什么在新世纪的全球社会中兴起呢?恰恰由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审美化,我们把它叫做“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用的生活,到城市和乡村,乃至整个的社会景观,愈加有了一种艺术化、审美化的趋向。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当代艺术也越来越接近于生活,也就是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时候,就产生了“生活美学”和“生活美育”所出现的很坚实的土壤。
在这个意义上,这恰恰是一个“生活审美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民主化”的时代,因为审美可以为普通的百姓、每个公民、每个个体所分享、所共享。
所以说,在这个时代进行美育的时候,它就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小美育”,它是一种走向生活的广义的“大美育”!我觉得,“学校美育”和“生活美育”,这是两条腿,缺一不可,是两条非常坚实的腿。
因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除了在学校之外,他们会在社会当中、在家庭当中,也就是在他自己的生活当中,那么,我们不仅仅应该把美育夯实在学校的氛围当中,同时也要把它放在一个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整个大的环境当中。
这也就是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来完成的,对于人生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包括其中的伦理教育和审美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中完成的。
这次国务院出台这个文件,可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是“自上而下”地规定了美育在中国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地位。
过去,只是强调德、智、体,有时加为德、智、体、美,尽管强调了美,但美还是作为一种“虚位”的存在,尚没有彰显而得到应有的地位。
这次提倡之后,就有一个“自上而下”很好的支撑。
但是呢,美育要真正的发展,特别是“生活美育”要得到真正的发展,都是要“自下而上”地“生长”起来。
植根本土与走向全球的“生活美学”

一、“生活美学”在中国的全面复兴
[见英文版第126页,下同]
实际上, “生活美学”不只是概念火了, 而更是践行热了。 君不见, 多少从事“茶道” “花道” “香 道” “琴道” “汉服复兴” “中装剪裁” “美食美味” “古典家具” “古今收藏” “工艺民艺” “旅行民 宿” “非遗保护” “公共艺术” “艺术教育” “艺术授权” “创意产业” “游戏动漫” “室内设计” “地 产开发” “社区规划” 乃至 “城市顶层设计” 的人士, 都积极融入 “生活美学” 的宏大队伍中去了 。 这些 “生活美学” 同道们, 此时此刻正在全国各地传播着 “生活美学” 。 这股生活潮流, 并没有像呼吁重建传统文化、 国学、 美育那种“自上而下” 的政府号令, 而恰恰是 “自下而上” 地自然生长出来的, 其国民心理基础, 大概就在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吧! 自然而然的生 长才能长久持续。 中国的确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 , 既然曾是 “礼仪之邦” , 那将来也要成为“美善 之国” , 这才符合礼乐相济之华夏悠久传统。 中国的“生活美学” , 恰恰回答了这样的现实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 “美地活” ? 我们如何能“美地 生” ? “生活美学” 的核心主张, 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生活艺术家” (artists of living) ——在把艺术向 下拉的同时, 要把生活向上拉, 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 “生活艺术家 而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生活艺术是 “大写的艺 术” , 书画音舞则是 “小写的艺术” 。 只有成为所谓 “生活的” 艺术家, 生活才能成为艺术家般的生活; 只有成为生活的所谓“艺术家” , 艺术与审美才能回到生活的本真态。 生活艺术家们要始终积极地向 感性的生活世界开放, 他们善于使用艺术家的技法来应对生活, 从而将审美观照、 审美参与、 审美创 生综合起来以完善生活经验。
从当代艺术、环境美学到生活美学——从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观东西方美学新主潮

从当代艺术、环境美学到生活美学——从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观东西方美学新主潮刘悦笛【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0(026)005【摘要】在"分析美学"占据世界美学主流长达半个世纪之后,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代,当代全球美学终于突破了仅聚焦于艺术的窠臼,开始转向了对于自然与生活的关注,从而在"当代艺术哲学"之后先后兴起了"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的新潮.环境美学最初只是狭义的"自然美学",后来才实现了向"人类环境美学"的重要转变,生活美学最初来自对于"艺术界"的关注,并最终回归到广阔的生活世界来构建美学.如此看来,"当代艺术"、"环境"与"生活"的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美学发展的新潮与主潮,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也在延续着这种美学发展的最新趋势.随着"文化间性转向"在国际美学界的充分展开,不仅西方与西方之间,而且西方与西方、东方与东方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东西双方的美学在当代艺术、环境与生活这三个新方向上得以相互推动和共同发展.如今,随着当代艺术逐渐消解了自身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边界,随着环境业已成为作为"生活"的环境,当代艺术哲学与环境美学都已经出现融入"生活美学"的历史大趋势, 因为审美已经被当作了人类、环境与世界发展的"深层尺度".【总页数】8页(P35-41,221)【作者】刘悦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1【相关文献】1.从环境美学到生态美学——论现代西方环境美学的未来走向 [J], 杨文臣2."美学的多样性"与新时代的中国美学——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 [J], 孙焘3.浅析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环境美学》书评 [J], 项雨辰;马辉;4.与卡尔松环境美学对话的积极成果——评薛富兴《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研究》[J], 程相占5.生活美学:环境美学的新拓展 [J], 廖建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学的传入与本土创建的历史_刘悦笛

美学的传入与本土创建的历史刘悦笛内容提要美学在中国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西文化和学术碰撞、交融的成果。
美学这门西学在被中国接受的过程中,必然被逐渐烙印上本土化的民族身份。
美学在欧洲是/自发0的,它随着西学的东渐而舶来,刺激了/中国的0美学的/后发0。
只有在西方这个/他者0镜像的比照下,中国美学方能获得自身的最初的内在定性。
对西学的引进和误读、于本土的发展和建构,这两方面始终成为中国本土美学发展的两极张力。
关键词美学学科民族身份中国古典美学美学,在中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西文化和学术碰撞、交融的成果。
它最初是依据近代欧洲的/学科分化0和/学术规范0建构而成,而后又必然被宿命般地烙印上本土化的/民族身份0。
那么,美学究竟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与发芽的呢?在这一历史过程里,发生了哪些/创造性的转化0与/转化的创造性0呢?一、/美学0的汉语辞源发微和术语考辨首先,汉语文化圈的/美学0这个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1925年,中国学者吕澂早已表明,美学/这个名词是日人中江笃介在1882年翻译法人维隆(V ron)的著作0时为起¹。
这恐怕是中国学界关于/美学0汉语辞源的最早介绍,吕澂所说的中江笃介今译为中江肇民(1847)1901),一般认为这位日本启蒙思想家用汉语译创了/美学0这个词。
比吕澂还早将近三十年,在1897年康有为编辑出版的5日本书目志6里,在/美术0类所列第一本专著即中江肇民所译的这本5维氏美学6(两册)º。
当代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也坚持认为,中江肇民所翻译的5维氏美学6是/汉字文化圈0中使用/美学0一词的最早记录。
但是,日本1982年出版的5文艺用语基础知识6辞典,却提出了新的看法。
中江肇民翻译5维氏美学6的时间是在明治十六年(1883)和十七年(1884),分别出版了上、下两卷。
然而,自明治十五年(1882)开始,以森欧外、高山樗牛等为主的教师在东京大学就以/审美学0的名称来教授美学,同时也使用过/美学0这个译法»。
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美学”——为《生活美学》一辩

作者: 刘悦笛[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页码: 20-27页
主题词: 生活美学;本质直观;本真生活;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生活美学”试图避免西方的思想传统当中对生活的两种基本解答途径,回归到的生活世界的美学新构,正是对“自然主义”(实质上是科学主义)和“理智主义”(实质上是形而上学)解答的双向超越,它是一种本土化的关学主张。
从人类活动论的角度看,日常生活就是一种“无意为之”的、“自在”的、“合世界性”的生活,非日常生活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自觉”的、“异世界化”的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美的活动虽然属于日常生活,但却是与非日常生活最为切近的;它虽然是一种非日常生活,但却在非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生活离得最切近、最亲密。
美的活动,介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并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必要的张力。
“生活美学”的理论合法性就在于,不仅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这些哲学家本人的哲学思路中存在着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而且在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d u n i a 是一种杂 交 的 开 花 植 物, 是通过矮牵牛 花的正常基因组与爱 德 华 多·卡 茨 的 某 些 特 定 基 因 的结合而产生的。 爱德华多将自己身上掌管血液中 红色的基因输入到矮牵牛花的基因组中, 于是, 这一 d u n i a 中产生出红色的纹理( 图2 ) 。 基因现在在 E
[ 2 ] [ 1 ]
他们之间甚至还有思想上的交锋。从文化比较的角 度看, 东方学者更 关 注 于 如 何 在 与 全 球 美 学 融 合 当 中, 以自身的美学传统作为依托, 来参与全球美学的 建构; 而西方学者的中心题旨则更倾向于, 如何从将 以艺术或自然为主 体 的 审 美, 转化为更广泛的指向 日常生活的“ 审美经验理 论” , 而东西方的努力其实 是“ 和而不同” 的。 正因如此, 我们将这本文集的副标题定为“ 东 E a s t a n dWe s t ) , 这表明本文集的主要特 方与西方” ( 色, 就在于不仅呈 现 出 了 生 活 美 学 在 西 方 的 最 新 拓 展与新近状态, 而且, 也关注于从东西方的互动之间 来推动全球美学的共同发展。这也是该书不同于以 往西方生活美学文集与专著的最重要特点。换句话 说, 《 生活美学: 东方与西方》 文集将“ 生活美学” 这 一主题置于 东 西 方 的 “ 文化对话” 当中来加以重新 建构, 它真正的理 论 目 标 是 要 熔 铸 出 一 种 具 有 全 球 性的生活美学新形态, 也就是“ 全球生活美学” 。 2 0 1 2年 9月, 在中国举办的“ 新世纪生活美学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o n 转向: 东方与西方对象” ( “ A e s t h e t i c s T o w a r d s E v e r y d a yL i f e :E a s t a n dWe s t ” ) 的会议, 已成为了 国 际 美 学 界 举 办 的 首 个 生 活 美 学 的国际盛会, 当时 与 会 的 八 十 多 位 来 自 世 界 各 地 的 学者探讨的 主 要 话 题 就 是 “ 生活美学” 的东西方对 话与互动。该文集就是在那次会议的基础上编辑而 成的, 我们为此还 力 邀 四 位 国 际 美 学 界 的 重 要 美 学 家与学者参与其中, 进而形成了目前的格局。 总而言之, 作为东西双方同时兴起的美学新潮, 在“ 生活美学” 这个新论 域 当 中, 东西方美学之间正 在形成“ 平等对话” 的关系。这与“ 自然美学” 与“ 环 境美学” 兴 起 于 英 美 而 东 方 只 能 加 以 追 随 不 同, 东 方美学历来就拥有“ 生活的艺术” ( a r t o f l i v i n g ) 的强 大传统, 这个传统可谓是源远流长。起码在中国, 哲 学家们更愿 意 使 用 “ L i v i n gA e s t h e t i c s ” 这 个 用 语, 因 E v e r y d a yL i f e ” 更 像 是 在 意 指 一 个 领 域, 而“ L i v 为“ i n g ” 则指向 了 审 美 存 在 的 状 态。 这 是 由 于, 东方本 然就具有悠久的“ 生活美 学” 传 统, 无论是中国的文 人艺术还是民俗艺术, 日本的茶道与园林艺术, 韩国 的陶瓷 艺 术 与 民 俗 绘 画, 都是“ 生活美学” 的艺术 表征。 更重要的是, 来自中国 的 “ 儒家美学” 与来自印 度的“ 禅宗美学” , 在东亚 文 化 当 中 成 为 了 生 活 美 学 的重 要 的 思 想 来 源。 西 方 学 者 也 看 到 了 “ 生活艺 术” ( T h eA r t o f L i v i n g ) 的 东 方 资 源, 聚焦于诸如禅
责任编辑: 郑晓艳
( E m a i l : z h e n g x i a o y a n 1 0 2 3 @h o t m a i l . c o m )
① 在东西文化间共建“ 全球生活美学”
刘悦笛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 0 0 7 3 2 )
作为今日国 际 美 学 界 出 现 的 最 新 的 思 潮 之 一, “ 生活美学 ” 被普遍认为形成了新世纪最新的美学 运动。按照西方学者的基本理解, 一方面, 从反对方 面来说, “ 生活美学” 是对 于 传 统 的 狭 隘 美 学 方 法 的 反拨, 因为这种方法仅仅“ 以 艺 术 为 中 心” 而忽略了 更为广博的生活 世 界; 另 一 方 面, 从 建 构 方 面 而 论, “ 生活美学” 所要寻求的 正 是, 艺术经验与其他类型 的“ 生活经验” 之间的连 续 性, 并对于这种经验的连 续性进行积极认知。 经过了所谓“ 生活美 学 转 向 ” , 美学研究的对象 终于发生了根本转变, 与美学相关的人类活动, 并不
江汉学术·“ 生活美学” 专题
总第 3 3卷
建构之妙。由此可以说, “ 生活美学” 正在成为全球 美学发展的新路标 之 一, 这也折射出信息化革命之 2 0世 纪 后生活发展的新趋势。令 人 深 感 遗 憾 的 是, 后半叶“ 分析美学” 尽管 具 有 强 大 统 治 力 的 传 统, 却 无视自然 与 生 活 的 存 在。 “ 生活美学” 的发展最初 主要是囿于欧美文 化 的 语 境, 但对于日常生活的关 注, 目前已成为了东西方学界的某种基本共识, 这预 示着国际美学走出传统而回归生活的必然之途。当 美学真正开始回到 生 活 的 时 候, 都强调了这样的原 则: 一面是 人 们 通 过 艺 术 来 看 待 “ 美学的生活” , 另 一面则是人类要通过“ 生活的美学” 来观照艺术! 从历 史 的 序 列 来 看, 西方学界出现的第一本生 0 0 5年 出版的 《 生 活美学 》 , 该书 活美学文集, 乃为 2 1位 西 方 美 学 家 与 伦 理 学 家 来 论 证 “ 生活 集结 了 1 美学” 的合法性。这 本 文 集 提 出, “ 生活美学” 既是 对于( 被限 定 在 理 解 艺 术 作 品 的 传 统 上 的 ) 哲学美 学领域的拓展, 也是在寻求美学的崭新领域, 该新领 域就是 “ 更广阔的世界自身” , 也就是生活世界本 生活美学的著作纷纷出现而形成了主 身。 其后, 导性的 潮 流, 墨 西 哥 学 者 凯 蒂 亚·曼 多 奇 ( K a t y a Ma n d o k i ) 2 0 0 7年被译 成 英 文 的 《 日常美学》 则把矛 头指向了西方美学传统, 该传统的缺陷就在于, 把艺 术与现 实 分 离 开 来, 还把审美与日常生活分离开 来
实践。 注释:
2 0 1 3年 7月 ① 本文是第 十 九 届 克 拉 科 夫 世 界 美 学 大 会 ( 2 1 —2 7日) 上以“ 超越 美 学 的 美 学 ” 为标题的专题讨论 会的引言。 9 1 7年 出 版 的 有 关 他 后 期 在 特 尼 ② 在沃尔夫冈·克 勒 于 1 里弗所做的著名实 验 的 报 告 中, 已 明 确 提 出 了 这 一 点。 请参阅沃尔 夫 冈·克 勒 的 《 类人猿的智力》 ( 伦 敦: 劳特 1 9 2 5年 ) , 还 可 参 阅 康 拉 德·洛 伦 茨 的 《 镜 利奇出版社, 子的背面: 试论人类认知 的 自 然 历 史 》 [ 1 9 7 3 ] ( 慕 尼 黑: 1 9 7 7年, 第1 6 5 —1 6 7页。 ) 德国袖珍书籍出版社,
·7 0 ·
2 0 1 4年第 6期
刘悦笛: 在东西文化间共建“ 全球生活美学”
宗之 类 的 所 谓 “ 精神传统” ( S p i r i t u a l T r a d i t i o n ) , 将 全球的人类日常经 验 作 为 核 心 来 加 以 建 构
一、 生活美学的兴起: 在东西方之间
在“ 后分析美学” 的 整 体 历 史 语 境 里 面, 西方美 学界都出现了“ 生活美学 ” 的 新 思 潮, 具有双向共同
本刊网址·在线期刊: h t t p : / / q k s . j h u n . e d u . c n / j h x s
作者简介: 刘悦笛, 男, 辽宁锦州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国际美学协会( I A A ) 总执委之一。 ·6 9 ·
这是 一 例 典 型 的 “ 转基因艺术” — — —爱 德 华 多 于1 9 9 8年创造的 一 个 术 语 ( 就像他自 1 9 9 7年 以 来 提出的“ 生物艺术” 的术语 一样 ) 。E d u n i a 以 我之 前 提到的人与非人之 间 的 共 性 和 连 续 性 为 主 题, 并且 它肯定是代表了一种超越传统意义的美学和艺术的 艺术作品类型: 它 已 与 科 学、 人 类 学、 工程学联系在 一起, 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 同时还是一种新的生命 存在。在我看来, 超越美学的美学在此完全付诸了
收稿日期: 2 0 1 4- 0 8- 1 1
限于拥有“ 审美 属 性” 的 艺 术 或 者 自 然, 人类的“ 审 美经验” 便拥有了超越艺术与自然的更广阔的意 义, 美学由此真正回归到了生活世界。这就意味着, 在生活美学革新之后, 所谓 的 “ 审美分析” 开始转向 了生活世界的所有 领 域, 这便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研 究的领域, 并开始 在 东 西 方 美 学 界 得 到 了 同 步 性 的 推进。
图2
参考文献:
[ 1 ] Wo l f g a n gWe l s c h . A t P o i n t Z e r oo f C r e a t i o n [ J ] . I n t e r n a , 2 0 1 0 ( 1 4 ) : 1 9 9 2 1 2 . t i o n a l Y e a r b o o ko f A e s t h e t i c s [ 2 ] Wo l f g a n gWe l s c h . H o m oMu n d a n u s [ M] . We i l e r s w i s t : V e , 2 0 1 2 : 8 7 6 8 8 6 . l b r ü kWi s s e n s c h a f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