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土地资源配置.

合集下载

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第三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一、土地类型
(一)按地貌特征分类 根据地貌、地形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平原等类型。 (二)从农业开发利用的资源角度分类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中国土地分为九大类,它 们分别为:①耕地;②园地;③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④草地、草山 草坡;⑤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⑤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漠、戈壁; ⑦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永久积雪冰川;⑧沿海滩涂、内陆水域;⑨城中、 工矿、交通用地。
十分严酷,即使在可预见的将来,也难于有效地使用。
(四)土地利用状况分类
土地利用状况分类,主要是依据上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 特点等因素进行土地分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将土地分为8个一级类型、 46个二级类型。其中的8个一级类型是: 1.耕 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 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林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 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田埂,但不包括 地面坡度>6°的梯田坎。 2.园 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 度>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三)土地分区类型
土地分区类型,应根据区域范围的大小、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并考虑不同 地区的情况而定,同时宜尽可能与土地利用现在分类相衔接。据此,有的人建 议将土地分成9种用途区,即: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 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 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
2.规划开垦的宜农后备土地和沟渠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道路等设施用地 以及农田之间的其它类型的零星用地,宜一并划入农业用地区。

第八章土地类型研究-资料.ppt

第八章土地类型研究-资料.ppt
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行政学、地籍学
Glossary
土地科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营学 土地制度学 土地法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政管理学
土地工程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信息学
Land Science Land Economics Land Management Land Institution Land Law Land Use Planning Land Registry Administration Land Engineering Land Resources Land Information
2、苏联:相、限区、地方
3、加拿大:生态元素(ecoelement)、生态立地 (ecosite)、生态地段(ecosection)、生态区 (ecodistrict)、生态区域(ecoregion)、生态省 (ecoprovince)、生态地带(ecozone)
4、航测与综合调查国际训练中心(ITC):
土地成分(terrain component)、土地单元(terrain unit)、土地系统(land system)、土地区域(land region)
三、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1、相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 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 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 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二、土地分级系统(土地单位系列)
1、澳大利亚、英国、南非协议的土地单位系列: 土地元素(land element) 、土地片(land facet )、 土地系统(land system)、土地区域(land region)、 土地省(land province)、土地地区(land province)、 土地地带(land zone)

土地管理法的法律规定(3篇)

土地管理法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土地资源的管理遵循本法。

第三条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全民所有的土地,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第五条国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

第六条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占补平衡。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制度应当符合科学、规范、统一、公开的原则。

第九条国家建立土地登记制度。

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第十条国家对土地实行分级管理。

土地管理权的具体划分,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管理,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地的义务,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土地调查与登记第十四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应当包括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权属纠纷等内容。

第十五条国家建立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登记包括土地所有权登记和土地使用权登记。

第十六条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土地登记实行属地管理。

土地登记机关应当依法登记,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土地权利人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市政学(第八章)

市政学(第八章)

• (4)城市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 • 1)土地调查:是获得土地信息、建立地籍 土地调查:是获得土地信息、 的基础 • 2)土地登记:是地籍管理的核心 土地登记: • 3)土地统计 • 4)土地评价 • 5)地籍档案管理:是对地籍管理工作中直 地籍档案管理: 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包括 文件、图册、音像资料等,进行搜集、 文件、图册、音像资料等,进行搜集、鉴 整理、保管、统计、 定、整理、保管、统计、编码和提供利用 等多项工作的总称。 等多项工作的总称。地籍档案管理为地籍 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社 会提供权威的地籍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
• • • • •
(2)土地权属管理的含义 (3)土地权属管理的作用 2、城市土地规划管理 (1)含义 (2)城市土地规划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根据 不同的用地性质进行分区, 不同的用地性质进行分区,合理分配城市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土地空间布局 • (3)城市土地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 3、城市土地地籍管理 • (1)地籍的含义:地籍是指记载土地位置、界址、 地籍的含义:地籍是指记载土地位置、界址、 质量、 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信息系统 • (2)地籍的分类 • 1)依据地籍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税收地籍、 依据地籍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税收地籍、 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 2)依据地籍的特点和任务不同,分为初始地籍和 依据地籍的特点和任务不同, 日常地籍 • 3)依据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城镇地籍 依据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 和农村地籍 • 4)依据地籍行政管理层次不同,可以分为国家低 依据地籍行政管理层次不同, 级和基层地籍 • (3)城市地籍管理的含义
(3)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原理 1)含义 2)主要内容 3)主要征收方式 Ⅰ、土地出让金 Ⅱ、土地使用税 以城镇土地为课税对象, ①以城镇土地为课税对象,向拥有土地使 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实际上 就是一种绝对地租 • ②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依据就是纳税人 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23年)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23年)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23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30•【字号】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4号•【施行日期】2024.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4号《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已经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1月30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1月30日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23年11月30日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土空间规划第三章耕地保护第四章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第五章建设用地管理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土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和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持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控制标准,依法制定地方用地控制标准,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宅基地管理和监督等相关工作。

国家土地权力的法律规定(3篇)

国家土地权力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国家土地权力,是指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开发权、收益权等权利的行使。

第三条国家土地权力行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土地公有制原则,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二)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坚持依法行政原则,严格规范土地权力行使;(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土地权属的稳定。

第四条国家设立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法规体系,加强土地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第六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土地管理活动。

第二章土地所有权第七条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八条土地所有权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一)国家土地所有权是指国家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二)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九条国家土地所有权属于全民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第十条集体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全体成员行使。

第十一条土地所有权的取得、变更和消灭,应当依法进行登记。

第十二条土地所有者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一)占有、使用土地;(二)收益;(三)处分土地;(四)依法获得补偿。

第十三条土地所有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义务:(一)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二)依法缴纳土地税费;(三)不得非法占用、破坏土地;(四)不得侵犯他人土地权益。

第三章土地使用权第十四条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第十五条土地使用权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出让。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治理基本理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学会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基础,并能较系统地参加本课程的学习。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农业经济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绿色GDP核算、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环境税、循环经济、土地资源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环境经济。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目前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借此讲授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相关内容,将理论内容与相关时事热点文件相联系,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现实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多媒体的应用、案例教学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2.重、难点提示(1)经济学观点的环境反思;(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及特征(2)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2.重、难点提示资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资源产权理论(5学时)1.教学内容(1)一般产权理论(2)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3)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4)资源产权的基本分配(5)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2.重、难点提示(1)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2)资源产权制度基本模式;(3)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

世界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世界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第八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马尔代夫,内阁会议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A.控制土地利用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B.构建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的重要前提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南美洲
1752946 96123 0.29 502981
3000 4200
欧洲
2260984 292985 0.40 182213 14598 0.29 30.9
600
中国
932742 124144 0.10 400001
美国 印度 俄罗斯
915896 297319 1688850
176950 0.65 150100 0.15 126024 0.85
239250 11050
数据来源于FAO2001资料,1997《世界 森林状况》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非洲
3031.2
1,072
35
欧洲(不含英国)
2298.9
740
32
北美洲和中美洲
2239.1
546
24
南美洲
1786.7
396
22
大洋洲
856.4
37
4
注口: 的世 南界 极土 洲地面积(此土地面积指国家的总面积,包括内陆水体面积)不包括土无地定资居源人学 (资料来源:/oneworld/world_populatioLna.nhdtmR)esources
C.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客观要求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一、土地资源的农业内部配置
农地收益的效用(U):一定类型的农地收益(第i类收益
用bi表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程度。 农地收益效用函数:U=u(bi),其具有与一般效用函数类似 的性质: U’=u’(bi)>0 U”=u”(bi)<0
即随着农地收益增加,其总效用在增加,但效用的增加速
世世代代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二、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
不同地区间配置(inter-regional allocation):指因土地资源分
布和配置的广域性和全球性,通过不同地区在利用土地上 的选择,旨在消除地域和国别之间人类开发利用资源和就 业与收入方面的差异。 以上为传统观点。上述三重配置所形成的三维配置结构是
三、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般分析框架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三、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般分析框架
新古典经济学几点公认的假设:
人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人; 人具有稳定的偏好;
人们行为的结果总会实现均衡。
引申出推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不存在交易费用;
产权等制度和市场等组织形式的存在是外部给定的(外 生的)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二、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
不同时期间配置实质上是对某块土地进行某种用途开发在
时间选择上的决策; 不同地区间配置实质上是指对某种土地利用行为寻找合适 的区位来实现落地,或者具体的企业寻找合适的地块建造 厂房的决策。 因此,土地资源的配置不是直接的土地配置,而是土地承 载的反馈,是被承载体在部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
土地用途的转换包括:农地内部结构调整、农地转为
非农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一、土地资源的农业内部配置
亦称土地流转,是土地资本商品化经营的选择。
从本质上讲,农地利用的变化基本上源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 时期,人们对农地产出(或服务)的种类或数量的需求发生 改变而导致的农地内部流转、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土地的属 性发生变化、或者社会群体目标发生变化,迫使人们不得不 改变农地的利用方式。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变化,都源于农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对用 地类型之间边际效用的比较。
度趋于减缓(边际效用递减)。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保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和前提,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故称 为资源配置的“三维框架结构”。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二、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
由于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与其他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
配置相比具有本质区别。 土地资源配置实质上是其承载功能在不同用途间的配置, 或可看做是将不同的土地利用在一定范围内、位置既定的 土地上的分配。 产业部门间的配置实质上是不同产业部门扩大或缩小以确 定合适的收益规模的过程;
忽略了交易费用的存在,而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的重点。
交易费用(概念补充)
•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美国
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交易成本是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
花费的交易对象成本之外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 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 交易成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 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
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
• 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
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指生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各产业
和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分配与安排。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归根结底是土地用途的转换。
态。新古典经济学将状态2和状态1进行比较,任何偏离状态1的 状态都是无效率的。这就是“帕累托思路”评价效率的逻辑。 • 如果想取得帕累托改善,针对相应的差异,由政府进行调整,因 为政府此时被假定为掌握了所有信息,同时是万能的,且可以无 成本地对状态进行调整,使现实的状态2向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三、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般分析框架
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效率”和“帕累托改善”是新古典经济学
研究效率问题的分析框架核心。
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中,存在两个状态(如状态1和状态2), 状态1为理想的“帕累托效率最优”状态,其用来作为效率的评
判标准。状态2为效率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情况下为实际表现状
第八章 土地资源配置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 第三节 土地资源期间配置 • 第四节 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一、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
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人类社会将相对稀缺的
资源在不同用途间进行权衡并最终确定用途的行为。 土地资源配置:亦称土地资源分配、布局和对土地资源的 选择(l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allocation and choice)。 是指人类社会将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间进行权
衡并最终确定用途的行为。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其开发利用能满足自然生态和社 会经济多种需要,以期实现资源系统的最大功能和综合效 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二、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
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包括不同产业部门、不同时期和不同
地区间的配置。 产业部门间配置(inter-industrial allocation):是表示土地资 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与利用状况,旨在优化产业结 构和生产结构,保证各项产业和生产部门对土地资源的利 用与发展。 不同时期间的配置(inter-temporal allocation):是指土地资 源在不同时段或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