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江西农大土壤:是指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安全农产品:指在当今认知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指使用安全的投入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安全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全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现象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而秤出来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是指按照有机农业标准,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为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退化。
土壤流失:是指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称作自然侵蚀。
土壤盐渍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
由于不恰当的利用,使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
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的岩浆上侵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和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土壤次生潜育化: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
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系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
论述我国土壤退化状况及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

《我国土壤退化状况及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1.引言在当今社会,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我国的土壤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隐患。
了解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以及主要的退化土壤改良要点,对于保护和改良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土壤退化状况(1)退化类型我国的土壤退化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盐碱化、酸化、重金属污染等多种类型。
这些退化类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容重增大,土层变薄等问题,严重威胁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地域分布土壤退化在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南部丘陵区。
西北地区主要存在盐碱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东北地区主要存在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南部丘陵区主要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问题。
3.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1)水土保持对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要采取加强植被覆盖、构建梯田、修筑护岸等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加强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的生态恢复。
(2)盐碱地改良对于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土壤,可以采取排盐解碱、引淡排盐、施用有机质等方式进行改良。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酸碱地调整对于酸碱化比较严重的土壤,可以采取灌溉调pH值、施用石灰、施用腐植酸等方式进行调整。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中和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总结与展望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保护和改良土壤资源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土壤退化问题的监测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政策,积极推动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5.个人观点对于我国土壤退化问题,我认为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测,同时引导农民科学种田,遵循合理施肥、合理耕作,从源头上减少土壤退化的发生。
中国土壤退化现状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中国土壤退化现状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土壤退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首先,中国土壤退化的现状非常令人担忧。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耕地面积正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递减。
土壤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此外,水土流失、酸化、盐碱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其次,引发中国土壤退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
为了追求高产高效,农民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等化学物质,导致土壤环境退化。
二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过度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大量耕地流失,以及土地的荒漠化、淹水和污染等问题。
三是不当的生态环境管理。
缺乏对土壤保护和修复的有效措施,使得土壤无法得到有效维护。
为了解决中国土壤退化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
严格控制土地开垦和城市扩张,加大土地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已有的耕地资源。
其次,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业循环利用模式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另外,加强土壤监测和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健全土壤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土壤质量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展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通过生物修复、植被修复等手段,恢复土壤功能,实现土壤退化的逆转。
最后,要加强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
完善土地利用和农业管理法规,对违法占用耕地进行惩罚,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壤保护的意识,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到土壤保护和修复中来。
总之,中国土壤退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环境问题。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14101学时:32学分:2.0修读专业:林学、林学(双外语)大纲文本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分类、分布等。
根据授课专业特点,基本的章节内容分列如下: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4、土壤学的学科体系及学习土壤学的作用和任务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地球的一般特征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
2、矿物矿物的概念,矿物的物理性质,常见造岩矿物的识别特征。
3、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特征及常见岩石。
4、地质作用与地形地貌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地貌,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地貌。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风化过程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2、风化产物的类型风化产物及其地球化学类型、母质类型。
3、土壤形成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4、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自然土壤、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
第四章土壤生物1、土壤动物土壤主要动物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土壤微生物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藻类及其与土壤的关系。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植物根系形态,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微生物,菌根,根瘤。
4、土壤酶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形态,土壤酶的种类与功能,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
3、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土壤质地土壤固体颗粒及其性质,土壤质地划分,土壤质地与肥力,土壤质地改良等。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体类型及其形成,土壤结构性评价,土壤结构体的改善等。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第三节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
•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 能力、保护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的能力。
•
土壤质量是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及土壤健康质
量的综合量度。
• 土壤肥力质量是土壤满足植物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 的能力、抗御土壤侵蚀,维持永续生产所需的水分 、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参数指标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方面: 物理指标:土壤质地、土层和根系深度、土壤密度和渗透 率、田间持水量、土壤持水特征、土壤含水量 和土壤温度等。 化学指标: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土壤pH、电导率、矿化氮 、磷和钾等。
生物指标: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潜在可矿化氮、呼吸量/ 生物量等。
2、土壤沙化的原因
• 极端干旱及大风
• 水资源萎缩
• 过渡放牧
• 过渡开垦
• 森林植被破坏
3、土壤沙的防治
营造防沙林带
合理开发水资源 控制农垦 控制放牧强度 实施生态工程
三、土壤盐渍化及其防治
1、土壤盐渍化的概念 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 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土壤盐化与碱化往往相伴发生,长期以来人们将土
以外力性质为依据,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
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
人为侵蚀
2、土壤侵蚀的原因
自然因素
• 气候
• 地形
• 土壤 • 植被
人为因素
• 植被破坏-陡坡开荒、顺坡耕作、过度放牧 • 开矿、修路等
3、土壤侵蚀的防治
自然因素
• 气候
• 地形—地形改造,因地利用
• 土壤 • 植被—恢复植被—种草、植树造林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是指多重不利因素对土壤造成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的
综合改变,结果是土壤性质和质量下降。
土壤退化的多方面概念涉及地质,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经济等多方面。
土壤退化主要受环境要素影响,这些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包括:强度的耕作,水土流失,垃圾污染,气候异常和许多其他的环境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如土壤特性,例如细粒度和养分含量,外在因素,如植物的植被覆盖,气温,降雨等。
土壤退化的影响是非常糟糕的,会对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它会影响土壤的水分保持力和含水量,从而影响土壤的生物活性,影响土壤的肥力,影响土壤中的病虫害,降低植物产量,减少种子价格,增加土地生产力,影响质量安全,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破坏城镇绿色环境和资源保护水平,从而导致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为了避免土壤退化,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这包括改善贫瘠土地肥力,增加土壤保护设施,控制土壤发挥的特性,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脆性,提高保护土地的能力,通过建设林带,绿化行道树,种植防护植物等措施,加强耕地的管理,节约水资源,强化农业技术应用,强化生态恢复技术,积极推广农业技术等。
- 1 -。
土壤退化对农业的影响

土壤退化对农业的影响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土壤退化问题越发严重,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分析土壤退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土壤退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影响作物生长:土壤退化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中营养元素、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减少,以及水分保持能力下降等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生长缓慢、抗病能力降低,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
2. 增加土壤侵蚀:土壤退化使得土壤结构疏松,容易受到水、风等自然因素的侵蚀作用。
特别是在农作物收获后,裸露的土壤容易遭受风蚀和水蚀,造成土壤流失和土壤贫瘠化,严重地损害了农田的生产能力。
3. 加剧资源浪费:土壤退化导致养分流失和固氮能力下降,农民不得不增加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以维持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还加剧了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4. 威胁生态平衡:土壤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土壤退化会导致植物根系受损、土壤动物死亡等问题,破坏了生态平衡。
土壤逐渐失去生产力,不仅影响粮食供应,也使得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二、应对土壤退化的解决办法1. 合理施肥:正确使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合理配置施肥量,保持土壤养分的平衡。
同时,注重绿肥和轮作制度的实施,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循环能力。
2. 土壤水分管理:科学浇水、节水灌溉,避免过度灌溉和地表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
在农田中采用覆盖物和水保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
3. 强化土壤修复:采取适度翻耕、深翻扭犁、地膜覆盖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
此外,选择适合的作物种植和合理轮作,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健康程度和生产能力。
4. 加强科学研究和政策支持:加大对土壤退化成因和治理的科学研究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农业生产中的土壤保护和环境监测。
三、结论土壤退化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通过合理施肥、水分管理、土壤修复和科学研究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土壤退化问题,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次生盐渍化的成因
① 由于发展引水自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超过其临界 深度,使地下水和土体中的盐分随土壤毛管水通过地 面 蒸发耗损而聚于表土。
② 利用地面或地下矿化水(尤其是矿化度大于 3g/L 时) 进行灌溉,而又不采取调节土壤水盐运动的措施,导 致灌溉水中的盐分积累于耕层中。
中国土壤风沙化分级
2.荒漠化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 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 化。
荒漠化的发展现状 世界荒漠化
造成土壤荒漠化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干旱程度;②全球气候变化;③地质因素 2、人为因素 ①水资源的过渡开采; ②生态环境的恶化; ③滥垦、滥牧、滥伐。
2 、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农业结构
水改旱,可有效防止次生盐化;
3 、精耕细作
多施有机肥,控制灌溉水质。
1、高中低 2、二坡碱
3、低中高
地形与土壤积盐关系
水盐运动方向 积盐区
(四)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
土壤潜育化是土壤处于地下水和饱和,过饱和水长期浸润状 态下,在 1m内的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 Fe,Mn 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或腐泥层,或青泥层, 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常表现为 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 层。
(一)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1.土壤(地)沙化和沙漠化的类型
(1)干旱荒漠地区的土壤沙化 (2)半干旱地区土壤沙化 (3)半湿润地区土壤沙化
沙化:指土壤在风蚀作用下,表层土壤细颗粒 减少而粗质砂粒增多的过程。 沙漠化:是土壤在风蚀作用下,向沙漠生境演 化的过程。沙漠是沙漠化的顶极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4.1 Initial concepts and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14.2 Background and general trend of soil degradation in China
4900 1300
14.3 Major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and its control
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14.3.1 Soil desertification 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土壤沙化与土地沙漠化的重要过程是风蚀和风力堆积 过程。土壤沙化包括草地土壤的风蚀过程及在较远地段的 风沙堆积过程。 根据土壤沙化区域差异和发生发展特点,我国沙漠化土 壤(地)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干旱荒漠地区的土壤沙化 半干旱地区土壤沙化 半湿润地区土壤沙化
影响土壤沙化的因素
人为活动是土壤沙化的主导因子 人类经济的发展使水资源进一步萎缩,加剧了土壤的干 旱化,促进了土壤的可风蚀性; 农垦和过度放牧,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大 大降低。
土壤沙化的危害
土壤沙化使大面积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使有限的 土壤资源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 使大气环境恶化,土壤大面积沙化,使风挟带大量沙尘 在近地面大气中运移,极易形成沙尘暴,甚至黑风暴。
土壤沙化对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
土壤沙土地沙漠化是不可逆的过程。
主要防治途径是: 营造防沙林带
实施生态工程
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合理开发水资源 控制农垦 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
14.3.2 Soil erosion 土壤流失
土壤流失的类型及其表征 土壤流失是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 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在自然界广泛存 在,称作自然侵蚀。人为活动尤其是森林破坏与不合理农 业开发加速了自然侵蚀。 主要类型:
14.2 Background and general trend of soil degradation in China
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
我国土壤退化的自然社会条件制约
土壤(地)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
人均土壤资源占有率低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开发压力大 生态脆弱区,范围大 耕地土壤质量总体较差,自维持能力弱
Land degradation and soil degradation
土地退化与土壤退化
Land degradation 土地退化
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 芜的过程。
包括森林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退化。
土地退化的直接后果: ① 直接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其生产力; ② 破坏自然景观及人类生存环境; ③ 通过水分和能量的平衡与循环的交替演化诱发区域乃至 全球的土被破坏、水系萎缩、森林衰亡和气候变化
土壤流失
流水侵蚀 面蚀 沟蚀 滑坡 重力侵蚀 崩塌 山剥皮 冻融侵蚀 冻土侵蚀
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
14.3 Major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and its control
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14.4 Soil quality and evaluation
土壤质量及评价
14.1 Initial concepts and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破坏性自然灾害及其异常的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等)是因其 土壤自然退化过程(侵蚀、沙化、盐化、酸化等)的基础。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不协调是加剧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
土壤(地)资源从数量上是无再生能力的,因而具有土壤 (地)数量有限性的特点,但从质量上,可以改良培肥土壤, 保持“地力常新”。 耕地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最珍贵的土壤(地)资源,是农 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Soil degradation 土壤退化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人类开发利用不当而加 速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
土壤退化的标志: 对农业而言: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下降; 对环境而言:土壤质量的下降
14.1.2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土壤退化的分类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14.1.1 Initial concepts of soil degradation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地)退化指的是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失,或土 地被非农业占用。 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质量下降。
土壤(地)退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由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壤退化的制约
水资源短缺对土壤退化的制约
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态势
土壤退化的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
土壤退化的发展快、影响深远
我国土壤退化类型的发展速度
土壤退化类型 耕地占用 耕地剥离 发展速度(千公顷/年) 150 100
土壤流失
土壤沙化 草地退化
300-400
侵蚀 盐碱 有机废料 传染性生物 工业无机废料 农药 污 染 放射性 重金属 肥料 洗涤剂 旱涝障碍 土壤养分亏缺 耕地非农业占用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
1级 土壤侵蚀 土壤沙化 土壤盐化 土壤污染 土壤性质恶化 2级
耕地非农业占用
潘根兴(1995)
城镇化占地 土壤面积萎缩 工矿土壤剥离 (数量退化) 不合理利用中废弃与转 移 土壤流失 物质损失型 土壤沙化与沙漠化 土壤退化 土壤贫瘠化 土壤性质恶化过程干扰型土壤板结化 土壤酸化、盐渍化、潜 (质量退化) 育化 土壤农药污染 环境污染型 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放射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