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诗歌中的水、酒、月意象对比

合集下载

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五个

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五个

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五个思乡的意象有:月亮、笛(芦管)、梧桐、杜鹃、猿啼、天涯、高楼、乌鸦、浮萍、舟等。

1、月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

因而常对月引发思乡之愁。

例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翻译: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此句写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2、笛(芦管):笛声是一种清远悠扬的音乐,漂泊在外的游子往往借助笛声,传达出他们漂泊天涯、思念故园的离愁别绪。

例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这句诗是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梧桐: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会让人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

例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翻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写词人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

【课外阅读】对李白和苏轼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2)

【课外阅读】对李白和苏轼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2)

【课外阅读】对李白和苏轼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2)【课外阅读】对李白和苏轼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月下独酌》作者: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唐人李白和宋人苏轼,一个被人称为“诗仙”,一个被人称为“坡仙”。

既然都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起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所以,他们都是月的精魂,在每一个喧嚣落尽的夜晚,涤去浮尘,守护着我们心灵深处最后一片宁静和自由。

但盈虚者如彼,万川之间又各有风情,那么,李白的月亮和苏轼的月亮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有两首关于月的诗篇,一是李白的《月下独酌》,一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透过那婆娑的斑斓光影,我们能看到两颗同样杰出的心灵,却有着不同的精神历程。

把酒问月,是一个徒劳的追问,但自《春江花月夜》后,就一直缠绕着诗人,李白和苏轼也不能例外。

一个没有答案的追问,实际上只是在暗示着没有起始的月是一个永恒的存在。

而一个自明的永恒一再被追问,只能说明诗人内心的不甘和惆怅。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面对着这片宁静而深邃的月色,每一个发问者都会感受到“永恒沉默”所带来的震撼。

月就是圣洁而深沉的彼岸世界,那里有人类的对永恒的憧憬。

这种无望的憧憬萌发了诗人追问的冲动。

但一个彼岸世界,是如何和现实人生建立联系的呢?李白《把酒问月》诗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月和人类有着遥远的距离,在古人眼里,那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到达的彼岸世界;但月却对人间有着密切的关注,那是一种怜悯和同情的关注,它因为爱莫能助而远远离开,甚至顾影自怜。

非连续性文本《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阅读练习及答案(张家口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非连续性文本《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阅读练习及答案(张家口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

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

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

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

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

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

”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

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

【2021】李白和杜甫诗歌之对比.完整资料PPT

【2021】李白和杜甫诗歌之对比.完整资料PPT
陶》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阁夜》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对雪》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垂老别》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
郎》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其二
5、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古风》十九“西上莲花山”、《永王东巡歌》
十一首、《早发白帝城》等。
安徽采石矶李白衣冠冢
李白行吟图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山水行旅诗:
《峨眉山月歌》、《望庐山瀑布》、 《横江词》六首、《望天门山》、 《游泰山》六首、《蜀道难》、 《月下独酌》、《独坐敬亭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早发白 帝城》等。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及成就
其 一 , 以 气 夺 人 ——“ 笔 落 惊 风 雨 , 诗 成 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诗感情浓烈,气势磅礴,如大河长江, 不可阻遏,如飞流直下,生气贯注,形成以 气夺人的艺术风貌。具体表现在:气骨端翔, 体现出“侠”的傲岸之气;气韵生动,体现 出“道”的飘逸之气;气象超远,体现出 “仙”的高举之气。艺术上往往能因才蓄势, 因时成势,因情造势,因物助势,突出地反 映盛唐气象的昂扬之气和盛唐艺术的壮大之 美。
3、居京时期(742年秋—744年春):《清 平词》、《古风》(十五“珠玉买歌笑”、 二十四“大车扬飞尘”)、《月下独酌》、 《行路难》、《蜀道难》(有争议)等。
4、再次漫游时期(744—755):

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导语:李白在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水意象,既有千姿百态的写实描绘,也有加入自我体验的情感抒发,用以表达时间意识、离情别绪和忧郁情结。

李白一生四海为家,纵情山水。

绚丽的自然风光,对李白壮浪纵恣、清新飘逸、气象博大、想象神奇的浪漫主义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大量的写“水”诗句中,他不仅对其千“姿”百“态”进行了客观描绘,还为其赋予了的强烈地自我感情,极具感染力。

纵观其作品,我们可以归结为诗意描写和借水抒情两大类。

一、诗意描写在对水的实态描写当中,他非常传神的对水的静与动进行了描绘。

1.静态描写李白写水之明净极为传神,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悠闲、淡泊、自由的隐逸之乐。

先来看两首《秋浦歌》: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衣。

(《秋浦歌》其八)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秋浦歌》其十二)前者描绘水车岭的奇险与溪水的清澈,后者描写的则是平天湖的明净和作者的惬意。

再如: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

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

(《流夜郎至江夏》)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在这里,水平如镜,静穆空明,远离尘世的喧嚣,没有功名的计较。

而诗人的心灵也如清水朗月般纯净清空,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和谐。

2.动态描写李白所描写的动态水,温柔秀美如“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

”(《宣城青溪》);雄伟奇丽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其二);肆虐狂暴如“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

那咆哮奔腾的黄河水,在李白的笔下,更加气势恢宏,势不可挡。

“每一个读到这样诗句的人,就都会感染到他要冲破一切束缚的力量。

”(林庚)甚至,明媚秀丽的长江水在其笔下也是那般波浪滔天、雄伟壮观。

且看《横江词六首》其四: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的论文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的论文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李白杜甫创作方法风格意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论文摘要: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

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抱负,想为国家、为皇帝尽心尽力。

因此他们都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对国家有一份炽热的感情,国家强盛时那种欢喜、自豪感在他们笔下流露;但国家处于忧患时,他们又忧心忡忡。

他们反对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反对分裂战争。

如李白的《古风渡泸及五月》、杜甫的《兵车行》都是抨击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李白的《奔亡道中》五首和杜甫的《北征》、《三吏》、《三别》都是对安史之乱的痛斥。

他们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又不得志。

李、杜二人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的友谊,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上有一致性。

但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不同。

生活的经历各异,所以在其艺术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不同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种主要的创作方法。

李白以浪漫主义为主,杜甫以现实主义为主。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火热的激情来描绘生活图画。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如实反映生活,因此也叫“写实主义”。

对朝廷的腐败。

李白、杜甫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抨击这社会的不公。

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的方式,抒写了他对山水名区的喜爱,对仙界的向往,表现其鄙弃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参考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参考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常见意象:1、 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 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已有了不可更易的固定内涵,它们已成为人们某些
主体情意的固定象征物。
一、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

水,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大的自然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出现得极为 频繁。在其1000余首诗作中,共出现“水”字476个(未包括与水相关 的江、河、湖、海等);写到江(江水)60次;河(黄河)41次;波(波涛、 波澜等)74次;海(沧海、沧溟)64次。
以上诗句,都通过水表达出一种意念,即历史、 时间如大浪淘沙,在茫茫岁月面前,一切都会变动, 消失,逝而不返,永恒与静固是不存在的,这一规 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无情的,无法更改的。 不论是“功成身不退”,“自言度千秋”的高堂公 侯,还是睥睨一世,山呼万岁的帝王霸主,均将随 着时间的流逝而冥然消损。
李白自然也时常以“水”来作为自身这种矛盾与交战的心态的象征。
• (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 (2)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这些诗歌与他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 蓬篙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豪壮气派与人生胸襟何其一致。 (3)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4)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 这些诗句又恰似他那“假如鸥夷子,散发掉扁舟”、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寂寥心境 和虚无意识的写照。这两种借同一客体,展现他在 人生长河中返观自身生命力的潮汐涨落时所兴起的 兴叹吟咏。
(三)生命关照

面对时间,生命的流失和忧愁情绪的郁结,人们可以通过两种
方式来缓解其对人的压抑和困扰。一种是激发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的情怀,此为积极的入世方式。另一种是采取超然物外,物我两忘 的态度,此为消极的出世方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李白身上,中国文化的这两种传统都深厚有加。而“对水”来
说,除了它的绵延不绝,终古如斯的特征外,它恰恰还具有摧枯拉 朽、激扬冲荡与至柔无形,清澈澄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品性,因此,
(5)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
(四)酒诗突显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 1.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 波落逝水,海色明组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鲁郡东石门送杜甫》 2、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 3、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尽手杯。 ——《送殷淑》 4、昔口绣衣何足荣,今宵贯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明月,酣 歌一夜送泉明。 ——《送韩侍御之广德》
(二)通过酒诗来张扬自己率真逍遥的个性 1、借酒浇愁、愁绪难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 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城 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精神与宇宙 相融,寻求自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3、旷达乐观:“思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春日独酌其二》 4、不得重用的愁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 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龙山饮》
(二)忧郁情结
• 在前面分析“时间意识”的举例中,我们已可以读见那潜藏于字面之下, 词义之外的隐隐愁绪。世事既如水,万般皆成空,从道家的思想出发,凭 此足以销磨千古英雄气。 • (1)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觞(shang), 欲行不行各尽。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 舟。 ——《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举杯销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 舟 ——《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 然 ——《行路难三首(其一)》
(3)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月下独酌(其四)》 (4)感叹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岘山怀古》

李白诗中还有不少篇章,都是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写到水的, 遍观李白诗歌显现出水的美学意象的那部分内容,可以把它分成三
个不尽相同却有相互关联意义的类,即:时间意识,忧郁情结,生
命观照。
(一)时间意识
A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如孔子所唱“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1)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为东流水。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 ——《古风之十五》 (2)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古风之十六》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 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二、李杜诗酒对比
1、诗酒的数量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我曾 经就杜甫现存的诗和文一千四百多首中作 了一个初步统计,凡说到饮酒的共有三百 首,为百分之二十一强。作为一个对照, 我也把李白的诗和一千五十首作了初步统 计,说到饮酒的有一百七十首,为百分之 十六强。”(《李白与杜甫》)
2、诗酒的作用
3、生命关照 然而,杜甫并非只是悲观地看到人生的无常、岁月的 无情,而是由水流不息想到了永恒,由水流的源源不 绝想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过去的岁月和人生在滔滔的长江而前毫无抵抗力 量,随之一去不回,个体生命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是 如此渺小。但是,这“不尽”的长江水又仿佛是源源 不绝的新生力量,催生着新的生命,在它们的推动下 历史、人生必定一往无前、永无比境,诗的意境也由 此而变得开阔、雄浑。
(3)普天无川梁,欲济愿水缩。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 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4)平生江海兴,遭乱生局促。驻马问渔舟,踌躇慰羁 束。——《南池》 (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流。——《登岳阳楼》
三首分别作于杜甫的壮年、中年和暮年的诗不约而同地 体现了杜甫强烈的社会意识,他是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将这些 自然意象与社会政治这一重大主题联系起来,使自然审美与 社会审美完美地相结合。所以,物质的“水”在杜诗中也不 可避免地融入了杜甫的主观审美情感,具有了社会现实的意 义,表现他独具个性的审美情趣。
这些例子中,有的写离别之愁(《金陵酒肆留 别》),有的写相思之愁(《江行寄远》),有的写对战 乱导致人民身遭涂炭的悯恤之愁(《猛虎行》),前二 者是人之常情,可谓是伴随着人类的降生便与之俱来 的一种情感,后者是每一个凡具有同情心与正义感的 古代诗人志士,必会有的仁慈之情。它们都是人类历 史长河的产物。 忧愁郁结,化而为人性之一部份,而这种压抑的 情线又不同别的感情如悲、喜、怒……它一经酝酿成 形,如抽丝一般,不绝如缕,恰似长流之水,缠绵不 尽。所以,古人(李白为其典型代表之一)便很自然地 把它们一并转换为同一种美意象一“水”。
李 杜 诗 中 的 酒 意 象
一、诗歌中的酒文化
A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词很多总是和酒联系在一起的, 以酒入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饮酒想起诗, 赋诗想起酒,以酒为意象始于《诗经》,至盛唐发展成为洋洋 大观。盛唐士人爱酒、嗜酒,诗酒风流是盛唐的一大鲜明的时 代特征。诗人借饮酒赋诗作为精神寄托与韬晦免祸的手段,也 借酒来表达对人生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常常让人感到消极 和无奈。
(一)借酒浇愁
1、亲友离别之愁: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樽。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 ——《别李义》 2、羁旅漂泊之苦: 向晚波微绿,连空岸却青。日兼春有暮,愁与醉无醒。 漂泊犹杯酒,踟蹰此释亭。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又呈窦使君》
(3)思君不可见,愁见江水碧。——江行寄远》 (4)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 陇水,泪下不为雍门琴。——《猛虎行》 在这些诗中,水的意象不再象征时间,转而成 为愁绪、愁苦、愁怨与愁闷的象征。“水”由观念 的象征物(时间意识)一举转变为情绪的象征物(忧 郁情结),而这忧愁的情绪又恰是由对时间的观念认 识而孕化出来的。
(二)寄予深邃历史人生意味的“水”意象
A
1、时间意识 (1)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成都府》 (2)往来时屡改,川水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龙门》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经历过的人、事、物都会如过眼烟云般转眼成空,所有 的一切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损。因此,杜甫以“水”来比喻时光的流逝。 2、愁绪情结 (1)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忆弟二首》其一 (2)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
(三)通过酒诗排解心中的愁苦
借酒销愁,古已有之,曹操就曾在他的《短 歌行》中高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 满怀报国热情,准备大展鲤鹏之志,但是社会现 实残酷地粉碎了诗人大济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 此时,酒成了诗人最好的解脱,也成了诗人在雄 心壮志破灭后的最大安慰。诗人在坎坷曲折中蹒 跚而行,把酒当成了消愁的工具,在饮酒中打发 日子,在饮酒中寄托自己的无奈与忧伤。
(1) 众水会涪(fú)万,瞿塘争一门。朝宗人共挹(yì ),盗贼尔 谁尊。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长江二首》其一
(2)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长江二首》其二
杜甫作这二首诗针对的是发生在永泰元年(765 ) 闰十月的郭英义与崔旰( gàn)的争斗,当时唐王朝 久经战乱,朝纲弛废,藩镇割据势力正逐步形成, 杜甫对此十分忧心。他借吟咏长江来表达自己的立 场:逆常理而为的人必亡无疑,如同江水飞翻阻比不 了人的归心一样,割据一方的盗贼也阻比不了国家 统一的步伐。在此,“水”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 它寄托了杜甫对家国的关切,从而具有了极强的针 对性和现实价值。
二、杜甫诗歌中的水意象
A
杜甫所作的1 400余首诗中就有350多首
直接写到水,若再加上与水有间接关系的篇
章,则数量更多。
在杜甫的诗歌中,一种是以“水”为兴,托
物寓意,抒发对国家、社会、现实的忧思; 另一种是借“水”来感叹历史、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