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高二语文 苏教版 仲丽娟

合集下载

高中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精选(1)

高中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精选(1)

高中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精选教案:《青玉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主要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辛弃疾的《青玉案》。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青玉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青玉案》的词意和背景。

2. 通过分析《青玉案》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青玉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青玉案》的意境和情感。

2. 难点:分析《青玉案》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江湖,引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诗歌讲解:讲解《青玉案》的背景和词意,解释生僻词汇,让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

3.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青玉案》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引导学生体验诗词的艺术魅力。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青玉案》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青玉案》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诗或片段。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2. 词意和背景3. 艺术特色分析4. 情感体验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青玉案》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诗或片段,并解释其含义。

2. 答案:示例:夜雨江南梦,青石小巷长。

红烛微光里,相对论悲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分析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李清照和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诗歌讲解:讲解《青玉案》的背景和词意,解释生僻词汇,让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

2.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青玉案》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引导学生体验诗词的艺术魅力。

3.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青玉案》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高二语文-苏教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高二语文-苏教版-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 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蝶恋花)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青玉案 )
你认为王国维人生治学三境界中,哪一种境 界最重要?为什么?(100字左右的评论)
品读赏析
焦急 → 伤心绝望 → 欣慰 释然
“那人”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贵族女子/仕女
她们的装饰、情态、香气,表现她们装饰的华丽,身份的 尊贵,仪态的美好,沉浸在元宵佳节喜庆欢快的氛围中。
品读赏析
问题2:词人要寻的是那人,为何前面浓墨重彩地渲染元 夕灯会的盛况和盛装的仕女们呢?
火树银花的元夕

反衬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蝶恋花)
没有登高望远,难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蝶恋花)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弃疾 青玉案 )
女子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服,她们面 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们面前走过。我在人群中千百回 寻找,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上:极写元宵佳节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场景。 下:写作者在游人中追寻意中人。
品读赏析
问题1:词人如何描写元夕景象的?
车多、人多、灯多;烟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 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 官,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极尽渲染烘托铺 排,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苏教版高二选修《宋词精选》单元中的《青玉案·元夕》。

词作原文如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学目标:1. 通过对《青玉案·元夕》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

难点:分析词作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宋词精选》教材。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简要回顾其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青玉案·元夕》的作者辛弃疾,包括其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

2. 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讲解词的格律。

三、词作讲解(15分钟)1. 分析词作的上片,讲解“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句的意象及意境。

2. 分析词作的下片,讲解“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等句的表现手法。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概括《青玉案·元夕》的意象特点。

2. 请学生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表现手法。

五、鉴赏与讨论(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青玉案·元夕》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请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解释词作中的生僻词语。

板书设计:1. 词牌《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意象:花、星、宝马、凤箫、玉壶、鱼龙、雪柳、黄金缕、灯火阑珊4. 意境:繁华、喧嚣、欢愉、孤独、回首、思念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青玉案·元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青玉案·元夕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青玉案·元夕课件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意东 风 象灯 火
烟花
宝马 雕车 凤箫 彩灯
上阕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灯火辉煌 烟花怒放 车水马龙 歌舞欢腾
彩灯炫目 繁华热闹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元宵节的晚上,春 风轻拂,到处张灯 结彩,焰火璀璨, 像千树的繁花怒放, 又如漫天的星斗被 风吹落,化作了晶 莹的雨点。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两句写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表达作用?
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花灯之多。
“更吹落、星如雨”——烟花之盛,
这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落 下的星星,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 喜庆景象。
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 他酒朋诗侣。
上阕 之景 热闹繁华 反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二选修《古代诗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本词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时热闹非凡的民间庆祝活动,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详细解读词的背景、逐句解析词意、领略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辛弃疾词作风格的鉴赏能力,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

3.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词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逐句解析词意,领略辛弃疾的词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古代诗词欣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内涵。

3. 逐句解析: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词意,分析词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理解词作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词中的一句,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掌握解析古诗词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解析方法,自主解读词中的其他句子,并进行交流分享。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讨论词作的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背景介绍4. 逐句解析5. 例题讲解6. 情感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解读《青玉案·元夕》中的其他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通过对词中其他句子的解读,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关切,感悟到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1《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张籍和其作品《青玉案·元夕》。

2.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情节和意象。

3.能够熟练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分析诗歌。

4.能够具体地描述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重点:1.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研究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难点:1.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青玉案·元夕》中的修辞手法。

3.深入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我们首先来看一首诗:《青玉案·元夕》,请同学们看这首诗的题目,你们是不是想到了“元宵节”?2.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很多地方都有庆祝元宵节的习俗。

3.古代的宫廷里,也有自己的元宵节传统,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第二步:学习1.张籍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就是《青玉案·元夕》。

2.诗歌描述了一对恋人在元夕之夜相遇的情景,诗歌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3.《青玉案·元夕》中出现了很多意象,如“香冷玉烛”,“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意象都能够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境遇。

4.除此之外,张籍还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借物喻人,比喻手法等,这些手法不仅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还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5.从《青玉案·元夕》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诗歌的美,还能够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和传统。

第三步:探究1.元夕是古代宫廷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唐代时期,元夕有很多的庆祝活动,比如点灯、赏花、猜灯谜等,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还能增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娱乐性。

3.张籍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古代宫廷里元夕之夜的情景,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
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 “香满路”借代手法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
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
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 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 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 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 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 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 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 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 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 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 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说说你的理由。
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 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 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 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 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 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衬托。 词的开头写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
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 来说是反衬,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的孤 高品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和带着“蛾儿 雪柳”的女子对“那人”是反衬。词人运用两层 衬托的手法,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突出 强调的作用。
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美人用
没有登高望远,难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蝶恋花)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 的漫长和艰辛;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本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朗读与赏析、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特点。

2. 通过朗读和赏析,感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的典故和意象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词的朗读与赏析,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青玉案·元夕》,指导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4. 赏析:分析词中的典故、意象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5. 重点词汇和句子解读: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主解读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1)作者:辛弃疾(2)背景:元宵节、南宋社会(3)重点词汇:灯火阑珊、一夜鱼龙舞(4)修辞手法:对比、用典、意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青玉案·元夕》。

(3)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白朴的《长恨歌·元夕》,分析两者的异同。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惘 执著 顿悟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 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 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 庆景象。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美人用 意是什么? 她既是作者的志同道合 者,也是作者一种理想 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 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 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 统治者(“当权者”或 “时俗”)同流合污的思 想感情。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 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 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 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 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 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那人”是个怎样的人?词人塑造这一形 象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做分析。
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独在“灯火 阑珊处”的美丽的女子。
衬托。 词的开头写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
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 来说是反衬,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的孤 高品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和带着“蛾儿 雪柳”的女子对“那人”是反衬。词人运用两层 衬托的手法,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突出 强调的作用。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灯火璀璨
富貴人家出游
欢闹场面
一夜鱼龙舞。
上阕:极写花灯满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
富家女子的 观灯情态 所寻觅的 意中人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阕:万人丛中寻觅意中人。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 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 关切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她的服饰,她们戴
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 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 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 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 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 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 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有理想是幸福的,
辛弃疾—— 痛苦,却依然追寻着。
理想无法实现,是痛苦的。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 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 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动得如千 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 点流星。
没有登高望远,难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蝶恋花)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业、大学问者经历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人憔悴
弃疾 青玉案 )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蝶恋花)
宝马雕车香满路。 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 光在人群之中交错,整个晚上此 起彼落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盛装的妇女们都戴着元宵节应景 的绚丽饰品,各个姿态盈盈、笑 着走过去了,只有衣香暗中飘散。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 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说说你的理由。 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 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片写不幕荣华, 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
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
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 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我在汹涌的人潮里找寻她千百次 却总是不见踪影,忽然,回头一 看,她竟然在灯火幽暗的角落还 未归去。
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
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 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 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 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 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 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 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 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 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 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 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 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 “香满路”借代手法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 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 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 (排)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