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1元宵夜,彩灯辉煌,如吹落的繁花,又似洒满夜空的繁星雨点。
香车宝马,笛声悠扬,圆月皓洁,一切尽在无法言语中,处处彰显着元宵的盛大和百姓的兴高采烈的心情。
佳人步履轻盈,笑语盈盈,随行处暗香浮动,真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
而唯独自己依旧淡然若水,寻寻觅觅。
蓦然回首之间,才发现那淡淡的喜悦渐渐模糊了,顺着零零散散的灯火望去,在相隔不远、寂静冷清的地方,伊人茕茕孑立,傲然俯视这盛大的场景,安静而脱俗。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上夜的辉煌灿烂、绚丽缤纷的热闹场面入手,从侧面衬托出一个孤高淡泊、卓越超群、超脱世俗的女性,有别于那些脂粉罗绮的世俗之女,追求更为高洁脱俗的志趣。
构思巧妙、立意独特,在香艳脂粉中充分展现了清新脱俗的气质,于同流合污中寻求超群拔俗,于模糊繁华中匠心独运,含蓄细腻,耐人寻味。
陈廷焯《白雨寨词话》中说“稼轩最不工绮语”,也就是叙述语言平淡无奇却足以出奇制胜,达到想要的效果。
并且指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了无余味”,说的大概就是苦苦追寻一个清高脱俗、自甘寂寞、淡泊个性的伊人。
然而梁启超称这首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丙卷引)确认为有所寄托。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也怀疑此词为宋孝宗干道六年(1170)年所作,辛弃疾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司农寺主簿,或以为作为次年也就是说此时的辛弃疾正处于仕途失意时期。
书中说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即一个画面上的目标。
但是诗人也许从这幅画面上嗅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趣味。
这样看来,它所反映的可能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之时,宁愿闲居孤高自赏,也不肯同流合污,追求超拔脱俗品格的个性追求。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读后令人心驰神往,当数珍品,下面是为大家分享的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篇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时称上元,又称元宵节,这夜称元夕。
放灯观灯是上元盛事,故又称“灯节”。
唐宋时期上元灯节已十分可观,唐时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放灯,故唐诗中写“火树银花”境况者甚多。
宋时又增加十七、十八两晚,共放灯五日。
花灯的品种达几十种。
此首词中的“玉壶”就是用白玉制作的灯,“鱼龙”指的是鱼形、龙形的彩灯。
“花千树”形容花灯繁多,像千树开花。
放烟花是元宵节另一道风景线,“星如雨”即烟火纷飞,洒落如雨。
元宵之夜,称“闹元宵”,则热烈的气氛浓。
上到至尊皇帝及宫妃臣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观灯欢乐。
古代女子平时不能随便出门,但元夕夜可以观灯,词中“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当时女子在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特指盛装的女子。
宋时许多大臣不愿意夫人元宵观灯,恐人众杂乱,有不测之虞,但无能阻止。
词的大意是:元宵之夜,彩灯齐放,犹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璀璨的焰火,又像漫天吹落的点点星雨。
骏马雕车来往穿梭,脂粉馨香洒满街巷。
丝竹管乐齐奏,白玉彩灯旋转,光耀夺目;鱼灯龙灯舞动,彻夜欢腾。
盛装的赏灯女子,说说笑笑飘然而过,留下一丝淡淡的幽香。
我找啊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遍,也没能看到她的身影。
猛然一回头,却见她正站在灯火暗淡稀疏的角落,默然无语。
这首元夕之作,写佳节良宵一次短暂的追求遇合,但却不是单纯的爱情词。
其上片赋色瑰丽,极度夸张灯月交辉、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这是陪衬笔墨,只是为了引出词的主旨;下片写在暗香浮动、罗绮如云的热闹场合中,始终寻不到伊人。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5篇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5篇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5篇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1东风仿佛吹开了挂满花灯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聆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容微笑,阵阵幽香随人而去。
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苦苦寻觅千百次,猛然回头,那人却独立在寂寞冷落的灯光稀疏之地。
《青玉案·元夕》中所描绘的场景使人陶醉,而那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也久久地回荡在心中。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词,是在小学五年级。
当老师在讲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时,我心中顿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那种感觉似乎很熟悉,我极力品尝那种孤独,那种超脱凡尘的孤独。
从前两句就可以想到,在元夕的夜晚,到处绽放着绚丽的烟火,那高挂的灯笼,照耀着大地,那车水马龙的街道,眼中全是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
但是却有一个身影孤独的漫步在大街着,仿佛这一切都与其无关。
当时的我年纪还小,不能完全体会到词所表达的感情,但我却喜欢上了这首词。
我经常诵读着它,渐渐地,仿佛读懂了什么。
后来,我升入了初中。
偶然的机会,我在教材上再一次发现了这首词。
我仔细地阅读着赏析,似乎又被带入了元宵灯会的场景。
但这一次,我明白了,那种孤独并不全是心灵的孤独,那是一种不慕富贵、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的孤高情怀。
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孤寂的身影。
繁华、欢笑,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所带来的短暂欢乐却是那么吸引人,想要摆脱是十分不容易的。
而她却达到了这种境界。
零星的灯光之下,我对其涌起一阵尊敬之情。
前不久,春节来临。
除夕夜,鞭炮声、礼花声此起彼伏,天空被五彩斑斓的色彩照亮。
我离开人群,来到了凄清的河边。
夜风吹拂着,苍茫的夜色扑面而来。
我点燃了一根仙女棒,凝视着那跳跃着的微弱光。
远方的礼花声渐渐微弱。
读《青玉案.元夕》有感

读《青玉案.元夕》有感•相关推荐向远处走去,衣衫留香,翩翩起舞。
然而她们都不是心里的佳人,想在千百群人中找到那一个身影,却远无踪影,心里失望之至。
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柳暗花明,猛然回头,在那灯火零落之处,丹唇轻启,亮齿明眸,眼睛里有星星在闪耀,她,在那里。
稼轩是一位豪放派词人,也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的儒将。
他以豪放派词人而著称,而这首婉约派词也是曼妙无比。
或是思慕佳人,或是追求理想,亦或是故国之恋。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元夕热闹,街市繁华,而诗人却久久找不到自己的心中所慕。
热闹与孤寂、轻松与急切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心中的落寞与外界的喧闹格格不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上下求索中,无不会遇到丘壑山岭之阻,恒往求之,方能寻得灯火阑珊之处的静谧。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求学的第一步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宏愿。
一旦确定之后,即便是衣带渐宽,人渐消瘦,也决不后悔。
在历经千百次追寻,也许你会遇到瓶颈,这时,请不要放弃,因为,柳暗花明,又是一村,蓦然回首,成功就在向你招手。
此大诗人之所言。
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在时代中清醒的人,必然是大家。
屈原,孔子,苏轼,李白,杜甫,稼轩……中华民族的的历史长河中,无不是艰难困苦带给了诗人灵感,赋予他们文化创作的魅力。
有人说如果上天赋予诗人们更多的苦难,那么中国的文学优秀作品可能更上一层楼。
的确,苦难孕育成功,困苦造就英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我国瑰丽灿烂的诗词,为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添加了锦绣光彩,而诗人们也因自己的著作留名千古。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家国情怀与人生感悟》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家国情怀与人生感悟引言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抗金名将,他的诗词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其中,《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作品,通过对元宵节夜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家国沦陷的愤慨。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主题分析以及个人情感等角度来探讨这首词作品。
一、文化背景在宋代时期,中国边疆频繁受到敌对民族侵略, 辛弃疾身为一位爱国志士, 对当时危机四伏的局势深感忧虑。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象征着团圆和希望的节日。
然而,在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元宵节变得苦涩而寂寞。
二、主题分析《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凄凉的元宵夜晚。
通过对景物、人物以及情感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家国沦陷和时光流逝的忧愁之情。
其中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主题:1. 家国情怀词作品中展现出辛弃疾对时局深深的关注和挂念。
他表达了自己无法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的遗憾和对家国不幸的感慨之情,既有衷肠万丈之思念,也有舐犊之爱国心。
2. 人生感悟辛弃疾在词中唤起了读者对时间流逝和岁月匆匆的思考。
他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表达了自己内心饱受折磨却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
三、个人情感除了表达高度关切家国和人生意义外,《青玉案·元夕》也透露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离散阖庐乡里、友谊消逝等个人情感上百转千回。
通过描写孤单寥落的元宵夜,辛弃疾抒发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无法挽回的友情的思念。
结论通过对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词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思考。
辛弃疾通过描绘元宵节夜晚所体现出的苦涩与寂寞,传达了他对家国沦陷以及时光流逝的痛心和感慨。
这首词作品在展示了辛弃疾卓越才华之余,也引领着读者共同思考人生价值和家国情怀。
青玉案元夕读后感

青玉案元夕读后感元夕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欢聚一堂,共庆佳节。
作为读者,我最近读了一篇名为《青玉案》的文章,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引发了我对元夕的思考。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青玉案》是明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词作,通过词中的文字描写和情感表达,使我对元夕这一节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文章的开头便引入了元夕的背景,通过描绘人们户户相对,围坐于明窗下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了这个节日的温馨与喜庆。
辛弃疾借助文字,将元夕的场景描绘得十分生动,仿佛我置身于其中。
我可以想象到人们笑语盈盈,亲朋好友团聚在一起,共享团圆的喜悦。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文章中所蕴含的淡淡忧伤。
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他提到了“飞过青禽影,岁寒蕴贞花”,这句词语似乎在告诉我们,岁月无情,人事如梦。
在这个节日里,辛弃疾透过岁月的长河,回望着曾经的青春岁月,对过去深深地追思和忧伤。
作为读者,我不禁思考:元夕作为传统节日,它背后承载着怎样的含义?除了人们的欢聚和喜悦,它还意味着什么?元夕作为一个团聚的节日,不仅仅是亲人团聚的时刻,更是人们内心的思念与向往的时刻。
对于那些身处他乡的人来说,元夕是他们寄托思乡之情的时刻。
他们可能会把家人给寄予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月色和团圆的喜悦中。
而对那些已经离开人世的亲人来说,元夕更是子孙纪念他们、怀念他们的时刻。
他们或许会站在家乡的山岗上,凝望着远方的烟火,思念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
另外,元夕还象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元夕之夜,人们会点亮彩灯、放烟花,这些绚丽的灯光和烟花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人生曲折,无论曾经的遗憾和伤痛,我们都应坚持乐观向前,追求自己内心的光明与喜悦。
元夕读后感的最后是对文学艺术的赞美。
辛弃疾以他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了优美动人的文字。
他运用比喻、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让我感受到了词作的魅力与美感。
通过他的文字,我也意识到诗人用词、句法的巧妙运用,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心灵的共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读后感

心灵的共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读后感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该词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而被广为传诵。
阅读完这首词后,我对其中描述的心灵的共鸣有着深刻的感悟。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男子在元夕之夜对前妻的思念之情。
作者辛辣地揭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心的变动,表达了一种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过往爱情的珍视。
这首词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首先,我被词中所表达的对过去的怀念所打动。
辛辣地揭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心的变动,使我不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反思。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青春的失去和年华的消逝,曾经幸福的日子仿佛只在指尖刹那间消失。
辛辣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流逝,也增加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其次,词中描述的对爱情的珍视也给了我很深的共鸣。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爱情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词中的男子对前妻的思念之情让我想到自己曾经的爱情经历,以及在面对分离时所产生的情感波动。
辛辣的文字描述出了男子内心深处对过往爱情的珍视和对美好回忆的思念,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最后,《青玉案·元夕》中表达的对心灵的共鸣也让我颇有感触。
在我阅读词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够聆听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呼唤和疑问,这种共鸣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绪。
词中展现出的对内心世界的追问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引发了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层触动和思索。
通过阅读辛辣疾的《青玉案·元夕》,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描述的心灵共鸣。
作者通过对岁月流逝、爱情珍视和内心世界的共鸣的描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首词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对人们内心世界的真挚而深刻的诉说。
通过这首词,我对心灵共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辛辣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描绘男子对前妻的思念之情,深刻地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爱情的珍视,引发了我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和对内心世界的共鸣。
心灵的枷锁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读后感

心灵的枷锁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读后感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内心感情的描绘,展示了一种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所形成的心灵困扰。
这首词中充满了对爱情与生活的追寻,以及对命运的反思与抗争。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辛弃疾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为之动容。
文章的开始部分应该以引言来引入《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情境。
可以描述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乱的时代,时时刻刻都在遭受命运的摧残,而这首词则是他在困境中释放心灵的抒发。
通过创作这首词,辛弃疾希望能够借着诗词的力量,表达自己对爱情与生活的渴望和嘶喊。
之后,我们可以进入辛弃疾所表达的心灵困扰的具体内容。
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是对故国怀旧的诉说,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作者心中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他对于家国深感思念,却又无法回到旧时光中。
随后,文章可以转入辛弃疾对于爱情的诉说。
《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句词彰显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
他用“人生如梦”来形容现实的虚幻与无常,而眼前的爱情则是他的一杯酒,寄托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可以进行总结和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探讨。
通过对《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内心世界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固执而奋进的性格,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于爱情、命运和时代的思考与拷问。
这首词虽然写于乱世之中,但它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却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心灵彷徨。
通过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爱情的追求,辛弃疾引起了读者对于生活、命运等的思考。
这首词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心灵的困扰,也让我们思考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挣扎。
辛弃疾将他的思想与情感溶入其中,令人动容,为读者打开了触动内心深处的心灵之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词作可以看出,辛弃疾虽被世人称为豪放,但绝非粗壮之人,其作为一个儒家文人,在豪放中自有细腻之处。
以下是整理的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1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曾多次引起我许多联想。
这首词首先描写了元宵节夜晚民众狂欢的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灯火、烟花之景如在眼前,车马、人流、器乐之声如在耳边!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这不过是一首有关民俗节日的词。
这一类应景词在宋代不胜枚举,宋人笔记、讲史中也详细描述过元宵节的情景,如《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鹅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然而,这首词的独到之处,是以寻找“那人”为线索,转换了关注的目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顿时,场面从喧闹转向了冷清,读者的心也随着那“蓦然回首”的瞬间而怦然一跳,那些“宝马雕车”已经远去,那些“笑语盈盈”的女性也成了陪衬,一个不同凡俗的“女性”形象凸现在眼前。
仔细观察,这个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似曾相识。
李清照在《永遇乐》中已经描写过了“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这热闹的节日唤起了她对往事的记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不正是一个元宵佳节时独自“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吗?
辛弃疾曾经“效易安体”作词,难免受到“易安体”元夕词的熏染。
可以说,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已经成为南宋词人构建集体记忆的一个载体。
无论是“中州盛日”的往事,还是“如今憔悴”的境遇,都会引起读者对现实情境的清醒认识。
临安沦陷后,南宋将亡,又是一个元宵节,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写道“余自乙亥(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
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刘辰翁以李清照“自喻”,重新追忆着“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然而,今日的情景更是悲苦过之“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
对比这三首元夕词,不难发现对南宋词人来说,“元宵佳节”是唤起“中州盛日”的记忆、象征汉族风俗的一个特殊符号。
在宋亡以后的第一个元夕(1277),刘辰翁在《柳梢青》词中,就抒发了文人对节日喧闹之声的另一感觉“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辛弃疾这首《青玉案》的写作时间,在李清照之后,刘辰翁之前。
如果联系南宋时事的特殊背景,辛弃
疾笔下的喧闹场面,与“灯火阑珊处”的对比,应该是别有寄托的。
进一步分析,这三首词隐含着一个文人创作特有的抒写模式,即“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对比结构。
通过喧闹与孤寂、众人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对比,来表现文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社会变迁的历史记忆,对朝廷时事的清醒认识,这也是宋代文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所开拓出来的一种境界。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如果失去了这种对比结构,辛弃疾词中的“我”就会沉浸在世俗的节日场景中,被一片喧嚣之声淹没了。
从“有境界”的角度来读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不妨把词人寻找“那人”的过程,看作是寻找“自我”而渐入佳境的过程,“那人”是词人的一个替身,或者说是象征“自我”的一个影子;“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词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而“蓦然回首”,象征着一个顿悟人生的阶段,一种不同凡俗的清醒姿态。
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对古代文人这种描写模式是十分熟悉的,曾经一语中的,评点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艺蘅馆词选》)我们借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刘辰翁的词也是恰当的,只是李清照和刘辰翁已经将这种“伤心人”的“怀抱”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已经将自身设置在“自怜幽独”的场景之中了。
辛弃疾这首词却比较含蓄,只是描写了“我”苦苦追寻的过程,并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对比和象征。
如果把握了这样一种对比结构,我们会有更多的感悟。
这是一种文学的境界,在外在的喧闹场景之中,去追寻内心超越的审美境界,这正像陶渊明《饮酒》诗
所描写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有了这种“心远”的境界,朱自清才能在“荷塘月色”下,感悟“独处的妙处”,写出耐人寻味的美文。
这是一种学问的境界。
王国维曾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只有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以及“千百度”执著不舍的追求,才能有“蓦然回首”的独到发现和喜悦。
这一点对今天的学人更有警示意义。
这也是一种良知者特有的人生境界。
在词人笔下喧闹的世俗场景的反衬下,我们读懂了李清照的凄苦、刘辰翁的感伤,也就理解了一个文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反思,以及对社会时事的深层牵挂。
这也是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一种情怀,应该担当的一份责任。
或许这也是一种生活情调。
在如今众声喧哗、不惜“娱乐至死”的媒介环境中,我们不妨选择一个节日的夜晚,关掉电视,拾起一本诗词,轻轻地翻动书页,静静地与古人对话,品味那种经久不衰、打动人心的艺术境界。
于是,我们浮躁的心情渐渐地沉静下来了,我们在平凡的人生中感悟到了更多的韵味。
这不是比“想唱就唱,想喝就喝”的节日更有意义吗?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2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时称上元,又称元宵节,这夜称元夕。
放灯观灯是上元盛事,故又称“灯节”。
唐宋时期上元灯节已十分可观,唐时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放灯,故唐诗中写“火树银花”境况者甚多。
宋时又增加十七、十八两晚,共放灯五日。
花灯的品种达几十种。
此首词中的“玉壶”就是用白玉制作的灯,“鱼龙”指的是鱼形、龙形的彩灯。
“花千树”形容花灯繁多,像千树开花。
放烟花是元宵节另一道风景线,“星如雨”即烟火纷飞,洒落如雨。
元宵之夜,称“闹元宵”,则热烈的气氛浓。
上到至尊皇帝及宫妃臣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观灯欢乐。
古代女子平时不能随便出门,但元夕夜可以观灯,词中“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当时女子在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特指盛装的女子。
宋时许多大臣不愿意夫人元宵观灯,恐人众杂乱,有不测之虞,但无能阻止。
词的大意是元宵之夜,彩灯齐放,犹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璀璨的焰火,又像漫天吹落的点点星雨。
骏马雕车来往穿梭,脂粉馨香洒满街巷。
丝竹管乐齐奏,白玉彩灯旋转,光耀夺目;鱼灯龙灯舞动,彻夜欢腾。
盛装的赏
灯女子,说说笑笑飘然而过,留下一丝淡淡的幽香。
我找啊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遍,也没能看到她的身影。
猛然一回头,却见她正站在灯火暗淡稀疏的角落,默然无语。
这首元夕之作,写佳节良宵一次短暂的追求遇合,但却不是单纯的词。
其上片赋色瑰丽,极度夸张灯月交辉、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这是陪衬笔墨,只是为了引出词的主旨;下片写在暗香浮动、罗绮如云的热闹场合中,始终寻不到伊人。
寻觅之苦,那种执着、那种急切,以及久觅不见的失望之情,都浓缩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一句。
然而笔锋陡然一转,创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境界,偶一回头,却在灯火冷落处惊喜地发现了“那人”的身影。
她不在灿烂辉煌的华灯之下,不在热闹的人流中,一人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隔绝繁华的灯火阑珊的角落,不随波逐流,不自甘寂寞,孤芳高洁。
她,就是词人苦苦寻觅的“意中人”。
辛弃疾是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沙场猛士,但英雄不遇,壮志未酬。
他的词以豪放雄浑著称,但纤绵婉约之作也值得称道。
这首词即是代表作之一,历来受到好评。
他的生命始终盘旋着一种进取与压抑、追求与愤慨的深刻矛盾,呈现出生命的崇高力量和无言的悲剧美。
这首词的好处,在于写出了一个人由寻觅、追求,到终于发现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境界。
词人苦苦寻觅、执着追求的“那人”,其实是一种处世态度,一种人格品质的形象化体现,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所表达的就是作者本人的志向和人格。
梁启超评价他“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
这首词的另一个好处,也在于告诉我们在学习、探求科学奥秘、做学问上,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