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动之美

合集下载

如水般灵动语文课堂论文

如水般灵动语文课堂论文

如水般灵动的语文课堂【摘要】实效性高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必然是如水般灵动多姿的。

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乐园,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人生长河中一段特殊而丰富的经历。

如何让课堂为师生彼此的人生打底奠基、增色添彩呢?我想没有比构建如水般灵动的课堂更能吸引我们的了。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效性探索作为培养学生基本交际能力,滋润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师生共同用心去经营和呵护。

那么如何构建如水般灵动的语文课堂,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试试看。

一、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情思交融的过程。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目标达成的优劣。

如水般灵动活泼的语文课堂首先要有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师德高尚,关心爱护学生,善解人意,宽容开明,平等待人,渴望学生人人发展进步、茁壮成长。

学生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一般所带班级不多,要不断寻找机会,深入班级,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在同学生的交往和观察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好记录和心理分析,课堂上就能因材施教了。

课前让性格开朗、喜爱唱歌的学生展示自己优美的歌喉,活跃课堂氛围,放松紧张的心情;课中请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配乐朗读,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课余让表现欲望强烈、表演水平高的学生排演课本剧,以演促学……总之,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同学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在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获得成就感。

在师生的积极沟通交往中,双方逐渐敞开了心扉,集聚了情感,产生了默契。

那么,语文课堂的低效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二、课堂氛围:情趣横溢实效性高的语文课堂必定是情趣横生的。

现在有不少学生厌学,其实干瘪、枯燥的课堂教学难辞其咎。

当我们抱怨学生不思进取,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是否也应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语文学习不仅是求知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们情感参与和情绪生活的过程。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灵动之美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灵动之美
@ 吉林教 育
Y UW E l NJAOY AN ■畦 强
让 小 学Leabharlann 语 文 课 堂 充满 灵动 之 美
福 建省 平和 县新桥 小学 张先 扬
: , 提 高 学 生 的 语 感 能 力 , 整 个 语 文 课 堂 灵 气 十 足 ?笔  ̄f lk lr 让 者 认 为 , 先 要提 升语 文教 师 自身 的 基 本 素 养 。若 教 者 自身 的 首 语 感 水 平 不 高 , 学 中 常 出 现 这 样 或 那 样 的 差 错 , 又 怎 能 给 教 则 学 生传 道 授 业 解 惑 呢 ?故 教 者 必 须“ 而 时 习之 ” 不 断 充 实 自 学 , 己, 以满 腹 的 经 论 去 教 化 求 知 若 渴 的学 生 , 生 动 、 美 、 有 以 优 富 文 采 的 课 堂 语 言 , 声 绘 色 的表 达 文 中 的 人 、 、 、 , 学 生 绘 事 物 景 让 在 富有 节 奏 、 时轻 时重 、 急 时 缓 、 扬 顿 挫 的形 象 化 语 言 启 发 时 抑


凡 美文 , 里 行 间 无 不 洋 溢 着 浓 郁 的 情 感 。故 教 者 必须 在 字 起 始 课 中创 设 情 境 , 学 生 充 分 感 知 课 文 服 务 。 如 教 学 《 寨 为 九 沟》 ,我 设 计 了这 样 一 段 导 语 : 同学 们 , 我 们 的 祖 国花 园般 美 “ 丽 , 连 绵 起 伏 的 高 山峻 岭 , 白浪 滔 天 的万 里 大 J , 有 一 望 有 有 I也 l 无际的沃野 良田, 美不胜举。其 中有~素称 ‘ 人间仙境 ’ 的地方 , 它 吸 引着 诸 多 中 外游 客流 连 忘 返 , 就 是 九 寨 沟 。’ 而 展 示课 那 ’ 继 件 。学 生 阂受 导 语 之 感 化 , 之 课 件 的独 特 魅 力 , 内心 亦 随文 加 其 中精 妙语言之描 绘, 飞进 了神秘 的九寨沟 , 去欣 赏那美 丽的景

在课堂生成中展现语文课的灵动美

在课堂生成中展现语文课的灵动美

在课堂生成中展现语文课的灵动美
戚丽君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 一、别具一格,促生成rn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是向未来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戚丽君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梁辉中学,315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巧用动态生成资源展现灵动语文课堂 [J], 王晓芳
2.让语文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走向灵动 [J], 刘维华
3.修炼基本功生成灵动美——以《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中的几个案例为例 [J], 吴正兵
4.精心预设灵动生成——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J], 陈红岩
5.无法预约的美丽灵动生成的智慧——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利用策略初探[J], 徐贤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灵动的生成,给了课堂别样的美——人教版课标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燕子专列》教学片断及教后反思

灵动的生成,给了课堂别样的美——人教版课标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燕子专列》教学片断及教后反思

寒 交迫 , 死亡 , 我们一起走 出家门 , 濒I 让 寻找这些 冻僵 的燕 子 , 这句话? 把它们送到火 车站温暖的空调列车上吧!
子呀 !
生: 老师 ! 老师 ! 我找到 了描写天气寒冷 的句 子 , 我先说说 。
师( 先是一惊 , 然后马上镇 静了下来 ) 啊 , 行 说吧 ! 生: 当地气温骤降 , 风雪不止 , 几乎所有 昆虫都被冻死了。
2 1 年 7月 8日 01
4各类学生 的普遍反映 . 由于各类学生课内外练习的心理需求 得到 了满足 , 以学 习 所
生吃得饱 , 差生吃得了” 。
课 例 交 流
课 堂分层异步练习的实验在我班进行 以来 , 已收到 良好的教
积极性也 大大提 高了。中优生反映说 :从前我们总觉得作业题太 学效 果。在实验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分层异 步练习符合“ “ 因材施
文 , 苏 颖 黄
《 燕予专列》 学片断及教 后反思 教
课文片断:
寒冷, 我们这儿 的昆虫大部 分被冻死 了 , 劳至极 的小燕子找 不 疲
于是 , 府通 过电视和广播 呼吁人们立 即行 动起来 , 找燕 到食物 , 政 寻 饥寒交迫 , 临死亡 。希望居民们立 即行 动起 来 , 濒 寻找被
呼吁的呢?我们来代表瑞士政府说上几旬呼吁 的话 , 好不好?
生 :齐 ) ! ( 好
生: 听到消息后 , 民们纷纷走 出家门 , 居 冒着严寒 , 顶着满 天 飞舞 的大雪 , 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 , 四处寻找冻僵 的燕 子。
师( 展示寒风 飞雪 片断 )看 , : 大雪满天 飞舞 。 在这样 寒冷的天 生: 睡懒觉。
容易 , 做完 了没事 干 , 只好坐在位置上等 下课 了 。” 后进 生则反 映 教” 的教 学原则 , 向肯定是 正确 的 , 方 但其 实验 方法还 需不 断改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张宇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尴尬:一边是教师被作品深深地感动,一边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一边是教师满腔热情地投入,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于是我们禁不住感慨学生的“无情”、教学的“无趣”、教师的“无奈”。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确实须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所谓“灵动”,就是一种生气、活力,就是和谐、节奏,事实上,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思维发展、情感活动的一个过程。

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学生、教师,都离不开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因而好的语文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充满张力的。

任何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流程、刻板的讲述都会使语文课变得枯燥索然。

也就是说,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追求灵动,正是一种教学形式的表现形态。

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正在于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

以灵动为核心,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得学;教师教得灵气洒脱,学生学得轻灵自在。

一、灵动的课堂是生命和谐的课堂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合作探究的。

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激发灵感、激发智慧,提高学习的效率,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

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在教学冯梦龙的“三言”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而后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来讨论、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热烈的讨论、精彩的发言。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摘要】灵动的课堂,就是有生气、有活力、和谐融洽、充满张力的课堂。

以灵动为核心,倡导教师学会欣赏,巧用提问艺术,关注独特个性,还原人文之美,激发创造欲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地学。

在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灵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使课堂富有个性,充满生气和活力则是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学得兴致盎然,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确实需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追求灵动,正是教学有效的表现形态。

灵动的课堂,就是有生气、有活力、和谐融洽、充满张力的课堂。

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在于还原课堂生命的绿色,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学会欣赏“错误”如天津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好的教育从不拒绝错误,而是尊重差异,正视错误,以错误为资源,探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它倡导人生因你我的不同而美丽,课堂因暂时的差错而精彩”。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课堂场景:学生热情高涨地回答完老师的问题,当教师点评结束时,学生的脸上不再洋溢着自豪和骄傲,而是羞红了脸,低下了头。

而在这同时,听课的教师心中也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不舒服的电流,涌遍全身。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肯定有问题。

问题出在教师拒绝错误、追求完美。

难道错误真的那么可怕吗?如果在你的课堂中学生没有暴露错误,说明这节课是多余的。

我们为什么要上课?上课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纠正他们朦胧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与经验。

这里面的认知偏差恰巧是教师所需的第一手材料,而教师的任务是挑战他们的思维,“欣赏”他们的错误。

在知已知彼后,教师的讲解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才觉得解渴,才是所需,才有效果。

陌生化,绽放语文课堂灵趣之美

陌生化,绽放语文课堂灵趣之美

陌生化,绽放语文课堂灵趣之美作者:杨艳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6年第16期摘要:从学习的原点——儿童兴趣出发,语文需要灵趣。

“陌生化”,是绽放灵趣的生长点。

循着“陌生化”,可从坚持原点立场创造学习契机,生成新颖内容展现语文之美,转化灵动元素激发儿童情趣等几个角度,探寻实施策略。

关键词:陌生化;语文课堂;灵趣之美;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A-0072-04一、缺少灵趣的语文,不好玩学习是一种心态,怀着喜爱之情去学,才会收获学习的效益。

然而,如果询问当下的孩子们和语文教师们,你们喜欢语文吗?答案恐怕仍令人有失所望。

让语文带着脚链跳舞的原因很多,以致语文常常忘记出发的原点——儿童兴趣。

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他们渴望充满灵动和趣味的语文,渴望充满挑战和冒险的语文,渴望充满新奇和生机的语文。

如果语文富有灵趣,她会以儿童的“灵性”为指引,遵循儿童有规律的心灵呼吸。

富有灵趣的语文课堂,会彰显学科的内容之趣、形式之趣,以语文本属的魅力来吸引儿童。

富有灵趣的语文课堂,会特别关注“灵动”的过程,师生双主体相互呼应,教学节奏玲珑明快,情感交融自然和谐,知识技能素养渐融渐成。

用“趣”的方式,学“趣”的内容,享“学习乐趣”,成“情致意趣”,回塑儿童的“灵性”发育。

如果拥有灵趣,语文一定可以好玩些。

二、陌生化,绽放灵趣的生长点如果想要彰显“灵趣”,必然离不开富有挑战性、新鲜感与趣味性的语文课程元素的开掘。

而“陌生化”理论,给了一个突破口和生长点。

“陌生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俄国的什克洛夫斯基,又称“反常化”和“奇异化”。

它是以戏剧在观众身上引发的效果为中心,“相对于习惯、传统而言,主张通过加工把人们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使观众产生陌生、新鲜、奇特感,从而对它产生兴趣”[1]。

它带给语文教学的核心启示是:要以语文教学在儿童身上引发的效果为中心,“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中,课堂是知识传授和思想交流的地方,它承载着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而当课堂变得如此灵动,教育自然变得更加美好。

一、灵动的课堂氛围课堂的灵动,首先体现在氛围的营造上。

一个灵动的课堂氛围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会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对知识的热爱,他们会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而不是被 passively 的接受知识。

灵动的课堂氛围也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们会在这样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而不是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二、多元的教学方式灵动的课堂需要多元的教学方式来支持,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游戏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多元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灵动的课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思考和实践中得到成长。

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四、注重情感教育灵动的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能够关心学生的情感状态,并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处理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和幸福。

灵动的课堂还能够建立积极向上的教师-学生关系和学生-学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五、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灵动的教育还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如学术科技比赛、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

一个灵动的课堂是教育的希望所在,是学生成长的理想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动之美
作者:孔成功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1期
一、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形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1.直觉性。

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

它一般不依赖分析思维,并未用语法规则和其它语文知识去进行专门分析,没有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靠直觉思维便能比较准确敏捷地捕捉到某种语感。

2.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而不是条分缕析作具体的理解和切分。

3.联想性。

丰富的联想使得语言描述的内容更生动、具体、真切,是构成和发展语感的重要因素。

4.情感性。

情感往往通过感受、知觉而粘附在一定的表象中,所以人们对言语感受判断的同时,能在内心深处体味语言信息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东西,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语感”。

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弊端:第一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

教师重内容的分析,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

第二是强调让学生有所感悟而忽略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应用。

第三是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少,大多数停留在教科书上,导致学生语言积累、文化积累贫乏,在表达时词不达意。

探索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吕叔湘先生也曾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学科经由言语…立人‟,必须致力于语感的培养,即以语感为中心,使学生的语感由片面而全面,由肤浅而深刻,由贫乏而丰富,由迟钝而灵敏。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一定要“以培养语感为首要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部分多次提到了“语感”,如“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等,可见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

二、初中生语感培养的方法
1.在朗读中触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由此可见,朗读是初中生感受和理解教材,发展思维,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变化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互相评读、表演读等形式,以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

学生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从而更加全面地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步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思维。

2.在推敲、揣摩中增强语感
词语、句子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关键性的词句表达出来。

教学时,我们有时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推敲,揣摩出其中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

如《沁园春·雪》:“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通过阅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从推敲揣摩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增强。

3.在想象中生成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已逐渐具备,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

没有想象,学生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他们通过想象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世界,使他们能走进去,能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

当然,在教学中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有时更能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学生语感的生成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运用电教手段,再现生活情景,用生动形象的画面,陶冶情操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拨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自然地生成语感。

4.在联系生活中获取语感
一定的言语总是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出现,离开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就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训练学生的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理解结合起来,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感悟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就能获取敏锐的语感。

如“春”这个词,词典里的解释为“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季”,而学生们对这个词的感受要远远超过这些,因为他们经历过春天,一看到“春”这个词就
会想到春天醉人的景象:风和日丽、花团锦簇……就会感到祥和、温暖、舒适。

可见生活经验是获取语感的基石。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学生阅读时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也可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经验、感情等去感受,语感自然就被诱发出来。

5.在语言积累中积淀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讲的都是积累的好处。

厚积方能薄发,只有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1)抓住教材,做好课内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

”同样,语感的培养也离不开背诵。

打开初中语文课本,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值得积累的内容,成语、谚语、古诗、民谣、名句等更具有积累价值。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期,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背诵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学生的语言材料储备多了,说话、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

(2)联系课文,补充积累素材
在教学中我们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阅读。

补充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首诗、一篇文章,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升华课文的思想内涵,或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或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验文章语言之美、用词之妙。

如学完了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师适时推出《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一系列的送别诗,并引导背诵其中的有关千古名句。

这样联系课文积累下来的语言材料,学生体会更真切,印象更深刻。

(3)大量的课外阅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讲:“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回忆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可推荐有利于身心发展的读物,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社会、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积淀语感。

6.在意象积累中丰富语感
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

对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
局限。

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感的发展,所以必须注意丰富学生的意象积累。

7.在迁移表达中强化语感
一切技能都必须在实践中练成,语感训练也是如此。

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语言材料、思想等情感进行口语交际、书面写作,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强化和提高。

总之,语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长期地、耐心地、细致地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新沟实验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