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陶渊明经典素材运用

陶渊明经典素材运用

陶渊明经典素材运用一、陶渊明形象概括【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殇斛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

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

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总结:淡泊明志闲适自在固穷守节厌恶官场躬耕田园诗酒琴书二、介绍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①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境界②发现日常生活也是充满智慧和哲理的③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④“不为五斗米折腰”崇高人生境界,为后代士大夫提供了精神家园三、陶渊明代表名句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4、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

四、陶渊明经典材料运用1.如何使用“经典材料”?A、首先分析这材料的用途;B、其次要学会变换角度进行发散思维,头脑变得圆通一点。

2.运用举例(1)2006年全国高考卷1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陶渊明诗风

陶渊明诗风

陶渊明诗风【最新版】目录1.陶渊明的诗歌创作背景2.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特点3.陶渊明的诗歌主题及其影响正文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的诗歌创作背景正值战乱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因不堪世俗纷扰,选择归隐田园,创作了大量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特点非常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质朴自然: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不加雕饰,与自然景象相得益彰。

如《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意境优美,语言平实质朴。

(2)意境平淡高远: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深远,以平淡的笔触描绘出高远的意境。

如《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人们和睦相处的理想世界,寓意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情感真挚深沉: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社会的厌倦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情感饱满而真挚。

如《归园田居》诗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诗歌主题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隐田园:陶渊明的诗歌主题多为归隐田园,表达了他对纷繁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一主题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隐逸情怀: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了他追求自由、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诗歌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唐代诗人,如王之涣、王之涣、王勃等人,都受到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影响。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十家,如王绩、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
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嘉佑、戴叔伦、
翰愈、孟郊、卢纶、李端、钱起、许浑、崔
道融、颜真卿、郑谷、韦庄等等. 由此可见,
陶渊明的事迹已深入到唐人的日常生活中了,陶
渊明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独特的。
世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陶诗胸次浩然,其中又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 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 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义曹(柳宗元)有其俊洁, 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3、对政局的失望,崇尚自然的本性,归隐的生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 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 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405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 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 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陶渊明的 地位和影响




















生平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或名 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 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 东晋末期南宋朝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 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 人。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 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生活。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 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 《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 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陶渊明诗歌思想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陶渊明诗歌思想内容
(2)崇尚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核心内容,也是陶渊明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后的结论。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在自然中,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陶渊明认为:“人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该避免世俗的牵扰,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归园田居》返回自然,就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本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
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1)安贫乐道。陶渊明特别推崇历史上安贫乐道的贫士,如颜回(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袁安之流,他要像他们那样保持自己的品德和节操,决不为仕途的污浊而玷污自己。当贫富在他思想中产生矛盾时,他用“道”来化解。“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他出仕,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实现儒家兼济之志。“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所以他赞叹汉代疏广疏受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退隐。为坚守自己的节操,即使晚年到了极为困顿的境地,以至捱饿,但陶渊明仍能用古代贤士来勉励自己,固守自己的清白:“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并序》)
这是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中表达了脱离官场后清闲、淡泊的情志。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作者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时,在赴任途中,作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抒发了自己热爱田园,寄情世外的本性。“弱龄寄世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诗人向往书琴自娱的生活,虽然此次出仕,但对田园自由的生活充满了怀念之情。为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诗人已经抱定返回田园的决心:“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这首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在陶渊明看来,世俗的名禄就好像是一张捕捉鸟兽的罗网,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十三年的仕途生活好比“羁鸟”、“池鱼”一样,他渴求回到田园,获得自由。脱离仕途的轻松,返回自然的愉悦使陶渊明淳朴真诚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陶渊明(AD 365~AD 427)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南朝宋时期,他以诗文才华和理想的人生哲学而闻名于世。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抒发了对尘世世事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看法。

下面将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和人生哲学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他对诗歌和人生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陶渊明以其纯真而质朴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描绘着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抒发了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例如他的《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些诗句通过描绘清新的自然景色,表达了陶渊明对简单宁静的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他认为自然是真实而美好的,人们应当要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曾经历了家族衰败和政治乱象的时期,对世事的冷漠和痛苦让他产生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疑惑和对人性的深思。

例如他的《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并通过这个故事批判了现实社会的虚伪和险恶。

陶渊明的作品中渗透着他对人性本善的信仰,他认为人们应当保持纯真和善良,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快乐。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对尘世的厌倦和对桃花源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一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他的人生哲学密不可分。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回归自然和孤独的田园生活是实现这种追求的途径。

他以自己在山水田园中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感慨人性的善恶和尘世的纷扰。

他的诗作中常常倾诉个人的心情和思考,通过咏史抒怀、吟咏山水、描绘宁静田园等手法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的人生哲学强调了内心的满足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应当保持纯真和善良,追求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他的诗歌在反映自然景色之外,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的表达。

简述陶渊明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简述陶渊明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以自然、闲适、恬淡为主题,表达了对清净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极富哲理性。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开创了田园诗的新时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派代表之一,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

他注重描写农村生活、山水风景、自然环境等内容,将田园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主张“隐逸”、“归真”,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类的智慧,让后人感受到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对文学创作、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简约、清丽、含蕴等特点受到后世文学大师和艺术家的推崇,如唐代王之涣、宋代苏轼、元代关汉卿等人,都深受其影响。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陶渊明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

陶渊明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

陶渊明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陶渊明是古典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对后世诗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的诗风独特,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而白居易也正是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

白居易是唐朝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与陶渊明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白居易的诗歌仍然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

首先,陶渊明的抒情诗给白居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抒情诗大多是关于自然的描写,充满了丰富而详实的感受。

他用非常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自然的美,让人们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美丽。

白居易也借鉴了陶渊明的抒情诗,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诗歌中。

在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到他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以及他借鉴陶渊明的抒情诗的影响。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富有哲理性,给白居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不仅抒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而且也在诗中传达了他深刻的哲理思想。

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对人生的经历和观察。

白居易也受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刻的哲理思想的影响,他在自己的诗歌中也加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也给白居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融合了传统的文化、哲学、宗教的元素,并以独特的诗体表达出来。

这种独特的诗体在白居易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他也借鉴了陶渊明的诗体,将其用于自己的诗歌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陶渊明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的抒情诗给白居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哲理性,这也给白居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陶渊明的诗体也给白居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也借鉴了陶渊明的诗体,并将其用于自己的诗歌中。

因此,可以说,陶渊明对白居易的影响是巨大的。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气势恢宏而著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1.1 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特点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醉翁,是东晋末年至南朝的著名文学家。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以清新淡雅、博大精深而著称。

他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反对世俗,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清新脱俗、自然淳朴为主题,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非常突出。

他善于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风格独特,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创作在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被广泛传诵,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3 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陶渊明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和借鉴。

可以说,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陶渊明的影响2.1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唐宋以来,陶渊明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文人雅士模仿的对象,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在历代文人中,不乏因崇拜陶渊明而效其风格的诗人,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2.2 对文学思潮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对我国文学思潮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崇尚自然,推崇超脱世俗的生活观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启发作用。

他提出的“归去来兮辞”思想,对后世文学家关于生活、自然、心灵追求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A S T E R1摘 要:文化的传统张力是异常强烈的,可以穿越漫长的历史时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时代变迁,以独特而顽强的精神内核传承并影响着后世。

本文以陶渊明的诗风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整体风格的介绍,并佐以时代背景的阐述,探讨陶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田园 影响一、陶渊明诗作整体风格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界独树一帜的诗人,因为其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其诗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是其人超脱自然、任情豁达的人格体现。

(一)“真善美”的主题选择田园诗就其所选的主题来讲,天然的与真善美契合。

这也体现了陶渊明对这一主题的终极关怀,是陶诗风格的基本内核。

中国诗人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创作背景,那就是存在着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纠缠,而其中内在世界是具有支配力量的。

因此,这个主题的选择,就自然而然的涉及到这两个世界的共有主题。

1.外在世界的真善美陶渊明的田园诗从现实层面来看,普遍具备这种外在世界的真善美主题,也很好理解。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因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恬淡宁谧的农村田园生活,首先在视觉逻辑上确立了真善美的主题要素。

诗中提到的所有形象,几乎都以真善美的姿态在陈述。

从所有形象之前的修饰语可以看出:“丘山”之前是“爱”,“榆柳”对仗“桃李”,“暧暧”的“村”,“依依”的烟。

外在世界的真善美是诗人发现和选择的结果,更是赋予其灵魂的结果。

2.内在世界的真善美前文提到,中国诗人对待外在世界的态度取决于他内在世界的结构和价值取向,即内心的真善美决定了现实的真善美。

之所以能够开辟田园生活作为诗歌的陈述对象,就在于诗人内心对完美精神世界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陶渊明善于运用神思遐想以意造境,构筑理想的境界,他喜欢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勾勒和睦舒畅、淳朴可亲的社会环境。

如诗人笔下的《桃花源诗》,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其融洽,这正是农村中淳朴的人际关系的升华。

这是陶渊明对现实世界不满的反映,也是他对农民理想和愿望的描画。

尽管也有局限,但在他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中,再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中国诗人的理想情节浓重,内圣外王,主张构建内在的完美世界,修身为始,因此,理想中的真善美是诗人心中最终极的目标,而现实的真善美仅仅是理想中的真善美的外在形式和诗人的选择而已。

(二)朴实、生动、充满创造力的陈述方式朴实无华,是陶诗的最明显的语言风格。

在陶渊明的诗中找不到奇特的意象,瑰丽的辞藻,富艳的想象,他的田园诗中究竟潜藏着何样的魅力,令历代文人才士对其人其诗仰之若神,追摹怀想。

元好问曾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陶渊明诗真醇之所以不同平淡,缘其豪华褪去之底色。

浑然天成,无需雕饰,是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以清新之风吹动东晋诗坛的原因。

生动真切,同样是陶诗的一大特色。

六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倾向,总体以奢华浮躁为主,文多佶屈,诗多矫情,文人也以追求辞藻的华丽、形式的铺张和华而不实的语言技巧堆砌为己任,缺乏最直接、最基本的生活体验,大多无感而发,无病呻吟。

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农业社会背景下优美宁谧的田园风景画:东篱,南山,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种真切的体验所带来的语言表述,是任何浮在虚空上面的陈词滥调所无法比拟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甚至可以作为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和农村图景的重要文献。

创造力,表现为陶渊明作为一个诗人,却能够真正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去,以事必躬亲的态度去切身体验农事生活,同时赋予了农事田园经济功能之外的审美功能。

这种创造力是陶诗独步东晋文坛的根本原因。

二、陶渊明诗风形成的时代背景诗人的风格,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休息相关。

而研究其时代背景,能够提取出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用以分析诗人对后世的影响的最普遍的方式。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

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 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

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三、陶渊明诗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陶渊明与他开创的田园诗,对后世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唐诗的影响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对其风格的继承和创新,成为唐宋文人同类题材创作的内涵脉络。

(一)对唐诗的影响陶渊明在中国诗歌界地位极高,始于唐代。

也就是说,六朝时期那种形式主义奢靡文风仍然占主流,而陶渊明的淳朴清新的诗风则是以另类的身份存在的。

陶渊明的诗风在六朝中受到的排斥远远盖过了他所受到的肯定。

而正是在唐代,由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大一统的文化氛围,使得陶诗脱颖而出,收到了唐代诗人的热捧。

1.奠定了初唐诗风褪尽浮华的大势初唐诗风在继承六朝奢靡华丽的诗风的必然过渡阶段中,蕴含着变革的因素。

由于陶渊明诗风的其中一部分源自他隐退官场的超脱之举,颇为迎合当时的文人追求,因此初陶渊明诗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杨晓唐诗人开启了崇拜陶渊明及其诗作的热潮。

以初唐四杰为例。

四杰对陶渊明也有着不同于以往隐士、征君形象的认识。

陶渊明形象与诗歌以另一种鲜活的生命力映照在四杰的诗歌中,四杰引用、化用陶诗的情况开始大量出现,而尤以卢照邻为甚。

如卢照邻《山林休日田家》诗:“……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

2.构建了盛唐气象中的自然率真诗风如前文所说,真切生动,是陶诗的一大特色,也是极为可贵的诗品。

而盛唐时代,在文化上是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热情洋溢、自由奔放的时代,大多数盛唐诗人多率性真切,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个性,因此对陶诗的真切生动全情投入,褒奖有加。

以王维为例。

王维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人的优秀后继者。

王维对陶渊明的批判的继承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是由于王维本身通晓佛理,因而在诗中点入了禅境。

王维认为,陶诗的本是一种“无我之境”。

如陶渊明的《饮酒》中。

诗人采菊于东篱下,不经意间,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好象不在眼前而在诗人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一个超俗的境界。

诗人仿佛是那南山、那秋菊、那飞鸟,与大自然心息相通,形神合一,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像“庄生梦蝶”一样,“不知我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成了我”,真正的物我两忘。

王维对陶诗的这一灵魂把握极为精准,在此之上又进行了深化,认为陶诗的“无我之境”是朴素自然的,是用“物”的视角去观“物”,因而在诗歌创作中,融入了禅境中的“无我”加以凝练。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种“无我”较之陶诗则更为深刻彻底,完全将大自然的原生态以自体的形态展示出来,而消解了主体的存在意义。

同样,陶渊明的诗风还塑造了中唐平易近人和晚唐避世保身的诗风,代表人物有白居易和司空图。

每一时期形成的主流的诗风,都与当时的主流诗人对陶渊明诗风不同侧面的不同理解不无关系。

(二)对宋诗词的影响宋代文学的文人书斋气相当浓厚,诗风由外向奔放型转为内向思辨型,而且还诞生了新的文学样式,即词。

而陶渊明因其独特的隐士身份,继续为后世文学家开启着走向终极价值关怀的巅峰之路。

1.对宋诗的影响宋朝的诗歌整体风格也偏重于孤瘦嶙峋,更加关注诗人内心较为抽象的感情感性,因此同类型的诗歌流派不多。

而以范成大为代表的农事诗,却是陶诗某一方面的别样继承。

客观的讲,范成大对陶渊明诗歌的继承要远远次要于与他的区别。

虽然同为农事田园的写作对象,但是范成大则是在时代环境和生活经历中,自觉地把自己的感情与农民的思想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认同感,从农民的立场出发,运用同辈诗人所开创的通过“我”的内心独自这一表现手法,真实、具体地反映农民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传统田园诗(粉饰、美化、歪曲)的本质,因而相对地提高了田园诗的价值。

”2.对宋词的影响词是宋代文化的骄傲。

词是一种纯粹抒情的文学样式,不存在任何叙事词,因此,对陶诗风格的继承则更为隐秘。

以辛弃疾为例。

同为隐士的身份,使得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推崇和靠近成为必要,即便二人隐退的原因和方式都大相径庭,但是隐退是不争的事实。

辛弃疾词中经常出现的陶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飞鸟、菊、柴桑等,甚至直接出现陶渊明本人,足见对陶诗所能做到的尊重和致敬。

由于辛弃疾一生颠沛流离,曲折往复,与陶渊明相对简单明了的退隐经历相比难以理清,因此对陶诗的继承则更为复杂。

陶渊明可以说是真正的看破红尘,融入自然,享受天年,因此能够看出陶诗风中轻松畅达的味道。

陶诗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可以延续到元明清。

总之,诗风能够体现一个诗人的人格,而诗风的形成和对后世的影响往往能够反观该诗风的生命力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1]崔晓艳.论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美学内涵[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7.[2]赵红.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陆学松.论陶渊明对唐代诗风的影响[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孙会黎.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壤之比较[J].科技信息,2009.22.[5]吕慧娟.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6]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杨晓:河南开封市教育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摘 要:学界一般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体现浓厚宗教情怀的神魔小说,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发现小说的核心主旨并没有宗教所高扬的超脱意味,相反,在世俗化的方向上却走得很远,本文结合作者吴承恩的生平经历及其他作品,从故事情节的转换、孙悟空的形象发展及人物形象塑造的世俗化三方面来阐述《西游记》的世俗情怀。

关键词:西游记 形象 世俗 情怀论《西游记》的世俗情怀朱俊海历来对《西游记》的解读,众多读者都认为吴承恩是在借小说中的神佛故事“谈禅”、“讲道”、“解易”等。

也正是由于《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宗教题材,不少学者认为《西游记》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