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何充直言不讳》

合集下载

文言文短文翻译100篇

文言文短文翻译100篇

文言文短文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

31、李存审出镞教子(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译文】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看,吩咐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应当记得你们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难啊。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

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又十四字。

珙者,孝肃之子也。

【译文】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包家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归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上。

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

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包家后代子孙。

”原文又有十四个字。

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33、陶母责子退鲊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坩鲊饷母。

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

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34、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一)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东晋重臣、宰相何充简介,何充直言不讳的故事

东晋重臣、宰相何充简介,何充直言不讳的故事

东晋重臣、宰相何充简介,何充直言不讳的故事人物生平直言不讳何充风韵深沉高雅,以文章德行著称。

最初任大将军王敦的属官,转任主簿。

王敦之兄王含当时为庐江太守,*** ,行为不检,王敦曾于座中向众人称道:“家兄在郡为官,肯定清廉,庐江人士倍加称赞。

”何充正色道:“我何充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与大将军所言不同。

”王敦默然不语。

旁人都替何充深感不安,何充泰然自若。

由此得罪了王敦,降职为东海王文学。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之乱平定后,何充累迁至中书侍郎。

平步青云何充是王导姨姐的儿子,其妻是明穆皇后的妹妹,因此年少时便与王导友善,很早就担任显要官职。

何充曾拜访王导,王导以拂尘指着床喊何充与自己同坐,说:“这是你的座位。

”王导修补扬州官舍,回头对何充说:“这是为你何充而修。

”晋明帝也喜爱何充。

太宁三年(325年),晋成帝即位后,迁何充为给事黄门侍郎。

咸和三年(328年),历阳内史苏峻领兵攻陷建康后,何充东奔三吴地区以王舒、虞潭等的讨伐义军。

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被平定,何充封都乡侯,拜散骑常侍。

后曾出任东阳太守,及后又拜建威将军,任会稽太守。

何充在会稽郡有德政,亦推荐虞喜,提拔当地人谢奉、魏等作佐吏。

后又迁丹杨尹。

王导、庾亮一起向晋成帝进言说:“何充才识度量过人,严谨而公正,有万夫所归的声望,必能掌管朝政,为老臣之助手。

老臣辞世之日,愿陛下接受何充为近侍,天下将会安定,社稷无忧了。

”由此何充迁为吏部尚书,晋封冠军将军,又兼任会稽王师。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何充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都录尚书事。

晋成帝诏令何充、庾冰入宫可各带披甲执杖的卫士五十人至停车门。

不久何充迁为尚书令,封左将军。

何充认为内外要职分人统领,可以互相纠正对方缺点,如果让事情专管于一人,那么对此人的考核就难以公正,于是上疏坚决辞让尚书令等职务。

朝廷许可。

改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将军封号不变。

朝廷又让他兼任州大中正,何充以州里有先贤名流为由,坚决辞让不就。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高分就靠它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高分就靠它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课文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

课文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

课文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高中文言文助读51-100

高中文言文助读51-100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51石勒不计前嫌石勒不计前嫌: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

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

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

”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52、韩信袴下受辱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大了,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

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53 世评华歆王朝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就感到很为难。

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让他上来)呢?" 一会儿敌兵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 于是就想刚才一样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4 周处改过自新周处年少时,为人凶恶武断,被乡里人视为祸害。

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转来转去要吃人的老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而三害当中周处尤其厉害。

有人劝周处去杀死猛虎蛟龙。

实则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刺杀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

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

周处紧紧追击。

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轮番互相庆贺。

而周处竟杀死蛟龙,破水而出。

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萌生悔改之意。

《大书长语》明·费瀛

《大书长语》明·费瀛

《大书长语》明·费瀛《大书长语》/明·费瀛正心杨子云以书为心画,柳诚悬谓心正则笔正,皆书家名言也。

大书笔笔从心画出,必端人雅士,胸次光莹,胆壮气完,肆笔而书,自然庄重温雅,为世所珍。

故学书自作人始,作人自正心始,未有心不正而能工书者;即工,随纸墨渝灭耳。

正德中,江右李士实以大书名,然用偏锋法,予眼已知其脉理不正,后以宁庶人败,所书扁署刊落殆尽。

颜鲁公、朱文公遗笔,几经翻刻,亦皆潢治宝藏,莫敢亵视,断碑只字,世以永存。

苏文忠公论字,必稽其人之生平,有以也。

呜呼,宁独书也与哉!识字慨自保氏教废,六书不明,说文、切韵之学悉置不讲,手写别字,口诵讹言,汉、唐以来,读书而不识字者,亦已多矣。

昔贤谓欲作诗文略须识字,愚谓作大书尤须识字。

苍颉观三才之文,博采众美,合而成字,悉有精义存焉。

宪从害首,(害字从宀头,室家也;其中从丰,即古契字,刻记也;其下从口,因离间之言,记恨小过成大隙也。

)注以心目,悬法示民,使知远害也。

讹者不从(宀绵)而从(冖,幂)于义何居?寇从宽处攻之,故以攻宽省合成字,或并省宀头一点,而从冖,却与冠字建首相同。

夫冠之从冖,取覆盖元首之意,恶得比而同之?善谏之言入耳不烦,故谏字从柬。

或讹而从东,殊为无谓。

獬廌触邪,义兽也,立文象其独角直躬。

豸恶兽也,遇物辄食物,食之则柴毁,故音柴,小篆作,象张喙噬物形,今文别从才作豺。

而以豸为廌,固已谬矣,或书廌绣坊,讹而作豸,从从。

不惟不识廌字,并失豸之本文,而莫知其非也。

周官司刺次掌三刺,(一讯群吏,二讯群臣,三讯万民。

)讯有罪者刺杀之,故从刀定意,谐朿(木之有芒者,与束字不同。

)为声。

或书刺史坊,不从朿而从束,(从木从口,敛物而小之也。

)是为剌(辣)字,乃以刀破束物声。

(韩文所谓刺刺不能休是也。

)恶有扁署而可作别字乎!壬任中画长,取担当意;壬挺下画长,人立土上特出也。

廷字从壬,会意兼谐声,有书廷评坊,不从壬乃从手,声邪意邪。

王者统三才,立文一贯三,中画近上,法天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何充直言不讳》
王含作庐江郡郡守的时候,贪污很厉害。

王敦袒护他的哥哥,有意在与很多人说话时夸口说:我的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庐江郡的人都称赞他。

当时何充担任王敦的文书,也在座,就脸色严肃地说:我何充就是庐江郡的人,我所听到的与这种说法不同。

王敦一下子没话可说了。

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担心,很不安。

而何充显得态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样。

原文: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

王敦护其兄,故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