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生活文化差异 (1)

合集下载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差异如下:1.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而欧洲人很讲实际2.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3.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4.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5.文化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体现“和谐”观念.这个观念注重的是人与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主张一切都顺应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过分的干预自然.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我们的科学也更注重技术.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张从根本上来认识世界,要运用理性思维来把握世界,并且积极改造世界,使世界来适应我们.在这种思想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且科学也更注重理论的研究.6.消费观。

人生来就要谋求生活,生活贵在质量。

东、西方的消费观差异较大,西方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质量为本,提倡“三为”和“三不为”:一是为自己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个性自由求质量;二是为今天活着,不为明天活着,敢于贷款超前消费;三是为这代人活着,不为下代活着,不紧衣缩食为子女攒钱。

7、隐私观。

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

寻问和讲究他人的隐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

可东方人对个人隐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私下里爱议论隐私,小道消息传播隐私,甚至把隐私作为整人的工具,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8、生育观。

欧洲人都不愿生孩子,怕孩子多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一般西方发达国家都呈人口负增长态势,人口、资源和生态压力小。

中国仍有相当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养儿防老,9。

竞争观上的差异一是要不要竞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为核心。

儒教强调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和为贵。

而市场经济则崇尚竞争,强调商战打败对手,赢得自己的发展。

从儒教看,竞争是不道德的。

欧洲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人与人需要竞争,竞争出动力,竞争出人才,经济才会在多元化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知识讲解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知识讲解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商务英语专业082班,孙静)摘要:汉语与英语中有大量的日常对话,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的不同,日常交际中也呈现出诸多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

但是,由于缺乏对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交际障碍和误解,本文主要就日常交际中容易引起误会的中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daily dialogue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history, custom, religion and history story’s culture, there exists lots of culture differences in daily convers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s becoming closer. Yet, due to the lack of culture background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re exists some barriers and misunderstanding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And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are more likely causing misunderstandings.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日常交际;差异中西方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日常交际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有所不同:中国人信奉儒教, 讲顺从孝顺。

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们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

中国人民与外国人的吃饭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常常围着一大桌,同吃一盘菜,虽然热闹,但一点儿也不卫生。

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这就是自助餐,既卫生又方便;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国人教育学生,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如: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筷子与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异暗藏科学原理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

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

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

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

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

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东西方文化差异日常生活举例

东西方文化差异日常生活举例

我们中国人原来最好的问候就是:“您吃了吗?”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咱们过去温饱没有解决。

以后咱们再见面就说:“撑着了吗?打嗝了吗?”,我觉得咱中国人应该向英国人学学,英国人见面打招呼都是“Hello!”Hello完了之后就问天气怎么样?“你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我觉得今天天气不错啊!这真是难得一个晴天。

”2008年要开奥运会了,肯定很多外国人要来。

来了之后咱得知道人家外国人是怎么想的,跟咱们是不是一样。

你对他好,他不一定领情。

比方说尊老爱幼,尊老,要按咱们来讲,你要看见马路上一个老奶奶,颤颤悠悠地拿八十多个包袱在那儿正过马路呢,你不过去帮帮忙的话,你还是人吗?所以你一定要过去帮忙,过去后说:“老大娘,您要过马路吗?来,把包给我,我替您扛过去。

”给老大娘搀过去以后,老大娘一定非常高兴:“谢谢你小伙子,谢谢你。

你叫什么名字?”“不要问我的名字了,如果您想知道我的名字,我叫雷锋。

”一般都这样。

可要是外国人就不是这样了,你看到一个外国老太太过马路,你过去了说:“Hello,天气不错,我替你搬。

”那不行,老太太一定不高兴,倒不是因为她担心你抢她东西,关键是她不服老,如果你这样做就等于说她给人感觉她是一个老人。

我记得我在加拿大住的时候有一邻居91岁了,走路直晃悠。

那天刮四级大风,他拿了两包,我心说我一定得帮帮忙去,咱也让加拿大人知道,除了白求恩红遍我们中国之外,我们雷锋也能红遍加拿大。

我就去了,说:“Heloo”他说:“NO,不用帮,不用帮。

”我说这老大爷怎么这样啊?不让帮忙。

其实,他们外国人就是这个习惯。

再如救死扶伤。

如果我们看见有人掉到河里了,“噗通”一下,你得赶紧下去救人,可是在外国这样就不行。

西方人就是这样,你甭救我,你千万别来救我,你救我还是给我添麻烦?你说这人怎么想的呀?他的思维是什么逻辑?他这种思维逻辑就是:你是想来救我,可你受过专业训练吗?你会游泳吗?你不会游泳你来救我,最后你也搭进去了赖谁呀?必须得要专业人士,你要想救我打110啊,打119啊。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礼仪习惯:在交际场合中,东方的礼仪通常更为注重谦虚和尊重,比如在餐桌上,主人可能会告诉客人“没什么菜,随便吃”,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直率,会直接告诉客人准备了哪些食物。

2. 饮食文化:东方人通常喜欢热食或熟食,强调食物的温度,比如提醒对方“趁热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冷食,甚至在饮用水上,他们也更喜欢加冰的。

这主要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关。

3. 交流方式: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含蓄,不太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强调整体和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这种差异在处理问题时表现为东方人更注重直觉和整体解决方案,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分析问题并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礼仪习惯、饮食文化、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习惯差异 在中国,谦虚被奉行为一种美德。 所以,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常以 “哪里”、“不好”、“不行”、 “还不够”等来回应。这不符合西方 传统,尤其是美国。西方人会对别人夸 奖做积极的回应,常说“Thank you”。 另外,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 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 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 “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 词则非常少见,在英语环境里,不管谈话 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 高,you就是you, 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 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 等敬谦语。所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 国人的谦虚与贬己常常让西方人感到 不礼貌。
中外生活文化 差异
一日三餐
人际关系
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生活方式
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 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 处,那这个人太可怜了。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假 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 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 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 更多
“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 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 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此外, 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 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 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 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饮食观差异
在中国,饮食已经上升到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 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民以食为天” 是其最好的表达。中国的菜肴讲究“五味调和”和 “色、香、味、形、器俱佳”,追求美味,而忽略营养 均衡;西方人饮食追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菜肴的 “色、香、味”是次等要求。他们喜欢清淡少油、 原料新鲜的食物,只是将饮食当做一种摄取营养的手 段,吃得比较简单,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因此,在商 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美味佳肴臵于中心, 与客人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形式上形成一种 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然而,西方的宴会则讲究 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 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从古至今 大多都以“左”为尊,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 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西方则以“右”为贵,
孩子
美丽的标准
终于…………终于……终于...有了交叉点。中外终于有了交 叉点了!完全一样。应该说,是中外男人的审美有了交叉点 ,似乎更准确些。
胃痛时的饮品
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那就是胃痛时 要至少喝点热的。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的中医去。他们的学问,那真是 “话到嘴边留半句”,深奥着呢。
聚会
点评: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 么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化意涵。
餐厅分贝
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图个什么?不就是图个热闹吗?那还怕什么?我们是“ 礼义之邦”不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大声地在餐馆,在任何公开场合里大 声说话。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高分贝地说话,那谁还会看谁不顺眼呢? 而且,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老外,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这样 大声地、高分贝地在餐馆里,在任何可能的公开场合里说着话,谁也不妨碍 谁,这不是奇迹吗?告诉老外吧,因为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凭什么不把平 常里有些压抑的情绪在某些场合释放出来呢。
行为语言差异也是语言习惯差 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手势语、 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在国 际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 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比 如,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 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 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 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 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 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 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 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 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 亲密。
理想中的对方
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老外的生活。
意见
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 是”。“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看官不如仔细想想自己生活 中发生的实际状况。并且,最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样直来直 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如上图所示),则会被认为“没有城府”,属于 “直肠子”,是要吃亏的。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老外眼中来看,中国人表达意思时,总令他们 费解。而中国人的这种文化传承,对所谓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来说,很有 好处:可能自己没什么水平,却可以整天装深沉,话说一半就停,结果很大程 度上,让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
领导
这是一幅最抓住中国文化特征的图。强力推荐一下。老外管那白色人称作“ 领导”,在西方可以是“领导”,或玩个洋的,叫“leader”。在我们中国 ,那叫“官”,那叫“父母官”,那叫“我们的中流抵柱”。
In Conclusio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值观差异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人生的价值往 往体现在其社会价值之中,总是把个人 或者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否定 个体的自我主体性,人生意义常常与 “忘我”或者“牺牲”相联系。它追 求的是这一种群体和谐的、稳定的伦 理道德社会,个人可以弘扬个性,但不能 将自我臵于国家、集体之上;西方则不 然,其主张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 值观念。个人是社会的核心,追求个人 利益的主观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 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臵于高 于一切的位臵,实行利己主义和自由主 义,个人有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 受的权利,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
对待愤怒
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老外是我行我素,有怒就发,有 话就讲。从这一点来看,老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国人略胜一 筹。而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什么叫有“涵 养”?什么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内心愤怒到了极点,脸上最好不 要表现出来。要乐呵呵地,最好不动声色,那才叫高人。
处理问题
点评:老外则显得非常没有中国人聪明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圆 滑的人了吧。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其实,中国 的国粹——麻将,最能说明中国人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 就疯狂的特点。麻将的最大玄机,就在于如何让自己逃避困难,如何跟人跑,并在 最恰当时候,抓住机会,使自己当上最牛比的机会主义分子!我另外想到的是,老 祖宗留给我们的几句训话:一切要“和为贵”(形容遇困难尽量把困难化小,小事 化了的心态)、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形容左边那种在中国人看来有些缺心眼 的老外们吧
Thank You!
自我
无语半晌。唉。集体高于一切啊。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 人怕出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小小的我》。靠。 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另外,大到老外那个地步,在中国还有生 存空间吗?
周末街景
我们中国人这么多人,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乐趣,还不兴趁着周日到外面 去凑凑什么热闹吗?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 欢单独行动的民族,是最讲究团结的民族啊。此外,有没有看过“黄金 周”的盛况呢?右边的图中显示出来的稠密程度,显然不够。
旅游
这有些冤枉我们中国人。毕竟我们中国人才富裕起来几年啊,终于可以 像小日本儿那样了,走到哪里都拍照了。另外,中国人喜欢的不是思考 生命的意义,而是“到此一游”的意义。
排队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 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 ?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都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没劲 !排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 基因,让我们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这分明是要我们中国人的命么!另外,不 排队也有好处,可以混水摸鱼地提前把想要的东西弄到手。晚了,就没有了啊。
准时
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 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如果 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 ,等等。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如果与老外相 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交通工具
(图释文字,上:1970年。下:2006年) 老外这就有点不厚道了。你坐够了汽车了,你现在却跟我们谈什么 骑自行车的好处?我们70年代骑自行车是别无选择,是没钱,是没 折啊。
老人的生活
事实上,今天我们很多老年人也开始的养狗的生活。当然,如果有 孙子辈的孩子在身边,还是一件让中国老年人乐呵的事情。毕竟, 人间一切皆美好啊。而不像老外那么喜欢独来独往,到了老年,一 个人跟个狗相伴,多孤独啊(我们中国人对老年老外的理解)。至 于谁得到了更大的心理满足,就看每个人的标准了。
时间观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人们推崇一 种环形的时间观念。因此,中国人利用时间 比较随意,比较灵活;西方人奉行的则是线 形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因此,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烈,做任何事 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紧张”的 时间观念。这种差异表现在国际商务礼仪 中,主要导致例如以下两个方面的中西差别: 首先,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不重视预 约,有时候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预约时 间,而西方人则注重预约,且严格按照预约 时间安排活动。其次,在商务谈判中,西方 人喜欢开门见山,且在谈判中不喜欢停下或 者保持沉默,而是习惯于速战速决。然而, 中国人则喜好感情投资,喜欢宴请或者送礼 物,在交杯换盏中达成一致,商务活动进程 一般比较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