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_中国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课件 第1章 中国旅游历史

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课件 第1章 中国旅游历史
➢宋朝时,著名词人苏轼也是一位著名的旅 行家,为官45年,曾在16个州县任地方官 ,足迹所在,西至陕西凤翔,东至江苏吴 江,北至河北宝县,南至海南岛昌化,除 云南、内蒙、新疆、东北外,他几乎踏遍 了半个宋室江山。他一生与西湖有缘,一 是钱塘西湖,写下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 妆浓抹总相宜。”二是颖州(安徽)西湖 ,两次结缘。三是广东惠州西湖,自费修 堤。
3 李白旅游 P7
➢唐代时,诗仙李白是一位著名的旅 行家。李白从仗剑出荆门,到42岁 唐玄宗招他至翰林院,连续漫游17 年之久。在长安三年后,天宝三年 (744年)他离开长安开始第二次 为期10年的漫游。两次漫游达27 年。他“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五岳寻仙杨广) 他从长安到江 都兴建了40多处行宫,最大行宫是 洛阳西苑
二、文人漫游山水
➢1 春秋战国时,儒家创始人孔子就 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是团体旅游 的创始人。他认为旅游“知(智)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着动 ,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 。” P5
➢纵横家苏秦、张仪级武士荆轲等也 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其目的或为巡视各地、或为封禅拜祭 (兼游山玩水,瞻仰前代帝王或名人 遗迹),是以巩固其政权为目的的旅 行活动。P1
➢代表人物:黄帝、大禹、周穆王、秦 始皇、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 广)。
➢1 黄帝 他在世时常外出旅行,游历了五大 名山.P1
➢2 舜 黄帝后裔,也游历了五大名山.P2
➢3 大禹 姓姒sì,名文命,颛顼(zhuān xū ) 氏的孙辈,生于石纽(即今四川北门石 纽山),大禹治水走遍了九州大地,涉过 九条大川,攀过九座大山,渡过九处大泽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 禹可称为我国第一位大旅行家。P2

中国民俗旅游——中国民俗旅游概述课件

中国民俗旅游——中国民俗旅游概述课件
文化 旅游节日、庆贺节日、
③社会结构民俗(商家庭、家族、亲族、村落、 贸节社日团、、社帮交会节等日))
④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歌舞、工艺美 术、
口传文学、民间戏剧)
囍 3、意识民俗 定义:是深层次的民俗事象的总和,体现人们 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活动和操作行为 (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民间神灵信仰、 三大民各俗种禁交忌叉、各种巫术)。 社会民俗 婚礼 意识民俗
民俗旅游 风 靡
表现: “民俗”词汇使用率、 各界重视“民
俗”
高校 民俗旅游教材 (1)
高校 民俗旅游教材(2)
民俗旅游研究现状
• 全国多数省区重视 • 各地发展不均衡 • 理论与实践脱节 • 可操作性不强
第一方面: 中国民俗概要
一、民俗的定义
1、中国古代文献的界定
《管子·正世》:“ 料事务,察民俗。”
《传统婚姻民俗的演变与影响》
第二方面
民俗旅游的基本理论
前言
旅游学 经济行为 、文化 文化创造
内容结构 历史文化旅游 深化发展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定义:
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异域或异 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 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 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复合体, 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民俗的基本特征
传承性 稳定性 变异性 群体性 地域性
民族性
二、民俗的近似定义 风俗:是人类群体因特定的地理环境和
社会条件、社会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传 袭于社会的、具有一定的流传范围或区 域、一定的流行时间,甚至始终生生不 息的趋同性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 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文化创造。

《中国民俗旅游》课件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中国民俗旅游》课件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第二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风情堪称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生动、最绚丽多彩的组成 部分。 如经济民俗中所包含的精妙绝伦的建筑和居住习俗,社会民 俗中所包含的妙趣横生的婚俗,信仰民俗中虔诚的宗教习俗, 以及优美动人的游艺民俗等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对旅游接待地民俗的双重影响
(一)地域性 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北方的靰鞡
西南山寨的背篓
(二) 传承性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 相对稳定性。
比如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我国自古以来就己完备的结婚习俗。
(三)变异性 民俗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 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如从清代满 洲族的旗袍到现代服装的旗袍。
商贸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
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 形态方面的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游艺民俗—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三、民俗的特征
积极影响: 由于旅游使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暂时 流动,所以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与发展。
消极影响:造成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发生 了变化,一些典型的民族习惯正在消失,无法形成 旅游产品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了解民俗有利于做好旅游接待 旅游接待者必须熟知本地风俗,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信手拈 来。 旅游接待者只有了解游客客源地的民俗,才可能了解游客的
❖ 2010年参与性
❖ (四)纯真性
彝族哑巴节 游客穿藏族服饰

2024版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2024版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旅游民俗文化”,具体包括: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难点:旅游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地域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查阅资料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旅游民俗文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讲解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以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为例,分析其代表性和典型实例,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旅游民俗文化概念:……特点:……分类:……代表性实例:……作用:……七、作业设计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地域特色理解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此方面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邀请当地的民俗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景点,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内容解析1. 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这是教学中的基础知识,需要让学生准确理解。

其中,旅游民俗文化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季节性、表演性和商品性等特点。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第二节“传统节日民俗”,第三节“民间艺术与旅游”,第四节“民俗旅游的发展与现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认识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及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及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图片,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1)讲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2)介绍传统节日民俗,分析其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3. 例题讲解:(1)以端午节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分析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以丽江古城为例,探讨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民俗,并分析其地域特点。

(2)让学生谈谈对民俗旅游的看法,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民俗文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2. 板书内容:(1)民俗文化概述(2)传统节日民俗(3)民间艺术与旅游(4)民俗旅游的发展与现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2)以一个传统节日为例,分析其民俗活动及地域特点。

(3)谈谈你对民俗旅游的认识,如何实现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平衡?2. 答案:(1)民俗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民间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化现象。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3.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难点: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民俗活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2. 讲解新课(1)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通过讲解民俗文化的定义,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结合实例讲解民俗文化的特点,如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

(2)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分析民俗文化对旅游的吸引力,以及民俗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3)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介绍我国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如北京的四合院、广东的舞龙、四川的变脸等。

(4)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并分析其地域特色。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关于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的一道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2. 内容:(1)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3)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4)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2)举例说明我国两个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并分析其地域特色。

(3)谈谈你对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的认识。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第二节“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以及第三节“旅游中的民俗体验”。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旅游中的作用,掌握我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特色,学会在旅游中尊重并体验当地民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认识到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在旅游中尊重并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地域特色。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际旅游活动中,提高旅游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旅游中的作用。

(2)介绍我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民俗活动为例,让学生分析该活动的背景、意义及如何在旅游中体验。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民俗文化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或亲身经历的民俗活动,增强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1. 民俗文化概述定义分类作用2.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3. 旅游中的民俗体验尊重当地民俗参与民俗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俗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2)举例说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民俗活动,并分析其地域特色。

(3)谈谈在旅游中如何尊重并体验当地民俗。

2. 答案(1)民俗文化:指在一定地域、民族、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共同性、传承性、变异性的民间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涵盖第一节至第三节。

第一节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第二节重点阐述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第三节则深入剖析旅游与民俗文化的互动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分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使学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从旅游角度看待民俗文化,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与旅游的互动关系。

教学重点: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图片,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分析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3)探讨旅游与民俗文化的互动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四川成都的宽窄巷子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有关民俗文化地域特色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俗文化。

六、板书设计1. 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分类2.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3. 旅游与民俗文化的互动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举例说明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3)谈谈你对旅游与民俗文化互动关系的认识。

2. 答案:(1)民俗文化是指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民俗风情、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

其特点有: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地域性强等。

(2)例如: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江苏的昆曲等。

(3)旅游与民俗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旅游可以传播和弘扬民俗文化,同时民俗文化也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椒”
▪ “秦椒”人称椒中之王,陕西耀县楼村乡和下高 念乡是秦椒的重要产地。加工干椒的方法一是用 燃煤烘炉烘干,二是靠日光晒干,椒农多采用后 者,既节约能源,又确保辣椒为原汁原味的绿色 食品本色。
以上摘自《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王献忠著1991年10月
民俗文化的起源
▪ 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而发展。它存在于一个民族的历史长河,它的产生不拘于 一时一地,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受到 经济、政治、宗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 由于居住的地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同,往往形成的 某一地域的人们所遵守的民俗也不同。
苗族支系按其服 饰的色彩有“红苗 ”“花苗”、“青苗 ”、“白苗”等 .其 中青苗人精通药草, 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 人。
花苗
素苗
红头苗
苗家的姑娘的百褶裙
▪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 褶裙,一条裙子上的 褶有500多个,而且 层数很多,有的多达 三四十层。
▪ 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 漂染缝制,一直到最 后绘图绣花,都是姑 娘们自己独立完成
▪ 两公斤羊毛擀制成 的披毡,薄如铜钱。 白天为衣,夜晚当 被,是彝族男女老 幼的必备之服
彝族服装
▪ 彝族女青年
的服装色彩鲜
艳,喜用红、
服装


白族
▪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 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 丽江、碧江、保山、 南华、元江、昆明、 安宁等地和贵州毕 节、四川凉山、湖 南桑植县等地亦有 分布。
▪ 许多传承民俗的事象还和宗教信仰有关。 ▪ 民俗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水
平的制约。
民俗文化分类
▪ 日常生活民俗 ▪ 劳动生产民俗 ▪ 婚丧礼仪习俗 ▪ 中华传统节日
民族服饰 饮食习俗 居住民俗
生活民俗
1、民间服饰
苗族
花苗服饰是 苗族服装系列中 色彩最为艳丽的 一种。整套服饰 就如同一座座无 字的民族服饰丰 碑,其中的条纹、 图案、色彩无不 展示出苗女的智 慧与灵巧
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 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 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 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 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劳动生产民俗

一 、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这部分习俗主
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
避虫蛇等等;

五 、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
土家油坊
▪将茶籽置于炕笼 里,慢火烘烤至 干燥
▪ 茶油为食用油之 上品,湘西的土 家山民因当地出 产油茶树素以茶 油为主食油品。 秋末寒露,土家 人身背扎笼,腰 系竹篓,上山采 摘油茶果球,晾 晒于稻场坪、堂 屋及走廊,并脱 球取籽。严冬腊 月,土家油坊开 榨。
▪ 楼中的居、储、 炊、饮等设备 一应俱全,数 百人的家族聚 集而居。
有圆有方,圆中有方,方中有圆。楼 高墙厚,结构精巧。具有防风抗震, 集体防御,避暑抵寒等多种功能。
湘西吊脚 楼
▪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 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多

二 、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许多谚语里还能窥
见旧时这一习俗的概况。

三 、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人们还对
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
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努力耕作
之外,更注重观察他们一向中的超自然神灵。

四 、农业禁忌、祭祀习俗。例如在有些地区,正
月初十忌风,可以禳风除灾,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
旅游学概论_ 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概念
▪ 什么是民俗?
科学定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 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
习俗)
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 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节日习俗) 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
▪ 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 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
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 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 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
百里雪峰中,有着沅水一霸——天坑岭山脚下的 排帮,他们是以放排为生的水上汉子们,数百年结帮 成团,武力强悍,水性又好,于是掌管了整个西凤河。 所以所有要经过排帮地界的货物都要和排帮打过招呼 方可运输, 排帮又是以帮派管理,统一的头型,统一 的服装。于是排帮有了涉“黑”的影子。
▪ 实际生活中的沅江放排人
▪ 上石粉碎
▪ 四名油匠把握二丈 余长的油锤之尾, 全力撞击木楔,使 油榨紧缩,金色的 茶油潺潺顺着油槽 小孔流入油桶。随 着现代油料加工机 械的应用,整个湘 西的土家油坊在不 到三十年的时间里, 几全部消亡,
尔后将油茶粉蒸熟, 乘热用稻草铁箍包 成油饼,放入整棵 巨木挖制的油榨内, 轧入数十块杂木楔
白 族 服 装
介 绍
饮食文化
2、饮食文化
面花俗称“花馍”,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 关中地区流传甚广。
面花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既可食用又 可观赏,是关中等地农村红白喜事的必备之物, 又是四时八节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
吃的艺术!
3、传统民居
▪ 福建土楼在中国福建的西部,北部一带耸立着一座座 世界独一无二,古朴雄厚奇的土楼。外围为4米厚的土 筑围墙,内部是合院式的布局。在主轴线上排列层层 厅堂,两侧是厢房。可以说池宅的布局是围廊式土楼 与厅堂为中心的院落式民居的综合。
藏族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 是肥腰、长袖、大襟、 右衽、长裙、长靴、编 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藏族银盾
▪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 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 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 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 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 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 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生产、生活方式。
彝族
▪ 阿妈的服装以黑、 蓝为主色,庄重含蓄, 雍容典雅火把场的服 饰绚丽多彩,花纹图 案繁多,富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