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贝类复习提纲
大学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水产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

1.发展海水贝类养殖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2.贝类资源丰富3.有利于养殖的特点(投资少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4.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2.选择贝类养殖种类的标准1.生产力高2.适应能力强3.营养价值高4.苗种来源容易5.养殖成本低6.移动性较差7.要因地制宜选择养殖种类3.潮间带:亦称潮区,系指大潮高潮线到大潮低潮之间的区域4.浅海:从低潮区往下,在大潮低潮线向外海伸展,水深在200m以内,终年为海水淹没的海区,称为浅海。
5.饵料的种类:1.小型藻类(浮游的硅藻、金藻、绿藻、黄藻)2.大型藻类(褐藻、红藻、绿藻)3.小型原生动物、桡足类、甲壳类的无节幼虫4.许多有益的微生物5.贝类的外套膜表皮或鳃的表皮能吸收钙离子6.多种底栖甲壳类和贝类6.半人工采苗:自然海区贝类的半人工采苗是根据贝类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里,用人工方法向自然海区投放适宜的采苗器或改良海区的环境条件,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贝类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
是介于采捕自然苗和人工育苗之间的一种方法,技术上的要求比人工育苗较为简单,主要应用于双壳贝类。
7.半人工采苗的基本方法(p36):a.固着型贝类的半人工采苗b.附着型贝类的半人工采苗c.埋栖型贝类的半人工采苗8.瓣鳃纲幼虫特征(p30)1.担轮幼虫:体外生有纤毛环,顶端有的生有1~2根或数根较长的鞭毛束,幼虫可以借助纤毛摆动在水中做旋转运动,经常浮游于水表层。
2.面盘幼虫:具有面盘,面盘是其运动器官。
a.D形幼虫b.壳顶幼虫c.匍匐幼虫9.贝类的浮游幼虫1.浮游幼虫的生态特点(p32浮游、阶段、周期、短暂、分布不均匀、趋光)2.浮游幼虫的分布(水平、垂直、季节)3.影响贝类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水温、饵料)10.贝类幼虫的附着变态:一般幼虫附着在前、变态在后。
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具有附着变态的能力,遇到合适的附着基,在外界物质的刺激下,完成附着变态。
甲壳贝类养殖学复习要点

《甲壳类、贝类养殖学》考试大纲一、教材《虾蟹类增养殖学》王克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贝类养殖学》王如才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曹克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河蚌育珠部分)二、试卷结构及比例1、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占10%(10);多项选择题占15%(5);名词解释占15%(5);简答题占30%(6);论述题占30%(2)。
2、内容比例专业基础知识占30%;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40%(注:具体的养殖参数不列入考试范围);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30%。
三、主要考查知识点第一章甲壳类养殖学绪论1、甲壳类、贝类养殖学定义。
研究虾蟹类、贝类养殖理论与应用技术以增加水产资源与产量为目的,研究经济虾蟹类、贝类的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
2、甲壳类、贝类养殖品种与国内养殖概况(学名,分类地位,生产特性,养殖方式,养殖产量组成),重点是对虾分类。
(1)发展甲壳类增养殖的意义①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②有优秀的养殖性能(生长快、周期短、食谱广)③适合我国的养殖生产环境(种质、苗种、空间)(2)分类: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3)养成生产粗养方式 Extensive半精养方式 Semi-intensive精养方式 Intensive超精养方式 Ultra-intensive第二章虾蟹类养殖生物学1、形态结构特点,主要生理器官(1)虾形动物体修长,腹部发达①游泳虾类②爬行虾类(2)蟹形动物,多扁平, 腹部不发达或退化。
结构模式: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7节。
除最前端体节具一对复眼,末端尾节无附肢外,每节上有一对附肢。
步足,共五对,四对至第八对胸部附肢。
2、对虾生殖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精荚、开放式纳精囊、封闭式纳精囊、性腺)。
内部器官-雄性(精巢、输精管、精荚囊)-雌性(卵巢、输卵管)外生殖器-雄性(交接器、雄性腹肢)-雌性(开放式纳精囊、封闭式纳精囊)虾类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位于第四、五步足基部间的腹甲上纳精囊是否覆盖甲壳骨片:封闭式:具一囊状或袋状的纳精囊,交配时精荚的豆状体即贮于其中,大多数对虾是封闭式纳精囊,如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水生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2、藻类:藻类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营自养生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以单细胞的孢子和合子进行繁殖的低等植物。
3、Biomass:指水域中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和重量。
4、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5、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
6、藻殖孢:是蓝藻无性繁殖过程中生成的一种短丝体,与藻殖段不同之处是外部具有厚而有层理的胶鞘包围着,形如含一藻殖段的孢子,位于母株分枝顶部,萌发时胶鞘的一端或二端破裂,发展成新个体。
7、假空泡:又称伪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
特征:在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具有蛋白质膜,能透过空气,但不能透水,内含氮等混合气体并可与水中溶解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8、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
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9、复大孢子:硅藻特有的一种繁殖细胞。
硅藻细胞进行分裂繁殖时,所产生的2个子细胞中,一个以母细胞的上壳为上壳,故与母细胞同大,一个以母细胞的下壳为上壳,故略小于母细胞。
所以,经过多代细胞分裂后,部分后代细胞变得越来越小。
但有时可形成特殊的孢子而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复大孢子。
10、似亲孢子:某些藻类进行无性繁殖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动孢子。
因其形态和母细胞相似而得名。
见于绿球藻属、小球藻属等。
11、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结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第八章贝类的增殖(4学时)

22
第五节 人工育苗放流
(4)放流贝的生长:头三年迅速,一般可达5mm/月, 具体与下述因素有关: ①不同海区;②放流密度;③放流时的活力; ④放流前的管理——放流地流增殖的效益: 日本北海道猿狒海域虾夷扇贝增殖 63~71年资源枯竭,再生产能力很低,71年起大量 放流,6000万粒/年,8年后,扇贝种群发展至长15 海里×宽71海里海域,80年停止放流。80年后每年 捕捞量为27000吨。
13
0.5-0.25 0.25-0.125
第五节 人工育苗放流
⑤透明度:5-8 m; ⑥盐度:30-31‰; ⑦水温:1-23 ℃ (平均10-12)℃ ⑧D.O :5.54×10-3 -7.10×10-3 mol/ m3; ⑨PH:8.10-8.30 ⑩NH3-N: 50-100×10-6 mol/ m3 ; ⑾初级生产力:0.6-1.06mg / m3 (叶绿素a) ⑿底栖生物:主要有海盘车、海燕、香螺、日本蟳等, 未见虾夷扇贝自然分布(见下表2-5)。 注:海盘车Asterias sp. 海燕 Asterins sp.
9
第三节 防止水质污染
3、防止方法: ①治理工厂三废; ②生活污水禁止排入贝类养殖区; ③禁止海上船只向着养殖区倾倒废油。 日本研究除油装置:载体+消化石油微生物, 消化漂浮石油。 载体为环保材料:一定时间后自动溶解,不 产生二次污染。
10
第四节 改良底质
1、沉积型底质: 含大量有机质,缺氧分解产生H2S等毒物。 退潮翻滩——拖拉机、翻滩机。 作用:令有机质完全氧化,并使残留H2S 挥发,降 低底面毒性,营养成分释放入海水,起施肥作用。 2、硬底质:翻松平整,利于贝类分布和生长。 3、纯软泥底质:应投放适量砂砾增加贝苗附着。
水产养殖学之贝类学复习题

育苗的过程和方法:(1)亲贝入池的时间与处理:需将亲贝于春季繁殖期前移入室内,在控温条件下促进性腺成熟。
选择同龄中壳高5--6cm,个体大的1龄贝做亲贝,清除附着生物,洗去浮泥,水体中密度一般为80--100个/立方米,利用网笼吊挂在池中或置于浮动网箱中蓄养。
(2)亲贝培养的水温:在适温范围内(15 o C--28 o C),培养的水温越高,促进性腺成熟所需的时间越短。
亲贝培育时,应以海上取贝时的水温为基准,以每天提高1 o C左右为宜,逐渐提高到给定水温。
(3)利用藻类榨取液作为亲贝的饵料:在蓄养亲贝时,由于水温过低,饵料难以大量培养,可采用鼠尾藻等藻类榨取液作饵料,以补助或解决饵料不足的问题。
(4)采卵与选幼:一、性腺检查:亲贝经过一段暂养后,由于水温的增高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性腺特别饱满,性腺指数达18%,性腺表面的黑膜基本消失,卵巢呈暗粉红色,精巢呈乳白色,此时便可做好准备,等待采卵。
二、采卵:亲贝性腺成熟后,要稳定数目,禁止大换水和随意倒池,应采取底层进水、底层出水,水温保持恒定。
稳定数日后,再移入新注满水的池子,便可自行排放精、卵。
三、盐度对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盐度范围为17—35,适宜范围为22—23,最适为27左右。
四、选幼(选优):选优要及时,一旦发育到D形幼虫时,选优越快越好,否则精子死亡,水质恶化,影响胚胎和幼虫发育,影响附着变态及成活率。
(5)幼虫培育:一、培育密度:幼虫培养密度依据培养技术、管理水平、育苗池大小等而不同。
二、水温,幼虫的生长和发育,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速。
三、盐度:幼虫生存的盐度范围为18—39,适宜范围为21—23,最适为23左右。
四、投饵:等鞭金藻个体较小,是海湾扇贝幼虫良好的开口饵料。
五、管理:在幼虫培育过程中,充气、倒池、换水、抑菌、控光、水质检测、观测幼虫生长和发育等项常规管理工作同常温育苗。
(6)采苗及稚贝培育:海湾扇贝眼点幼虫出现率达40%左右,便可投放采苗器,其种类和方法与常温育苗相同,稚贝培育方法与常温育苗一样,由于是加温育苗,因此幼苗出池前需逐步降低水温至接近海水自然温度。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是软体动物门动物的通称。
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
①、它们的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瓣鳃纲外,其他种类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6、间接发育的贝类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贝类的外部形态结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贝壳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贝壳素以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还包括镁、铁、磷酸钙、碳酸钙等无机物。
外套膜生理作用:分泌、保护内脏、呼吸。
头部、足部、内脏囊3、贝类的内部构造消化管——口(小齿:中央齿、侧齿、缘齿),食道,胃,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腺——肝脏,胰脏,口腔背侧一对唾液腺。
胃肠之间有一晶杆囊,里面有一具有消化作用的晶杆。
水生贝类——鳃: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
(楯鳃、栉鳃)呼吸系统陆生蜗牛——假“肺”:外套腔内表面血管网。
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以及血窦(开管式循环)/微血管(闭管式循环)构成。
(血红素、血青素)(1)开管式循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2)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头足类)排泄系统:肾脏。
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其开口称为内肾口;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称为外肾孔或排泄孔。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原始贝类神经中枢由此派生的足神经索和脏神经索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进化贝类神经中枢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联络神经滤泡生殖系统——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管生殖输送管4、贝类分纲概述: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淡水中——双壳纲(少数)、腹足纲陆地中——腹足纲(肺螺类)海洋中——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第二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1、贝类生活环境:生物因子:饵料、敌害环境因子非生物因子:温度、盐度、水质、光照、潮流、底质2、贝类的生活类型;游泳生活型:柔鱼,枪乌贼浮游生活型:海蜗牛等底上——匍匐生活型:鲍、各种螺类底栖固着生活型:牡蛎附着生活型:扇贝、贻贝、珍珠贝底内——埋栖生活型:泥蚶、缢蛏、波纹巴非蛤、菲律宾蛤仔、栉江珧等凿穴型:海笋、船蛆寄生、共生和群聚:内寄螺,圆柱螺,是非常特殊的种类,很难辨认。
贝类学重点

贝类学重点1、贝类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5、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瓣鳃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神经系统简单,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4、心脏1个心室2个心耳。
5、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
7、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有一个螺形的贝壳,也称“单壳类”或“螺类”。
3、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
4、部分种类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
5、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7、雌雄同体或异体。
8、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4、头足纲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
2、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
3、除鹦鹉贝具外壳,其他种类为内壳或退化。
4、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5、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
6、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
7、口内有鄂片和齿舌,多数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
8、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
5、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贝壳: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或皮层;中间的为棱柱层,又称“壳层”,内层为珍珠层,又称“壳底”。
贝类复习提纲

(1)试述我国发展贝类养殖都有哪些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2、贝类资源丰富、3、贝类的养殖特点: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4、具经验和成果(2)选择贝类养殖种类应坚持哪些标准?1、生产力高2、适应能力强3、营养价值高4、苗种来源易5、养殖成本低6、移动性较差(3)如何划分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和浅海区,各区都有哪些典型的养殖贝类高潮区:蚶、中潮区:泥蚶、蛤仔、牡蛎、蛤蜊、低潮区:牡蛎、西施舌、文蛤、蛤仔、浅海:扇贝、贻贝、珍珠、牡蛎(1)室内人工育苗的定义是什么?室内人工育苗有何优点?室内人工育苗:是指从亲贝的选择、蓄养、诱导排放受精卵、幼虫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的优点:可以引进新种;提前采苗;延长了生长期;可以防除敌害,提高了成活率;苗种纯,质量高,规格基本一致;可以进行多倍体育种,以及通过选种和杂交等工作,培育优良新品种。
(2)水的生物处理原理和方法。
生物处理是以微生物和植物的活动为基础。
微生物除了分解和利用有机物质外,他们还能产生维生素和生长素等,使得培养的幼虫和稚贝保持健康。
植物可以利用溶解于水中的氨态氮,使培养微生物免受代谢产物氨态氮的危害,还可以调整水的PH值。
生物处理分微生物处理法和藻类处理法。
微生物处理法:通过悬浮在水中和附着在砂床上的微生物,进行有机氮化合物的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和脱氮作用,来处理育苗用水。
包括:1、简易微生物净化2、生物转盘3、生物网笼和生物桶藻类处理法:利用藻类来处理育苗用水的机理是藻类利用氮和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和同化作用,使之转化为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出氧,改善水的PH值,达到净化的目的。
(2)水的理化处理都有哪几种方法?1、机械处理、2、活性炭吸附、3、泡沫分选、4、充气增氧、5、紫外线照射、6、超声波处理水、7、磁化水(4)光合细菌在人工育苗中有何应用?1、清池和改良环境,净化水质2、具营养价值可做幼虫的辅助饵料(5)作为饵料用的单胞藻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常用的饵料都有哪几种?基本条件:1、个体小、2、营养价值高、易消化、无毒性、3、繁殖快、易大量培养、4、浮游于水中、易被摄食、5、饵料要新鲜、无污染、6、饵料的密度常见的饵料:湛江叉鞭金藻、球等边金藻、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亚心形扁藻、塔胞藻、盐藻、小球藻、异胶藻如何进行亲贝的选择、处理和蓄养?人工诱导亲贝产卵常用的方法有几种?一、自然排放法二、物理方法:1、变温刺激;2、流水刺激;3、阴干刺激;4、改变比重;5、电刺激;6、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产卵;7、超声波诱导三、化学方法:1、注射化学药物2、改变海水酸碱性3、氨水可以活化精子四、生物方法:1、异性产物2、食母生溶液3、激素(8)幼虫培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幼虫培育过程中常规的管理工作有哪些?p52从面盘幼虫初期开始;管理工作有:1、选幼、2、密度、3、换水、4、投饵、5、除害、6、选优、7、倒池与清底、8、充气与搅动、9、抗生素的利用、10、幼虫培育中的适宜理化条件11、幼苗培育中有关技术数据得观测12、幼虫的附着行动及采苗贝类浮游幼虫具有哪些生态特点?1、贝类蜉蝣幼虫属于阶段性浮游生物生态群;2、幼虫出现有周期性;3、幼虫出现有短暂性;4、幼虫分布不均匀性;5、幼虫出现具有趋光性(11)半人工采苗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固着型贝类、附着型贝类、埋栖型贝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水贝类复习提纲
1:贝类分那几个纲:答: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掘足纲、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
2:简述瓣鳃纲及腹足纲的分类:答:瓣鳃纲:足多呈斧形,适于挖掘泥沙,又称斧足类,少数以壳固着生活的种类则足退化,如牡蛎。
鳃1到2对,本纲多数种类具有瓣状鳃;
腹足纲: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也叫“螺类”。
头部发达,具有一对或两对触角,一对眼。
眼生在触角的基部、中间或顶部。
3:名词解释:
环带:外套膜包被在软体的背侧,其未被贝壳覆盖的部分叫做“环带”。
外套膜:位于左右两壳的内面,是胚胎时期内脏团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劈向下延伸而形成的两片薄膜,具有分泌贝壳的作用。
足丝:是由足丝腺分泌的,不同种类的足丝的形状与性质不一样。
本鳃:幼虫时期外套膜内壁突起、延伸而形成的,鱼唇瓣相接。
生殖腺:瓣鳃纲的生殖腺通常为一对,左右对称排列在身体两侧,在非繁殖季节,性腺未发育时是见不到生殖腺的。
4:
温度系数:材料的物理属性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的速率
生物学零度:某作物或作物品种开始发育的下限温度称为生物学最低温度,
有效积温: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
浑浊度:水质参数之一,反映用水和天然水清亮程度
性成熟年龄: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生殖器官已经发育完全,生殖机能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基本具备了正常的繁殖功能,所需要的时间。
生物学最小型:性成熟的最小个体动物的性成熟既与年龄有关,又与个体大小有关,性成熟的最小个体称为生物学最小型
性腺指数:性腺重/个体重
5:潮间带潮区如何划分:答:潮间带分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
高潮区被海水淹没时间最短,每个潮汐约1到4h,干露时间最长,达8到11h, 中潮区为小潮高、低潮线之间,是潮间带主要区域。
6:贝类的生长有何规律?贝类生长规律与养殖年限有何关系?
答:1:在贝类的一生中,其生长情况通常呈缓慢—快速—缓慢的规律;
2:在生长的初期,贝壳生长和体积增长较快,软体部的生长相对滞后;
3:贝类年生长随季节而异,春季随着水温的上升,贝体的生长恢复并逐渐加快
关系:春末夏初生长达到高峰。
盛夏期间由于水温较高,水中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硅藻等食料生物密度降低,贝体的生长稍慢。
秋季的水温也较适宜,贝类的生长再次加速,形成一年第二次加速生长,而冬季因水温较低,生长速率逐渐下降甚至停止。
7:贝类的繁殖方式有那些?不同的繁殖方式其产卵量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卵生型:数百万粒以上,多者达上千万;
幼生型:十几万至数十万;
交尾型:几千至数万个;
8:贝类的繁殖活动受那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潮汐、日周期、光照、温度突变、降雨
9:贝类的生活史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生殖细胞:由滤泡壁和生殖管的上皮细胞分化形成;
2:受精:精、卵细胞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细胞的过程,最后产生受精卵;
3:卵裂: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过程;
4:囊胚与原肠胚:胚体呈囊状,表面遍生短纤毛;
5:担轮幼虫:原肠胚渐渐拉长呈倒梨形;
6:面盘幼虫:继续发育,其壳腺形成马靴形的胚壳;
7:稚贝期:足丝腺分泌足丝进行附着生活;
8:幼贝期和成贝期:幼贝发育到第一次具有繁殖能力之后,直到老死。
10:贝类人工育苗场的基本设备有那些?
答:1:要海水水质好,无浮泥、浑浊度较小、透明度大;
2:水温、盐度要适宜,场址尽量选在背风处,取水点风浪要小;
3:育苗场区应有充足的淡水水源,总硬度要低;
4:交通便利
5:电力供应稳定;
6:育苗场地应选择无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海区。
11:试述贝类人工育苗用水的常规处理工艺:
答:海水—蓄水池(第一次沉淀)—沉淀池(暗室沉淀48h)—沙滤罐沙滤(第一次沙滤)—沙滤池(第二次沙滤)—净水沉淀—育苗室或饵料室。
12:试述贝类人工育苗的工艺流程:
答:1:亲贝的选择、处理和蓄养—2:成熟精卵的获得方法—3:受精、洗卵和孵化—4:选幼—5:幼虫培育—6:采苗—7:稚贝培育—8:贝苗中间育成—9:贝苗的运输方法。
13:试述亲贝的室内蓄养的方法:
答:洗刷后的亲贝,按一定的密度,置于网笼内或浮动网箱中蓄养。
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取2/3水,或每日换新池。
每3到5天清除1次池底污物。
蓄养中要及时投单胞藻饵料、淀粉等或人工配合饵料。
蓄养期间应根据亲贝的摄食、活动和成活率不定期地使用抗生素。
蓄养时要认真检查和管理,防止亲贝产出后卵子流失。
14:获得贝类成熟精卵的方法有那些:
答:解剖法、自然排放法、人工诱导(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17:贝类人工育苗中,为什么要适时采苗?什么时间采苗?各种生活类型的贝类常用的菜苗器有那些?投放采苗器是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适时采苗:过早投放采苗器会影响幼虫生长,影响水质;但如果太迟投放,幼虫将集中在底部或池壁附着,高密度集结而成局部缺氧、缺饵,引起幼虫死亡。
因此要适时采苗。
时间:傍晚进行,也就是在催产的第四个傍晚计数投池。
采苗器:扇贝壳、牡蛎壳、木轮板、塑料板、树脂板等
注意事项:
1:幼虫投放时要求要尽量使其分布均匀,投放采苗器是要考虑到幼苗的背光习性,尽力保持池内光线均匀,以免幼苗附着过密,抑制其生长;
:2:投放采苗器数量要适当;
3:投放时应先铺底层,再挂池四周,最后挂中间;
4:采苗器要留有适当空间,使水流通;
19:简述贝苗的运输方法:
答:干运法、水运法、无毒的水箱带水运苗,途中定时更换新鲜海水。
20:贝类的土池人工育苗有那些特点
答:1:设备简单,成本低,面积大,产量高,技术容易掌握,便于推广,是多快好省的大众化育苗方法
2:稚贝培育阶段,可以通过施肥培养基础饵料、投喂人工培养的单胞藻等;
3:土池的培育环境更接近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贝苗的健壮生长,贝苗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强,出苗后在养殖过程中存活率较高。
21:试述贝类土池人工育苗的工艺流程
答:1:育苗前的准备工作:清池,新建土池,在育苗前,要进行数次浸泡,是PH值稳定在7.6到8.5;
2:催产:主要采用阴干、流水、降温等方法,催产时,还应结合天气、潮汐等进行;
3:受精和孵化4:浮游幼虫的培育5:附苗6:稚贝培育7:苗种采收
22:土池人工育苗,如何进行亲贝的催产
答:先将亲贝阴干5到12h,铺放于催产架网片上或播撒在催产池中,纳入过滤海水,进行流水刺激。
水流速应保持在20到30cm/s以上。
经过3到20H流水刺激,即可使亲贝排精产卵。
3:贝类土池人工育苗,如何进行浮游幼虫的培育
加水—饵料供应—预防敌害—巡视和观测
25:简述贝类室内水泥池和室外土池相结合的方法与优点
答:1:浮游幼虫在室内培育时,成活率大大提高;
2:可以缩短室内培育周期,多批生产;
3:可以提高单产;
4:降低了生产成本。
26:牡蛎的生态习性主要有那些
答:1:分布:牡蛎的种类很多,分布范围广泛,除了寒带的某些海区外,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均有分布,几乎遍及全世界;
2: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温度的适应:适应范围较广;对盐度的适应:对盐度的不同适应性是决定牡蛎水平分布和养殖场地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3:摄食习性:滤事贝类;对食物的选择只有物理性,只能选择食物颗粒的大小。
28:如何进行牡蛎半人工采苗预报
答:1:丰满度观测;2:牡蛎浮游幼虫观测;3:累积水温测定4:观测盐度变化。
29:牡蛎半人工采苗的方法有哪些
答:桥石采苗法、立石采苗法、投石采苗法、插竹采苗法、栅架垂下式采苗法
30:简述牡蛎的全人工育苗的工艺流程
答:亲贝的选择与暂养—产卵—受精与孵化—幼虫培育—采苗器的投放—稚贝培育—海上中间培育
31:如何获取三倍体牡蛎苗和单体牡蛎苗?
答:三倍体:使用化学、物理等方法处理牡蛎的受精卵,抑制其极体放出,使其染色体加倍;物理法包括:温度休克法、静水压法、电脉冲法等。
单体:1:化学法:采用肾上腺素(EPI)和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牡蛎的幼虫不固着而变态;
物理法:此法生产单体牡蛎的原理:将固着的牡蛎稚贝剥离下来,使其成为单独个体
32:简述如何进行牡蛎的肥育
答:在收获前1~2个月,将牡蛎移到优良肥育场肥育,以达增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