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1
森林培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3.实生苗:以种子作为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4.苗木: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7.千粒重:是指1000粒种子在气干状态下重量。
8.营养繁殖体: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的苗木。
9.种子的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皮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0.低温:是指温度在0-5℃。
11.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12.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1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4.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5.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
16.林木生长: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7.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和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18.森林潜在生长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20.种子催芽:通过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21.直播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的造林方法。
22.直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
23.分植造林: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立地:对林木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的物理和化学的环境因子总和。
立地条件:指在某一立地上,凡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森林培育课程复习提纲(答案)-2015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
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种子安全含水量: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率。
林分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主伐: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的过程。
适地适树:使培育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或达到培育目标。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
纯林: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混交林: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生理成熟(physi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形态成熟(morph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
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做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
生理后熟:还有少数树种,如银杏的种实,虽然在形态上已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
防护林(protective forest):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timber forest):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economic forest):以生产除木材之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薪炭林(fuel forest):以生产木材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森林培育学复习 福建农林大学

绪论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四旁绿化宅旁、村旁、路旁和水旁3、森林五大树种生产木材的用材林、森林调节功能的防护林、生产木材之外的林产品为主的经济林,薪柴能源的用材林,提供保健、观赏游憩及自然保护为主的特殊用途林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1、林木生长的周期性1)前期生长类型:又称春季生长类型,高生长期和侧枝延长生长期很短,每年之省长1个生长期,一般到5~6月高生长即结束。
2)全期生长类型:高生长期持续整个生长季节。
2、林木个体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1)幼年期:从种子萌发开始,到第一次开花结实时为止。
2)青年期: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到大量结实之前(3--5次结实)。
3)壮年期(结实盛期,成年期):从开始大量结实起,到结实开始下降为止。
4)老年期(衰老期):从结实量大幅度下降开始,直至个体死亡。
3、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1)幼苗阶段(成活阶段):植树造林后1~3年。
2)幼树阶段(郁闭前阶段):幼树成活后至郁闭前的这一段时期。
3)幼林阶段:林分郁闭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
4)中龄林阶段5)成熟林阶段6)过熟林阶段4、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树木的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
要实现这些目的应采取的措施是良种壮苗,良种壮苗要经过精心的栽植。
2)林分结构的调控:林分结构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木材的品质,林分结构的调控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两个方面。
为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采取的措施是密度控制、合理混交。
3)立地的选择和调控: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培育森林,需要对造林地进行选择。
还需要改善树木生长的环境,使树木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
主要措施有适地适树、整地、抚育保护。
第二章森林立地1、森林立地基本概念立地与生境:立地指一个地方的环境总和,生境指林木禾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总体。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森林培育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
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19、歉年:结实少甚至不结实的年份。
20、生理后熟: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后的现象。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第一章森林立地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立地条件:是指在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森林立地因子概述: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森林植被因子(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和人为活动因子(最大干扰因子也是最重要的因子)。
物理环境因子:气候:温度、降水;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土壤腐殖质、土壤酸碱、土壤侵蚀度、各土壤层次的石砾含量、土壤含盐量、成土母岩和母质的种类等;水文: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
森林立地分类原则:科学性、实用性(例:中山阳坡厚土层红壤立地条件类型)造林地种类: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四旁地:路旁、水旁、村旁和宅旁植树的造林地种类。
四旁植树:是指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进行成行或零星植树。
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腾出的林地。
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后留下来的林地。
第二章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森林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其中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称为商品林,而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称为公益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林分。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
经济林:以生产木材以外的林产品为主要目的。
薪炭林:以生产木材燃烧(薪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和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业区划的系统和命名:一级区(地区)8个,二级区(林区)50个,三级区(省级区)168个。
树种选择的原则:经济学原则、林学原则、生态学原则各林种对树种的要求:1、用材林的树种选择:速生、优质、丰产2、经济林的树种选择:早实、优质、速生、丰产3、防护林树种的选择: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落叶丰富4、薪炭林及能源林地树种选择: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丰产5、特种用途林树种选择:母树林(通直、扭曲度小)、风景林(弯曲、花果枝要异样)、环保林(抗污染)。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森林立地:是按影响森林形成和生长发育的环境的异同所区分的有林地和宜林地地段。
2、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3、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4、立地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5、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6、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2]。
通俗讲就是把树栽植到最适宜其生长的地方。
所谓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天文、植被等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适宜的造林地[3]。
7、播种育苗:用种子播种繁殖所得的苗木称为播种育苗或实生苗。
8、抚育采伐:也称抚育间伐,是林分郁闭后直至主伐的期间,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而重复的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同时获取一部分木材的一种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9、择伐:是森林主伐方式之一,是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地、重复地、有选择性地采伐成熟林的树木和树群。
10、渐伐:是指为了在老林的(上方或侧方)庇护下而形成新林,在近乎单层的成熟林中进行的任何更新法。
具体是指成熟林伐区内2-4次逐渐地伐除全部林木。
11、皆伐:将伐区上的林木一次全部伐除或几乎全部伐除的主伐方式。
二、填空题1.用材林树种选择的要求集中反映在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可持续等目标上。
2.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其中对树高生长的作用不显著(不大),对直径生长的作用是很明显,密度越大胸径越小。
3.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一)幼年期 (二)青年期 (三)壮年期,(四)老年期。
森林培育学材料复习

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参考)1.极性和再生: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
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2.森林立地(立地条件):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3.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4.树种生态学特性: 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
每一树种在千万年的长期进化中,形成各自的生态学特性。
5.树种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包括树种的形态学、解剖学和遗传特性。
6.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7.四绿工程:绿色城区\绿色乡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8.林分结构: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年龄结构。
9.林种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10.造林地整地:造林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
11.封山育林:是遵循森林演替规律,利用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恢复森林.12.林木分级:为方便对林分经营管理,需要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对林分内所有个体进行分组,称为林木分级。
13.植苗造林与分殖造林:植苗造林又称栽植造林或植树造林,是以苗木作材料进行的一种造林方法。
以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
又称分生造林。
14.森林更新、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森林更新是森林持续发展与持续利用的基础。
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因其他自然灾害而消失后,在这些迹地上以自然力或人为的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叫做森林更新。
森林培育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森林培育期末考试复习材料森林培育名词解释:(参考)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3、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因素。
4、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5、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评判和预测。
6、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7、立地类型: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成为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是指以森林为对象,对其生长的环境进行宏观区划和微观分类的分类方式。
8、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9、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0、郁闭度: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11、疏密度:现实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标准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之比。
12、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叫人工林。
13、林种:根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的种类。
14、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的百分比。
15、造林规划:是在相应的或者上一级的林业区划指导下,根据本地区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造林工作进行粗线条的安排。
16、长远观念:正确处理近期—中期—长远之间的的利益关系,正确对待森林培育和发展林业的长期性与近期利益。
17、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地域之间、行业之间、森林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
18、资源观念:认识到资源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只有保护和扩大资源,才能取得森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森林培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期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森林培育工作的展望:1.多目标定向培育与多功能培育的结合2.森林培育要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产力为重点3.集约化培育和自然化培育的统一4.森林培育必须因地制宜,适当多样化5.处理好森林培育与其他森林经营措施及其他相邻行业的关系第二章森林立地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的基本构成: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物理活动因子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文。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1)系统区划单位的划分依据主要依据地貌、水热状况、岩性等的分异。
(2)系统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立地因子的差异。
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利用主导环境因子分类主导环境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土壤种类和土层厚度。
环境因子分级:海拔高度:2级;坡向:2级;土层厚度:3级。
环境因子组合:共组合出11个立地条件类型。
(2)利用生活因子分类水分、养分(3)利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森林立地类型的应用P44第三章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造林树种选择的依据和基础主要是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林学特性。
树种选择的原则:可以概括为经济学的原则和生物学的原则。
定向、速生、丰产、优质。
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适地适树的标准:(1)立地指数与树种选择(2)材积生长量与树种选择(3)立地期望值与树种选择适地适树的途径途径:选择,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改造,包括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
第四章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密度的作用P611.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2.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3.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作用4.密度对干材质量的作用5.密度对林分生态功能的作用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P651.林分密度和经营目的的关系2.林分谜底与造林树种的关系3.林分密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4.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措施的关系5.林分密度与经济因素的关系确定林分密度的方法1.经验的方法2.试验的方法3.调查的方法4.编制密度管理图(表),查阅图表的方法。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培育混交林的意义1.可较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2.可较好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3.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和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立地生产力4.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可增强林木的抗逆性6.混交林优点的相对性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1)机械的作用方式(2)生物的作用方式(3)生物物理的作用方式(4)化感作用方式(5)生态作用的方式混交林和纯林的应用条件80混交林树种,依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3类。
树种的混交类型:①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②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③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④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的混交混交树种选择的原则①与主要树种的种间关系性质及进程,在生态上尽可能互补;②要很好地利用天然植被成分作为混交树种;③混交树种应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④混交树种最好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的特性;⑤最好具是萌芽能力强、繁殖容易的树种。
混交方法:星状混交、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不规则混交、植生组混交第五章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树木个体体积和重量的增长变化,林木由种子萌发,经过幼苗时期,长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林木。
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构造和技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通常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可把树种分为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极性:林木体或其离体部分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林木各个器官分工不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但他们的关系密切,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器官的生长都会受到其他器官生长的影响。
森林的潜在生产能力: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气候—立地生产力。
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遗传改良途径(2)结构调控途径(3)立地的选择与调控途径第六章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生产管理造林规划设计的意义通过造林规划设计,可以做到系统、全面、长远、宏观地对大区域造林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合理安排;造林规划设计把现金的造林技术和长期积累的生产实践应用与每一块造林地,进行科学造林,有利于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证林木的稳定生长;通过造林规划设计,合理地安排造林、育苗,筹措资金,调配劳力,从而加强林业生产的计划性,克服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造林规划设计的任务一是制定造林规划方案,为有关领导和决策部门制定林业发展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提供造林设计,指导造林施工,加强造林的科学性,保证造林质量,有计划地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木经济效益。
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和类别内容:主要为清查森林资源,落实林业用地;进行立地条件调查,编制立地类型表、造林典型设计和森林经营类型表;进行经营区别;进行造林各项规划,编制设计文件等。
类别:造林规划、造林设计调查和造林施工设计。
第七章人工造林造林地种类:主要有①荒山荒地;②农耕地、四旁地、撂荒地及退耕还林地;③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④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荒山荒地可划分为:草坡、灌木坡、竹丛地、平坦荒地。
造林整地:又称造林地的管理,是指造林前,清楚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造林整地的特点:(1)造林地一般面积大,地域广,地形、植被状况多变,整地花费劳力和财力较大,受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限制较大。
(2)造林地一般地形比较复杂,整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3)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进行整地工序,往往效果比整地效果好造林整地的作用:(1)改善立地条件,提高立地质量(2)保持水土(3)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4)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造林地清理:是在翻耕土壤前,清除造林地上妨碍目的树种生长的植被,或采伐迹地的采伐废弃物,改善立地条件。
剩余物和植被清理的方式(1)全面清理(2)带状清理(3)块状清理剩余物和植被清理方法(1)割除清理(2)烧除清理(3)化学药剂清理(4)堆腐清理法整地方法:全面整地:全部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
特点: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大,甚至可以改变小地形;投入多,受经济条件和劳动力条件限制;容易引起水土流水,受地形、地质、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适用条件:经营的需要;技术、经济条件许可;林地条件许可,如北方土壤质地疏松、植被稀疏的山地,限定在坡度8°以下应用和南方泥质岩山地或灌木杂草丛生地、竹篓地,限定在坡度8°以下应用。
局部整地: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特点是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有利于保持水土;比较省工,生产成本低。
适用于坡度平缓或坡度虽大但坡面平整的山地、伐根数量不多的采伐迹地和林种空地等。
山地带状整地主要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反坡梯田、水平沟、撂壕等。
P192块状整地,特点是整地灵活性较大,可以因地制宜应用于不同条件的造林地,成本较低,较省工,同时引起水土流失的危险性较小,但改善立地条件作用较带状整地差。
适用于山地和平原。
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有穴状、块状和鱼鳞坑;平原应用的块状整地有块状、坑状、高台等。
造林整地规格:(1)断面块状(2)整地深度(3)宽度(4)长度(5)间距整地季节可分为随整随造和提前整地。
季节:春季造林、雨季造林、秋季造林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整地而培育森林的造林方法。
播种造林的特点:①苗木根系完整②对造林地适应性强③保留优良单株④施工简单,节约开支⑤造林地条件要求严格⑥对播种后抚育管理要求高⑦对种子需求量大播种造林的应用条件:①立地条件比较好的造林地②性状良好的种子人工播种造林播种方法:穴播、条播、撒播、块播、缝播飞机播种造林与人工播种造林相比,①速度快、效率高②投入少,成本低③不受地形限制,能深入人力难及的地区造林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的特点:①适用于多种立地条件②幼林初期生长迅速③节约种子④根系易受损⑤造林成本偏高应用条件:①干旱半干旱地区②盐碱地区③易滋生杂草的造林地④易发生冻拔害的造林地⑤鸟兽害比较严重分殖造林: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
分殖造林的特点:较好地保持母体的优良遗传性状;生长速度较快;但多带无性繁殖造成寿命短促,生长衰退等。
省工、省时、成本低。
应用条件:土壤条件比较湿润,母树来源丰富,主要用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不定根的树种。
分殖造林的方法:插条(干)造林、埋条(干)造林、分根造林、分蘖造林和地下茎造林。
竹类造林的方法:移竹法、移鞭法、诱鞭法、埋节法、扦插法和种苗法爆破造林:用炸药在造林地上炸出一定规格的深坑,然后填入客土,种植苗木的一种造林方法。
爆破造林的优点是见效快,造林成活率高,能在短时间内使荒山荒地尽快绿化起来。
不足是投资较大,爆破造林的费用高,造林技术要求较高。
造林季节208一、春季造林1.特点:①气温地温回升②soil熵情好(利于种子发芽,苗木生根)③造林成活率高,是全园乃至全省最普遍的一个造林季节2.技术措施适时早栽,应大力提倡:“顶浆造林”——即soil解冻时进行,soil水分充足,熵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