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3.实生苗:以种子作为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4.苗木: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7.千粒重:是指1000粒种子在气干状态下重量。
8.营养繁殖体: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的苗木。
9.种子的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皮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0.低温:是指温度在0-5℃。
11.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12.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1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4.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5.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
16.林木生长: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7.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和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18.森林潜在生长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20.种子催芽:通过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21.直播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的造林方法。
22.直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
23.分植造林: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立地:对林木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的物理和化学的环境因子总和。
立地条件:指在某一立地上,凡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森林培育学复习重点

1、中国林业六大林业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2、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的主要绊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3、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第二学科。
4、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理论体系:森林立地与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技术体系:遗传调控(如采种母树林、种子园的建立);结构调控树种组成、密度与种植点配植);环境调控(如林地抚育、森林抚育间伐等)。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原产地理区域6、选择种源的原则: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
7、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8、母树林的特点:良种生产速度快,成本低;种子产量高;种子的遗传品质得到提高。
9、选择母树林的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林分的位置和面积;林分的组成、年龄、郁闭度;优良林分的选择。
10、母树林的经营:疏伐(强度、次数);垦复除杂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注意培养母树的冠形11、种子园: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的穗条和种子培育的苗木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生产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采种场所。
12、三大良种基地: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
13、建立种子园的优点:建立种子园是提高林木种子遗传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通过整形修剪使树冠矮化,提高采种工效;种子质量好;面积集中,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便于集约经营14、种子园的经营管理:土壤管理;水肥管理;整形修剪;间伐;花粉管理15、林木种子的发育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16、林木结实的周期性:树木结实丰产年与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树木结实的周期性。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森林培育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
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19、歉年:结实少甚至不结实的年份。
20、生理后熟: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后的现象。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森林立地:是按影响森林形成和生长发育的环境的异同所区分的有林地和宜林地地段。
2、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3、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4、立地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5、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6、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2]。
通俗讲就是把树栽植到最适宜其生长的地方。
所谓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天文、植被等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适宜的造林地[3]。
7、播种育苗:用种子播种繁殖所得的苗木称为播种育苗或实生苗。
8、抚育采伐:也称抚育间伐,是林分郁闭后直至主伐的期间,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而重复的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同时获取一部分木材的一种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9、择伐:是森林主伐方式之一,是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地、重复地、有选择性地采伐成熟林的树木和树群。
10、渐伐:是指为了在老林的(上方或侧方)庇护下而形成新林,在近乎单层的成熟林中进行的任何更新法。
具体是指成熟林伐区内2-4次逐渐地伐除全部林木。
11、皆伐:将伐区上的林木一次全部伐除或几乎全部伐除的主伐方式。
二、填空题1.用材林树种选择的要求集中反映在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可持续等目标上。
2.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其中对树高生长的作用不显著(不大),对直径生长的作用是很明显,密度越大胸径越小。
3.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一)幼年期 (二)青年期 (三)壮年期,(四)老年期。
森林培育学材料复习

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参考)1.极性和再生: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
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2.森林立地(立地条件):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3.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4.树种生态学特性: 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
每一树种在千万年的长期进化中,形成各自的生态学特性。
5.树种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包括树种的形态学、解剖学和遗传特性。
6.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7.四绿工程:绿色城区\绿色乡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8.林分结构: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年龄结构。
9.林种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10.造林地整地:造林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
11.封山育林:是遵循森林演替规律,利用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恢复森林.12.林木分级:为方便对林分经营管理,需要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对林分内所有个体进行分组,称为林木分级。
13.植苗造林与分殖造林:植苗造林又称栽植造林或植树造林,是以苗木作材料进行的一种造林方法。
以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
又称分生造林。
14.森林更新、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森林更新是森林持续发展与持续利用的基础。
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因其他自然灾害而消失后,在这些迹地上以自然力或人为的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叫做森林更新。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 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森林培育学复习

森林培育学复习名词解释:人工林: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林种即是人工林类型,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薪炭林)防护林: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以生产除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木本粮油、药材、香料、工业原料、果品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亚类)国防林、实验林、种子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文化纪念林、自然保存林薪炭林:以生产木质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例子:森林、草原],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
立地条件: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指数:又称地位指数。
是指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数量,林分密度具有动态的特点。
造林密度(初植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不同林种和不同立地的造林密度要求不同。
混交林:由二个或二个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或各个树种比例大于10%。
混交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主要树种:栽培目的的树种(或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益好),一般为优势树种)伴生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辅佐、护土、改良土壤;多为中小乔木,林分生长中后期占据第二林冠层,数量上一般不占优势,经济价值较低整地:指造林前,进行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的清除、土壤翻耕和耙压、水分灌排的沟道准备等内容的一项造林生产技术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第一章森林立地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立地条件:是指在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森林立地因子概述: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森林植被因子(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和人为活动因子(最大干扰因子也是最重要的因子)。
物理环境因子:气候:温度、降水;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土壤腐殖质、土壤酸碱、土壤侵蚀度、各土壤层次的石砾含量、土壤含盐量、成土母岩和母质的种类等;水文: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
森林立地分类原则:科学性、实用性(例:中山阳坡厚土层红壤立地条件类型)造林地种类: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四旁地:路旁、水旁、村旁和宅旁植树的造林地种类。
四旁植树:是指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进行成行或零星植树。
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腾出的林地。
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后留下来的林地。
第二章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森林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其中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称为商品林,而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称为公益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林分。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
经济林:以生产木材以外的林产品为主要目的。
薪炭林:以生产木材燃烧(薪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和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业区划的系统和命名:一级区(地区)8个,二级区(林区)50个,三级区(省级区)168个。
树种选择的原则:经济学原则、林学原则、生态学原则各林种对树种的要求:1、用材林的树种选择:速生、优质、丰产2、经济林的树种选择:早实、优质、速生、丰产3、防护林树种的选择: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落叶丰富4、薪炭林及能源林地树种选择: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丰产5、特种用途林树种选择:母树林(通直、扭曲度小)、风景林(弯曲、花果枝要异样)、环保林(抗污染)。
适地适树:生物学特性与立地条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适地适树的意义:是造林成败的关键。
.适地适树的标准:成活、成林、成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适地适树的数量标准:某个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平均材积生产量;立地期望值。
适地适树的途径:选择(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和改造(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四料:木料、燃料、饲料、肥料。
第三章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造林密度:单位面积上种植穴或播种穴的数量。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林木的数量。
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1、林分密度和经营目的关系;2、林分密度与造林树种的关系;3、林分密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4、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措施的关系;5、林分密度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种植点的配置:行状配置(正方形、长方形、品字形、正三角形等)、群状配置培育混交林的重要意义:1、可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2、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3、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4、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可增强林木的抗逆性6、混交林优点的相对性混交林中的树种,依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第四章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林木个体发育与结实:1、幼年期:可塑性大,适应性强2、青年期: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开始到结实3—5次为止3、壮年期:大量开花结实4、老年期:枯死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1、幼苗阶段:生长慢,抵抗力强(从种子形成幼苗到1—3龄前)2、幼树阶段:指幼苗成活后至郁闭度的这一段时期,或称郁闭度前阶段3、幼龄林阶段:林分郁闭度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幼林阶段4、中龄林阶段5、成熟林阶段6、过熟林(衰老)阶段第二篇森林培育技术(上)——人工造林造林经验6条:适地适树、合理结构、良种壮苗、细致整地、认真种植、抚育保护。
第五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
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种子园:是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采穗圃: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
生理成熟: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形态成熟: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
林木果地类型:闭果类、裂果类、肉质果类。
净种方法:风选、水选、筛选、粒选、生活力:种子潜在的发芽能力。
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答:内因:种子的内含物:淀粉、蛋白质、脂肪;种皮的结构;含水率(安全含水量);种子成熟度;损伤状况(入库状况)外因:环境因子(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通气条件)、生物因子(真菌)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四唑染色法(种子变红);碘——碘化钾;靛蓝染色法(可穿过死细胞);硒盐染色法。
第六章苗木培育苗木培育包括裸根苗培育和营养繁殖苗培育苗圃建立的条件:1、经营条件:建在造林地中心附近(易成活,运输成本低);在交通方便的地方;靠近居民点有劳力的地方2、自然条件:地形:坡向(东南坡、南坡),坡度(3°—5°);土壤条件:质地(粘土、沙土、壤土);pH值(5.5—6.5);水源;病虫害肥料的种类:有机肥、无机肥、生物肥料(菌根菌、磷细菌、抗生菌)播种苗:用种子培育的苗木。
营养繁殖苗: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芽)培育的苗木。
(又称无性繁殖苗)苗木的生长规律:1、出苗期:从种子播入土中开始到幼芽或子叶大部分出土长出真叶之前为止,一般持续一到五周;2、幼苗期:从幼苗出土长出真叶开始至幼苗迅速生长之前为止,一般为三到六周。
3、速生期:从苗木加速高生长开始到高生长速度下降为止,一般一到三个月。
4、生长后期:由苗木生长速度显著下降开始到苗木进入休眠时为止。
春节生长型:高生长一到三个月。
全期生长型:高生长六到八个月。
插穗成活的原理:关键在于插穗能否生根。
生根部位有皮部生根、愈伤组织生根(瘤状突起物)、介于两者之间。
影响插穗成活的因素?答:内因:树种遗传特性;母树的年龄;枝条的部位(在树上的部位);插穗的年龄;枝条部位差异(本身的各段:应取中间部分);枝条长度、粗度;外因:土壤条件(质地:壤土;水分:适中;温度:20℃左右);湿度(空气湿度85%~90%)、光照。
接穗:用作培育对象的枝或芽。
砧木:承接芽接穗的部分。
第七章植苗造林整地的目的和意义:1、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一次性、艰巨性、多样性)改善小气候、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减少杂草和病虫害;2、保持水土即增强水土保持效能;3、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4、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
造林方法: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
播种造林:播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上而培育森林的造林方法。
裸根苗栽植技术:三埋两踩一提苗(埋-放苗-埋-踩-埋-踩)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用林木的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关于竹子类型见笔记)第八章农林复合经营混农林业:是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上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或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农林复合经营的基本特征:复合性(要有若干个成分组成,共生互补);系统性(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相交换);集约性;等级性第九章苗圃总体规划设计与造林规划设计造林规划:造林设计、造林调查设计、造林施工设计。
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当做工程项目来对待,和电力工程、水利工程、国防工程、遗传工程等这些工程处于同样的地位。
杉木的生物特性及造林方法?答:1、生物特性:常绿,中性偏阳树种,主根不发达、侧根发达,根分布在方圆10到60厘米,土壤有红壤、黄壤、黄红壤,适于酸性,喜温、喜湿,怕风、怕旱,降雨量800~2000mm,平均温度15~23℃,南方主要受高温影响,北方主要受低温抑制;2、造林方法:植苗造林(不反山),分殖造林(砍30~40cm扦插,有火苗、水苗),萌蘖更新(2~3代)。
抚育保护:是造林成败的关键“三分造,七分管”。
第三篇森林培育技术(中)——森林抚育管理第十章林地及林木抚育管理除草松土原则:“三不伤二净一培土,里浅外深”【不伤根、皮、梢,石块、草根(鳞状茎)捡净,一培土(穴内浅外深:以便根向四周生长)】。
自然整枝:随着林木的生长,林木下部枝条逐渐死亡的现象。
第十一章森林抚育采伐抚育采伐(抚育间伐):是指从幼林郁闭起,到主伐前一个龄级上,为提高林木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定期伐去一部分林木的措施。
自然疏伐:随着林木的生长,单位面积上林木逐渐减少的现象。
林木分化:随着林木的生长,林木个体之间出现大小差异的现象。
抚育采伐的目的:1、天然林:按经营目的调整林木的组成。
降低非目的树种在林内的比重。
2、人工林:调整林木密度。
3、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培育周期。
4、提高林木的质量。
5、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清除有病害、虫害的林木。
可减少病虫害与火灾的发生,减少风雪折木量。
抚育采伐的种类:1、透光伐:是在幼龄期进行的(即形成期),开始郁闭。
调整林木组成。
对象:高大草本、灌木;非目的树种(竹类、藤本)方法:全面抚育法;带状抚育法(宽1-2米,带与带之间3-4米的保留带);团状抚育法。
2、疏伐:从干材林时期开始。
林木分级的三级分级法:培育木、有益木、有害木。
疏伐的方法:下层疏伐法、上层疏伐法、综合疏伐法、机械疏伐法。
第十二章森林抚育采伐的技术要求森林抚育采伐的技术要求:1、抚育手段的开始期2、抚育采伐的强度3、采伐木的选择4、抚育采伐的间隔期确定强度的方法?答:定性的方法:根据树种特性、龄级和利用的观点,预先确定某种抚育采伐的种类赫尔方法,再按照林木分级确定应该砍去什么样的林木,由选木的结果计算抚育采伐量,故称定性抚育采伐。
定量的方法:根据林分的生长与立木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按照合理的密度,确定砍伐木或保留的数量,故称定量抚育采伐。
第十三章林分改造低价值林分:林分不能按经营要求提供用材,或产量很低,也不能较好的发挥防护林作用,没有培育前途的林分。
(没能适地适树)次生林:原始林经过采伐、开垦、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破坏后,经过天然更新、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
次生林的特点:1、树种组成复杂;2、类型多、面积小、镶嵌性大;3、四多、四少、四早:萌芽林多,实生林少;幼林多,成林少;疏林多,密林少;混交林多,纯林少;速生阶段来得早,林木生长衰退早,林木分化、自然稀疏来得早,数量成熟期来得早;病虫害多(心腐病、食叶害虫)、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