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1.良种应具备哪两个基本条件?2.种子的播种品质受什么因素的影响?3.林木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条件是什么?4.为什么成年期是采种的主要时期?5.为什么成熟期短、种粒细小的树种,丰歉现象不明显?6.分析林木结实丰歉现象的主要原因。
7.如何克服林木结实的丰歉现象?8.如何保证两性比例失调的树木正常结实?9.温度对树木的花芽分化有什么影响?10.为什么林缘木、孤立木的结实比林分中林木好?11.樟子松等北方树种栽植到南方能否正常结实,为什么?12.影响林木结实的生物因子有哪些?13.简述采种母树林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4.什么是种子园?15.什么是采穗圃?16. 一般种实的成熟包括哪两个过程?17.什么是种实的生理成熟?18.种实达到生理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19.什么是种实的形态成熟?20.种实达到形态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21.什么是生理后熟?22.干果类种实形态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23.确定采种期应遵照的原则有哪些?24.简述平均标准木法调查种实产量的方法。
25.目测估产法有何优缺点?26.种实调制包括哪几个工序?27.阴干法和晒干法分别适合于哪些类型的种实?28.净种的方法有哪几种?29.种子安全含水量的概念是什么?30.林木种子干燥的方法有哪些?31.如何确定种子干燥的程度?32.为什么要进行种粒分级?33.种子休眠的观念是什么?34.种子休眠有何特点?35.种子被迫休眠的原因是什么?36.种子长期休眠的原因有哪些?37.种子休眠与物种进化有什么关系?38.种子的内含物种类与其寿命之间有什么关系?39.种子的含水量与种子的寿命有何关系?40.未充分成熟的种子为什么不耐贮藏?41.环境温度的高低对种子的寿命有什么影响?42.种子的贮藏环境湿度与种子贮藏有什么关系?43.合理通风对种子的贮藏有什么作用?44.综合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外因素,说明如何保证种子贮藏的稳定性。
45.干藏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46.湿藏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47.为什么要进行林木种子区的区划?48.种子调拔的依据是什么?49.种子的播种品质包括哪些?50.什么是种批?51.取得测定样品的一般程序有哪些?52.种子净度的概念是什么?53.什么是种子的千粒重?54.种子含水量测定的一般方法是什么?55.种子发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有哪些?56.什么是种子的发芽率?57.什么是种子的发芽势?58.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有何区别?59.什么是种子的生活力?60.靛蓝染色法的原理是什么?61.四唑染色法的原理是什么?62.简述靛蓝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
森林培育学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3、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因素。
4、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5、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6、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7、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8、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9、林业种子:林木种子是指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包括植物学意义上的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10、良种: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11、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12、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13、种子园: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14、采穗园: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
15、种子成熟过程:是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具有胚根、胚茎、胚芽和子叶等的全过程。
16、生理成熟: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
形态成熟: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
17、种子调制: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
18、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参考答案 (1)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森林培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立地:一般来讲,立地有两层含义,一是它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二是指存在于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
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目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林种:森林的种类。
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化感作用:是一种树种通过自身产生并释放于环境中的生化物质对另一树种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或抑制的作用。
种子调制:是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的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
种子安全含水量: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含水量,树种不同,种子安全含水量不同。
种子生理后熟:具有生理休眠习性的种子多在秋季成熟,散落后被树木凋落物覆盖越冬,该条件下,继续进行胚的生长发育和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待春季发芽出土。
层积催芽:将种子与湿润物(河沙、泥炭、锯木等)混合或分层放置,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一种催芽方法。
裸根苗:泛指在大田土壤中培育,出圃时根系裸露的苗木。
容器苗:用各种不同容器和营养基质培育的苗木。
苗木茎根比:是苗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之比,反映出苗木根茎两部分的平衡状况,实际上就是苗木水分、营养收支平衡问题。
土壤追肥:将肥料追施于土壤中。
为了补充基肥和种肥的不足,该肥多为速效性无机肥和人粪尿等。
根外施肥:是将营养元素的溶液,喷洒在苗木茎叶上,营养液通过皮层,被叶肉细胞吸收利用。
根外追肥避免了土壤对肥料的固定,灌溉和降水的淋失,肥料用量少,吸收率高、吸收速度快,是一种很好的追肥方法。
抚育间伐:是指在未成熟的林分中,为了给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而采伐部分林木的森林培育措施。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1.良种应具备哪两个基本条件?2.种子的播种品质受什么因素的影响?3.林木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条件是什么?4.为什么成年期是采种的主要时期?5.为什么成熟期短、种粒细小的树种,丰歉现象不明显?6.分析林木结实丰歉现象的主要原因。
7.如何克服林木结实的丰歉现象?8.如何保证两性比例失调的树木正常结实?9.温度对树木的花芽分化有什么影响?10.为什么林缘木、孤立木的结实比林分中林木好?11.樟子松等北方树种栽植到南方能否正常结实,为什么?12.影响林木结实的生物因子有哪些?13.简述采种母树林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4.什么是种子园?15.什么是采穗圃?16.一般种实的成熟包括哪两个过程?17.什么是种实的生理成熟?18.种实达到生理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19.什么是种实的形态成熟?20.种实达到形态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21.什么是生理后熟?22.干果类种实形态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23.确定采种期应遵照的原则有哪些?24.简述平均标准木法调查种实产量的方法。
25.目测估产法有何优缺点?26.种实调制包括哪几个工序?27.阴干法和晒干法分别适合于哪些类型的种实?28.净种的方法有哪几种?29.种子安全含水量的概念是什么?30.林木种子干燥的方法有哪些?31.如何确定种子干燥的程度?32.为什么要进行种粒分级?33.种子休眠的观念是什么?34.种子休眠有何特点?35.种子被迫休眠的原因是什么?36.种子长期休眠的原因有哪些?37.种子休眠与物种进化有什么关系?38.种子的内含物种类与其寿命之间有什么关系?39.种子的含水量与种子的寿命有何关系?40.未充分成熟的种子为什么不耐贮藏?41.环境温度的高低对种子的寿命有什么影响?42.种子的贮藏环境湿度与种子贮藏有什么关系?43.合理通风对种子的贮藏有什么作用?44.综合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外因素,说明如何保证种子贮藏的稳定性。
45.干藏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46.湿藏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47.为什么要进行林木种子区的区划?48.种子调拔的依据是什么?49.种子的播种品质包括哪些?50.什么是种批?51.取得测定样品的一般程序有哪些?52.种子净度的概念是什么?53.什么是种子的千粒重?54.种子含水量测定的一般方法是什么?55.种子发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有哪些?56.什么是种子的发芽率?57.什么是种子的发芽势?58.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有何区别?59.什么是种子的生活力?60.靛蓝染色法的原理是什么?61.四唑染色法的原理是什么?62.简述靛蓝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 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森林培育学试题

森林培育学试题一、单项选择1、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教材是由 A 编着的。
A. 德国B. 前苏联C. 日本D. 中国2、森林培育的 C 阶段是时间延续最长的阶段。
A. 前期规划阶段B. 更新营造阶段C. 抚育管理阶段D. 收获利用阶段3、树种的 C 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A. 生物学B. 解剖学C. 生态学D. 林学4、判断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是树种的 A 。
A. 自然分布B. 生态幅度C. 生理幅度D. 遗传特性5、营养繁殖最佳时期 A 。
A. 幼年期B. 青年期C. 壮年期D. 衰老期6、引种的最佳时期 B 。
A. 幼年期B. 青年期C. 壮年期D. 衰老期7、采种最佳时期 C 。
A. 幼年期B. 青年期C. 壮年期D. 衰老期8、根据国家有关优良母树的标准进行选择,林分郁闭度一般以C 为宜。
A. ~B. ~C. ~D. ~9、一般来说,种子贮藏适宜的条件组合是 D 。
A. 温度-5—0°C,相对湿度0-10%B. 温度5—10°C,相对湿度10-25%C. 温度-5—0°C,相对湿度10-25%D. 温度0—5°C,,相对湿度25-45%10、贮藏时,最适宜的种子含水量是 C 。
A. 平衡含水量B. 临界含水量C. 安全含水量D. 饱和含水量11、多数树种适宜发芽的温度是 B 。
A. 10—20°CB. 20—30°CC. 30—40°CD. 40—50°C二、填空1、按照《森林抚育采伐规程》,将抚育采伐分为:透光伐、疏伐和生长伐。
特殊林分还可采用卫生伐。
2、疏伐方法分为下层疏伐法、上层疏伐法、综合疏伐法、景观疏伐法和机械疏伐法五种。
3、抚育采伐就其性质不同,分为定性和定量。
4、现代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一般归结为供给功能、支持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四类功能。
5、现行的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用材林五大林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30、初植密度:林分栽植时的密度。
31、收获密度:林分收获时的密度。
32、伴生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33、灌木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灌木树种
34、立地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39、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生态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土地和树木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40、造林:在无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上通过人工措施而形成、恢复和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是在造林地上进行的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的总称。
19、歉年:结实少甚至不结实的年份。
20、生理后熟: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后的现象。
21、生理前熟: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前的现象。
22、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23、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24、发芽率: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测种子总数的百分比。
35、人工造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及其它无林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营造森林的过程。
36、合理密度: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个体得到充分发育,群体取得最高效益的林分密度。
37、植苗造林:也称植树造林或栽植造林,即将苗木栽植在造林地上,使其生长成林的方法。
38、幼林抚育管理:指造林后至幼林郁闭前对林分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25、绝对发芽率: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测种子总数减去空粒种子的百分比。
26、安全含水量:贮藏时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量。
27、平衡含水量: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吸湿作用和解吸作用处于平衡的水分含量。
28、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均优良的种子。
29、壮苗:生根力旺盛、抗性强、移植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的苗木。
47、造林调查设计:在造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指导及宏观控制下,对一个基层单位涉及造林工作的各项因子,特别是对宜林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造林设计。
48、人工林结构: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
41、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42、林分结构: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
43、农林复合经营: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和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51、造林技术档案:是造林施工的历史记录,一般以小班为单位建立。是掌握情况、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改进技术和经营工作的可靠依据。
: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 作者:
———————————————————————————————— 日期:
ﻩ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49、生态公益林: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50、天然林资源保护:狭义地说,天然林保护是保护天然林林分不被破坏,维持其林分的结构与生产力,并使其资源得以发展。广义地讲,是对天然林与可以恢复天然林的地段进行科学经营,使现有天然林具有更完善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得以提高,使迹地得以天然更新或按适地适树原则建立较好的天然或人工群落。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
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44、造林成活率:造林成活率是指造林后单位面积成活株数与造林总株数之比,合格的标准为造林成活率要达85%(含85%)以上。
45、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或森林立地生产力的高低。
46、修枝:据树木枝条生长的自然规律,人为修除树木枯枝或活枝,以培养优良树形、增强树势、促进主干或侧枝生长发育的措施。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