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
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
做到熟悉能讲!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②兴修水利: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7.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2.答案: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的特点是改革力度大、影响深远。与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和彻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3.答案:商鞅变法在秦国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当时的秦国面临着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改革是秦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如古籍、文献、图片等,对商鞅变法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怀。
3.商鞅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商鞅变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商鞅变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时秦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要求: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和“战国”,记忆铁器的使用,牛耕开始出现,私田开始出现以及社会出现的变化,井田制瓦解,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其结果及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和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补充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资料解析能力,史论结合能力。
运用分析改革实践的基本思路认识了解商鞅变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改革是为了解决当时面对的问题,改革的内容是针对现实,改革不可避免会有局限性。
体会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改革,并且为秦的强大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既影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教学方法:讲述、谈话、讨论、自学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立木赏金的故事“立木赏金”的背景及经过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
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精品教案-word

专题二商鞅变法【课标内容要求解读】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读】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铁器广泛使用。
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
最早是魏国李惶变法,率先强盛。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楚国很快强盛。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2.探讨商鞍变法的历史作用。
①秦国通过商鞍变法迅速强盛起来,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②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③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④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
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知识讲解】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代特征:大动荡: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一、商鞅变法背景㈠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①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②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上:①政治格局变化:形成了战国七雄,②阶级关系的变化:A、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B、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③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3、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4、思想上: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商鞅变法这一领域,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这对于理解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帮助。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
7.地图资料:秦国地图、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等。
8.角色扮演道具:古代服饰、道具等,用于模拟商鞅变法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商鞅变法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商鞅变法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2商鞅变法 教案

商鞅变法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重点难点一、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难点: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如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奖励军功与废除贵族特权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商鞅变法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商鞅变法。
安排几位学生表演“秦孝公求贤”的话剧,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作课件,并对教材相关内容做适当拓展和充实。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课堂表演、讨论法等。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习新课: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展示战国形势图,联系之前所学知识让学生概括战国的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图片,分析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具体表现(即变法的背景)总结概括政治上战争频繁,社会是大动荡;经济上,土地由国有中出现私有,是一种大变革;文化上是种思想的解放,是种大发展。
设问:此时的秦孝公该如何抉择,默默平庸还是一鸣惊人?本节课开始对“商鞅变法”的学习。
通过预习,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商鞅及他到秦国来之前的故事?学生: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卫国人,原名叫公孙鞅,后来他在秦国因功封为商,号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商鞅。
人民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课题:“治国不一世,便国不必法古”(人民版新教材选修一)[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了解——理解——见解三步法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历史小话剧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2、教学难点:结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这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战国也是由于它们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得名,在这些连年战争中,最终一个国家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这就秦国,那么为什么最后是由秦国来完成了统一,谁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生答:商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商鞅到底做了些什么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二、新授:1、了解历史:师:请大家浏览教材,结合学案,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试将其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四个方面进行归纳)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对商鞅变法进行适当归纳。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给予授爵思想文化风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2、理解历史:师:我们知道,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请大家进一步阅读教材,思考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怎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结合学案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三方面考虑)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2.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改革中的地位及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3.商鞅变法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如改革与创新、法治建设等。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短文,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2.结合商鞅变法,谈谈你对改革与创新的认识,要求:观点独到、论述充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商鞅变法的历史氛围中,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情景教学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历史角色扮演活动,如让学生扮演商鞅、秦孝公等历史人物,再现商鞅变法的决策过程和实施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感悟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展示秦国崛起的短片,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历史背景,为学习商鞅变法做好铺垫。随后,提出问题:“秦国为何能在战国时期崛起?商鞅变法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商鞅变法的背景:介绍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的局势,分析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不足,阐述商鞅变法的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治国不一世,便国不必法古”
(人民版新教材选修一)[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了解——理解——见解三步法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历史小话剧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
2、教学难点:结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这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战国也是由于它们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得名,在这些连年战争中,最终一个国家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这就秦国,那么为什么最后是由秦国来完成了统一,谁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生答:商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商鞅到底做了些什么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二、新授:
1、了解历史:
师:请大家浏览教材,结合学案,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试将其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对商鞅变法进行适当归纳。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给予授爵
思想文化风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2、理解历史:
师:我们知道,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请大家进一步阅读教材,思考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怎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结合学案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三方面考虑)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对教材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答案
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私有土地大量出现。
阶段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兴起力量逐渐强大
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其中的法家思想符合当时的形势,为变法提供了依据。
师:对学生的回作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带领学生理清之间关系。
师:出示关于商鞅变法的生平的一些简介,请学生观看小话剧,结合教材,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附:
小话剧:孝公求贤
所需人物:
旁白一人,宫廷管家一人,秦孝公一人,商鞅一人。
旁白: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初期,一天,在秦国的宫殿里…… 秦孝公(忧心忡忡):唉!在七国中,秦国地处西方,综合国力最弱,最近,魏国又夺去了我黄河以西的领土,长此以往,秦何以保?宫廷管家:大王,东方六国开会定盟约,又没有邀我国参加。
秦孝公(大怒):什么?!欺人太甚!此乃大耻也,吾必发奋图强,雪洗此辱。
来人,将此《求贤令》贴出去,吾要告知各国人:谁要是能想办法让秦国富强,我就封他作官,还要把国土分给他。
(宫廷管家在交通要道上贴《求贤令》)商鞅(苦闷而又欣喜地):想我公孙鞅有雄才大略,却苦于无用武之地。
近闻秦国广招贤才,这正是实现我远大志向的好机会。
我要去试一试。
(宫廷大殿上)商鞅经人引见:拜见大王。
秦孝公:先生请起,不知先生有何高见?商鞅(踌躇满志地):一个国家要富,必须发展农业,这样,百姓有吃有穿,才能安居乐业,军粮才有保障;一个国家要强,必须训练军队。
秦孝公(点头):先生此言甚是!可是怎样才能把农业发展起来呢?商鞅(坚定地):承认百姓已经开垦的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要赏罚分明,老百姓努力生产,垦荒多的、向国库上缴粮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徭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连同妻子、儿女一起充为官奴。
秦孝公:依你之见,怎样才能把军队训练强大呢?商鞅(坚定地):同样要赏罚分明,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土地、车辆、衣服和房子也越多。
旧贵族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特权。
秦孝公(点头):您很有见地。
商鞅: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秦孝公:哦!那么,先生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商鞅:不知当说不当说。
秦孝公:愿闻其详!商鞅(神情非常坚定地):最重要的是要改革创新,改掉祖宗的旧制度。
但是,大王,这会损害一些贵族的利益,达官贵人会坚决反对的。
自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以来,这些贵族世代享有特权,不需要努力就可拥有很高的爵位、做大官,因此不思进取、腐朽无能,阻碍了秦国的强大。
要实现秦国的富强,应当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管理国家。
秦孝公:先生所言极是!可是先生有所不知,在我秦国,国君的权力不大啊!商鞅(略思索):那就要加强国君的权力。
我看,可以把秦国分成30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县丞去进行治理,不称职的县官治罪;同时要实行法治,用法律制度来贯彻变法措施的实行,不知大王可否有决心?!秦孝公(欣喜地):先生,您就是我的知音哪!在七国中,秦国最弱小,再不改革我就无脸见江东父老了,将来也无脸见我的列祖列宗了。
吾意已决,我会全心全意地支持你的!
生: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答案:
1、秦国统治者的支持。
2、商鞅的个人才能。
3、变法立信于民,取得了人民的支持。
4、严厉打击破坏变法的人,消除阻力。
5、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师:点拨学生分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第五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请结合时代背景,再次阅读商鞅变法的内容,思考为什么我们认为商鞅变法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生:对商鞅变时进行逐一分析,得出答案
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明显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有利于加强对老百姓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当时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重视封建经济的发展,符合当时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这一趋势,同时也有利富国强兵,保证国家的兵源。
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按军功大小授爵。
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符合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这一趋势。
4、废井田,开阡陌。
从根本上触及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符合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这一趋势,这是我
们认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主要根据。
5、推广县制。
法家思想体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统一度量衡。
法家思想体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塞私门之请,有利于打击结党营私,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分户,能保证国家的税源,保证国家兵源。
3、见解历史:
师:出示关于商鞅变法的一些评论
“司马迁:“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明商君之少恩矣。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
《资治通鉴》记载:“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
结合上述材料,和我们本节学习的知识,你怎样评价商鞅其人,你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标准应该有哪些?
生:进行讨论,得出自己的见解
师:点拨,应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历史的发展。
三、习题反馈
1.《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轻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 )
A.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上述现象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格的法律自食其果(C)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B )
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4. 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A )
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5.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民……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B )
A.为田开阡陌封疆B.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制度
C.奖励耕织,重农抑商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