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欧洲人进公园就像纯粹地走进自然, 享受自然中的风、光、空气与阳光, 他们舒适地晒太阳、散步
弗兰克·盖里
• 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 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和雕塑 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 • 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 • 超现实、抽象、独特、高贵和神秘。
古根海姆博物馆
• 西班牙,毕尔巴鄂 • 以前是钢铁之城,炼 钢重镇,但现在变冷 却了,很多人不知道 • 拯救一座城市的建筑
• 加利福尼亚 • 外观凌乱,随 意性大 • 入口通道
• 外形像临时搭建的建筑
• 窗户,倾斜的 • “掉落的吊顶”,感觉像要 掉下来。
跳舞大楼
• 像飓风过后的建筑,歪的斜的, • 设计源泉,两个跳舞的人的姿态 • 荷兰一个办公大楼
其他作品
犹太人纪念馆
• 美国设计师里伯斯金设计 • 德国柏林,介绍犹太人 • 平面形状,非常不规则的一个折 线型形体
• 墙面,不完整,上面穿插了很多镂空的撕裂的口子-------代表犹太人所曾受的创伤等
• 里边所有空间都有一个角度,而 且不是直角,墙与墙之间也不是 直角--------扭曲的矛盾冲突的 感觉,代表着犹太人在历史上所 经历的磨难。
• 走廊,上是斜的梁,与众不同,随意
• 落叶“一万张脸” 大屠杀塔
雅克·德里达
• ——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 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 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 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他的核心理论是对 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 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 研究更重要。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 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 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 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 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 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 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 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潮

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潮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现代哲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思潮。
它对传统的哲学观念进行了质疑和解构,旨在揭示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限制。
本文将介绍解构主义的概念、核心理论和重要代表人物,并探讨它对哲学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概念解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思想,它与结构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
解构主义意味着去除传统哲学理论的固定结构和含义,通过分析和批判来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
它强调意义的多义性和悖论性,并认为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解构主义的核心理论1. 德里达的批判性修辞学:德里达认为语言是不稳定、欠缺确定性的。
他提出了“差异原理”,即意义的产生依赖于符号之间的差异。
他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语言的内在结构和隐含的潜意识。
2. 文本解构:解构主义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开放性。
它拒绝固定的解释,并主张对文本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解构,从而揭示出其中隐藏的意义和矛盾。
3. 主体的颠倒:解构主义否定主体的存在和稳定性。
它认为主体是由语言和符号建构的,并随着不同的语境和解读而不断变化。
相较于结构主义的主体观念,解构主义将主体视为一个不断被建构和颠倒的概念。
三、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1.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作为解构主义的奠基人,德里达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批判性修辞学和对二元对立关系的质疑,推动了解构主义的发展。
2.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福柯关注权力、知识和身体的相互关系,他通过“考古学”方法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权力机制和话语体系,并对传统观念进行了解构性的批判。
3.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利奥塔在其著作《后现代条件》中提出了“元敘事”的概念,强调对大敘事的批判和对小敘事的关注,从而解构了现代主义信仰。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解 构 主 义 建 筑 理 论 的 重 要 奠 基 人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 • 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
西州,美国建筑师,因其碎片式 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 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虽 然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 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 议。他在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 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某种意义 上说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 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他与欧洲 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哲学 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 有很关键的影响。
由法兰克· 盖 瑞设计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美国加州洛杉矶的沃特.迪斯尼音 乐厅
——于1989年建成
如帆船似 的木质天 花和灰泥 墙给人以 一种在大 型集装箱 船内的感 觉。
5/22/2016
16
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美国加州公司总部
• “双筒望远镜”, 其一边是曲面型 的屏幕墙,夕阳 的影子能显示在 上面,其另一边 是似森林般密度 的柱子,以铜箔 覆盖在柱子表面。 • 这座建筑外形完 全模仿望远镜, 有点像放大的玩 具,,它一方面 表明盖里建筑设 计的独特性,另 一方面又显得盖 里不够成熟。
解构主义的特征
•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 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很多解构主义 建筑家甚至连完整的工 程图也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 • 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色
• 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反对把现代 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的由来
解构主义 是本世纪60年代,以法国哲学家J·
德里达为代表所提出的哲学观念,是对本世纪前期欧 美盛行的结构主义和理论思想传统的质疑和批判,建 筑和室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派对传统古典、构图规律 等均采取否定的态度,强调不受历史文化和传统理性 的约束,是一种貌似结构构成解体,突破传统形式构 图,用材粗放的流派。 颠覆日常、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秩序,解构主义 一直在各界执着创新着。
意大利帕多瓦市尼宫Salone
今年10月,在意大利帕 多瓦市尼宫Salone,扎哈· 哈迪德将展出她最好的作品 。对扎哈· 哈迪德而言,由 于历史品质,尼宫自身就是 一个有力的设计挑战。 目标是既尊重空间/环 境特性,又参与空间之中。 这个起伏的街区,由连续和 断裂为准则分布,包括6个 不同的区域。每一个区定义 了扎哈展会概念的概念形态 ,即,1、连线/捆绑/网络 ,2、波/外壳/茧,3、集 合/架构/拼图,4、广场, 5、景观&地形,6、参数主 义。
主义应对的办法是什么呢?
主义应对的办法是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他们”各部件” 一 词的精妙所在. ”部件”一词,不但通过去除主观性和自我 意识跟存在主义彻底划清了立场,又消解了结构主义的整 体观,真可谓一词两得,一词双雕.然而解构主义之所以 能够发展出比存在主义等其它主义更为系统,普遍并独特 的美学形式,则很大程度是因为建筑学理论家伯纳德.屈 米,埃曼森和德里达的跨界交流(前者以解构主义哲学为 其建筑学理论的出发点,后两者更是保持了相当长的通信 关系),为解构主义建筑设计和应用奠定下了深厚的理论 基础.于是,Frank Gehry, Bernard Tschumi, Peter Eisenman, Zaha Hadid, Daniel Liberskind, Coop Himmelblau等等建筑设计师一个个呼啸而出,为世界建 筑带来了解构主义的视觉奇观,而位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 主义之间的他们得以惊艳四方所用的绝技其实不是不能被 一语道破-----那就是用几何来代替装饰.(“几何”对于解 构主义,就如同”装饰”对于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它对于人们对于现实和意义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方式,通过将事物逐步分解和解构,揭示潜在的意义和结构。
在本文中,我将对解构主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首先,解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相对性和复杂性。
它认为人们普遍的认知和理解是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但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有事物是绝对对立的。
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而模糊的。
因此,解构主义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解构和重构,来揭示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解构主义对于传统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
传统的研究方法常常有着固定的结构和预设的理论框架,这使得研究结果往往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
然而,解构主义认为这种方法是片面和偏执的,不利于真实世界的理解。
因此,解构主义主张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并通过解构的手段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三,解构主义主张关注权力和主导结构。
它认为现实世界的权力结构是面向特定利益和偏见的,人们在这样的结构下往往无法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权力结构的深层次逻辑,并提出批判性的观点和多元的解释,以挑战主导结构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第四,解构主义在文化、语言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语言的使用方式提出了批评,并试图打破传统的界限和限制。
在艺术领域,解构主义的观点推动了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例如后现代主义、概念艺术和后结构主义艺术。
这些艺术形式试图解构现实和意义,挑战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和理解。
最后,解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批判性和不断反思的态度。
解构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不存在一种绝对的真理。
因此,它主张人们应该不断反思和质疑已有的知识和权力结构,并寻求新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反思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知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的解构和重构,揭示事物的潜在意义和结构。
解构主义的全面介绍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
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也许耶鲁批评学派中的激进分子希利斯·米勒在这一问题上阐述得更为形象一点,他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
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
”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
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
解构主义

中文词条名:解构主义英文词条名:(解构主义的英文写法)在德里达看来,西方哲学一直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史的框架“就是在整体意义上把存在确定为在场。
可以列举出许多专有名词,它们与基础、原则或中心密切相关,常常用来确认在场的连续性:如理念、起源、目的、潜能、实在(本质、存在、实体、主体)、真实、超验性、意识、良知、上帝、人,等等”。
所谓将存在确定为在场,就是指传统形而上学假定真理是超出语言之外的事实,它们呈现在言说者的面前,并且能在言说中传达出来,换言之,这些真理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是现时的、“在场”的,言语则是表达思想的最佳方式。
逻各斯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和“声音中心主义”的结合体。
由此,所谓的描述或分析只不过是:在观念中“策略地”回归被认为是简约、完整、正规、纯洁、标准、不言自明的某种本源或先在的使命,以便接着来观照衍生、繁化、蜕变、意外等。
德里达认为,虽然我们不可能彻底摆脱这一体系,但至少可以通过关注它所压制的那些问题来说明它强加了哪些思维条件;虽然我们无法设想并实现形而上学的终结,但还是可以通过认识和改变它所确立的等级体系,从内部对形而上学进行清理。
由此,德里达提出解构这一概念。
解构的策略有四:第一,在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除了森严的等级高低,绝无两个对项的和平共处,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单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
解构一个命题,从根本上说,便是在一特定时机,把它的等级秩序颠倒过来。
第二,必须通过一种双重姿态、双重科学、双重文学,在实践中颠覆经典的二元对立命题,全面转换这个系统。
为此,解构将全面介入为它所批驳的对立命题领域。
换言之,解构在该系统的内部进行操作,目的却是要打破这个系统。
第三,解构的理路因此也即是用最为谨慎和内在的方法,通盘考查其概念的结构谱系,同时从它无以命名或描述的某一外在角度,确证这段历史在通过这一与它利害悠关的抑制来构筑自身使为历史的过程中,可能遮蔽了什么,排斥了什么,遗忘了什么。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一、解构主义的含义:什么是解构主义?德里达在接受张宁的访谈中这样说:“在某个既定的时刻,我曾说过如果要我给‘解构’下个定义的话,我可能会说‘一种语言以上’,哪里有‘一种语言以上’的体验,哪里就存在着解构。
”又说:“解构一直都是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的对抗。
”解构主义拒绝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延异、替补、互文性。
二、解构主义产生的背景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为“五月风暴”,可惜它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是一曲“带着脚镣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和无终止性。
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手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
三、德里达的解构策略1 反对“语音中心论”德里达解构主义首先是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的批判开始的。
德里达所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西方哲学中的如下倾向: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现代总是存在着一种二元的等级划分,比如本源与事物、逻各斯与事物、理念与摹本、本体与现象、原子与虚空、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灵与肉、理性与感性、主体与客体、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语言与在者、理解与解释、所指与能指等等,在这诸多的二元划分中,前者总是更根本的、更基础的,前者拥有普遍性与稳定性,而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是不断变动的、暂时性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
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目录编辑本段基本简介一些解构主义的建筑师受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文字和他解构的想法的影响。
虽然这个影响的程度仍然对受到怀疑; 而其他人则被重申的俄国人构成主义运动中的几何学不平衡想法所影响。
在解构主义,也有对其它二十世纪运动作另外的参考: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互相作用,表现主义, 立体派, 简约主义及当代艺术。
解构主义的全面尝试,就是让建筑学远离那些实习者所看见的现代主义的束紧规范,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
在解构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包括了1982年拉维列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的建筑设计竞争(特别德里达和彼得·艾森曼的作品并且柏纳德·楚米的得奖作品), 198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纽约的解构主义建筑展览, 由菲利普·约翰逊和马克·威格利组织, 还有1989年初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由彼得·艾森曼设计的卫克斯那艺术中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编辑本段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的西雅图中央图书馆当代建筑学中的解构主义是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刚好对立。
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然并且是相反。
虽然后现代主义者和未成熟的解构主义建筑师沿著双方在《对立期刊》(1973–84出版)中出版了一些理论, 那本期刊的内容却标记著两个运动之间一个决裂的开始。
对于建筑学和建筑历史,解构采取了对抗的姿态, 想要脱离和拆解建筑学。
当后现代主义返回接受了现代主义所避开的历史诱捕, 解构主义拒绝了后现代采纳的折衷性的历史参考和装饰品。
这种拒绝顺从著许多现代作品的反历史主义,并且它是作为新运动定义的一部份。
再者《对立期刊》关于解构主义建筑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分离出来的其他文章就是1966年罗伯.文丘里(Robert Venturi)所出版的《建筑学的复杂性与矛盾》。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的要点是复杂性与矛盾,正正与现代的纯洁和简洁相矛盾。
自从文章出版以后,功能主义建筑和理性主义建筑,这两个现代主义建筑的分支正受到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的范例所颠覆。
后现代主义把范裘力的文章解读为,装饰品和历史暗示能够使建筑更丰富,这是现代主义所放弃。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甚至在经济和细小的建筑上都倾力重新利用装饰品,罗伯·范裘力的"装饰的小屋"概念所恰当地描述的用功地方。
设计的理性主义逐渐消失但建筑物的功能主义却某个程度保持不变。
这与范裘力的另一个伟大的著作,[2]所说的十分接近,当中认为符号和装饰品可以应用到实用建筑身上,并且逐渐灌输记号学的哲学复杂性。
由弗兰克·盖里所设计的维特拉家具公司家具博物馆解构主义者对《建筑学的复杂性与矛盾》的解读相当不同。
基本的大厦在解构主义是充满问题和复杂的主题,没有为装饰分离。
像后现代主义者范裘力不把装饰品和功能分离,大厦的功能方面表示了疑问。
几何对解构主义者正如装饰品对后现代主义者,都是复杂化的主题,并且反过来是几何的复杂化。
这也适用于解构主义大厦的功能、结构和空间方面。
解构主义建筑中的复杂一个例子,就是法兰克·盖瑞在德国莱茵河畔威城的威察设计博物馆,一个现代主义艺术画廊采取了典型和朴实的白色立方体并且使用了立体派的几何回忆和抽象表现主义来解构它。
当采取现代主义时,特别是那些国际样式,它的白色灰泥皮肤是回忆作为一个起点,这推翻了现代派朴素的功能方面。
《建筑学的复杂性与矛盾》的另一个解读的例子,就是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的卫克斯那艺术中心。
他采取城堡作为原始模型,然后灌输一系列的切割的复杂性和破碎。
三维栅格有些任意地通过大厦奔跑。
作为在现代主义的参考配件,栅格与城堡的中世纪互相碰撞。
一些栅格故意地不到达地面,在楼梯盘旋创造神经过敏的心神不安感觉与柱体的结构目的互相冲突。
卫克斯那艺术中心解构了城堡的原型和以冲突和区别的方式交回它的空间和结构。
编辑本段解构主义哲学意大利维罗纳卡斯托拉维奇奥博物馆的庭院中彼得·艾森曼的装置艺术"Il giardino dei passi perduti", (令人停步的花园)对于建筑理论,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与彼得·艾森曼的影响力。
艾森曼从解构文艺运动和根据Chora L Works记载的在拉维列特公园竞选项目与德里达的合作中悟出了一套哲学。
德里达、艾森曼和丹尼尔·李伯斯金都关心在场形上学。
[3]这也成了建筑理论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课题。
“此在”与“不此在”的辩证或者“实在”与“空虚”都常见于艾森曼的建筑项目。
德里达和艾森曼都相信所在地就是建筑,而“此在”与“不此在”的辩证则存在于建构与解构之中。
[4]根据德里达,当碰上了古典诠释结构,便最好为文字解读一下。
任何建筑的解构“deconstruction”都需要某类原型建构“construction”的存在。
这是对灵活变奏而强烈地建立的一种恒常期望。
[5]弗兰克·盖里自己的圣塔莫尼卡居所的设计被誉为标准主题的原型变化。
最初只是普通居所,后来盖里所改动了重量、空间的运用及借用一些恶搞的元素。
这就成了解构主义建筑的例子。
[6]再者,关于德里达对在场形上学和解构的概念,他的踪影和抹除的概念暗藏在他哲学的文章中。
[7]李伯斯金曾构想了许多他早期的项目作为文字或演讲的形式并且经常与具体诗歌的形式打交道。
他从书本构思建筑雕塑,常常把文字布满模型的表面,让他的建筑成了他的写作。
李伯斯金在文章中及柏林犹太博物馆的项目中采用了踪影和抹除的概念。
这间博物馆被设想为浩劫的痕迹和淡出,意欲让它的主题容易理解和充满伤感。
譬如,林璎的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艾森曼的欧洲被谋杀的犹太人纪念碑也反映了踪影和抹除的主题。
编辑本段建构主义建筑与俄罗斯未来主义埃尔·利西斯基在1925年的作品“铁云”其他大型的建筑都是从二十世纪初期俄罗斯的建构主义与未来主义运动中得到启发。
贾柏(Naum Gabo)、利西斯基(El Lissitzky)、马列维奇、亚历山大·罗钦可,这些艺术家影响了建构主义者如扎哈·哈迪德和蓝天公司(Coop Himmelb(l)au)对几何形式的构图观感。
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关于抽象混集的构造。
编辑本段参见解构主义体系论建构主义(艺术)未来主义(艺术)俄罗斯未来主义后现代主义涡纹主义汤姆·梅恩Vlado Milunić编辑本段备注↑ 由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介绍的胡塞尔的《几何的起源》↑ 罗伯·范裘力 ,《从拉斯维加斯学习》↑ 丹尼尔·李伯斯金,"Imperial War Museum North Earth Time" 引述 "This project develops the realm of the in between, theinter-est.... Pointing to that which is absent"。
(2006年4月)↑ Eisenman and Derrida, Chora l Works↑ 德里达,Of Grammatology↑ (英文) Holloway, Robert (1994)."Mattaclarking" Dissertation Exploring the work of Gordon Matta-Clark. Retrieved April, 2006.↑ 德里达,Of Grammatology (1967)编辑本段参考文献Derrida, Jacques (1976). Of Grammatology, (hardcover: ISBN 0801818419, paperback: ISBN 0801818796, corrected edition: ISBN 0801858305) trans.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德里达的《书写学》Derrida, Jacques & Eisenman, Peter (1997). Chora l Works. Monacelli Press. ISBN 1885254407.Derrida, Jacques & Husserl, Edmund (1989). Edmund Husserl's Origin of Geometry: An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ISBN 0803265808 德里达的《胡塞尔的〈几何学起源〉之导论》Frampton, Kenneth (1992).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Thames & Hudson- Third Edition. ISBN 0500202575 Johnson, Phillip & Wigley, Mark (1988). Deconstructivist Architectur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ISBN 087070298XHays, K.M. (edited) (1998). Oppositions Reader.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ISBN 1568981538Kandinsky, Wassily.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Dover Publications, New York. ISBN 0-486-23808-3Rickey, George (1995). Constructivism: Origins and Evolution. George Braziller; Revised edition. ISBN 0807613819Tschumi, Bernard (1994). Architecture and Disjunction.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ISBN 0262200945Van der Straeten, Bart. Image and Narrative – The Uncanny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Deconstruction Retrieved April, 2006.Venturi, Robert (1966).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Press, New York. ISBN 0870702823Venturi, Robert (1977).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with D. Scott Brown and S. Izenour), Cambridge MA, 1972, revised 1977. ISBN 026272006XWigley, Mark (1995). The Architecture of Deconstruction: Derrida's Haunt. The MIT Press. ISBN 0262731142.编辑本段外部链接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解构主义建筑(英文)Archpedia website(英文)Coop Himmelb(l)au(英文)Eisenman's Site(英文)http://www.zaha-hadid. com/profile.html Hadid's Site] (英文)Charles Jencks Website(英文)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Rem Koolhaas'firm (英文)Libeskind Website(德文)Wiener Postmoderne取自"https://secure.wikimedia.or g/wikipedia/zh/w/index.php?title=%E8%A7%A3%E6%A7%8B%E4%B8%BB%E7%BE%A9%E5%BB%BA%E7%AF%89&variant=zh-cn"页面分类: 翻译请求 | 建筑 |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一方面被某些设计家所厌恶,另一方面被商业主义滥用,因而没有办法对控制设计三,四十年之久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起到取而代之的作用时,作为一个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