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生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性质

1、概念: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

的心理学分支。它试图以脑内的生理事件来解释心理现象,又称生物心理学、心理生物学或

行为神经科学。

2、研究对象:把脑当作心理活动的物质本体来研究脑和心理或脑和行为的关系。

把人的感知、记忆、言语、思维、智力、行为和脑的机能结构之间建立了量的关系。

用标志脑机能结构的解剖、生理、生化的术语来解释心理现象或行为。

3、性质:是心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的一门学科;与生理学、神经解剖学、信息科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行为遗传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二、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常规解剖学检查方法:常规组织学方法、组织化学技术

2、干预脑功能的手段:手术损伤法、刺激法、脑立体定位技术、脑损毁后的行为评定

3、脑功能的电磁记录技术:脑电图、诱发电位、脑磁图

4、常用的脑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正电子放射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显影技术

✧注:干预脑功能的手段:研究脑功能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脑损毁,观察动物随后的行

为——实验切除术(experimental ablation)。

A. 吸出法

麻醉动物打开颅骨切开脑膜吸出大脑皮质

原理:用神经毒剂或化学阻断剂来干扰脑内蛋白质,核酸或其它一些神经递质的代谢来导致

脑机能失调。

✧特异性高、选择性强;永久性的脑损伤,非暂时脑损伤(可逆性脑损伤);

D.冷冻法:

原理:利用冷冻探头,放在开颅后的硬脑膜下,使温度降至20ºC 时,即可产生大脑皮质局

部性短暂功能阻断效应。拿掉冷冻探头,脑组织温度回升,其功能不仅可以恢复,尚无组织

变性的继发性后作用。

✧可逆性脑损伤

脑的电活动的获得:直接获得——脑电图间接获得——脑成像技术

三、fMRI、ERP的优势及局限性

fMRI优势:无损伤,空间分辨率高;局限性:时间分辨率不足。

ERP优势:无损伤且较易获得,时间分辨率较高;局限性:空间分辨率不足。

四、脑机能定位学说的代表人物:1861年,Broca区发现;1874年,Wernike区发现。

脑功能的整体学说——等势学说的代表人物:科学的脑生理学创始者佛卢龙;Jackson认为,对于脑组织来说,从它的结构水平出发要比部分定位出发更恰当;Monakow(1914)、Head (1926)和Goldstein(1927、1934、1948)等杰出的神经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他们都承认基本

的感觉(皮肤感觉、听觉、视觉)和运动机能是有定位的,但高级的心理机能是很复杂的,不能局限在皮层哪一区域。

五、鲁利亚的三大功能系统:

一是调节大脑觉醒水平和维持适当紧张度;

二是接受、加工和分析来自外部和内部环境感觉信息;

三是计划、调节和执行不同复杂活动。

第二章感觉的生理机制

一、感觉系统包括:

感觉器官—传入神经-感觉通路-感觉中枢

感受器--指探测某类物理事件的特殊神经元

感觉换能--感觉刺激转化为感受器电位的过程

感受器电位--在物理刺激的诱发下,感受器细胞产生的分级慢电位。

二、眼内折光装置及其反射活动

1.瞳孔反射(papillary reflex),也称光反射(light reflex)

在黑暗中瞳孔扩大,光照时瞳孔缩小的反应,就是瞳孔反射。分直接和间接瞳孔反射。

2.瞳孔一皮肤反射(papillary-skin reflex)

身体任一部分的皮肤受到强刺激引起疼痛感,就会反射性地引起瞳孔扩大。

3.调节反射(accommodation reflex)

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三、眼动的生理心理学机制

1.随意性眼动

共轭运动(Conjugate eyemovement)

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辐辏运动 (Vergence movement)

双眼协同运动保证物体图像都落在两视网膜的对称部分。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2.非随意地眼动

观察一个复杂的客体时,眼睛会很快进行眼跳(Saccades),扫视的幅度可大可小,决定于景物的特征和观察要求。每次扫视持续的时间可在10-80毫秒之间。

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Fixation),其持续时间约在150-400毫秒之间。

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Microtremor),其频率为20-150赫兹,微颤幅度为1-3分弧度。

3.眼动中枢:眼动的神经中枢主要位于脑干网状结构,大脑皮层和小脑也存在眼动的高级中枢。

四、空间编码理论

1.三个层次的视觉中枢:

2.视皮层上三种细胞的感受野形状

四、功能柱(Function column)

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两种功能柱理论:特征提取功能柱、空间频率功能柱

特征提取功能柱理论:A . 方位柱; B .眼优势柱; C .颜色柱。

五、音色是人耳对复合音中各种谐音成分总和起来的主观反应。

声音的物理属性:振幅(声压)、频率、波形。

声音的心理属性:响度、音调、音色

六、部位原则(空间构型:同一组神经纤维上中按空间排列组合)—基本观点:耳蜗基底膜的排列类似于钢琴的弦,不同频率的声音兴奋基底膜不同部位的感受细胞(耳蜗底部受损时高频听力受损,耳蜗顶部受损时低频听力受损)。

频率原则(时间构型:同一根神经纤维上中按时间程序进行不同组合)—基本观点: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与之相同的神经元单位的发放。

七、锁相--时差编码(以两耳的听觉差为基础,是由声波强度在两耳之间差异所形成的声源空间定位效应)。

锁相机制:神经元仅在声波某一时相时改变单位发放频率, 两侧神经元对同相声波产生同步性单位发放的机制。

时差效应:由于两侧神经元单位发放的锁相机制,只能一侧神经元增加单位发放频率,从而造成两侧神经元单位发放的不对称性,对声源给出准确的空间定位。

第三章知觉的生理机制

一、失认症(agnosia):无感官功能不全、智力衰退、意识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器官认识身体部位和熟悉物体的临床症状。

损伤部位:次级感觉皮层或联络区皮层

根据感觉通道不同分为: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躯体失认症。

二、视觉失认症(统觉性失认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