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第七章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现实主义概述“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初是个哲学概念,和我们后来所说的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可说是毫无关系。

照韦勒克的说法,“席勒和弗·施莱格尔大约是第一次把这个术语应用到文学上来”,以后,“这个术语在德国浪漫主义者中间被相当频繁地使用着”,但当时它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既未被用来指称某些作家,更未被用来指称某种文学流派。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的文学艺术运动,成为一个与特定思潮相联系的概念;但是,“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后来在四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著作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当一个术语的意义已经被大大地延伸,在某种意义上已被普遍化的时候,要固守它原来的意义就极为困难,“现实主义”一词的命运就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不得不承认有广义的现实主义和狭义的、即原来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想、态度的现实主义和作为一种文学运动的现实主义之分。

我们这里讨论的现实主义是指严主干19世纪30、40年代的,一个声势洁大、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

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文学运动有一个过程。

最初,“现实主义”所指的是法国19世纪中叶以库尔贝为代表的一个艺术运动。

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和一些与他待有同样观点的画家、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经常聚集在一个叫昂德莱的啤洒店里,他们中有尚佛勒里、波特莱尔、杜朗蒂、蒲鲁东等,他们的集会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出于志同道合,一起发泄对社会现状和官方学院艺术的不满。

库尔贝的画大多是他故乡奥尔南地方的人物与风景,他在画上的签名总是“无理想无宗教的库尔贝”。

他的作品一再受到学院派的攻击,被视为“粗俗”、“下流”,特别是1853年展出的(浴女)更招来一片责骂之声,因为他所画的不是在规范化的背景中的体态优美的模特儿,而是现场的普普通通的浴女。

人们攻击它是“现实主义”,在当时,“现实主义”显然被当成是“粗鄙”、“不成体统”的同义词。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一、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文学:(一)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构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梅瑞迪斯,哈代;宪章派:唯美主义: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和生活艺术主张“一批杰出的小说家”:马克思评价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等人为“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认为他们“在自己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二)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分期:1970年代,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此为界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等人为代表的时代;后期:梅瑞迪斯、哈代等为代表的时代。

(三)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中产生了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文学作品:《玛丽·巴顿》、《艰难时世》、《雪莉》2、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文学:①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②反映小资产阶级生活;③塑造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人物形象。

3、女作家群体出现:简·奥斯汀、玛丽·雪莱,乔治·艾略特、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等;4、政治上的改良主义与道德上的温情主义: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社会改良;家庭中心与道德批判、道德感化;5、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见长:以幽默表达对小人物的赞许和宽容(如密考伯先生);以讽刺批判资产阶级的势利、冷酷与自私(四)经典作家:1、简·奥斯汀:生于牧师家庭,作品有:《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诺桑觉寺》;作品多谈论少女婚嫁的问题,被公认为是描写女性意识最卓越的作家,其作品继承了英国十八世纪经典小说中关于少女走向世俗生活的主题,主人公都是从盲目性走向自我认识的典型。

2、萨克雷:早年经历阔绰生活,熟悉上流社会。

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浅析

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浅析

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浅析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浅析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结果,首先在法国、英国出现萌芽,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最终达到整个欧美文化的高峰,成为十九世纪西方一个主要的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是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所以这个时代的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恶的本性,以及人类历史中周而复始的经验悲剧。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在时代交迭中移易更新,现实主义有着高扬低回的曲折发展过程,但因其所固有的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使它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对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分析和把握,也有益于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和发展。

本论文把对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研究的着重点投放在对作品的体验与把握中,因为作品不仅是个人化的文学传达方式,更是倾注了作家对于广大民众生存境况与生活命运的同情关心和理解拯救的呈现。

从十九世纪的艺术立场上反映广大民众对于现实变革利害攸关的联系和价值判断的作品,也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营养的丰富性和多维度提供了良好基础。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无论是从创作手法还是写作视角上都呈现出单一到多样化发展,并在后期形成多种流派,这一基本特征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多元化发展的出现,例如心理现实主义、纪实现实主义、象征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的守望等文学流派,都可以看作是对十九世纪文学的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一、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共性特征目前我国对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共同的特征研究得比较全面和成熟,概括起来其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客观具体,追求真实的艺术模式,强调如实反映生活。

偏重于冷静地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把文学作为研究社会的手段,展现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相符合。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尽管它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在思想与艺术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在艺术特征上,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第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1823至1825年,司汤达陆续发表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文中提出了文学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的创作原则,它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1830年,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它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喜欢写异国题材,塑造纯朴真诚而又骠悍粗犷的人物,表现反现代道德文明的主题。

他的小说在冷峻的叙述中蕴含着激情。

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高龙巴》(1840)和《嘉尔曼》(1845)。

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盖斯凯尔夫人主要生活
在十九世纪初英国重要 的工业城市曼切斯特, 她的丈夫是居民以工人 为主的教区牧师,这个 生活背景使得盖斯凯尔 夫人深入地了解劳工阶 层的状态,并对此做出 了开创性的真实生动的 文学表现。
《玛丽〃巴顿》欧洲文学史上 第一部表现劳工状态的小说
《玛丽· 巴顿》出版于
1848年,主要表现了曼 切斯特工人的生活状况 ,揭示了劳资双方尖锐 对立的社会现实,表现 了女作家敏锐的社会问 题意识。面对社会阶层 的断裂,盖斯凯尔夫人 表达了用基督教仁爱、 宽恕克服不同阶层之间 相互仇恨的和解思想。
“自然派”文学的重要成员 伊万· 冈察洛夫(1812-1891)
泼留希金是《死魂灵》 中着力塑造的农奴主形 象,他贪婪、吝啬、冷 酷、自私,但惊人的吝 啬和同样惊人的浪费戏 剧性地并存于人物的人 格结构中,这使他不同 于这一时期欧洲其他文 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 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 特性。
“含泪的微笑”: 果戈里艺术风格
果戈里文学创作将喜剧性 因素和悲剧性因素糅合在 一起,以夸张、幽默甚至 荒诞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深 刻的悲剧内涵,让读者在 笑声中哭泣,在诙谐中沉 郁,后人把他的艺术风格 命名为“含泪的微笑”, 这种艺术风格对契诃夫、 欧亨利等后世作家产生了 明显的影响。
十九世纪 俄罗斯文学中的人物主题
“多余人”主题
“小人物”主题 “新人”主题 “忏悔的贵族”主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 “多余人”主题
所谓“多余人”,是指十九世纪前期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中出现的一
种贵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品格和气质远远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但他们又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看 不到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冷漠。他们常 常游离于社会之外,成为找不到位置的“多余人”。赫尔岑最早提出 了这一概念,普希金的叶甫盖尼· 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多 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普希金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的毕乔 林在三、二十年代曾是贵族社会里的佼佼者,屠格涅夫的罗亭能言善 辩,热情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四十年代黑暗统治时,起过进步作 用。但到五十年代需要行动的时候,“多余人”只是一些语言多于行 动的人,已经负担不起改革现实的任务了。到了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 夫,“多余人”已经蜕变为心灵空虚、一事无成的懒汉。这反映俄国 贵族阶级革命性的终结。

19世纪北欧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北欧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社会问题剧
19世纪 世纪60-90年代,易卜生针对挪威社会存在的道德、法 年代,易卜生针对挪威社会存在的道德、 世纪 年代 婚姻、教育、妇女解放等问题,写出了十多部剧本。 律、婚姻、教育、妇女解放等问题,写出了十多部剧本。这 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 青年同盟》 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 社会支柱》 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 玩偶之家》 《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 《群鬼》等。这些剧本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 群鬼》 这些剧本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 冷酷无情的法律、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关系, 冷酷无情的法律、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关系,深刻地揭 露了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自由主义政客的丑恶。 露了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自由主义政客的丑恶。这些剧本被称 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为“社会问题剧”。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丰富的社会 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剧坛,并引发了19世纪末 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剧坛,并引发了 世纪末 的欧洲戏剧的一场革命。 的欧洲戏剧的一场革命。
正因为你帮他说好话,我更不能留着他。 海尔茂 正因为你帮他说好话,我更不能留着他。银行里已经都知道我 要辞掉柯洛克斯泰。要是这个消息传出去,说新经理被他老婆牵着鼻子走。 要辞掉柯洛克斯泰。要是这个消息传出去,说新经理被他老婆牵着鼻子走。 娜拉 就算牵着鼻子走又怎么样? 就算牵着鼻子走又怎么样? 不怎么样,你这任性的女人只顾自己心里舒服! 海尔茂 喔,不怎么样,你这任性的女人只顾自己心里舒服!哼,难道 你要银行里的人全都取笑我,说我心软意活,棉花耳朵?你瞧着吧, 你要银行里的人全都取笑我,说我心软意活,棉花耳朵?你瞧着吧,照这 样子不久我就会受影响。再说,我不能把柯洛克斯泰留在银行里, 样子不久我就会受影响。再说,我不能把柯洛克斯泰留在银行里,另外还 有个原因。 有个原因。 娜拉 什么原因? 什么原因? 如果有必要的话,他品行上的缺点我倒也可以不计较。 海尔茂 如果有必要的话,他品行上的缺点我倒也可以不计较。 托伐,真的吗? 娜拉 托伐,真的吗? 并且我听说他的业务能力很不错。问题是,他在大学跟我同过学, 海尔茂 并且我听说他的业务能力很不错。问题是,他在大学跟我同过学, 我们有过一段交情,当初我不小心,现在很后悔,这种事情常常有。 我们有过一段交情,当初我不小心,现在很后悔,这种事情常常有。我索 性把话老实告诉你吧──他随便乱叫我的小名儿 不管旁边有人没有人。 他随便乱叫我的小名儿, 性把话老实告诉你吧 他随便乱叫我的小名儿,不管旁边有人没有人。他 最爱跟我套亲热,托伐长托伐短的叫个没有完!你说让我怎么受得了。 最爱跟我套亲热,托伐长托伐短的叫个没有完!你说让我怎么受得了。要 是他在银行待下去,我这经理实在当不了。 是他在银行待下去,我这经理实在当不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
争生活 为 20 世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 展奠定基础 代表人物:鲍狄埃《国际歌》,米 雪儿《红石花》,于勒·瓦莱斯
巴黎公社文学特征 真实地纪录了巴黎人民英勇的事 迹和反对派血腥镇压的滔天罪行。 ② 表现了被压迫阶级为争取做人的 权利而斗争的主题。 ③ 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 ④ 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形式
福楼拜(1821-1880)
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事实和精雕细刻, 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 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 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人》是其的最
高成
就。
小仲马 小说家,剧作家 代 表 作 : 《 茶 花 女 》 ( 1848 ) , 作品描写巴黎高级妓女玛格丽特的 爱情悲剧。
斯托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 詹姆斯,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
代表作:《苔瑟·密勒》 欧·亨利,世界三大短篇大师之一。代表作 《麦琪的礼物》等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 马克·吐温,被称为“文学中的林肯”。代表 作:《竞选州长》,《镀金时代》等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自然派、多余人、俄国小人物、新人 形象
1.
法国文学。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 的策源地。 特征: ①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矛盾 ② 揭露金钱的罪恶 ③ 描写个人反抗者形象
斯丹达尔
法 国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的 奠
基人 1830 年 发 表 法 国 第 一 部 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
巴尔扎克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一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术语解释
(1)自然派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的

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文学doc

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文学doc

第七章 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 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称谓,它晚于文学创作。

“现实主义”这一名词的出现和使用,并以它命名的文学运动,始于19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而此时,现实主义一代宗师巴尔扎克已经逝世了。

1850年左右,农民画家库尔贝以朴实的笔法真实地描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画面,如《奥尔良的葬礼》和《浴女图》等,这些画以真实大胆著称,引起了上层社会的责难。

前者把各种人物鄙俗丑陋的形象表现了出来,而遭到资产阶级“正派人”的反感;后者以大胆不雅的画面触怒了学院派以及拿破仑第三的皇后。

库尔贝的画被讥为“现实主义”,认为是为了追求真实而描写鄙裕,难看不雅令人生厌。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成书问世。

这派作家明确的提出用“现实主义”这一标志。

从此,才有文艺中的“现实主义”这一正式命名的文学流派并追认巴尔扎克属于他们的先驱。

此时,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已经由自发转为自觉,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恰在此时业已走过了第一个辉煌历程。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性质(略)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第一、客观真实性。

浪漫主义注重主观抒情性,它往往反映作家本人的主观理想和主观愿望,表现出丰富的幻想性。

与浪漫主义不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的描绘。

他们反对一味突出“自我”,陶醉于作者自己的感情世界。

他们主张作品要像镜子那样如实地反映现实,作家的道德理想、是非评价、抑扬褒贬往往通过对生活的具体的、真实的、客观的描写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寓主观与客观之中,寓倾向于真实之中。

第二、揭露批判性。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并非纯客观的描写现实,而是不断的对生活现象进行严肃的分析、深沉的反思、强烈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第三,典型化。

批判现实主义重大的艺术贡献在于对人的典型化描写。

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人物既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阶级的,又是具体的、个别的、特定的,总之,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社会人的典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现实主义概述“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初是个哲学概念,和我们后来所说的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可说是毫无关系。

照韦勒克的说法,“席勒和弗·施莱格尔大约是第一次把这个术语应用到文学上来”,以后,“这个术语在德国浪漫主义者中间被相当频繁地使用着”,但当时它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既未被用来指称某些作家,更未被用来指称某种文学流派。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的文学艺术运动,成为一个与特定思潮相联系的概念;但是,“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后来在四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著作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当一个术语的意义已经被大大地延伸,在某种意义上已被普遍化的时候,要固守它原来的意义就极为困难,“现实主义”一词的命运就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不得不承认有广义的现实主义和狭义的、即原来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想、态度的现实主义和作为一种文学运动的现实主义之分。

我们这里讨论的现实主义是指严主干19世纪30、40年代的,一个声势洁大、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

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文学运动有一个过程。

最初,“现实主义”所指的是法国19世纪中叶以库尔贝为代表的一个艺术运动。

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和一些与他待有同样观点的画家、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经常聚集在一个叫昂德莱的啤洒店里,他们中有尚佛勒里、波特莱尔、杜朗蒂、蒲鲁东等,他们的集会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出于志同道合,一起发泄对社会现状和官方学院艺术的不满。

库尔贝的画大多是他故乡奥尔南地方的人物与风景,他在画上的签名总是“无理想无宗教的库尔贝”。

他的作品一再受到学院派的攻击,被视为“粗俗”、“下流”,特别是1853年展出的(浴女)更招来一片责骂之声,因为他所画的不是在规范化的背景中的体态优美的模特儿,而是现场的普普通通的浴女。

人们攻击它是“现实主义”,在当时,“现实主义”显然被当成是“粗鄙”、“不成体统”的同义词。

1855年巴黎开了个规模宏大的体现官方美学趣味的画展,画展的举办者拒绝展出库尔贝最优秀的作品,于是,他在展览馆的旁边办了自己的画展以示对抗,并毫不示弱地在目录上特别加上一篇由尚佛勒里代笔的序言,题目就叫“现实主义”。

他说:“我不想摹仿或抄袭这个或那个大师的艺术;摹仿一种东西并且使它尽量达到似真,这不是我的愿望。

我也不想追求那种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

”“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

”这篇序言很快被人们看成是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宣言。

“现实主义”被用来指称一种艺术运动,这是第一次。

意大利著名美术史家利奥奈姆·文杜里说:“事实上,显然再没有—位画家能够像库尔贝那样,不仅在绘画观点方面,而且在文ÿ学观点方面发生过这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远及于法兰西国境以外。

库尔贝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合库尔贝在别的地方的阐述来看,他心目中的现实主义运动应当体现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当代性。

“一个时代只能够由它自己的艺术家来再现,我的意思是说只能由活在这个时代里的艺术家来再现。

“在这个意义上,我否认描绘过去的历史艺术的存在。

历史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当代的。

”艺术家应“把个人的能力用来表现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事物。

”艺术具有社会目的。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或才能只是一个手段,使他能把个人的能力用来表现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事物。

”“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例的。

”库尔贝本人的作品就具有丰富的社会和道德的内容。

忠于自然,按照自然的本来的样子来描绘自然,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求题材。

“美的东西在自然中……一旦被找到,它就属于艺术,或者可算是属于发现它的那个艺术家……艺术家无权对这种表现增添些东西。

他玩忽它,就有歪曲以至削弱它的危险。

作为自然所提供的美,是比艺术家的所有的传统优越的。

”基于对艺术和自然的关系的看法,库尔贝认为“绘画实质上是一种具体的艺术,而且只能表现既真实而又存在的东西。

它是一种完全具体的语言,它的语句由所有可视的对象构成,一个抽象的对象是看不见或不存在的,不属于绘画的范围之内。

”作家尚夫勒利(1821—1889,本名茹勒·弗勒里·于松)一面写小说一面参加论战。

他在1856年独自创办了现实主义运动的正式刊物《尚佛勒里新闻报》(只出版了两期),1857年他又出版了一部题为《现实主义》的论文集,收集了1853年以来他所撰写发表的文章。

1856年l1月14日现实主义者俱乐部宣告成立。

大约在同一时候,杜朗蒂主编的一份刊物《现实主义》也问世,新艺术运动的活跃分子们在这个刊物上对浪漫主义者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文章言词之激烈不下于当年浪漫主义者对伪古典主义者的攻击,甚至发出“一切诗都应当禁止,处以死刑”一类显然过激之词。

无论尚佛勒里还是杜朗蒂都算不上是出色的作家、理论家,但他们把绘画上的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扩大到文学上,对文学上的现实主义作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

经过进一步的发展,“现实主义”被用来指称以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至此,这一早巳存在、发展的文学运动才获得了一个名称。

现实主义的特征从文学的角度说,19世纪是小说的时代;而欧洲小说在这个世纪有长足的发展,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又要归功于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推动。

小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形式,现实主义的特点又集中体现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因此,“现实主义”逐渐被视为“小说”这一文类的写实性这一内在特征的表述。

在有的批评家眼中,“小说”和“现实主义”几乎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术语,他们认为,“如果想让‘现实主义’一词有意义,就应该把它定义为一个典型地体现于19世纪小说中的文学概念。

”由于小说在历史地、具体地、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的潜力远非其他文学形式可比,现实主义的社会使命和美学使命只有通过小说这种形式才能充分实现,而现实主义的巨大发展又必然把小说艺术推向一个高峰。

现实主义强调文学应当忠实于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理性主义,更准确一点可以这样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反映了这样一些观念:外部世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文学的源泉;客观世界的面貌虽然千姿百态,有时扑朔迷离,但归根到底它是有规律可寻的,人们可以借助于理性认识它;把握它,同样,人们也可以借助理性之光来洞观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文学艺术应当而且可以忠实地反映现实,它的生命力也ÿ在此。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阐述的观点在现实主义作家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某些现代批评家对现实主义这一基本观点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机械反映论”。

这种指责是不公正的。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一种认识论,“机械反映论”确实存在,其特点是承认人的感觉、概念和全部认识过程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却把认识看成是直观的、照像式的反映;然而,就人的实际认识过程而盲,“机械反映论”又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决不可能摆脱这样那样的主观性。

巴尔扎克说“作家的法则,作家所以成为作家”,“就是由于他对人类事务的某种抉择”,“对一些原则的绝对忠诚”,声称他是在君主政体和天主教这两种“永恒的光辉”的照耀下写作的。

可见,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是相对的,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因此否定现实主义作家的社会历史观点和审美心理的能动作用。

现实主义作家在观察、认识现实的时候不可能是直观的、照像式的,他们要受到包围着他们的“符号宇宙”(包括在这个“符号宇宙”作用下形成的他们的世界观、文学观)的制约,要通过各种中介。

不过,尽管客观性是相对的,我们仍然必须认真看待现实主义作家对尊重客观的现实生活的强调:当这些作家极其严肃地强调忠实于现实世界是文学的生命力时,这种对待文学创作的原则、态度也就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会促使他们尽可能地排除各种干扰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本来的面貌,这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现实主义的胜利”。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根本态度,现实主义作家对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怀有巨大的兴趣和自觉性。

不论他们的创作侧重于生活的那一个侧面,选取什么题材,他们的注意力都不限于个别的人物或事件,而是力图通过主人公们曲折坎坷的命运概括时代的面貌,描绘它的“风俗”、社会各个阶层和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

19世纪,在已成为主要文学形式的长篇小说中,从题材类型说,家庭小说和以年轻人的追求、命运为主题的小说最为突出。

但对现实主义作家而言,家庭决未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而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特殊的领域。

家庭小说描写在这个领域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莫泊桑的《一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家庭生活小说在19世纪的广为流行并非是作家们要逃进家庭生活的避风港中寻求心理上的暂时的平静;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在一向温情脉脉的家庭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戏剧”最能反映道德伦理、社会价值标准的巨变,从而成为作家描绘社会生活的一个绝好的视角。

在这些小说中,社会生活不但是家庭生活的大背景,而且是家庭内部各种矛盾冲突的根源。

现实主义小说中年轻的主人公们更不是远离社会的荒漠英雄,以他们的命运为主题的小说甚至比家庭生活小说更引人注目。

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许多作品(如《幻灭》)、萨克雷的《名利场》、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福楼拜的《情感教育》(它的副标题就叫“一个年轻人的故事”)等可称为这方面的杰作。

作者们在这些小说中或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人生道路的抉择,极其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的道德真象以及它如何扭曲、毁灭了年轻一代,或者突出年轻人和社会的对立以反映社会的黑暗和对人的压抑;追求出路和幸福的青年要么擦干他们最后一滴纯洁的眼泪,顺应社会的道德而飞黄腾达,要么不屈服于社会而被社会所窒息、扼杀。

可以说,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从最真实、最平常的日常家庭生活、一个人的命运,到巨大的社会历史变革、处在各种社会漩涡中的主人公们的感情世界和心理秘密,无一不得到清晰的反映。

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深刻理解、内容的丰富性等等,使得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从根本性质上成为了社会小说,在这方面,托尔斯泰等的不朽作品堪称典范。

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假定性的手段是写实手法。

文学艺术世界是一个虚构的“虚假”的世界,它绝对不是客观的现实,乃至心理现实本身;也不是,不可能是它们的复制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