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

历史背景:作者背景
□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 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 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 点和准则。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 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
第一章 论价值 第二章 论地租 第三章 论矿山地租 第四章 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五章 论工资
复习与提问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是什么? 什么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教学重点: 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影响 教学难点: 比较优势理论的论证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的知识结构
历史背景:理论背景,实践背景,作者背景 背景知识 理论假设:前提条件 核心知识 主要观点:概念及推导过程 理论评价:贡献及缺陷 拓展知识 理论应用:实证分析
主要观点★
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
1、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两种商品的绝 对劳动生产率之比。相对劳动生产率高,具 有比较优势,反之具有比较劣势。 2、相对生产成本,是指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生 产成本之比。相对生产成本高,具有比较劣 势,反之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
3、机会成本,可用两种方法表示。 一是产出表示法 ,即生产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 替代率。 二是投入表示法 ,即消费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 率。机会成本高,具有比较劣势,反之,具 有比较优势。
观点的论证:
数字表格说明 几何曲线证明
假设:
历史背景 理论假设 主要观点● 理论评价 理论应用
四、观点的论证:假设
分工前
英国生产布,美国生产小麦有绝对优势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2章比较优势法则2.1 引言本章要简要回答的问题是:⑴什么是贸易基础,以及什么是贸易收益?可以推测,一个国家如同一个人一样,只有当其能从贸易中获利时才会自愿从事贸易。
⑵什么是贸易模式?也就是说,对每个国家而言,哪些商品在国际贸易中被用来交易,各国都出口和进口哪些商品?2.2 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可以说是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
而在一些国家如英国、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及荷兰,国际贸易方面的著作要早于这个时间。
也就是17-18世纪,出现了后来被称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
简而言之,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
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尽所能鼓励出口,不主张并限制商品的进口。
然而,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国同时出超,而且一个时点上金银总量是固定的,一个国家的获利是基于其它国家的损失。
因此,重商主义者鼓吹的是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冲突的(案例2.1)。
值得注意的是,重商主义者用国家所拥有的稀有金属来衡量国家的财富(称为“重金主义(bullionism)”)。
相对而言,如今我们是以可用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本、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多少来衡量国家财富的。
这些有用的资源越多,生产和提供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越多,一国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
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鼓吹经济民族主义,因为他们认为一国只有在它国损失的前提下才能获利,即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零和博弈)(zero-sum game)。
(零和游戏:如玩扑克牌时,一人所赢得的数目恰好等于其他人所输掉的数目。
)重商主义者认为经济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制造业、农业和外国殖民地。
他们把商人看成是对经济体系顺利运行起关键作用的一个集团,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
第二章 国际贸易服务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

(三)服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第三节 服务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三、服务商品的价值构成 (一)服务产品的概念 1.一般概念 2.经济学概念 (二)服务商品的特征 1.服务产品是无形的 2.服务提供商和服务消费者的同时性 3.服务质量差别大 4.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 5.服务价格差别大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学说
二、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一)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和贸易基础的解释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 。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 影响。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 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兴起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管理贸易政策的内容是:国家对内指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 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的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对外经 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第四节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二、自由的服务贸易政策
可逆转。
5.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且要素密集度不
6.两国消费者需求偏好相似。
7.自由贸易而且各国贸易平衡。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二、传统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
(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
(二)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生产要素禀赋说的 补充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学说
(一)相关概念 1.生产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度 2生产要素密集度.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zero-sum game)”,一方 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 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9
五、大卫.休谟:价格-货币-流转机制 (the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
意大利(顺差) 出口>进口 货币净流入 货币供给增加 价格和工资上涨 进口增加和进口减少 出口=进口 西班牙(逆差) 出口<进口 货币净流出 货币供给减少 价格和工资下跌 进口减少和出口增加 出口=进口
6
三、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5世纪—16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
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7
四、对于重商主义的评价
1、意义:
•
•
指导欧洲各国制定外贸政策
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
8
四、对于重商主义的评价 2、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
“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 论证了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 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
25
2.4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opportunity costs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26
2.4.1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
• 根据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商品的价 值或价格只能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 。
30
小麦
小麦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棉布 美国 棉布 英国
120 100 80 60 40 20 120 100 80 60 40 20
2.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8
2.3 基于绝对优势的贸易:亚当·斯密
•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 – 1790) •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简称“国富论”
2.3A 绝对优势说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12
2
2.3A 绝对优势说
• 结论:
• 参加贸易的原因:两国同种商品价格之间存在差 别。 • 参加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两国应专业化生产 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 • 参加贸易的利益:与分工前相比,世界总产量增 加,两国的消费均有增加。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3
比较优势原理
• 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是绝对劣 势,相互有利的贸易基础仍然存在。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较小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劣取其轻)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 较大优势的商品。(优势较大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优取其重) • 通过交换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 更多的商品,对外贸易给双方带来利益。
Table 2-2 绝对优势(国际贸易后按照1:1比例交 换 6w=6c)
美国 产品 小麦(蒲式耳/劳动 小时) 布(码/劳动小时) 6 6
(相当于1.5小时,获利 0.5小时,或获利2c)
英国 6
(相当于6劳动小时,获 利5小时,或获利24 c)
4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1
国际经济学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 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评价与比较
比较成本学说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禁止粮食进口; 围绕《谷物法》 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 论争; 李嘉图1817年出版《 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 “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 劳动价值论” 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 “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 比较成本”
大卫 李嘉图 (1772—1823)
李嘉图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 面临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 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 还能否发生呢? 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 有利呢?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 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 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假如 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 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呢?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经济学之父
(1723—1790)
绝对成本的前提条件
采用2× × 模型 即两个国家A和 , 模型, 采用 ×2×1模型,即两个国家 和B,每个国家均能生产两种 产品X和 ,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产品 和Y,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假设条件 (1)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 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 以自由流动;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不变; 机会成本 (6) 不存在交易成本 运输成本 ,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 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交易成本 自由流动; (7) 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完全竞争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2006年版
CHAPTER 2
Chapter 2
Comparative Advantage Model
2006年版
Chapter 2
Limitation of the Smith’s Model
10*30=300 0*25=0
0*30=0 10*25=250
510 520 500
Chapter 2
Best Cooperation in Family
1. So, the best division of labor in one family is that women doing housework and men going out for work.
2. 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局部均衡法
1) PEA means only analyzing single market in one time 2) We usually use the Demand Curve and the Supply Curve
as the basic tools in the 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Labor
Goods Cloth
Wheat
Productivity
Cloth Wheat
Home 100 100 50 1 0.5
Foreign 100 18500 100 1.5 1
In this case, Foreign has the absolute advantage in both goods (it is very common for a developed country to have absolute advantages in most sectors). According to the Smith theory, there will be no trade.(Really?)
【学习课件】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ppt课件
14
贸易差额论的富国两大手段
• 限制输入
1、凡能由本国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无论从什 么国家输入一律加以限制;
2、在对某些国家的贸易中,如果贸易差额被认为不利于 本国,那就几乎是无论何种货物,只要是从那些国家 输入的,都一律加以限制。
• 奖励输出
1、出口退税
2、出口奖励金
3、同主权国家签订有利的通商条约
ppt课件
12
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平衡理论
• 贸易差额论:变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为管制货物的 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 金银流入的目的。
• (1)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塞拉的获取贵金属手段说和汇 率说 – 主张贸易平衡论,坚决反对政府限制货币出口政策。
ppt课件
13
托马斯·曼
1664年出版《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观点: 主张贸易顺差; 强调减少国内货币存量,将多余的货币用于国际贸易; 强调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给予商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的地位
What is the basis for trade(贸易基础)? What are the gains from trade(贸易所得)? What is the pattern of trade(贸易模式)?
ppt课件
3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 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通过本章的学 习,你可以了解:
ppt课件
6
2.2.2 the Mercantilists’ Views on Trade
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 财富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重商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 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 早期重商主义者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甚 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晚期的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和总体上的贸易顺差,他们认为,一 定时期的贸易逆差可以被允许,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是顺差即可。 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在于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你 得必然是我失,奖出限入是其必然结果,各个国家运用重商主义理 论管理国际贸易的结果将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
15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假定ax>ay,bx<by ,即A国在X产品 生产上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上 有比较优势,那么,A国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就比较平缓,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 线就比较陡峭,如图2-1所示。贸易前A、 B两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分别是其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即消费 等效用曲线)的切点EA 点与EB 点,国 内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数量也就是国内消 费的两种产品的数量。 A、B两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 和 pB ,在只考虑两种产品和一种生产要 素(劳动)并且其边际成本固定不变的 情况下,一国(如A国)X产品对于Y产 品的相对价格pA等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 线斜率的绝对值ay /ax,也就是AA / 斜率的绝对值。当pA= (ay /ax) ≠ (bx / by ) = pB 时,两国就存在着进 行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的基础。
A国 小麦(10蒲式耳) 布匹(1码) 1(劳动小时) 2 (劳动小时) B国 6(劳动小时) 4(劳动小时) 合计 20 蒲式耳 2码
11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从表2-2可以看出,无论在小麦还是在布匹的生产上,B国都处于绝对 劣势。然而,B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只有A国的1/6,而生产布匹 的劳动生产率是A国的1/2,因此B国在布匹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另 一方面,A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但是,生产小麦 的绝对优势要大于生产布匹的绝对优势,因此A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 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果A国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部分 小麦来换取B国的布匹,B国专门生产布匹并出口一部分布匹来换取A 国的小麦,则两国都可以获益。请看下表:
4
2.2. 比较优势引论
第一个论证国际贸易是“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的是亚当斯 密。他提出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 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的重要结论。 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 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 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 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 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 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 国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 富的增加。 亚当斯密认为,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扩大生 产的根本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又取决于社会分工是否能够 得以不断深化。亚当斯密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 国际贸 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增加财富。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 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增加财富 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从国内分工到国际分工,意味 着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 富增加。
假定A国用10蒲式耳小麦来交换B国的1码布匹,那么交换后两国两种 产品的消费情况如表2-4:
表2-4 比较优势分析(交换后两国的消费情况) A国 B国 小麦(蒲式耳) 布匹(码) 20 1 10 1.5
交换后,A国在布匹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10蒲式耳的 小麦,而B国在小麦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0.5码的布匹, 两国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好处。
14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2.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图形解释
假定有A、B两个国家和X、Y两种产品,A、B国内生产X产品的边际成本分别为 ax和ay(固定成本为0),此时,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由下列的三个线性 表达式共同决定(其中,前两个表达式分别为X、Y产品的生产函数方程式, 而第三个表达式则为充分就业的约束条件恒等式)。 Qx = axLx ,(0 ≤Lx≤A) Lx ,(0 ≤Lx≤A) (2-1) Qy = ayLy ,(0 ≤Ly≤A) Ly ,(0 ≤Ly≤A) (2-2) A = Lx + Ly (2-3) 其中,ax 、Lx和Qx (ay、Ly和Qy)分别代表A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 率(以边际成本来表示,劳动生产率与边际成本成反比)、劳动投入量和产 量,A代表A国的劳动总供给量。由这三个表达式导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方程为: ,(0 ≤Qx≤axA ,0 ≤Qy≤ayA) (2-4) 因此,在只有两种产品并且其边际成本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 能性边界线是一条直线段。同样可以导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为, ,(0 ≤Qx≤bxB ,0 ≤Qy≤byB) (2-5) 其中,bx 和Qx (by和Qy)分别代表B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 B代表B国的劳动总供给量。
第2章 章
比较优势理论
赵春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第2章 章
比较优势理论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2.2. 比较优势引论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2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早 在 17 、 18 世 纪 , 欧 洲 国 家 就 推 崇 一 种 被 称 为 重 商 主 义 (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减少 进口从而扩大贸易顺差的方法实现国家的富强,因为贸易顺差可以 使外国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流入国内。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为达 到这一目的,他们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地扩大出口,减少甚至限 制进口。 然而,一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贸易逆差,一国的金银流 入就是其它国家的金银流出,在任一时点上金银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顺差国的贸易利得就是逆差国的损失(他们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 戏),因此,重商主义者所鼓吹的经济民族主义,必然导致贸易伙 伴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根本冲突。
表2-3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后、交换前的生产情况) A国 小麦(10蒲式耳) 布匹(1码) 3(劳动小时) 0 B国 0 10(劳动小时) 合计 30 蒲式耳 2.5码
可见,在劳动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小麦产出增加10蒲式耳,布匹 产量增加0.5码,国际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世界总产出增加了。
12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Qy U0
B
E0
A
U1 E1
O
B’
A’
Qx
图2-1 李嘉图模型——A、B两 国在贸易前的生产-消费均衡
16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现在A、B两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完全分工,A国专业生产X产 品,B国专业生产Y产品,然后按国际价格pw(pA < pw < pB)进行 交换,如图2-2所示。
Qy U1’ A p Db Cb Qy Ub’
5
2.2. 比较优势引论
亚当斯密用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概念来解 绝对优势( advantage) 绝对优势 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 —— 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产品生产上有绝对劣势,那 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 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这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两种产 品的产出都会增加,增加的产出可用来测度两国分工及 贸易所带来的利益,适当地分配这种利益就可以使两国 都受益。
10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2.3.2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 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或 称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产品(或称 比较劣势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表2-2、表2-3、表2-4来解释比较优势理论。 表2-2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前的生产情况)
9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即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产品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 是绝对劳动成本。一个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即使劳动成本都高 于其他国家,但是,只要在劳动投入上有所不同,仍可以开展贸易 并从中获益。 2.3.1 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 ①有劳动1种生产要素、2种商品以及2个规模既定的国家; ②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 ③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 ④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 ⑤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等任何贸易费用; ⑥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表2-1 绝对优势 A国 小麦(蒲式耳/劳动小时) 布匹(码/劳动小时) 6 4 B国 1 5
7
2.2. 比较优势引论
假定A、B两国各有2劳动小时,可分别生产6蒲式耳小麦、 4码布和1蒲式耳小麦、5码布,世界总产出为7蒲式耳小麦 和9码布。 现在A、B两国开展专业分工,A国可生产12蒲式耳小麦,B 国可生产10码布。 如果A国用6蒲式耳小麦去交换B国的5码布,A国就可以得 到5码布, B国则可获得6蒲式耳小麦,两国拥有的产品数 量都比以前增加了。 这说明,在资源消耗不变的情况下,世界总产出增加了, 两国也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得到更多可供消费的产品。 由此可见,通过分工与贸易就可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