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第⼆章⽐较优势原理1、重商主义:认为使国家富强的⽅法应该是尽量使出⼝⼤于进⼝。

2、绝对优势:如果⼀国相对于另⼀国在某种商品的⽣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种商品上有绝对劣势,那么两个国就可以就可以通过专门⽣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其中⼀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3、⽐较优势原理:如果⼀国⽣产⼀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本国具有⽐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4、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只取决于投⼊商品⽣产中的劳动量5、⽣产可能性曲线:指⼀国采⽤其所能获得的最佳技术,充分利⽤其所有资源⽣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4、(1) 机会成本理论: ⼀种商品的成本就是为了有⾜够的资源多⽣产1 个单位该商品( X)所必须放弃的另⼀种商品总量( Y) 。

(2)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对⽐较优势原理的理解:⼀国⽣产两种商品,机会成本较低的那种商品具有⽐较优势;⽽另⼀种商品具有⽐较劣势).→⼜称“⽐较成本原理”(左边是美国,右边是英国)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1、机会成本递增:⼀国多⽣产⼀种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种商品以释放刚好⾜够的资源。

机会成本递增使得⽣产可能曲线成为⼀条凹向远点的曲线,⽽不是⼀条直线。

成本递增条件下国家1和国际2成产可能性曲线2、边际转换率:指⼀国每多⽣产⼀单位X必须放弃⽣产Y的数量3、机会成本递增的是由于⽣产所需的要素或资源:(1)不是同质的(2)在所以商品的⽣产中,⽣产要素的⽐例或密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4、社会⽆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5、边际替代率:⼀国为保持在原来的⽆差异曲线上,多消费⼀单位X⽽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6、孤⽴均衡:在不发⽣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当⼀国达到其⽣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的社会⽆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这发⽣在社会⽆差异曲线和⽣产可能性曲线的相切点。

2国际贸易学第二讲“比较优势理论”

2国际贸易学第二讲“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的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上的。他由个人分工推及社会分工进而到国际分工,论述了分工及引起分工的原因,促进分工的条件和前提。他认为,财富的增长要靠劳动的效率(或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数量。由于分工一会使工人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二可免除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所浪费的时间,三便于改良工具和发明机器,因此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他写道:“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准则:从不在家里生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裁缝不会试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不大会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来向他们购买。”优势的确定是通过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的来源是自然禀赋(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和民众特殊的技巧和生产工艺(后天获得)。据此提出了他的“绝对优势”理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各国应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然后进行贸易,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各国的物质福利。这一理论思想要求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垄断、特权和限制,放弃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才能充分享受自然分工导致的绝对优势所带来的利益。
2.2.1 理论内容
比较优势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的。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利益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好处。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1.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4.贸易所得:作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5.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6.非贸易品: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7.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8.局部均衡分析:也称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9.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这种结论被称为贫民劳动论。

10.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11.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被需求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D。

12.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S。

13.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2.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2.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8
2.3 基于绝对优势的贸易:亚当·斯密
•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 – 1790) •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简称“国富论”
2.3A 绝对优势说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12
2
2.3A 绝对优势说
• 结论:
• 参加贸易的原因:两国同种商品价格之间存在差 别。 • 参加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两国应专业化生产 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 • 参加贸易的利益:与分工前相比,世界总产量增 加,两国的消费均有增加。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3
比较优势原理
• 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是绝对劣 势,相互有利的贸易基础仍然存在。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较小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劣取其轻)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 较大优势的商品。(优势较大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优取其重) • 通过交换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 更多的商品,对外贸易给双方带来利益。
Table 2-2 绝对优势(国际贸易后按照1:1比例交 换 6w=6c)
美国 产品 小麦(蒲式耳/劳动 小时) 布(码/劳动小时) 6 6
(相当于1.5小时,获利 0.5小时,或获利2c)
英国 6
(相当于6劳动小时,获 利5小时,或获利24 c)
4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1

国际经济学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国际经济学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Part I: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 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评价与比较
比较成本学说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禁止粮食进口; 围绕《谷物法》 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 论争; 李嘉图1817年出版《 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 “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 劳动价值论” 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 “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 比较成本”
大卫 李嘉图 (1772—1823)
李嘉图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 面临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 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 还能否发生呢? 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 有利呢?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 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 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假如 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 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呢?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经济学之父
(1723—1790)
绝对成本的前提条件
采用2× × 模型 即两个国家A和 , 模型, 采用 ×2×1模型,即两个国家 和B,每个国家均能生产两种 产品X和 ,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产品 和Y,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假设条件 (1)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 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 以自由流动;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不变; 机会成本 (6) 不存在交易成本 运输成本 ,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 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交易成本 自由流动; (7) 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完全竞争

国际经济学课件 第二章 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课件 第二章 比较优势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 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 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通过本部分 内容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保罗.萨缪尔森
保罗.克鲁格曼
1.两种或两种以上要 素投入 2.边际成本递增 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 全竞争 4.固定规模报酬 1.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2.不完全竞争的商品 市场 3.竞争的要素市场
资源禀赋 不同
生产规模 不同 生产技术的 不同阶段
雷蒙.弗农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学说综述:思想与理论的同步变迁
关键假设
1.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 2.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 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4.固定规模报酬(无规模经 济) 5.不考虑需求
决定贸易模 式的因素
绝对劳动生产率 差差异(技术) 相对劳动生产率 差差异(技术)
新古 H-O模型 典贸 易理 要素均 论 等原理 当代 贸易 理论 模型
规模经 济贸易 模型 产品周 期贸易 模型
2.1
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2.2
2.3 2.4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原理(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本章节的几个理论都关注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the basic questions that we seek to answer in this chapter are:
What is the basis for trade(贸易基础)? What are the gains from trade(贸易所得)? What is the pattern of trade(贸易模式)?

国际经济学第2章: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第2章:比较优势

• 考虑货币的比较优势:如果英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效率均 低于美国,当且仅当英国的工资比美国工资低得多,以至于
布匹的价格在英国相对低,而小麦的价格在美国相对低。
以美元计价的小麦与布匹在英、美两国的价格
产品
美国
英国
1蒲式耳小麦
1.00美元
2.00美元
1码布匹
1.50美元
1.00美元
• (美国工资率为6美元/小时,英国工资率为1英镑/小时, 汇率为1英镑=2美元)
• 根据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再生产1单 位此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量。
• 其结论是,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有较低的机 会成本时,该国在该商品生产上就有比较优势 (在另一种商品上有比较劣势)。
• 例如,在上个例子中,美国多生产1单位的小麦, 必须放弃2/3单位布匹,那么小麦的机会成本就 是2/3单位布,而英国多生产1单位的小麦,必须 放弃2单位的布,即英国小麦的机会成本为2单位 布,因此,小麦的机会成本在美国要比在英国低, 美国在小麦生产上相对于英国有比较优势,英国 在布匹上有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贸易所得:可通过这个例子证明比较优 势原理,即证明了英国与美国通过专业 生产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均可获利。当且 仅当美国6单位小麦至少可以交换到英国 布匹4码以上,12码以下(4C<6W<12C, 不包括4码与12码),交易发生。从而说 明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 劣势,互惠贸易仍会发生。
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 重商主义产生于英国和法国
二、基本观点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 都是为了攫取金银,一个国家富裕的程度和实力的 大小的唯一标志是金银等贵金属的多少。两种方式

第二章(2)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2)国际经济学

贸易利益的来源——交换所得和分工所得 (1)交换所得是由于贸易的发生,出口和进口商 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导致福利水平增加的部分。 (2)分工所得是由于资源从比较劣势的部门转移 到比较优势的部门,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而使福 利水平增加的部分。
Y
E T

A
Ⅲ Ⅰ
B
PW
O
PW
X
图2-9 交易所得与分工所得
所谓机会成本指的是多生产1单位某产品就 必须牺牲另一产品的产量。那么,各国具体应当 专业化生产何种商品,并不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 劳动量或实际支出成本来决定,而应该考察物品 的机会成本。与他国相比,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如果低的话,那么该产品就具有比较优势,反之 则处于比较劣势。
二、机会成本一定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贸易条件、相互需求及贸易福利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指的是一国 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 交换比率。在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中, 一国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和进口产品价格的比率 就是该国的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的变化取决于双方对进口商品的 需求弹性。如果一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 但对方对自己的需求并没有增加,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条件会对自己不利而 对对方有利,尤其当对方对自己的商品缺乏弹 性时,将会使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更为剧 烈,贸易条件就会更有利于进口需求弹性弱的 一方。
当机会成本一定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 条直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也称为“边际转换 率”(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表示每多生产1单位的X(横轴商品) 而减少的Y (纵轴商品)数量,就是 X 的机会 成本。
表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22
互利贸易发生的区域
Y 本 国 不 贸 易 区 域 P
P*
外国不参与贸易区域 O X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23
2.4(17721823) • Ricardo,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and Taxation, 1817. • 《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
美国 英国
蒲式耳小麦 码布
10 2
2 2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30
2.4B 贸易利得
• 英国与美国相比,小麦和布匹都处于绝对劣势 • 英国生产布匹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2,小麦生产劳动 率是美国的1/6,因此英国在生产布匹上具有相对优势。 • 美国在小麦和布匹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小麦的优势6: 1比布匹的优势4:2要大,因此美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相 对优势。 • 贸易发生范围:4C<6W<12C • 按照1:1交换比例进行国际贸易,美国用6w换取英国 6c,获利2c,英国获利6c,两国贸易利得共计8c。 • 国及贸易交换比例越接近一国内部交换比例,该国的贸易 利得就越小。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15
2.3A 绝对优势说
• 结论:
• 参加贸易的原因:两国同种商品价格之间存在差 别。 • 参加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两国应专业化生产 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 • 参加贸易的利益:与分工前相比,世界总产量增 加,两国的消费均有增加。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Table 2-2 绝对优势(国际贸易后按照1:1比例交 换 6w=6c)
美国 产品 小麦(蒲式耳/劳动 小时) 布(码/劳动小时) 6 6
(相当于1.5小时,获利 0.5小时,或获利2c)
英国 6
(相当于6劳动小时,获 利5小时,或获利24 c)
4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21
2.3B 绝对优势的分析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19
2.3B 绝对优势的分析
Table 2-2 绝对优势(国际分工后)
美国 产品 小麦(蒲式耳/劳动 小时) 布(码/劳动小时) 12/2劳动小 时 0 0 10/2劳动小 时 英国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20
2.3B 绝对优势的分析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10
重商主义批判
–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的住 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成立; – 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是零和博弈,即贸易 一方的顺差必然要以另一方的逆差为代价这一 观点是错误的; – 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 的。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 新新贸易理论(企业贸易)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3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Chapter 2 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4
古典贸易理论
• 古典贸易理论是在批判重商主义贸易思想 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 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 段: • 其一,亚当斯密的首创阶段; • 其二,大卫李嘉图的继承与发展阶段。 • 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以比较利益为支 柱的古典贸易便最终确立起来。
16
2.3B 绝对优势的分析
Table 2-2 绝对优势(国际分工前)
美国 产品 小麦(蒲式耳/劳动 小时) 布(码/劳动小时) 6 4 1 5 英国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17
2.3B 绝对优势的分析
Table 2-2 绝对优势(国际分工前)
美国 产品 生产1蒲式耳小麦 所需劳动小时) 生产1码布所需劳 动时间 1/6 1/4 1 1/5 英国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18
2.3B 绝对优势的分析
• 交换比例 • 美国小麦与布的交换比例是6w:4c, 只有大于这个交换比例美国才愿意出口小 麦。 • 英国小麦与布的交换比例是1w:5c, 只有大于这个交换比例英国才愿意出口部 布。6w=30c • 贸易发生的区域4c〈6w〈30c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14
2.3A 绝对优势说
• (1) 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是同种产品在 各国之间存在价格差; • (2) 开放条件下,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国 际贸易的方向是一国出口其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 品,进口其劳动生产力较低的产品; • (3) 国际交换以开放条件下的均衡价格为基 础,其确定的原则是国际比价要处于封闭条件下 两国国内价格之间; • (4) 贸易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商品比 封闭条件下更便宜,二是出口商品比在封闭条件 下的价格贵。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12
2.3A 绝对优势说
• 古典贸易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 出的,其理论一般被后人称为“绝对成本说 ”。 • 定义:绝对成本说,是指在两个国家能生产两种 产品的条件下,一国生产其中一种产品的效率较 高、成本较便宜,从而形成各个国家之间的贸 易,导致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的过程。 • 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每个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 口成本绝对低的产品与别国交换,彼此均有利。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13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2.3A 绝对优势说
假设条件 • (1)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 (2) 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 (3)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 一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 •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 时,机会成本不变; • (6) 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而且产品 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 (7) 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2
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产业间贸易)
亚当·斯密 绝对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比较优势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产业间贸易)
H-O定理(要素禀赋定理) H-O-S 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S-S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雷布津斯基定理)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8
重商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
– 贸易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提供国际收支顺差的 机会。出口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因为它可以 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并导致贵金属的流入。 – 相反,进口却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减少了对本 国产品的需求。这不仅会导致国内就业的下 降,而且还会使贵金属流失。 – 产生上面想法的原因:把财富与金银等贵金属 直接等同起来。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9
重商主义贸易理论政策建议
• 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 的贸易政策。国家应对出口与生产加以保护和奖励,而对 进口则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加以限制,特别是那些具有战 略意义的产业部门。 • 重商主义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鼓吹经济民族主义, 主张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即 你亏我盈。因此,国际贸易不可能是自愿自由的贸易,而 需要用枪炮和军舰去打开它国的国门,占据更多的殖民 地,通过宗主国与殖民地的不对等贸易来增加宗主国的财 富。 • 尽管重商主义的贸易观是明显错误的,但是,除了1815年 至1914年间的英国以外,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曾彻底摆脱过 重商主义的影响。
英国 1 1/2
1/6 1/4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28
2.4B 贸易利得
Table 2-3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后)
美国 (2:1/6)=12 0 英国 0 (2:1/2)=4
蒲式耳小麦 码布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29
2.4B 贸易利得
Table 2-3 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后)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ecturer : Fan Ying SITE/UIBE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 1
国际贸易理论
• 贸易基础: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 • 贸易利得:生产者利益、消费者利益、整个 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利益变动 • 贸易模式:一个国家出口和进口产品的种类 和数量是如何决定的?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26
2.4B 贸易利得
Table 2-3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前)
美国
小麦 (蒲式耳/劳动小时)
英国 1 2
6 4
布(码/劳动小时)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27
2.4B 贸易利得
Table 2-3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前)
美国
1蒲式耳小麦 所需劳动小时 1码布所需劳动小时
樊瑛 © 国际经济学课件 2009-2010
25
比较优势原理
• 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是绝对劣 势,相互有利的贸易基础仍然存在。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较小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劣取其轻)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 较大优势的商品。(优势较大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优取其重) • 通过交换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 更多的商品,对外贸易给双方带来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