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国际经济学作业答案第一章

Chapter 1 Introduction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Historians of economic thought often describe ___________ written by _______ and published in __________ as the first real exposition of an economic model. “Of the Balance of Trade,” David Hume, 1776 “Wealth of Nations,” David Hume, 1758 “Wealth of Nations,” Adam Smith, 1758 “Wealth of Nations,” Adam Smith, 1776 “Of the Balance of Trade,” David Hume, 1758 Answer: E From 1959 to 2000, the U.S. economy roughly tripled in size. U.S. imports roughly tripled in size. the share of US Trade in the economy roughly tripled in size. U.S. Imports roughly tripled as compared to U.S. exports. U.S. exports roughly tripled in size. Answer: C The United States is less dependent on trade than most other countries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is a relatively large country. the United States is a “Superpower.”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United States makes it less dependent on anything. the United States invests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many countries inves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swer: A Ancient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rom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are: not relevant to current policy analysis. are only of moderate relevance in today’s 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re highly relevant in today’s modern internationa l economy. are the only theories that actually relevant to 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by modern mathematically oriented theorists. Answer: C

国际经济学试题_精选稿(教师用-含部分答案)_

国际经济学精选习题集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划分的基本经济单位是(D) A.企业 B.个人 C.政府 D.国家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B) A.国际商品流动 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C.国际收支平衡 D.国际人员流动 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的是(B)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二、判断分析题 1.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分支科学。 √。大部分国际经济学应用了宏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无差异曲线、需求曲线、企业产量按照MR=MC确定等,但是国际经济学理论本身也获得了许多理论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学研究又推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2.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3.绝对成本学说是比较成本学说的(C)。 A.同一形式 B.发展形式 C.特殊形式 D.理论形式 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C)。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5.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B)。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计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6.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B)。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7.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8.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B )。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B.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贸易将仅使小国收益 D.贸易将仅使大国收益 9.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一种主张(A)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作类似推导可得。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答: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一种商品均衡时,由其相对价格,机会成本,需求可知另一种商品得相对价格,机会成本和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略,参见书上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最能体现国际经济学问题,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实体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中国与欧、美、日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为:减少中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加剧,经济联系加强,因而也会导致中国与上述国家在政治上的对话与合作。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评价该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比如一国政府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震效应以及对外贸易对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所得,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和新保护主义的原因和效果。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因为他们把国家看作基本单位,并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 4、什么是外汇交易市场及国际收支平衡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什么是宏观开放经济学及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交换的框架,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了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情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调节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出现的不均衡(赤字或盈余);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节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外汇交易及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这些内容被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或国际金融。 5、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A (1) 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中国整体经济,降低出口、增加失业、经济减速等 (2) 美国大选:影响中美未来经济政治关系 (3) 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的能源价格及相关产业 (4)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反垄断法》的第一次实施,加强经济法治 (5)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产生外部性效应B 以上5条新闻对个人影响为:影响个人消费水平和就业前景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孤立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越富有越强大。现在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即生产商品的能力越高则一国越富强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式为两国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器有绝对劣势的商品。通过生产绝对优势商品并交换,资源可以被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的增长,通过交换就会消费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从而产生了贸易所得;斯密倡导自由贸易,主张自由放任也就是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

国际经济学

精品文档 国际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3、贸易条件: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 4、相互需求法则:在一国国内,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决定,国家间商品交换的具体比例是由两国间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5、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 6、中心-外围论: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 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 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7、绝对配额: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规定一个最高的进口数量或金额。 8、关税配额:是一种进口国限制进口货物数量的措施。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数量制定一数量限制,对于凡在某一限额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 较低的税率或免税,但关税配额对 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的货物则适用 较高或一般的税率。 9、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 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 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 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 税率和外贸政策。 10、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 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 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 收支的交易。包括两种具体形式: 直接的货币收支和以货币表示的资 产的转移。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 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广义国际收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的定义,是指为系统记载的、在 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 或经济体的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居 民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不仅包括 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还包括 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 无偿援助、易货贸易、捐赠等。 11、即期汇率:指某货币目前在现 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价格。 12、远期汇率:交易双方达成外汇 买卖协议,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进 行外汇实际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13、一价定律:当贸易开放且交易 费用为零时,同样的货物无论在何 地销售,用同一货币来表示的货物 价格都相同。 14、三元悖论:由美国经济学家保 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 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 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 弃另外一个目标。 二、简答题: 1.简述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分为:狭义的要 素禀赋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 论。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 均等化理论。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1)商品价 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直接原因(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 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4)要 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 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赫克歇尔和 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使生产要素的 国际价格趋向于相等,即要素价格 均等化理论。 2.简述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 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 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 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3.简述雷布津斯基定理。 若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某种生产 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 的产品产量增加;使密集使用其他 要素的产品产量减少。 4.简述出口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1.单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2.国际 市场上的大国,出口商品为初级产 品。3.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4. 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5.简述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 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 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 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 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 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 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 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 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 解释1.劳动力不同质2.要素密集度 逆转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自然资 源稀缺 6.什么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企业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18章 第十八章浮动汇率制下的内外平衡 1.浮动汇率下的政策环境和目标与固定汇率下有什么区别? 答案提示:不同于固定汇率下的情况,浮动汇率可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这样汇率调节就完成了固定汇率下政府必须考虑的内外均衡两个任务中的一个。现在,只剩对内平衡一个目标需要考虑。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将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2.比较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并对之加以解释。 答案提示: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即一国货币当局在浮动汇率下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3.试解释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用”。 答案提示:参考本章第二节。 4.假设A国和B国经济联系紧密,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A国遭遇严重失业问题,遂采取放松银根政策,B国是否会受到影响? 答案提示:B国会受到影响。A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物价上升和货币贬值,随着A国出口的增加,B国国内市场将相对减小,不利于B国的就业和生产的增加。 5.试分析在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答案提示:通过画图进行分析,此时BP曲线为垂直的。 6*. 试讨论资本不完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与资本完全流动下的作用效果 有何差异? 答案提示:在这种情况下,汇率的变化会引起BP曲线的移动。 7.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试分析在下列两种情形下,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对国内经济的稳定作用。 (1)国内货币供给突然自发增加;

国际经济学的总结

国际经济学的总结 学科专业:金融学 学生姓名:项云 学生学号: 1210224004 提交时间: 2013年12月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学期以来我个人对李学林老师教导下的对于国际经济学认知,其中包含了对国际经济学概念的理解和进出口贸易的认知。以及一些个人小小的感悟和学习体会。 关键字:国际经济学认知基本理论学习体会 一.国际经济学的介绍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二.知识整理

1.古典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二)比较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三)相互需求论-穆勒和马歇尔(四)机会成本论-哈勃勒(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分析)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比较劣势。 3.相互需求理论 穆勒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互需求理论,用以说明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和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边际转换率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两种产品相互替代的机会成本就等于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边际转换率(MRT)公式:MRT =ΔY/ΔX = PX/PY 4.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汇总题库(克鲁格曼版)经2

第二章 1.引力模型P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任何影响两国之间的贸易的因素不变),两国间的贸易规模和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 2.行业内贸易P141:指某一行业内差异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它反映出规模经济。 3.行业间贸易P141:指的是一个行业的产品与另一个行业产品的交换,它反映出比较优势。 4.配额租金P184:许可证持有者能够从外国购买进口品并在国内以高价出售,他们获取的利润就是配额租金。 第三章结合第四章看(着重看理论推理) 论述:课本知识+自己观点 李嘉图模型 比较优势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的假设是: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李嘉图模型认为国际间的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生产效率的不同导致了比较优势的不同 结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有国内优势的产品,有这样的一个原理去支撑国际贸易产生,也就是说李嘉图模型也是在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要素禀赋模型 与李嘉图模型的区别和原因是:区分两者共同的基础:(1)、李嘉图(第三章) (2)、要素禀赋,原则:国际顺序:?首先,说说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参与国际贸易,认为各国间的资源差异(各国要素差异度,差异水平)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唯一原因

(李嘉图模型)生产效率不同比较优势不同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的差异(不一样)要素价格(不一样) 相对价格(不一样) 认为现在中国也还在参与国际贸易,那么她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哪一个理论更贴近 第三章 1.单一要素P27:衡量生产效益: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投入要素A本国生产每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为5单位,B外国需要3单位,同种产品相对而言外国更有效率,具有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不可单独写这个) 2.比较优势P30(通过这种形式分析本国该进口或出口什么)假设: a LC/a LW

(完整版)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这是我在网上找的,大多数题目都有,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有一点不确定的是G—L指数,大家再上网查看看,是乘100还是乘1?希望可以给你们帮助,预祝大家顺利通过!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思路: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国为0.125,所以B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1.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 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思路: (1)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加拿大为60/3=20

国际经济学复习课后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 1.为什么说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答: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考虑的是所有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单一价格因素。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是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不一定一致,x商品的价格是Px/Py,而y商品的价格是Py/Px.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第二章答案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表2-2(a)和表2-2(b)部分的内容)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吗? 答案提示:不一定,比较优势的确定原则是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最劣。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 一、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差而这种价格差是由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在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绝对优势论强调引发国际贸易的是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获利。 比较优势理论仍然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但是在这里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根据比较优势所决定的国际贸易仍然会对各贸易参与国带来福利的改进。一国即使在某种商品上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在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也可以生产并出口该产品从而使贸易发生并且在贸易中获益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二、出口补贴对出口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 出口补贴对xx的影响如以下几点: (1)国内产量提高,产业得到保护和发展 (2)出口竞争力提高,出口量增长 (3)国内产品价格上涨,国内消费者福利受损 出口补贴对xx的影响如以下几点: (1)国内产量提高,产业得到保护和发展 (2)出口竞争力提高,出口量增长 (3)国内产品价格上涨,国内消费者福利受损 (4)国际市场价格降低,国外消费者受益,国外生产者受损 三、试比较各种区域一体化差异(五种形式的特征)? 1、自由贸易区:

成员间取消商品贸易的障碍;没有统一对外关税。 2关税同盟: 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贸易壁垒;设立共同对外关税。 3、共同市场: 成员国实现商品、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4、经济同盟: 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5、完全经济一体化: 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统一了货币,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四、简述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两者的主要区别?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由于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相对差异,各国只生产比较优势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都获利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两国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是两国进行贸易的基础。一国生产并出口自己相对丰富要素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贸易使双方获利。 区别: 1、假定条件不同: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 2、比较优势原理 3、完全专业化 4、绝对优势 5、劳动价值论 6、贸易模式 二、单项选择题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______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2、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______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以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 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 多 D、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3、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______。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 )4、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______。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 )5、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______。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上 B、 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 贸易将仅使小国受益 D、 贸易将仅使大国受益 三、多项选择题 ()1、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当一国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时,不会出现______ 。 A、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上升 B、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D、黄金储备将增加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支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B、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一致 C、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部分支持,但证明其劳动价值论 具有严重局限 D、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发现贸易模式并非像李嘉图预测的那样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密切 相关 四、判断题 1、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应努力实现出口等于进口的平衡贸易 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贸易导致完全专业化。 3、贸易收益表明各国只能通过消费比贸易前更少的出口商品换来消费更多的进口商品。 五、计算题 1、假设本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6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8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2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4单位劳动。两国各有8单位的可用劳动。

冯德连主编《国际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 ?答: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且为直线。在自给自足经济下,各国将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其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Ex和E B上达到均衡。需求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在自给自足经济下的生产与消费的不同选择,但这些不同并不会引起两国之间相对价格的差异,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是相同的。因此,不存在着贸易的基础。 2?答:因为,相对价格使得国际贸易成了物物交换的世界,消除了货币幻觉。 3?答: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小国福利改善程度更明显些。 4?答: (1)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均衡要求国内需求数量与国内供给数量相等。设两个 方程相等,我们可以求出没有贸易情况下的均衡价格。无贸易情况下的均衡价格为100,均衡数量为300。 (2)当价格为120时,A国的需求数量为290,它的供给数量为400。在自由贸易条件下,A国将出口110个单位的产品。 (3)A国的消费者剩余将减少。在无贸易情况下,由需求曲线与数值为100的价格 线围成的是一个更大的三角形。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由需求曲线与数值为120的价格线围 成的是一个更小的三角形。A国的生产者剩余将增加。在无贸易情况下,由供给曲线与数值为100的价格线围成的是一个更小的小三角形。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由供给曲线与数值为120的价格线围成的是一个更大的三角形。整个国家从贸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量与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

之差。这一收益的大小等于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它的底边是产品贸易数量(110),它的高是价格的变化量(120-100=20)。因此,总收益为1100。 5?答:他们的损失为,继续在国内销售480亿立方米木材价值的损失,加上少销售的40亿立方米木材价值总量的损失。两者相加,共损失25亿美元。 6?答: (1)在自由贸易及每桶18美元价格下,国内生产数量Q S为18=0.6+6Q,或Q S=29亿桶。国内消费数量18=42-4Q D,或Q D=60亿桶。见下图。 (2)在无进口时,国内供给数量必须在国内均衡价格P处等于国内需求数量(两者都等于Q E): 42-4Q E=0.6+6Q E,或Q=41.4亿桶(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利用其中一个等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国内价格为每桶25.44美元。 (3)国内石油生产者将获益。他们得到了以图中面积a代表的生产者剩余。国内石油消费者将受到损失,即由图中面积a+b+c代表的消费者剩余。 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如果5个条件同时成立,那么,两国在封 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因此,在这些条件下国际贸易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教案导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 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 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 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 模型 (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2、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 (3)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 (4)开放经济动态变化的跨时分析方法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讲课讲稿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 案解析

国际经济学试卷(A) 一、选择题(2x15=30,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如果dx、sx、dm和sm分别代表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产品的供给弹性,则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A.|dx+dm|>1 B.|dx+sx|>1 C.|dm+sm|>1 D.|sx+sm|>1 2. “贫困化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为:() A.国家的增长偏向于出口产业。 B.外国对该国的出口需求具有价格弹性。 C.国家的消费偏好高度偏向于出口商品。 D.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大。 3、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入分配的短期影响来看,自由贸易会导致() A.生产进口竞争品部门使用的专门生产要素收入水平提高 B.生产进口竞争品部门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水平下降 C.生产出口品部门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水平提高 D.生产出口品部门使用的专门生产要素收入水平提高 4、在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会() A.扩大出口品生产规模 B.扩大进口品生产规模 C.使贸易规模保持不变 D.使贸易规模缩减 5、在货币主义的汇率决定理论中,与本币价值负相关的变量是() A.本国国民收入 B.外国国民收入 C.外国的利息率 D.外国货币供给 6、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重叠需求理论 B.规模经济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相互倾销理论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 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a y=b y或者a y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贸易三角是C A DA’(见图2-5(a))。 7.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国际经济学(2)

国际经济学重点:单选15×1'判断并改错5×3' 一、名词解释5×4' 要素价格均等化: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既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产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型的产品,也常被称为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里昂惕夫之谜:按照H-O理论模型,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经里昂惕夫研究美国1947年进出口情况得出结论,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相反,故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自由贸易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国际间的货币收支,而是对所有产生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交易全部记录。还包括不涉及货币收支的经济交易(易货贸易),甚至根本不产生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单方面转移。 J曲线效应:一国的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滞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外汇倾销:指通过本国货币对外贬值扩大出口。 关税同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同意对非成员国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指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包括对外贸易收支、非贸易往来和无偿转让三个项目。 内外冲突:又称“米德冲突”,是指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难以动用支出转换政策,作为政策工具,在只有支出调整政策可供政府使用的情况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可能会发生冲突。 二、简答3×10' 1.画图比较进口配额和同等程度的进口关税对 小国福利的影响。 (1)上图为小国情形的关税效应分析(局部均衡):进口关税,指一国进口商品时,由海关对本国进口商所进口的商品征收的税。 生产效应:国内生产量由Q1提高到Q3,生产者剩余由△ICPw的面积变成△IAPt,的面积,即生产者增加的福利为a; 消费效应:国内消费量由Q2减少到Q4,消费者剩余由△HGPw的面积变成△HBPt的面积,即消费者损失的福利为a+b+c+d。 税收效应:征收关税所获得收入=进口量*关税率= Q3 Q4*t,即等于矩形AEFB的面积c。 净福利效应:a—(a+b+c+d) + c= —(b+d)<0,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净损失为b+d 。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 (2)上图为小国情形的配额效应分析(局部均衡):配额,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现在假定限额为Q3 Q4,且Q3 Q4 < Q1 Q2。 同理可知,生产效应=a, 消费效应= -(a+b+c+d),而实施配额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财政收入,即关税效应=0。 故净福利效应= a - (a+b+c+d) = - (b+c+d) 。( 3 )同:进口配额与关税都是一国干预对外贸易的政策,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能够发挥作用。 异:进口配额的结果是价格的调整,而关税的结果是进口量的调整。 关税政府会得到相当于关税数量的财政收入;而实行进口配额的许可证收入可能属于政府或进出口商。进口配额使得能够进口的数量是明确的;但实行进口关税的结果无法掌握。 进口配额是比关税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 2.作图说明什么是“悲惨增长”,并说明悲惨增 长实现的条件。 如上图,经济增长前,生产点为Q,消费点为C,该国出口X产品而进口Y产品。显然,X产品的相对价格较高。当经济增长偏向X部门,该国继续出口X 产品而进口Y产品,显然由于X产品的相对价格大大降低,该国的消费点降到C*点,低于原来的C点。即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反而下降了。 (1)悲惨增长:指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国际比价或贸易条件的恶化,当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增少了。 (2)悲惨增长的发生条件是: a:增加的生产要素是用于生产偏向出口的产品的。 b:国外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或无弹性。 c:该国在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从而其供应量的增长会影响到产品的市场价格。 3.简述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内容以及J曲线效应 的含义 汇率的贬值最终能否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状况,还依 赖于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需求(供给)弹 性,是指商品价格的变动率所引起的需求量(供给量) 的变动率。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只有当一 国的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与出口商品的需求 弹性(EX)之和大于1时,即EX+EM>1,一国货 币贬值才能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它是贬值改善贸易 差额的充分必要条件。 J曲线效应的含义:在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调节过 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效应,即在货币对外贬值之 后的一段时期中,贸易收支没有获得改善,反而进一 步恶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贸易收入才会逐步增加, 贸易收支逐步得到改善。这一效应过程被称为“J曲 线效应” 4.用一般均衡分析法说明小国征收关税所引起 的进口国福利的变化。 小国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征税对小国的影响为:增加进口竞争行业产品的生 产,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减少进口竞争产品的消费; 减少贸易量;降低社会的福利水平。 5.画图分析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 假设:两国只拥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 A国为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劳动力总量为OaA,工 资水平较低(劳动力流出) B国为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劳动力总量为ObB,工 资水平较高(劳动力流入) 在没有劳动力流动时, A国的GDP=GNP=OaFGA 其中:劳动报酬为 OaCGA,资本报酬为CFG B国的GDP=GNP=ObJMB 其中:劳动报酬为 ObHMB,资本报酬为HJM 当发生劳动力流动时,A国劳动力流出,导致国 内工资水平上升,由Oa上升至OaN;而B国因劳 动力流入,导致国内工资水平下降,由ObH下降至 ObT。两国工资水平达到同一水平线NT。 A国劳动报酬增加(CNRG),而资本报酬减少 (CNEG),净增(GER),此时GNP>GDP。 B国劳动报酬减少(THMR),而资本报酬增加 (THME),净增(MRE),此时GN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