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一部分比较优势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假设我国生产手表需8 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 个劳动日,而印度生产这两种产品分别需要12 个和10 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则( )A、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B、中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C、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和自行车D、两国各自都生产两种产品2、按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分工的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大卫李嘉图B、亚当斯密C、赫克歇尔D、约翰穆勤3、按“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由( )创立。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C、凯恩斯D、托马斯孟4、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1)和咖啡(2)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 上,a11=2 和a12=3,相应的。

外国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11*=2.5 和a12*=4,则本国与外国的比较优势分别为( )A、生产计算机;生产咖啡B、生产咖啡;生产咖啡C、生产咖啡;生产计算机D、生产计算机;生产计算机,5、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就应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个思想源于(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C、H-O 的要素比例说D、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6、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出口国的贸易前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 )A、进口国B、出口国C、消费者D、不确定7、对于比较成本理论,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B、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一一比较利益定律C、是一种静态分析D、理论假设符合客观实际二、判断题( )1、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

则表明本国拥有比较优势。

(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他对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认识基础上。

( )3、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进口国的贸易前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进口国。

( )4、一国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它就越能从交换中获利( )5、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和咖啡的劳动工资率关系是w j>w c,则本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咖啡。

国际经济学习题与答案2。。2011.1.8

国际经济学习题与答案2。。2011.1.8

国际经济学习题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习题(一) 选择题本国生产ABCD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4、15,外国生产这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18、24、30,根据李嘉图模型,本国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优势?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劣势?()(a)D 、A(b) C 、B (c) A、D (d) B ,、C(二) 简答题1.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2.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的区别是什么?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4.假定在短期内每个国家的劳动力不能在产业间流动,因此每个国家一定是在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点生产,在这种情形下允许进行国际贸易仍然有利可图吗?为什么?你的答案与交换利益和专业化生产利益有怎样的联系?5.请评价下面的说法:“李嘉图模型假设每个国家固定的劳动禀赋在封闭条件下或者在自有条件下都是充分就业的。

该模型还假设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不会改变。

因此,世界经济通过贸易不会生产出比自给自足更多的产品。

”(三) 计算题1. 假定A国和B国的劳动禀赋均为400。

A国生产1个单位的X商品需要5个单位的劳动,而生产1个单位的Y商品需要4个单位的劳动。

B国生产1个单位的X商品需要4个单位的劳动,而生产1个单位的Y商品需要8个单位的劳动(1)画出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哪个国家在哪种商品上有绝对优势?为什么?绝对优势理论表明了怎样的贸易方向?为什么?(3)根据绝对优势,如果允许自由贸易,专业化生产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为什么?每种商品各自生产多少?(4)不使用绝对优势定理而用相对优势定理回答(2)和(3)的问题。

2.假设A国和B国的劳动禀赋为:La=2000, Lb=2000; 两个国家生产X和Y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使用量分别为:A lx=10; A ly=20; B lx=20;B ly=10(1)画出每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哪个国家在哪种商品上有比较优势?为什么?国家A和B之间的贸易会使双方都受益吗?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3)现在假设A国只使用原来每种商品所使用劳动的一半来生产商品X和Y的方法,即Alx=5;Aly=10.画出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比较优势理论习题

比较优势理论习题

《国际经济学》作业习题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一、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2、比较优势原理3、完全专业化4、绝对优势5、劳动价值论6、贸易模式二、单项选择题()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______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2、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______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以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D、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3、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______。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4、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______。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国际经济学》作业习题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5、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______。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上B、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C、贸易将仅使小国受益D、贸易将仅使大国受益三、多项选择题()1、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当一国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时,不会出现______ 。

A、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上升B、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D、黄金储备将增加()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支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B、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一致C、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部分支持,但证明其劳动价值论具有严重局限D、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发现贸易模式并非像李嘉图预测的那样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四、判断题1、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应努力实现出口等于进口的平衡贸易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贸易导致完全专业化。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zero-sum game)”,一方 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 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9
五、大卫.休谟:价格-货币-流转机制 (the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
意大利(顺差) 出口>进口 货币净流入 货币供给增加 价格和工资上涨 进口增加和进口减少 出口=进口 西班牙(逆差) 出口<进口 货币净流出 货币供给减少 价格和工资下跌 进口减少和出口增加 出口=进口
6
三、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5世纪—16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
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7
四、对于重商主义的评价
1、意义:


指导欧洲各国制定外贸政策
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
8
四、对于重商主义的评价 2、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
“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 论证了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 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
25
2.4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opportunity costs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26
2.4.1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
• 根据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商品的价 值或价格只能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 。
30
小麦
小麦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棉布 美国 棉布 英国
120 100 80 60 40 20 120 100 80 60 40 20

贸易经济学题集

贸易经济学题集

贸易经济学题集一、选择题1. 以下关于绝对优势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B.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各国应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

C.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的贸易是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

D. 绝对优势理论主张各国应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答案:A。

解析: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该理论认为各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即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福利的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各国应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资源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贸易是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绝对优势理论主张各国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2. 若 A 国生产一单位产品 X 需要 5 个小时,生产一单位产品 Y 需要 8 个小时;B 国生产一单位产品 X 需要 6 个小时,生产一单位产品 Y 需要 10 个小时。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

A. A 国在产品 X 和产品 Y 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 B 国在产品 X 和产品 Y 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C. A 国在产品 X 上具有绝对优势,B 国在产品 Y 上具有绝对优势。

D. A 国在产品 Y 上具有绝对优势,B 国在产品 X 上具有绝对优势。

答案:A。

解析:A 国生产一单位产品 X 需要的时间比 B 国短,生产一单位产品 Y 需要的时间也比 B 国短,所以 A 国在产品 X 和产品 Y 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3. 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基于()。

A.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 资源禀赋的不同。

C. 技术水平的高低。

D. 市场规模的大小。

答案:A。

解析: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各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品,即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进行分工和贸易。

资源禀赋的不同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基础;技术水平的高低只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因素;市场规模的大小不是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

4.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实行自由贸易可以带来以下哪些好处?()A. 提高各国的劳动生产率。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梁坚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梁坚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后习题答案——梁坚第一章相对供求模型、贸易三角形1.1.错;国际贸易是独立关税区而非国家之间的贸易;2.错;不同独立关税区之间,而且是商品而非限定货物;3.对;贸易的背后意味着国际分工和资源的世界范围配置;4.对;市场较小国家,分工的范围受到限制;分工的深入对国际市场依赖更深;5.错;商品包括货物、服务和技术、专利等等;6.错;一个国家可能有多个独立关税区;7.错;国际贸易总额由各独立关税区的出口值或者进口值加总而得;8.对;定义如此;9.错;贸易条件指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10.对;间接贸易中间包含转口贸易;11.错;转口贸易只是间接贸易的一个环节;12.错;转口贸易存在商品的二次所有权转移出口国与转口国之间,转口国与进口国之间,过境贸易不存在商品所有权出口国和过境国之间的转移;2.出口依存度=出口总值/GDP=12016/49928=%进口依存度=进口总值/GDP=10056/49928=%贸易依存度=贸易总值/GDP=22072/49928=%3.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主要出口品和主要进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比都相对较高,数量极为庞大;主要出口品的大幅增加导致国际市场供给大幅增加,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下跌;主要进口品随着国内的需求的大幅增加,导致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进口价格上升;某种程度上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为一种不得已的结果,但是另一方面也为影响相关商品的国际价格提供了基础;4.1.对;PPF曲线表示特定技术约束下的资源禀赋的最大产出能力;2.对;更加简单的表述为对应于机会成本的递增、递减和不变;3.对;规模报酬递减意味着边际成本递增,也就意味着机会成本递增;4.对;生产可能区域内任何一点,要么表示资源没有完全被使用,要么表示资源的使用效率过低资源被完全使用时;5.1.等收入曲线的斜率=-PX /PY=-10/2=-2;因为相应的方程为:Y=R/ PX- PX/ PYX2.最优生产点的条件是MRST= PX /PY=2; 最优点的单位机会成本等于MRST=2.6.边际替代率MRS表示横轴商品X替代纵轴表示商品Y的能力;当X商品的消费不断增加而Y 商品的消费不断减少时,前者的边际效用不断下降,后者的边际效用则不断上升;使用一种边际效用不断下降的商品去替代边际效用不断上升的商品进行消费,在保证消费的总效用不变的前提下,一定是替代能力越来越差;7.1)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P X /P Y =-100/200=; 截距=M/ P Y =1000/200=5. 2) 最优点上,MRS= P X /P Y =.8.封闭经济中,由于没有贸易,消费来源于生产;所以最优消费点与最优生产点重合;9.10.贸易三角形为TAE.能够告诉我们以下信息:1)贸易条件2)贸易分工方向3)出口量4)进口量11.画图参照教材图1-6.1)按照题意,开始时两国之间没有贸易的可能;两国在所有产品的供求影响因素都相同,则相对供求曲线必定也相同;由此确定的产品相对价格也必定相同,不存在贸易的套利空间;2)出现技术进步一国,X商品的成本下降,相对供给曲线必定向右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此决定的X商品的相对价格必定低于另一国;所以该国将会专业化于X商品的生产,另一国将于专业化于另一种商品的生产;12.画图参照教材图1-7.1)中国大规模的基建将会使得中国对于铁矿石的需求大幅增加;表现为本国的出口商品的提供曲线右移,或者他国的铁矿石的提供曲线右移,最终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2)外国媒体的抹黑,将导致外国对于中国服装偏好的减弱、需求下降;表现为中国出口商品服装的提供曲线的右移,最终导致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条件恶化;第二章绝对优势、相对优势、比较优势1.1) LP CM =1/100=;LP AM =1/200=;LP CM > LP AM ,所以在手机生产上中国具有绝对优势;2) 单位劳动投入系数:αCM =100;αAM =200;αCM <αAM , 所以中国具有手机生产上的绝对优势;与1中的判断结果一致;3) C CA M =100/200=; C CA P =20000/10000=2;C CA M < C CA P , 所以中国在手机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或者说比较优势;4) LP CA M ==2; LP CA P =1/20000/1/10000=; LP CA M > LP CA P ,所以中国在手机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5) 两者的结论完全一致;6) C MP C =100/20000=; C MP C =200/10000=; C MP C < C MP A ,所以中国具有手机生产上的比较优势; 7) C PM C =20000/100=200; C PM A =10000/200=50;C PM A < C PM C ,所以美国具有飞机生产上的比较优势;8) 两者的结论一致;一国不可能在所有产业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也不可能在所有产业上都是比较劣势;9) 三者的结论完全一致;2.1) 对; 2) 对; 3) 对; 4) 对;3.画图参考教材图2-1.1)比较优势理论表述:每个国家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各国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社会福利水平都将得到提高;2)中国和朝鲜的比较优势阐述;3)中国和朝鲜的专业化分工方向分析;4)结合图形予以说明;5)结论;4.1)必要条件:两个国家在两个产业上的机会成本不相等;2)充分条件:贸易条件位于两国的机会成本之间;5.1)美国人的看法是错误的;构成商品成本的因素来自于多个方面;即使是理论上限定于一种要素劳动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等于其平均成本,等于工资率与单位劳动投入系数之乘积,或者说等于工资率除以劳动生产率;中国人的工资低,但是未必会一定导致中国商品的低价格优势,理由在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很低;2)中国人的说法也是错的;一个国家所产商品的价格优势受到该国相对工资率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受到该国相对劳动生产的影响;只要美国的相对高工资,没有高于其相对劳动生产率,就不会导致美国产品的高价格,从而不会影响其比较优势的形成和维持;第三章要素禀赋、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托帕尔-萨缪尔森定理1.1) 中国的劳动充裕度=TL/TK=4/20=; 越南的劳动充裕度=TL/TK=1=;中国的劳动充裕度小于越南的劳动充裕度,所以越南是一个劳动充裕国家,中国是一个资本充裕国家; 2) 在物以稀为贵的规律下,中国的劳动的相对价格也就是相对工资率应该高于越南;2.1) 50150===KB LB LB ααρ; 02.0501===LB KB KB ααρ 2) 2001.020===LD LD LD ααρ; 005.0201.0===LD KD KD ααρ 3) 连衣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自行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 52001000===KC LC LC ααρ; 2.01000200===LC KC KC ααρ; KB KC ρρ ; 所以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自行车是劳动密集型产品;5) 自行车与连衣裙比较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汽车比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结论是: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取决于和哪一种产品相对而言;3.1) 手机价格上升时,其使用的要素劳动和资本的价格都将上升;原因在于要素的需求是产品需求的派生需求;短期内,可以考虑手机的供给不变,手机价格上升可以看做是手机需求增加带来的结果;所以背后意味着对于劳动和资本的需求也上升,所以其价格会上升;2)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更大;作为一种资本密集型产品,使用资本的比例相对更大,所以手机价格的上升以及其背后的手机需求的增加,对于资本的派生需求比对于劳动的派生需求的影响更大;也就意味着,资本的价格即资本收益率所受到的影响会更大;3)生产商将会使用资本来替代劳动;资本密集度会上升,劳动密集度会下降;4.要素密集度用于表示一种产品生产中对于某种要素的依赖程度;该种产品属于特定要素的密集型产品与否,取决于与另一种产品相比较的结果;要素密集度会随着特定要素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要素密集度不发生逆转,意味着一种产品相对另一种产品是某种特定要素的密集型产品,则不管这种要素的价格如何变动,该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始终大于另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比如,甲产品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乙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当劳动的相对价格出现上升时,两种产品的劳动密集度都会出现下降,但是甲产品的劳动密集度总是高于乙产品的劳动密集度;5.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偏向一国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性质;德国作为一个资本充裕国家,其相应的PPF曲线会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一端;缅甸作为一个劳动充裕国家,相应的PPF会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端;6.1)画图参照教材图3-3;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中国的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一般制造业产品和肯尼亚的充裕要素密集型的矿产品;2)要素禀赋理论陈述;3)中国资本充裕,肯尼亚矿资源充裕4)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制造业,肯尼亚的比较优势在于矿产品;5)两国按照比较优势开展贸易,中国专业化于制造业,肯尼亚专业化于铜矿产业,两国的社会福利都会得到提升;7.1)画图参照教材图3-4;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中国的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越南的密集要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2)要素禀赋理论陈述;3)中国资本充裕,越南劳动和农业资源充裕4)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南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5)两国按照比较优势开展贸易,中国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南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两国的社会福利都会得到提升;8.S-S定理可以推论出,贸易会导致充裕要素的收入上升,却会导致稀缺要素的收入下降;1)农用地是美国的充裕要素,所以农场主会从贸易中受益;2)劳动是中国的充裕要素,大葱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所以种植大葱的农民会从贸易中受益;3)台湾的充裕要素在于高科技资本,所以作为高科技资本的所有者的代工工厂主人,会从贸易中受益;4)德国的充裕要素并非是高科技工人,所以贸易会对这种稀缺要素的收入产生负面的影响;9.1)要素价格均衡化定理陈述;2)贸易应该导致中国的产业工人工资应该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3)现实是,除了最近两年,产业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大幅增加,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差距巨大;4)工资没有均等化的原因在于,中国并没有满足S-S定理所要求的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国际贸易也没有完全自由化;第四章专用要素、生命周期、代表性需求1.1)椰子产业的名义日工资为50美元,粗布产业的日工资为20美元;2)椰子产业和粗布产业的真实日工资用椰子表示为50只椰子和20只椰子,用粗布表示为5米和2米;3)由于存在工资差异,椰子产业高于粗布产业,所以劳动可以充分流动,必然出现劳动流向椰子产业;4)名义工资,椰子产业将下降,粗布产业将上升,直到两者相等;真实工资,椰子产业将下降,粗布产业将上升;5)随着雇佣工人人数的增加,椰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下降;名义工资和真实工资都将下降;原因在于边际收益递减;6)由于配套使用的资本钩刀的数量上升,导致劳动的生产率上升;边际产出增加,真是工资和名义工资都上升;2.1)岛国的名义工资将上升,实质工资将下降;椰子受出口的拉动,需求增加,价格上升;这将会导致对于要素劳动和钩刀的派生需求的增加;同时由于这个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的需求的增加特别明显,导致劳动的价格也就是工资率上升;真实工资由于由边际产出决定,随着椰子产业工资的提升,劳动会由粗布产业转移到椰子产业,边际产出下降;所以出现下降;2)钩刀是椰子产业的专用要素,由于椰子需求的拉动,其需求会上升,所以名义价格出现上升;真实收入等于边际产出,由于配套使用的劳动由粗布产业转入而提升;3)织布机是粗布产业的专用要素,受进口的挤压,粗布需求会下降,所以对于织布机的需求也会下降,最终导致其价格也就是织布机的名义收入下降;同时由于,配套使用的劳动部分转移到椰子产业而下降,边际产出下降,织布机的真实收入也会跟随者下降;3.1)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表述为:产品具有生命周期,在每一个阶段蜕变为不同性质的产品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该阶段拥有充裕要素吻合产品使用要素密集度的国家,拥有比较优势;2)美国、德国与中国分别是技术、资本和劳动的充裕国;3)在录音机的发明、成熟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时期,美国、德国和中国应该分别拥有该阶段的比较优势;4.1)要素禀赋理论表明:一国具有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的比较优势;2)生命周期表明:在产品周期的特定阶段,如果密集使用的要素吻合一国的充裕要素,则会导致该国拥有该阶段产品的比较优势;3)本质上两个理论都说明,一国的比较优势源自于该国充裕要素;从这个角度而言,两个理论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前者说明静态产品的要素禀赋导致的比较优势,后者说明动态产品的要素禀赋导致的比较优势;6.1)代表性需求理论可以表述为:一国的代表性需求能够培育一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导致该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2)中国的在汽车产业上的需求为低端需求,也就是中国的主流需求为中低端汽车;所以中国最终会在中低端汽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3)德国在汽车产业上的代表性需求为高端需求,对于高质量的汽车存在庞大的需求;所以德国会在高端汽车的上升上具有比较优势;7.1)代表性需求理论可以表述为:一国的代表性需求能够培育一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导致该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2)中国的人均收入较低,国人对于价格较低的低端手机存在庞大的需求;换言之,中国对于手机的代表性需求是低端手机;3)中国的庞大需求会培育起中国在低端手机上的巨大竞争力;4)所以,我们看到的山寨手机在世界市场上的巨大的比较优势和极强的竞争力;第五章规模经济、先发优势、干中学效果1.1)规模报酬不变;2)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3)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4)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加上外部规模经济;2.1)内部规模经济源自于企业产出量扩大导致的每一个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的下降;2)外部规模经济源自于产业规模的扩大导致的每一个企业能够享受到的外部共享效果,包括专业化市场、劳动池和技术溢出,以及其他的资源共享;3)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某种程度上,或者可以说处于集聚状态下众多企业的内部规模扩大导致产业规模扩大,有可能产生外部规模经济;但是外部规模经济的产生并不依赖于内部规模经济存在与否;3.如果PPF模型中横轴和纵轴表示产品都具有规模经济,生产点位于PPF曲线的中间位置意味着两个产业的生产规模都不大,享受到的规模经济都不明显;由中间位置向任何一边移动,意味着其中一个产业的规模扩张,能够享受到该产业上的规模经济;所以PPF曲线呈现为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4.1)由于什么都相同,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代表性需求理论看来,法国和德国没有任何的比较优势也没有任何的比较劣势可言,所以不会存在贸易的机会;但是,基于对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由于两个国家分别专业化于一个产业上会享受到规模经济,会导致两个国家共同产出的扩大,所以存在贸易的可能;2)画图和分析参照教材图5-3以及相关的说明;5.画图和解析参照图5-4以及相关的说明;6.画图和解析参照图5-5以及相关的说明;7.1)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一国由于有先发优势占有比较优势;2)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对手国的需求,会导致出口国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得该国的内部规模经济发挥得更加明显;3)更加明显的内部规模经济,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4)这种循环影响不断进行下去,就实现了内部规模经济下的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8.1)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一国由于有先发优势占有比较优势;2)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对手国的需求,会导致出口国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得该国的外部规模经济发挥得更加明显;3)更加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4)这种循环影响不断进行下去,就实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下的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9.1)干中学效果指随着经时累积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产品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的现象;源自于经时产出的增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效率的提高;2)动态的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产业规模动态扩大而导致的企业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3)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成本的跳跃式下降,表现为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移动;4)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在于不同批次产品的生产中累积的生产经验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后者则在于产业规模扩大产生的共享效果的强化;10.我们可以把美国在飞机产业上的比较优势看作是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以及干中学效果共同存在情况下,先发优势型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的结果;11.画图参照教材图5-7;对于贸易的参与国,不但会带来产品品种的增加,而且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12.完全同质的产品,依然存在贸易的可能;处于不同的两国的两个垄断企业参与相互倾销会导致这种贸易的出现;这种贸易会导致两个国家的完全垄断的市场,转换为寡头垄断的市场,从而强化竞争,最终导致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带来福利的提升;13.第六章罗伯津斯基定理、恶性经济增长、出口导向型、进口导向型、荷兰病与去工业化1.1)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2)进口竞争偏向型经济增长;3)平衡型经济增长;4)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5)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6)中性技术进步;2.1)画图参照教材图6-2.2)罗勃津斯基定理:在产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要素的禀赋量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的产品的铲除增加,却会导致费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的产出减少;3)地理的变化,导致中国可耕土地的大幅增加;4)土地的增加将会导致密集使用土地的农产品的产出的增加,却会导致费密集使用土地要素的工业品的产出减少;3.分析参看教材节关于台湾经济的分析;4.1)画图参照教材图6-4.2)恶化性经济增长的定义;3)哥伦比亚是咖啡出口大国;4)哥伦比亚咖啡的大幅增产和大幅出口,一方面导致PPF曲线向着偏向咖啡产业的方向外移;另一方面,同时导致咖啡的国际相对价格的大幅下降;5)产出效应导致国家福利增加,贸易条件效应导致国家福利的减少;后者超过前者,就导致了恶化性经济增长;5.1)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通过人为的市场保护措施,促进国内工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利用国产工业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以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2)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指通过贸易自由化等手段,促进本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不断积累资本和技术,最终促成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3)1980年代坚持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的亚洲和南美国家,大多属于农业、矿产品和劳动充裕国家;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她们的比较优势在于农产品、矿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4)这些国家强行推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大部分都遇到了无视自国比较优势,人为推动自己具有比较劣势产品的发展;这就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5)所以,这些国家在经历了多年的工业产品成本奇高、发展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后,放弃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回归,本质上意味向着能够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发展道路的回归;6.1)罗勃津斯基定理:在产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要素的禀赋量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的产品的铲除增加,却会导致费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的产出减少;2)中东、非洲等资源富有国家,由于不断有新矿藏发现,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这些矿产品要素不断增加;3)在罗勃津斯基定理的作用下,密集使用矿产资源的油气、采矿产业的产出就会不断扩大,而制造业的生产要素被矿产部门夺走,生产相应出现萎缩;4)总之,中东、非洲等资源富国制造业不发达的现象,可以理解为罗勃津斯基定理起作用的结果;第七章劳动的国际流动、要素价格决定模型1.1)本质上,偷渡可以看作为一种短期的劳动移动;2)对于输入国家的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劳动的增加而其他要素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出将会递减,而其他要素的边际产出将会增加;由于偷渡者得到的工资会少于他们的生产价值;总的来说,输入国家的整体福利会增加;3)对于输出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劳动的减少而其他要素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出将会递增,而其他要素的边际产出将会减少;由于偷渡者得到的工资会多于他们放弃原来在国内从事工作的工资所得;总的来说,输出国家的整体福利会增加;4)全体而言,偷渡是一种世界劳动市场被政治人为分割情况下的要素市场的贸易,对于世界全体的福利具有一种增加的效应;2.1)画图参照教材图7-1.2)印度是一个劳动充裕而资本稀缺的国家;中东则是一些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3)作为劳动输入国的中东国家,由于与资本配套使用的劳动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出增加,将会导致资本家的收入增加;而作为劳动的要素所有者的中东工人,其边际产出会相应减少,所以工资会相应下降;但是在劳动相当稀缺的情况下,中东工人工资的下降应该不会太明显;4)作为劳动输出国的印度,理论上由于劳动的流出,劳动的边际产出会上升;而资本的配套使用要素减少,会导致资本的边际产出减少,从而导致资本家的收入减少;但是如果原来失业较为严重,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5)现实中,由于印度人口众多而中东国家劳动极为稀缺,所以印度的劳工输出对于双方国家都存在极大的利益;3.画图和分析参照教材图7-2,以及相关的分析;中国作为一个穷国借款给富国美国的主要原因在于累积的庞大的贸易盈余客观导致的结果,并非刻意所为;从长期的角度而言, 过度追求顺差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4.1)商品贸易与要素贸易具有一种替代关系;原因在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背后,出口劳动;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背后,出口了资本;同理,进口也有着同样的倾向;2)如果实现了充分的自由贸易,则无需劳动的国际流动;世界各国的要素价格也会实现一种均等化的局面;。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习题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621512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10455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4284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

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当a y=b y或者a y<b y的时候,由a x>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

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答案提示:略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

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

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

贸易三角是C A DA’(见图2-5(a))。

7.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A. 国内经济政策B. 国际贸易与投资C. 国际货币体系D. 国际政治关系答案:B2.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什么?A. 其资源最丰富的商品B. 其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C. 其技术最先进的商品D. 其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商品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A. 关税B. 配额C. 出口补贴D. 进口许可证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主张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其生产效率最高的商品,进口其生产效率最低的商品。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的商品来获得贸易利益。

2. 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答案: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记录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所有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

它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以及官方储备账户。

经常账户记录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资本和金融账户记录资本流动和金融资产的交易,官方储备账户记录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变动。

三、论述题1. 论述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案: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时,其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导致出口减少;同时,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外国商品,导致进口增加。

相反,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时,其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竞争力增强,促进出口;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抑制进口。

此外,汇率变动还会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因为投资成本和收益会随着汇率变动而变化。

2. 分析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答案: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机遇方面,全球化促进了资本、技术和信息的流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投资机会,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挑战方面,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就业产生压力,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
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
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

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当a y=b y或者a y<b y的时候,由a x>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

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答案提示:略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

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

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

贸易三角是C A DA’(见图2-5(a))。

7.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
答案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9.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10*.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果A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国。

答案提示:比较与之间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