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及其思想

合集下载

朱熹及其思想简介

朱熹及其思想简介

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哲学思想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字元晦。

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那你知道朱熹的思想是什么吗?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体会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他的思想体系,在往后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说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王阳明格竹子”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朱熹的文道观

朱熹的文道观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宋代理学家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道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以载道:朱熹继承了周敦颐的“文以载道”的思想,认为文章应该承载道德、义理,为道服务。

他主张文章应该具有实用性,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华丽辞藻。

2. 重道轻文:朱熹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末梢。

他主张首先要明义理(道),义理既明,文章自然做得出色。

因此,他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的文章都是有害的。

3. 文道合一:朱熹主张文与道应该合一,即文章应该与道德、义理相融合。

他认为文章应该体现道德精神,同时也要符合事物规律。

他主张通过学习古文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更好地为道服务。

总的来说,朱熹的文道观强调了文章应该为道服务,具有实用性、承载道德、义理等特点。

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古文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古文可以更好地为道服务。

朱熹的文道观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道、行道,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通过阅读经典、学习古文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更好地为道服务。

同时,他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实现道德。

朱熹的文道观还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简洁明快著称,既体现了他的道德精神,也符合他的文学理念。

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抒发情感,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总的来说,朱熹的文道观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的重要指导思想。

他的文道观强调了文章应该为道服务、具有实用性、承载道德等特点,同时也强调了学习古文、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1.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撰的儒学读物《四书》影响很广,刊印后很快风行天下,元朝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成为科举出题和答题的重要依据,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2.“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

“天命之性”就是“理”,是绝对至善的。

他认为,每个人的形体气质都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气质的个体对“天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气质之性”。

所以“气质之性”是因人而异的。

3.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把人受教育的过程大略分为两个阶段:十五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十五岁以后受“大学”教育。

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教儿童只是教他如何去做,不必教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学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具体、明确;大学是“教理”。

即大学的任务是利用小学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去推测未知的事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

读书要按一定次序,前面读熟了,方可读后面的。

(2)熟读精思。

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

对于所读之书,要通过思考,理解精深。

读书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

(3)虚心涵泳。

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不可先入为主,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

(4)切己体察。

读书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功夫,必须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

一是时间上抓紧,二是精神上振作和集中。

(6)居敬持志。

读书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

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而不松懈。

学过了朱熹的教育思想小知识点,下面考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学会呢。

我们来看两道练习题:1.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下列观点不属于朱熹的教育主张的是( )。

A.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C.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D.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着名哲学思想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着名哲学思想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着名哲学思想一、理在事先——宋朝哲学家朱熹宋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亟需寻求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形式。

当时的思想家经过反复探索和研讨,总结出一个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揉合拂、道思想的新的哲学体系——理学。

这套理论由北宋周敦颐开其端,程颢、程颐奠其基,而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

因此,哲学界称朱熹为“理学巨擘”。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被奉为全国通行的标准答案;他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御用哲学。

朱熹哲学的核心是“理”。

“理”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朱熹认为,“理”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无形无影,不生不灭,没有天地之前,理就已经存在了。

由于理,才有天地的存在。

即使天地万物都毁灭了,理也依然存在。

但是,无形无象的理怎样产生有形有象的世界万物呢?理和气合,构成万物和人,天下万物都是理和气相结合的产物。

但是理和气不是平等的,理为主,制约、决定着气。

二、王阳明:心外无物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

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

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本来,山中的花树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因为人们没有看见它,就不存在。

人来看此花时,花树的颜色、形状以及花的香味,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人们对花树的感觉印象,这是一般的常识。

论朱熹的政治观点及其当代意义

论朱熹的政治观点及其当代意义
以“天理君权论”为基础,朱熹提出“尊君”的思想。君主是封建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最高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尊君”就是要维护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唯有“尊君”才能防止“臣弑君、子弑父”的发生。因此,臣事君要“忠”,“父子、兄弟、夫妇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世之人便自易得苟且,故须与此说忠。”(《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君臣关系上,“忠”不仅是“尊君”所要求的,更是巩固封建统治的三纲之一,也就是“天理”。
一、朱熹的为政修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宋代理学家以儒学思想为核心,吸收了道教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弥补了儒家思想的缺陷,建立了一个较为严密庞杂的客观唯心主义新儒学体系。他们把“理”说成万事万物的本原,实际上他们说讲的“理”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天”。朱熹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孔孟和二程的思想,视通观古今之天理为治世的基本原则。他说:“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体。顺之者成,逆止者败。因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而后世之所谓英雄豪杰者,亦未有能舍此理而得有所建立、成就者也。”(《文集》卷三十六,《答陈同甫九》)在朱熹看来,“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内。因此,“君权”也是符合“天理”的,是“天理”之使然。他要求“君主”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人主之学,当以明理为先。是理既明,则凡所当为而必为,所不当为而必止者,莫非循天理而非有意、必、固、我之私也。”(《文集》卷十三,《癸未垂拱奏剳二》)“天理”成为治理国家的最终依据。
弘扬朱熹“举贤任能”的人才观,我国现今的人才选拔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政治活动领域,朱熹主张人才当兼取并存。他认为身居宰辅位置的高级官员需择取“真儒”“纯儒”,以确保国家社稷根本大政方针的正确性与连续性,以确保封建王朝始终在三代式的王道政治航道中前进。此外,关于政府部门特殊岗位的人选问题,朱熹主张执行特殊的标准。他主张人才的取舍当体现一个“公”的精神,将领的选拔更须坚持“公议”的原则。朱熹也是极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认为人才建设是一循环有序的长远过程,因此,一个国家当有培养后备人才的长期安排。朱熹的人才思想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弊病与造就“圣人”为其培养人才最高目标的观点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的流弊,为了解决当时南宋朝廷紧缺人才的境况,为此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培养人才的方法,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大积极意义的。目前,我国行政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实行的各种录用人才的途径和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正义,但是仍然在细节上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我们的国家干部,也就是朱熹所谓的“治才”,有一部分人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在物质利益面前失去了理性原则,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现象也是有存在。而朱熹的政治人才思想对于我国现今干部的任命选拔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世人称为朱子,是我国自孔子、孟子以来最为著名的弘扬儒学的文化大师。

作为古代教育家,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由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始创,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发展,至南宋朱熹得以完善而建立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认为,人既有“天命之性”,其来源于“太极之理”,属于“绝对的善”;人也有“气质之性”,其来源于“后期之欲”,但是“清浊可分”。

因此,对于人的教育,首先应着重于“气质之性”,通过“居敬”、“穷理”等方式来改变气质,以“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关于“格物穷理”的理学观念曾经引发过一次著名的论争。

南宋淳熙三年(1176),为了交流和沟通思想,朱熹曾专门邀约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聚于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围绕包括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应将基于现实、基于社会之上的“天理”作为考察人们一切行为和习惯的基本标准,遵循“天理”,就是宣扬“真、善、美”,反对“天理”,就是破坏“真、善、美”;但是陆九渊属于主观唯心论者,他主张“发明本心”,认为人应当从个人内心当中自行感悟和提高完善。

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鹅湖会”,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朱熹理学思想得以广泛宣扬和社会认可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在南宋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朱熹理学在促进人们的观念思维、教育人们的知书达理、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81。

以理学学说为指导,朱熹形成了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精辟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论文
题目: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及其思想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学号:02124005
姓名:康长世
上课时间:周三晚上
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及其思想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

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

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

其著作甚多,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其后世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后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

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

终于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朱熹哲学理论是客观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
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

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

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

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

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

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

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

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

“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

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

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

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

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朱熹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孔孟和二程的思想,视通观古今之天理为治世的基本原则。

他说:“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体。

顺之者成,逆止者败。

因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而后世之所谓英雄豪杰者,亦未有能舍此理而得有所建立、成就者也。

”(《文集》卷三十六,《答陈同甫九》)在朱熹看来,“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内。

因此,“君权”也是符合“天理”的,是“天理”之使然。

他要求“君主”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

“人主之学,当以明理为先。

是理既明,则凡所当为而必为,所不当为而必止者,莫非循天理而非有意、必、固、我之私也。

”(《文集》卷十三,《癸未垂拱奏剳二》)“天理”成为治理国家的最终依据。

以“天理君权论”为基础,朱熹提出“尊君”的思想。

君主是封建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最高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尊君”就是要维护这种至高无上
的权威,唯有“尊君”才能防止“臣弑君、子弑父”的发生。

因此,臣事君要“忠”,“父子、兄弟、夫妇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世之人便自易得苟且,故须与此说忠。

”(《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君臣关系上,“忠”不仅是“尊君”所要求的,更是巩固封建统治的三纲之一,也就是“天理”。

朱熹的“修德”思想是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化、通俗化,以化民成俗、修已治人,是人们都遵循着一定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和谐有序,百姓安居乐业,万物欣欣向荣。

朱熹的政治志向是治国平天下,他继承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治观,并与“礼”结合到一起。

他在《论语集注》中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解释说:“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

”(《为政第二》《论语集注》卷一)所谓“浅深厚薄”是指修德而感化人的时候,由于个人的“资质”、“资禀”不同,因而感化的程度也有深厚、浅薄的区别。

“心者必观感而化,然禀有厚薄,感有浅深,又齐之以礼,使之有规矩准绳之可守,则民耻于不善,而有至于善。

”从“不善”到“至善”,这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根本目的,就是说要使人们按照封建伦理纲常和道德的要求去做人。

朱熹认为尽管“德”为“礼”之本,但两者是相互依赖不可偏废的。

有“德”无“礼”,而无以齐一;有“礼”无“德”,而不知向慕。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他的弟子对他的读书方法做了集中概括。

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

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朱子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虽然认为“天理为义,人欲为利”,但并不一概反对功利,他的基本态度与孔子一样,是重义轻利,以公利至上。

希望人们要“见利思义”,甚至“舍身取义”。

并且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把“明人伦”称作“明义理以修其身”继而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又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他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那种笼统地无限制地倡导无欲的思想,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更反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佛教、黄老之术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最后成就于儒学。

他不信鬼神,不相信世间万物是由鬼神主宰的,更不相信冥冥之中是有定数的,他认为逢事在人为,没有人不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十分难得的。

他的诗词文学作品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他的学说,不仅成为中国的国学,而且从十四世纪开始,就已经相继流传于日本、朝鲜等东南亚诸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