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意思-赏析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原文、赏析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原文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
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乡村生活欣赏流连对上层社会鄙弃故作此词。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春在溪头荠菜花阅读理解

春在溪头荠菜花张宗子①正月将过,纽约仍在飘雪,然而春天终究来了。
站在窗前向外看,白茫茫的漫天飞絮中,棕红色的玫瑰叶已经快要绽开,而荠菜在这些日子更是随处可见。
看见荠菜,再想起吃荠菜,时令便晚了。
舒展到巴掌大的野荠菜,即使还没老,味道也差了。
②荠菜容易和几种不能吃的野草相混,和常见的车轴草甚至小蒲公英也酷似。
但见多了,无论外形怎么变,还是一眼能认出来,但要告诉别人却不容易。
这大概和生活中看人一样,很多感觉是难以言述的。
③荠菜有不同品种,彼此差别很大。
叶子有绿的,有铁锈红的,还有叶尖棕色或金属般的灰白色的。
叶缘多半呈锯齿状,但有的乖巧妩媚,近乎无齿,有的则天性刁蛮,分裂太深,细长加扭曲,弄得如一团缠丝。
④长在麦田和菜地里的荠菜,地腴水足,借了农人的爱护,免于牲畜的踏踩,养得鲜嫩水灵。
叶子上举,回转成伞形,叶面常趴着亮晶晶的水珠,仿佛女子颈上的珠链。
这种荠菜绿得油亮,长得肥大,然而味道淡,剁碎就出水,没多少筋骨。
荠菜的香主要在根,家养的荠菜植株挺拔,看起来有模有样,根却萎缩得不成比例,又细又短,像阿Q脑后拖着的小辫子。
⑤好吃的荠菜,在房前屋后,菜地外围,以及路边和田埂上。
⑥生在这里的荠菜,天天被践踏。
人践踏,牲畜践踏,鸡鸭啄食,牛羊哨啮,驴车的轮子碾过,荠菜便长得异常瘦小,叶子匍匐下去,紧趴在地面上。
说趴还不够确切,该说紧紧抓着地面。
老叶子在外,新叶子在内,一圈一圈,几乎像个圆,但不整齐,又松散。
颜色也很少是绿色,绿中带点铁灰,很枯干的那种,更多是给人红色感觉的铁锈色和棕色。
因为必得结实才能生存,它们水分少,干硬,撕开叶子见到筋。
麦地里的荠菜伸手便揪起来了,这些荠菜不能,贴地太紧,根特别粗壮,叶子扯碎了,根还扯不出来,要用剪刀往深处剜才行。
那么板结的土里,荠菜的根足有一拃长,粗而不肥,凑近鼻孔,香气四溢。
⑦两种荠菜,两种品质,两种命运。
这是我童年挖荠菜时留下的印象。
⑧曾经读到唐人郭湜的《高力士外传》,里边记录了高力士亲口所说的一件与荠菜有关的故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注释】①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②些(sā):句末语助词。
③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④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⑤青旗:卖酒的招牌。
⑥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创作背景】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
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乡村生活欣赏流连对上层社会鄙弃故作此词。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阅读答案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阅读答案《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阅读答案《鹧鸪天·代人赋》,是一首辛弃疾在罢官乡居期间所作的词,农村风光美,流露出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要做不怕风雨坚强的荠菜花。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答题步骤: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全词翻译赏析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全词翻译赏析本词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全词翻译赏析,希望有所帮助!【原文】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媪:音奥上声,老之韵。
于老妇之敬称。
②:无赖:无奈。
顽皮。
1.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乐”在此处读yuè。
2.茅檐:茅屋,茅屋的屋檐。
3.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
4.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5.翁媪(ǎo):老翁、老太。
6.锄豆:在豆地里锄草。
7.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8.亡赖:同“无赖”,“亡”读wu,这里指顽皮、淘气。
9.卧:趴。
10.卧剥:趴着剥(莲蓬)。
11.溪东:小溪的东面。
12.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译文一】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是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译文二】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人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评点】这首词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风格清新淡雅,富于诗情画意。
在表现手法上,全词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绘出了农村一户人家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清平乐-村居》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清平乐-村居》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同:无)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鹧鸪天》系列诗词

《鹧鸪天》系列诗词“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词特别有画面感。
词的上阕就像一幅田园画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你看啊,“陌上柔桑破嫩芽”,那田间小路上的桑树都冒出了嫩嫩的芽儿,一个“破”字用得特别妙,就好像那嫩芽是迫不及待地要冲破束缚冒出来似的,充满了生机。
“东邻蚕种已生些”,东边邻居家的蚕种已经开始孵化了,这也是春天里特有的农事活动呢。
“平冈细草鸣黄犊”,平缓的山坡上,小草嫩嫩的,小黄牛在那儿欢快地叫着,这场景多和谐啊。
“斜日寒林点暮鸦”,傍晚的太阳斜照着有点寒意的树林,几只乌鸦点缀在其中,虽然有一点淡淡的萧瑟,但也不影响整体那种田园的美感。
下阕呢,“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这几句就像带着我们在这田园里漫步。
远处的山有远有近,小路横七竖八的,然后看到了一面青旗,那下面就是卖酒的人家呀,感觉特别有生活气息。
最后一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特别出彩。
城里的桃李花啊,娇弱得很,老是担心风雨的摧残,但是你看那溪边的荠菜花,虽然普普通通,却充满了活力,这才是真正的春天的所在呢。
辛弃疾用对比的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城里的娇弱,一方面又赞美了田园的质朴和顽强的生命力,也暗暗地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那种质朴品质的喜爱。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写的是一段很动人的爱情故事呢。
上阕写的是当年的美好回忆。
“彩袖殷勤捧玉钟”,你看啊,一个穿着漂亮彩衣的女子,很殷勤地捧着玉制的酒杯,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当年拚却醉颜红”,想当年啊,为了这个女子,男主都愿意喝得满脸通红,可见当时的那种热情。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这两句超级厉害。
他们在楼中跳舞,一直跳到那杨柳梢头的月亮都落下去了,唱歌唱到桃花扇下都没有风了,这是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来形容他们当时的欢乐时光,尽情地玩乐,那种场景真是又浪漫又热闹。
吕美生:“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吕美生:“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赏析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著名的江南农村风俗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家居上饶带湖时期的作品。
从诗题《代人赋》可知,此诗创作动机似为安慰别人,但实则是词人闲居自慰。
我们透过全词所传达的乐守田园、悠闲自得的表层意象,不难艺术地体验其忧患难消、愤慨不平的内心情怀,审美地发现其超凡脱俗、飘逸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就是全词的深层意蕴,即词人“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或诗中的投影”(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这恰似一组特写镜头。
你看,田间路旁的柔嫩桑枝在春风吹拂下,绽出纤细幼芽,浅黄油绿,一派生机。
“破”字,动态毕现,传神入化,让人呼吸到早春田野的清新气息。
东邻应季节而生的蚕种开始慢慢孵化。
“些”字,栩栩如生,使人深为那些星星点点、蠕蠕而动的小生灵的诞生而高兴,感受到造物主的仁慈和恩惠。
如果说上两句是近处微观、历历在目,那么后两句则是远处宏观、错落有致。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你看,小黄牛在栏里关了一冬,以枯草为食,如今放牧于平旷的山冈,乍见茸茸遍野、鲜嫩可口的青草,怎能不欢快而得意地发出“哞哞”叫声!这叫声使疏淡平静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让人感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乡土气息。
透过这些描写,我们仿佛窥见了江南农村男耕女织的淳朴劳动生活,体认到词人那种“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的理想旨趣。
正所谓“把那片自然风景作传达心情的符号,或者较准确一点,把我们底心情印上那片风景去”(梁宗岱《诗与真》)。
因而,最后虽然词中出现斜日、寒林、暮鸦三种灰冷色物象并列,却丝毫不给人以萧瑟而肃飒的感觉。
这是因为:其一,早春寒意、黄昏苍茫与柔桑、嫩芽、幼蚕、细草、黄犊这些充满生机活力的意象两相烘托,相反相成,呈现为一幅冷暖配色、境界层深的形象画面,使人真切地感到冬春交替的季节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意思|
赏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作者:佚名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
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
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
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这是写景的一个诀窍。
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
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
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
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
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
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
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
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
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
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
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
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
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
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
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
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