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第十册教案
聋校数学教案

聋校数学教案标题:聋校数学教案教材:初中数学教材教学目标:1.理解初中数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算技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和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一课:整数运算教学内容: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听力有障碍,可以通过图示、实物模型和手势交流的方式讲解运算的概念和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练习。
第二课:平方与开方教学内容:平方数、平方根等概念的引入和计算方法的讲解。
教学方法:通过使用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平方与开方的概念,并进行计算练习。
第三课:代数式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以及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来讲解方程的解法。
第四课:图形的认识与计算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图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引出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并进行计算练习。
第五课:百分数与比例教学内容:百分数和比例的定义、计算及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引出百分数和比例的概念,以及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来讲解计算方法和应用。
第六课: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性质,并进行实例演示和练习。
第七课: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引出统计和概率的概念,以及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来讲解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评价方法:1.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个人能力。
2.组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3.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测验和作业测验,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教学适应措施:1.提供图示和实物模型来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
聋校数学第十册教案第32课时

第32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九的第5~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
出示练习九第5题制成的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2、计算
36.4+68.8-7.35 4.07×8.6+9.125
5.51×9.5×0.12 32.34÷2.1÷0.14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6~9题。
1、第6题。
做题前,让学生讨论一下每题都含有那些运算,先算什么?然后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余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
做完后集体小结,订正。
2、第7题。
做题前,指名学生说一说截取积的近似值和截取商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教师逐个批改纠正。
3、第8题。
学生读题后,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式计算。
4、第9题。
带领学生读题后,引导分析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教师行间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作业
练习九的第6、7题。
人教版聋校数学的教案范文

人教版聋校数学的教案范文第一章:认识数字1-10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理解数字1-10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数数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数字1-10的读写。
2. 能够用手指正确地数出1-10的物体。
教学难点:1. 理解数字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2. 能够用语言描述数字的大小顺序。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10。
2. 实物图片1-10。
3. 数数棒。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尝试用数字来描述它们。
2. 讲解:向学生介绍数字1-10的意义,通过数字卡片和实物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数字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3. 练习:让学生用手指正确地数出数字卡片上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数字的大小顺序。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数字1-10的重要性。
第二章: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 能够正确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1. 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10。
2. 加减法算式卡片。
3. 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尝试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
2. 讲解:向学生介绍加减法的运算规则,通过加减法算式卡片和实物图片,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减法算式卡片上的题目,并及时给予反馈。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认识货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常用的货币单位及面值。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货币进行交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人民币的单位及面值。
2. 能够正确地进行货币计算。
教学难点:1. 理解货币单位与面值的关系。
2. 能够解决实际交易问题。
教学准备:1. 人民币实物。
2. 货币计算器。
聋校数学第十册教案

二、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师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复习四则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课件展示)
1、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
重、难点
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等进一步得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教具准备:
(训练器材)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三角板,量角器,直尺,七巧板。
课时安排:
总复习 5课时
第1课时
本课时
教学内容
第116页上第1、2题,复习整、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填完后,指名B类学生说一说每一小题根据什么定律来填写的。
2、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
集体订正时,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道题各用了哪些运算定律。(A、B)
本课时
重、难点
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进一步提高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
教
学
过
程
︵
方
式
方
法
︶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点名,
安全知识早知道:
外出活动如何防止中暑
1.喝水。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外出活动,尤其是远足、爬山或去缺水的地方,一定要带够充足的水。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些水果等解渴的食品。
3、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个图形的概念,明白图形的联系和区别,会按照规定的步骤作图。
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归一两步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性和语言组织能力。
聋校数学第十册教案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第3、4页的例3、例4,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4~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的笔算小数减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做下列各题0.32+0.45 0.27+0.69 1.4+1.9指名学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中应注意什么?二、新授1、出示例3。
引导学生把0.65元改成6角5分,0.48元改成4角8分,然后自己列竖式计算,得出的数再改写成小数。
再引导学生直接列竖式计算。
然后提问:百分位不够减,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从百分位减起,百分位不够减,要从十分位退1作10,在百分位加十在减。
教师强调:计算小数的减法时,也要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2、练习让学生自己做相应的“做一做”题目。
做完后集体纠正并提问。
3、教学例4。
出示例4,引导学生和例2比一比,相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观察竖式列的是否正确。
再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
4、引导学生做7.81-3.736提问:7.81千分位没数怎么办?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名一生到黑板前板演。
5、练习做相应的“做一做”习题学生做,教师巡视检查,辅导有误的学生。
6、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小数加减法法则作总结。
三、巩固练习做练习一的4、5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批改总结。
四、小结五、作业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后记:这两节课带领了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
在教学中联系整数的加减发的意义和计算的法则,使学生把整数运算知识迁移到小数的运算中来。
这样就更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意义和法则。
聋校数学第十册教案

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2012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科教案教师:张钦2013年2月18日(教案编写格式说明:正文详细内容:采用小4号宋体。
采用多倍(1.25倍)行间距,进行双面打印。
教案应比实际进度提前1—2周编写完成并打印出来,以备随时提供检查用。
)2、练习做教科书第31页“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指名A类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课件出示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2)组织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出横式:提问:21.45除以15是否可以理解成把21.45米平均分成15份,求每份是多少?(3)①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整数部分的计算。
提问:把21米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几米?商的1应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A)②讨论:余下的6米不够除以15该怎么办?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提问:64表示64个什么?商4为什么写在十分位上?由学生继续完成此竖式。
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算的道理。
(A类生试着说一说)(4)巩固练习:(分组完成)。
指名A类生板演先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再针对竖式中各数的含义提问,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A、B)四、小结:1.提问:观察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对齐?2.今天学习的除法与过去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与整数除法有什么联系?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3.组织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质题答疑。
五、拓展练习1.列竖式计算(分组完成)教师行间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注意及时解决(重点辅导B、C类生)。
2.列式计算。
(1)两个数的积是201.6,一个因数是7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2)把86.4平均分成24份,每份是多少?(3)64.6是17的多少倍?3.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3.55公顷地,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六、作业P34 练习六。
聋校数学第十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册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2012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科教案教师:张钦2013年2月18日(教案编写格式说明:正文详细内容:采用小4号宋体。
采用多倍(倍)行间距,进行双面打印。
教案应比实际进度提前1—2周编写完成并打印出来,以备随时提供检查用。
)揭示课题,师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三、新授1、教学例5。
黑板出示例5:例5 计算(1)由学生独立完成,指名B类生板演。
(2)指名A类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为什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0倍,同时扩大100倍行吗?(A)2.总结计算法则。
(1)提问:①我们是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②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是由谁决定的?(引导A类学生说一说)(2)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法则。
(投影仪展示)(3)对照书中计算法则找出总结不够全面之处。
提问:为什么要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A、B)四、巩固练习做练习七的第5~10题。
1、第5题。
让A、B类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说一说如何移动算式中的小数点,特别要注意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位数不够用“0”补足。
如有错误及时帮助纠正,并再次强调。
2、第7题。
改错题,先让学生找出错误(A、B),再改正。
3、第9题。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第1小题的计算结果,直接说出第2、3小题的得数。
(A、B)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是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六、课后作业 P40 练习七A类学生:5~10B类学生:6、8、9C类学生:6、8第 25 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七的第11~16题。
本课时重、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反思第 28 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例7、例8(循环小数),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八的第1、2、3题。
聋哑人特殊学校数学七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数列概念,并能够判断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2.学生能够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问题;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列的性质,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数列的概念及判断数列的性质;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运用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聋哑学生可能不习惯于使用符号表达数学知识;2.能否将数列的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教学准备:1.相关教学资源:数列的教材、教具、计算器等;2.制作数列的手势示意图,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时间:10分钟)1.利用手势示意图,向学生展示数列的概念。
比如,利用手部动作表示一个一个地加或乘,让学生对数列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2.引导学生回忆一些他们熟悉的数列,比如自然数数列、偶数数列等。
Step 2 讲解等差数列(时间:2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等差数列,并结合手势示意图,教给学生等差数列的定义。
2.教师通过数列的手势示意图,展示等差数列的特征:每一项都与前一项相差相同的数,用符号表示为“a1,a2,a3,...”。
3. 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a1表示第一项,d表示公差。
4.通过例题和手势示意图,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通项公式求解问题。
Step 3 讲解等比数列(时间:2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等比数列,并结合手势示意图,教给学生等比数列的定义。
2.教师通过数列的手势示意图,展示等比数列的特征:每一项都与前一项的比值相同,用符号表示为“a1,a2,a3,...”。
3. 向学生介绍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r^(n-1),其中an 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a1表示第一项,r表示公比。
4.通过例题和手势示意图,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通项公式求解问题。
Step 4 运用数列解决问题(时间: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
(2012 —2013 学年度)
第二学期
数学科
教
案
教师:张钦
2013年2月18日
(教案编写格式说明:正文详细内容:采用小4号宋体。
采用多倍(1.25倍)行间距,进行双面打印。
教案应比实际进度提前1—2周编写完成并打印出来,以备随时提供检查)用。
.
(1)由学生独立完成,指名B类生板演。
程类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A (2)指名提问:为什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0倍,同时扩大100倍行吗?(A)︵2.总结计算法则。
(1)提问:方①我们是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
②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是由谁决定的?(引导A类学生说一说)式(2)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法则。
(投影仪展示)
(3)对照书中计算法则找出总结不够全面之处。
方提问:为什么要先移
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A、B)
四、巩固练习法做练习七的第5~10题。
1、第5题。
︶让A、B类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说一说如何移动算式中的小数点,
特别要注意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位数不够用“0”补足。
如有错误及时帮助纠正,并再次强调。
2、第7题。
改错题,先让学生找出错误(A、B),再改正。
3、第9题。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第1小题的计算结果,直接说出第2、3小题的得数。
(A、B)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是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六、课后作业 P40 练习七
A类学生:5~10
B类学生:6、8、9
C类学生:6、8
时课 25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