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概述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合集下载

【医学检验笔记】 呼吸道病毒知识

【医学检验笔记】 呼吸道病毒知识

【医学检验笔记】呼吸道病毒知识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

主要包括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小RNA病毒科、冠状病毒科等。

临床特点:传染源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飞沫传播,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发病急;感染可发生在呼吸道任何水平;病后免疫力不牢固;同一病毒的反复感染,不同病毒引起同一疾病表现。

正粘病毒正粘病毒原来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一个种,流感病毒(inf1uenza)为流感的病原体,A、流行性感冒病毒分型:有三型:据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

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又分若干亚型(H1~H16∖N1~N9)。

乙型、丙型至费索发现亚型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变异,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常局部爆发;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或只引起人类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

结构:主要包括病毒核酸与蛋白组成的核衣壳和包膜1>核心:分节段的(-)SSRNA、核蛋白(NP)、RNA多聚酶(三种依赖RNA的RNA多聚酶蛋白),呈螺旋对称。

2、包膜:内层为基质蛋白(MP),也具型特异性,外层为脂质双层(源于宿主细胞膜)。

基质蛋白(M蛋白):覆盖在核衣壳外面,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

M1(促进病毒的装配)、M2(膜蛋白,为离子通道,辅助HA2释放核衣壳)包膜上镶嵌两种刺突,血凝素(HA)和神经胺酸酶(NA)。

1、血凝素(HA):匕IhHA1、HA2功能:凝聚红细胞一血凝现象,鉴定病毒(定性);吸附宿主细胞一与受体结合;具有抗原性一产生相应抗体:中和病毒,抑制血凝(定型)HA抗原结构易发生变异2、神经氨酸酶(NA):呈蘑菇状,能水解红细胞表面的神经氨分子。

是弱中和抗原功能: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具有抗原性一产生非中和抗体(二)变异病毒核酸为分节段的负链单股RNA,甲型和乙型分8个节段,丙型分7个节段,每个节段均为独立基因组,这一特点使基因在复制中易发生重组而致病毒变异。

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全身酸痛、疲乏无力
头痛
腹泻、呕吐(部分病人)
重者继发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免疫性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中和抗体(抗-HA) :SlgA、IgG、IgM 血清中的抗体可维持10年,但仅对同型 病毒有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一)分离培养与鉴定
1、标本采集和处理
鼻腔洗液、鼻咽拭子、咽漱液、支气管分泌物 (接种前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
禽流感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左图中染成黄 色的即为禽流感病毒
假如已导致亚洲65人死亡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 与人类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从而变异为能在 人际间传播的病毒,后果将会怎样? WHO负责公 共医疗的专家预测,届时全球将有500万至1.5亿 人被禽流感夺去性命。
2、禽流感病毒的检测
中国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室 诊断中主要采取 3 种办法,分别是病毒 分离、核酸检测和检测抗体。
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
(1)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幅度小,属于量 变,可引起小规模流感的流行,称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2) 若抗原变异幅度大,系质变,形成新的亚 型,可以引起大规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称抗 原转变(Antigenic shift)。
为什么抗原变异与流行 密切相关?
第一次病毒血症 发热、咳嗽、 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斑等 9~12天 全身淋巴组织
病毒
呼吸道上 皮细胞内
血流
3~5天
单核吞噬细胞
第二次病毒血症 损伤血管内 皮,使全身相继出现红疹
极少数
中枢N.S(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免疫性
麻疹病毒感染的免疫力持久, 一般不会出现二次感染。
三、微生物学诊断和预防

[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病毒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病毒课件
抗病毒药物的种类
呼吸道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变异,导致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减弱。
呼吸道病毒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需要针对不同的呼吸道病毒种类和变异株进行药物的研发和生产,难度较大。
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鼻病毒
鼻病毒概述
鼻病毒是一种小RNA病毒,主要引起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普通感冒。
呼吸道合胞病毒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副黏病毒,主要引起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病毒性肺炎和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传播
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在密闭、拥挤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容易传播。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预防
分类
定义与分类
结构
呼吸道病毒具有包膜和核酸,通常由核心、包膜和刺突三部分组成。
功能
呼吸道病毒的刺突具有吸附和侵染细胞的能力,核心具有遗传信息载体功能,包膜具有保护病毒和调节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功能。
病毒结构与功能
病毒复制和变异
呼吸道病毒的复制过程分为吸附、注入、合成、装配和释放五个步骤。吸附主要依靠病毒的刺突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注入是指病毒核酸进入细胞;合成是指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合成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装配是指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在细胞内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释放是指病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
社会公共卫生危害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以增强免疫力。
增强免疫力
不与感染呼吸道病毒的人密切接触,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避免接触感染源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部等部位。
注意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1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和研发现状
2
3
包括离子通道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RNA干扰等。

呼吸道病毒概述

呼吸道病毒概述
型别多、易变异、表面感染;短暂免疫力(1-2 年),易反复感染。 体液免疫:抗-HA中和抗体(IgG,IgM,SIgA): 预防感染,阻止发病;血清中的抗-HA的中和抗 体: 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几十年; 对型内变异株有交叉免疫,持续4-7年; 对其他亚型交叉免疫差; 细胞免疫:特异性CD4+TC ,CD8+TC:清除病 毒,恢复;
分节段的(-) SSRNA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
RNA多聚酶
核糖核蛋白(RNP)
RNP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
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 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 表面
HA1(病毒吸附)HA2(核衣壳释放)
保护性抗原,血凝抑制抗体(保护性 抗体)
➢该病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光,结膜炎、鼻炎、
咳嗽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 ➢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细菌性肺炎而导致死亡。
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免疫
包膜刺突为H蛋白和F蛋白 免疫力牢固,抗H抗体和抗F抗体可抵御再
感染。 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 恢复期主要为细胞免疫。
RSV的致病机制
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 病毒不入血 支气管坏死物与粘液、纤维蛋白粘连在一
起,易导致气道阻塞 可并发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第三节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只有一个血清型; 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最严重的问题是可垂直传播导致胎儿 先天性感染;孕妇感染时间越早,胎 儿发生CRS的概率越高。
2.免疫性:感染后获得中和抗体,免疫力持久。但型 别多。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

1889 年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 1977 年 80 年以后
始于俄国 始于法国 始于贵州 始于香港 始于东北
一年内席卷全球 病死约两千万人,最严重 H1N1 死亡约十万人 H2N2 波及 155 个国家 H3H2 许多国家受影响 H1N1 没有明显的暴发流行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 3 4 PB1 PA HA1、2 同上 同上 血凝素识别与吸附宿主细胞,为中和抗 原,有亚型特异性 核蛋白,具有型特异性 神经氨酸酶,促进病毒释放为中和抗原, 有亚型特异性 基质蛋白,与病毒组装有关 膜蛋白,形成膜通道,促进病毒释放 非结构蛋白,抑制mRNA转运
5 6
7
NP NA
M1 M2 NS1、2
1、形态与结构 形态:球形、有包膜、核衣壳螺旋对称
核酸(单负链RNA、分节段) 核衣壳: 核蛋白(NP) RNA多聚酶(PA、PB1、PB2)
结 构

基质蛋白M1、M2(内层) 膜: 镶嵌蛋白HA、NA(外层)
流感病毒形态
流感病毒的核衣壳
HA
NA M2 M1 HA
RNA PB2 PB1 PA
NA
NP
甲型流感病毒结构模式
流感病毒结构
ssRNA:7 ~ 8个片段 核心 核蛋白 RNA多聚酶 基质蛋白(M蛋白):保护核心;维持病毒外形 包膜(双层脂质):上有刺突—HA和NA HA—断裂成HA1和HA2,HA2有传染性 核糖核蛋白(RNP)
Hale Waihona Puke 结 构节段 编码多肽 功 能 1 PB2 RNA聚合酶与RNA转录和复制有关
变种变异:H、N均小变异,经常 发生,导致小流行
丙型流感病毒相对稳定,未发现变异 乙型流感病毒只有变种变异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

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80~120nm,病毒结
构主要有核衣壳和包膜。 核衣壳:位于病毒体的核心,呈螺旋对称, 由分节段的单负链RNA与核蛋白(NP)组成, 合称为核糖核蛋白(RNP)
包膜:流感病毒的包膜有两层,即内层基质
蛋白(MP)、外层脂蛋白(LP),具有维 持病毒外形及完整性等作用。 包膜上镶嵌有两种刺突,一种是血凝素 (HA),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A)。
呼吸道病毒
山东省东营市
呼吸道病毒概念
呼吸道病毒是一类经呼吸部病变 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呼吸道病毒多具有感染力强、传播快、起病 急等特点。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
科,是人和动物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 病原体,有甲(A)乙(B)丙(C)三型。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主要致病机制是
能抵抗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抗病毒作用, 引发机体免疫病理损伤。
血凝素: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刺激
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具有中和病毒 感染性及血凝抑制作用,为保护性抗体。
神经氨酸酶: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细胞
表面的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和 促进病毒的扩散。神经氨酸酶具有免疫原性, 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此抗体可抑制 神经氨酸酶的水解能力,但不能中和病毒的 感染性。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

Functions of Hemagglutinin
• HA causes agglutination of red blood cells.
• Viruses bind to the mucous membrane cells by HA1 interacting with membrane receptor.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Influenza A Evolution
1874 --- (H3N8) 1890 --- (H2N2) ...................Pandemic 1902 --- (H3N2) 1918 --- (H1N1)................. Pandemic 1933 --- (H1N1)....................First strains isolated 1947 --- (H1N1)....................Variation detected 1957 --- (H2N2)...................."Asian" Flu pandemic 1968 --- (H3N2)...................."Hong Kong" Flu pandemic 1976 --- (H1N1)...................."Swine" Flu, non-epidemic 1977 --- (H1N1) + (H3N2)......"Russian" Flu epidemic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结构 病毒多呈球形或丝状 病毒核酸:-ssRNA,核酸分节段,有包膜,有刺突:血凝素 (HA)和神经氨酸酶(NA)。

呼吸道病毒ppt课件

呼吸道病毒ppt课件
25
命名法:
1980年WHO公布的命名法: 型别/宿主(人则省)/分离地点/病毒株序 号/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 如:A/Hong Kong/03/68(H3N2)
A/Swine/Iowa/15/30(H1N1)
26
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抗原转变
亚型名称
抗原结构 流行年代
代表病毒株
Hsw1N1
H1N1 1918~1919 猪流感病毒
原甲型(A0)
H0N1 1930~1946 A/PR/8/34(H0N1)
亚甲型(A1)
H1N1 1946~1957 A/FM/1/47(H1N1)
亚洲甲型(A2)
H2N2 1957~1968 A/singpaore/1/57(H2N2)
viral core
PB2
PB1 PA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NA
NP
RNPi.e. nucleocapsid 15
16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成分
糖蛋白,占病毒蛋白25%
糖蛋白,占病毒蛋白5%
结构
柱状三聚体
蘑菇状四聚体
生物学活性 抗原性
与多种动物的RBC表面的受体 水解细胞膜上表面受体的N-

衣 核蛋白(NP):Ag性稳定

具型特异性
核糖核蛋白
ribonucleoprotein
( RNP)
RNA多聚酶:PA、PB1、PB2
13
内层: M1—与包膜厚度、硬度相关

仅见于甲型
抗原性稳定 具型特异性

脂质双刺突 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型与变异
(1)根据NP和MP的不同,分甲、乙、丙三型;
甲型根据HA(H1-H15)、NA(N1-N9)抗原不同分 亚型,人类主要由(H1、H2、H3,N1、N2)抗 原组成,近年发现H5N1、H7N7、H9N2等禽流感 也可感染人。乙、丙型未见亚型;
(2) HA、NA易变异,抗原变异有二种形式
4.抵抗力 不强,对干燥、紫外线、乙醚、乳酸 敏感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性 甲型引起流行,乙型在局部爆发,
丙型主要侵犯婴幼儿,很少流行。
病毒经飞沫 在人-人直接传播,传染性强
我国流行季节 冬春季
病人 飞沫 传播
侵入呼吸道 上皮细胞
病毒在局部增殖, 引起卡他性炎症。
毒素样物质入血, 引起全身症状。
脂质双层(外层),
M2嵌于其中,形成膜通道
分节段的(-) SSRNA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
RNA多聚酶
核糖核蛋白(RNP)
RNP
流感病毒的结构
核衣壳 病毒分片段的RNA,结合 有核蛋白(NP),与复制 和转录有关的RNA多聚酶 蛋白。呈螺旋对称。 基质蛋白(M蛋白) 覆盖在核衣壳外面,M蛋白 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 包膜 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
但必须与流行毒株 相一致。
第三节 副粘病毒
(paramyxovirus)
共同特点:
① 球形或多形性,直径150~300nm,螺旋对称;
② 核酸为单负链RNA,不分节段,不易变异;
③ 基因组编码多种蛋白;
④ 不同病毒包膜刺突不同
F蛋白为共有,具融合活性和溶血活性
a.副流感,腮腺炎病毒为HN蛋白 与血凝
5-7d痊愈,免疫力低下者易继发感染, 引起肺炎。 2.免疫性: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 分泌型IgA(抗-HA) 均为中和抗体 血液中抗-HA(IgG、IgM) 可抵抗再感染,
小结:甲型流感为什么会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 1、病毒基因为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在复制中易发
生基因重组,导致新病毒株出现;
(3)甲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多 数哺乳动物均可感染;
禽类是流感病毒的基因储存库与 新毒株出现相关;H5N1是一种 高致病性病毒。
H5N1


H3N2 H1N1

基因重组
(人体具H5N1结合受体 )
3.培养特性
羊膜腔(初次分离) 鸡胚尿囊腔(传代V)
接种
细胞培养:人胚肾细胞 CPE(-) 血吸附(+)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概述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副流感
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 其它: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 新变种: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
偏肺病毒。 常见呼吸道病毒及引起主要疾病(详见教材
P315 表26-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属正粘病毒科,简称流感病毒。包括甲、乙、丙三 个型,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流感。 甲型 是播及全球、流行频繁的重要病原体; 乙型 致病性低,仅局部暴发; 丙型 主要侵犯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很少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球或丝状, 直径80-120nm,分节段的单负 链RNA病毒,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有包膜,表面有刺突。
2、病毒型别多,不同型别同时流行,易发生基因重 组形成新亚型;
3、HA、NA抗原性易变异,常见的有抗原性漂移和 抗原性转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针对新的亚型, 由于人群完全缺乏免疫力而易造成大流行;
4、病毒传染性强,宿主范围广:患者、隐性感染者、 许多动物均可被感染。禽类作为流感病毒的基因储 存库,与新亚型出现密切相关。
b.麻疹病毒为H蛋白
吸附
c.RSV为G蛋白
有关
⑤ 细胞质内复制,出芽方式释放;
特点:
1、口-口途径,侵犯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 2、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人群感染率高: (1)能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如甲型流感; (2)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如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3、具有“一病多因”和“多病同因”的致病特点; 4、同一类病毒可反复感染。其原因:病毒易变异 (甲型流感),或免疫力不持久(鼻病毒、副流感 病毒等); 5、应用疫苗预防效果显著。
刺突 二种,易变异,是划分亚型的重要依据
①血凝素(HA)柱状,三聚体,糖蛋白
a.HA1 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HA2 有膜融合性,释放核衣壳 b.凝集红细胞,发生血凝现象 c.具抗原性,其相应抗体能
与V感染、 血凝、免疫、 分型有关
中和病毒感染,为保护性抗体
②神经氨酸酶(NA)磨菇状,四聚体,具酶活性
①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HA、NA氨基酸 点突变,幅度小,属量变,与人群免疫力选择有关, 引起周期性局部中、小规模流行。
②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HA、NA氨基酸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形成新亚型, 人群缺少免疫力,引起世界性的大流行。
不同型别病毒同时流行时,也可发生基因重 组形成新亚型。
a.水解宿主细胞膜神经氨酸; b.破坏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 c.具抗原性,仅抑制酶的水解作用
参与病毒释放 利于其扩散
2、病毒复制 较特殊,RNA在感染细胞核 中转录和复制。 1)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通过胞饮方式进入细胞; 2)RNA进入细胞核,在 多聚酶的作用下转录mRNA 特点:需要宿主mRNA 5’端 甲基化的帽状(m7GpppXm) 引物才能转录 。 3)装配成熟, 以出芽方式释放。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咽漱液、咽拭子→接种细胞,鸡胚→血凝试验 2.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中和、补体结核试验 3.快速诊断:免疫荧光、酶免疫、核酸杂交等:
四、防治原则 1.流行期间: 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场所,乳酸蒸
汽消毒,100m3,2-4ml。 2.特异性预防: 应用疫苗,效果较好;
流感病毒的电镜照片
由内向外分为核心和包膜两部分:
(1)核心
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甲、乙型 8个节段
丙型 7个节段
复制中易发生变异
核糖核蛋白
RNA多聚酶(PA、PB1、PB2) (RNP)
与核酸复制转录有关
核蛋白(NP) 抗原性稳定
具型特异性
(2)包膜 (双层结构)
基质蛋白(M1,内层),
具型特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