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与道德情操论

合集下载

道德情感论最佳译本

道德情感论最佳译本

道德情感论最佳译本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

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市面上所见有以下几个版本的《道德情操论》。

最早的版本是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等所译的商务版,由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2004 年重印(下称“蒋版”)。

2003年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余涌所译的《道德情操论》(下称“余版”)。

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道德情操论》由韩巍所译(下称“韩版”),韩版最早由西苑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2007年辗转至光明日报出版社再版,直至2008年中国城市出版社又一次出版韩版。

另外还有由樊冰翻译,在2010年经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版本。

还有由谢宗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08月出版的版本。

其中较好的推荐由谢宗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08月出版的版本。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问题与“看不见的手”——《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深远影响,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而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时,不能不与他的另一本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联系起来思考。

因此,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由此产生,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与此相反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以人们的同情心为基础作研究。

“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而且体现在《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不同的“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对利己心的论述,十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短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各出现一次。

在《道德情操论》中,他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这只“看不见的手”被描述为对财富的追求或获取欲。

这种获取欲是从荣辱之心一类的私利出发的,是受人们的个人感情和爱好驱使的,但是,人们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地实现着增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

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

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

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1.引言1.1 概述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道德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德哲学理论以《道德情操论》为代表,被视为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主要基于他的人类本性理论,他认为人类天生具备一种同理心,即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情感。

基于这一理论,亚当斯密认为道德行为应该从同理心出发,而不是从自私或功利的动机中产生。

他追求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以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亚当斯密的道德观点强调道德规范的内在性和客观性。

他主张道德标准不仅仅是个人主观意愿的体现,而是建立在普遍人类感受的基础上。

他认为,道德规范的制定应该以人们的共同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而不是个人的私利。

因此,亚当斯密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而不是以个人的冲动或欲望为依据。

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对后来的伦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同理心,这对于社会和谐、道德发展以及人类幸福的推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亚当斯密的理论启发了后来的伦理学者对道德观察和道德哲学的研究,使得道德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是一种强调同理心和共同利益的伦理观点,它对人类道德行为的指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他的道德理论在道德哲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今天我们理解和探索道德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探讨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观点。

2.1 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部分将介绍亚当斯密的核心道德理论,包括他对道德的起源和根源的看法。

2.2 亚当斯密的道德观点部分将探讨亚当斯密对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的观点,包括他的道德感情理论和利己主义伦理观。

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对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进行概括,并对其进行评价。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所著的一本经典伦理学著作,全书共七篇。

以下是各篇的大致内容:第一篇:同情心本篇主要阐述了同情心作为一种天赋本性的重要性。

斯密认为,同情心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情感,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处境。

同情心是人类社会和道德生活的基石,它促使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伸出援手。

第二篇:优点与缺点本篇主要讨论了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

斯密认为,优点是指那些能够激发我们赞赏和尊重的品质和行为,而缺点则是指那些引起我们不满和批评的品质和行为。

斯密认为,我们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并非完全主观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第三篇:评判自我与他人本篇主要阐述了人们如何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及如何评价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斯密认为,自我评价往往比他人评价更为宽容,因为自我评价时我们会忽略自己的缺点,而夸大自己的优点。

同时,斯密认为,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受到偏见和成见的影响。

第四篇:效用与赞同本篇主要讨论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斯密认为,效用是指一个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幸福的贡献程度。

当我们看到一个有用的事物时,我们会对其产生赞同的情感。

同时,斯密认为,人们对美和丑的看法也受到效用的影响。

第五篇:习惯与风气本篇主要阐述了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斯密认为,习惯和风气对人们的道德判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习惯和风气的作用。

第六篇:美德的品质本篇主要讨论了美德的品质及其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斯密认为,美德是指那些能够使个人成为更好的人的品质,如诚实、勇敢、节制等。

这些品质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同时,斯密也强调了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控制是实现美德的关键。

第七篇:道德哲学体系本篇主要论述了道德哲学体系的构建。

斯密认为,道德哲学体系应该以人类天性为基础,以同情心为核心,以美德品质为目标。

同时,斯密也批评了一些传统的道德哲学体系,如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体系和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体系。

亚当斯密正义观

亚当斯密正义观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将正义定义为人类基本的美德,具有强制性,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同时他认为情感是正义原则的依据。

正义产生于同情的基础之上,但“对它是否遵从不听任于我们意志的自由,它可以被强求.违背它即遭人怨恨,因而亦面临惩罚,这种美德就是正义”。

可以说正义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它更多的是出于对他人行为情感的否定性同情,对不合宜、对非义的愤恨和惩罚的激情。

斯密认为,“正义是一种必须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应该的行为,”因为它的目的是阻止我们伤害周围的人,违背正义实际上也就是伤害他人。

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共处,使社会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

社会秩序必须的最低“德性”要求是正义。

“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相互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着相互之间的伤害。

”并且每个人都是自爱的——“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嘲。

既然每个人都有自爱心。

都会将自己的利益摆在首位,这是无可非议和大家所认同的。

然而“当我们受自己利害得失的影响总是远大于受他人利害得失的影响时,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慷慨之辈(在所有场合)和平常之人(在许多场合)都为了他人的更大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这不是宽厚的博爱力量,不是自然在人心中点燃的那微弱的仁慈之火。

而是那种能抵制最强烈自爱冲动的东西。

”即心中的合宜感和正义准则纠正了我们情感中那种自然的不平等。

内心“公正的旁观者”使得人们意识到自己在他人那里,在整个浩瀚宇宙中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时,就会收敛起自我的自爱心,以一种他人认同的方式来表达和行为,不至于招来公众的反对和愤恨。

从而达到个人和他人的一种和睦和谐状态。

正义维系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彼此共存的状态。

“如果正义法则不被遵守,社会使不能存在下去,倘若人与人之间总是惦记着相互伤害,社会交往便无从谈起。

”一、在正义与仁慈的比较下看正义在《道德情操论》第二卷第二章中,Adam Smith将仁慈与正义作对比,从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两方面阐明自己的正义观。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笔记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笔记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笔记1.无论一个人在别人看来有多么自私,但他的天性中显然总还是存在着一些本能,因为这些本能,他会关心别人的命运,会对别人的幸福感同身受,尽管他从他人的幸福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能就是慈悲或怜悯。

2.人类本性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对死亡的恐惧。

这严重地破坏了人类的幸福,同时却又对人类的不义行为产生巨大抑制;恐惧死亡的情绪,折磨和伤害个体的时候,却在捍卫和保护社会。

3.对不幸者来说,最残酷的打击就是对他们的灾难熟视无睹,漠不关心。

对朋友的高兴没有表示只是不够礼貌而已,而如果当他们对我们诉说困苦时,我们却摆出一副没有兴趣、心不在焉的神态,则是真正的、十足的不近人情。

4. 爱给人带来愉快,恨让人产生不快。

爱和快乐,总是能够令人愉快,不需要任何附加的乐趣,就能让我们感到满足和鼓励。

悲伤和怨恨,却总是让我们难以释怀,令人苦恼和痛心,强烈地需要用同情来平息和安慰。

5.是否赞同别人的意见不过是说自己的意见是否与它们一致而已。

我们对别人的情感或激情是否能够理解赞同,也是同样的理由。

6.人们是以自己的各种官能作为判断他人相同官能的尺度的。

我用我的视觉来判断你的视觉,用我的听觉来判断你的听觉,用我的理智来判断你的理智,用我的怨恨来判断你的怨恨,用我的爱来判断你的爱。

我没有、也不会有任何其他方法来判断它们。

7.虽然同情心是人类天生就有的,但是他从来不会为了落在别人头上的痛苦而让自己去面对相同的情况和情绪。

而且那种激发旁观者产生同情的想象只是暂时的。

8.交际和谈话也是心情平复和愉快的最好保护伞,对于自足和享受来讲,宁静的心情是不可或缺的。

隐居和喜欢深思的人,常一个人闷在家中,一味地回味自己的悲伤事或生气事,就算他们比别人仁慈、宽容,还有高尚的荣誉感,但却很少能像普通世人那样具有平静的心情。

9.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通过这两种行为的努力,两种不同的美德得以确立。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5篇1000字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5篇1000字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5篇1000字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篇1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

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英国作家亚当_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英国作家亚当_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导语:《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以下是XX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

——佚名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

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

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

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

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

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

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