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导读.

合集下载

道德情操论读后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读后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读后心得体会读完《道德情操论》,我深刻体会到道德情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修养,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这本书从各个角度阐述了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作用,令人深受启发。

道德情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它是一个人内心的准则和规范。

它不仅涉及到个人品行的形成,更是涉及到一个人价值观的建立,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而且,道德情操的修养也是一个人判断自己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让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更好地纠正自己的错误。

道德情操对于社会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它可以为社会带来秩序和规范,让我们在生活中相互尊重,更好地协调和维护社会秩序。

道德情操不仅关乎个人的表现,更是决定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文明程度。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文明社会,极大地激励了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此,我们更要强调道德情操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道德情操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是关乎国家的未来。

年轻一代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道德情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有一个强大而正直的品德,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这样,他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一个更优秀、更有用的人才。

在阅读《道德情操论》之后,我突然想起了一句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其实就是指出了道德情操对于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体来说,道德情操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只有有道德情操的人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只有一个有道德情操的社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好地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经典导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经典导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经典导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2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并于1704年被选入牛津大学深造。

历任爱丁堡大学讲师、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以及爱丁堡关税局长等职位。

其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前者为伦理学著作,使其享誉学术界,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MoralSentiments)是一部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根源的伦理学著作,以此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评价,从而最终揭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该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书中向我们解释了关于人类情感与行为的诸多道德原理,其主要围绕七个方面展开:一、关于行为的合宜性问题斯密认为看一个行为是否具有合宜性,更应该看行为后面的情感以及动机,而不是表面的行为。

“行为的合宜与否,或者说是端正的得体还是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源的情感以及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

具体来说,首先,人们是通过同情、彼此同情、他人的情感与我们是否相符合、喜欢可亲可敬的美德等合宜感来判断一个行为的合宜性的。

斯密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1、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别人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设想或想象我们身处那样痛苦或贫困的处境,也会激起同一种情绪”。

我们会想象受难者的难处,把自己置于对方的情境中,来体会对方的情绪,从而产生同情感,但同时斯密也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会引起同情,例如一个发怒人的行为,在不了解原因是什么的前提下,人们更倾向于表达反感的情绪。

2、我们更希望别人的心里的情绪与自己相一致。

2024年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本(3篇)

2024年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本(3篇)

2024年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本《道德情操论》是由孟子所著,是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重要篇章。

本书围绕人的道德情操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了人的道德素养和修行的问题。

经过阅读和思考,我对本书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情操论》强调人的天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备善良的本性,而不是本性本恶。

人类具备善良的天性,是因为人与生俱来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和信等道德素养。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弟子荀子的本性恶论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对人性本善的探讨,孟子试图引导人们信任自己的本性,从而激发人们积极向善的动力,努力实现道德的完善。

其次,《道德情操论》强调修行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情操不是先天固定的,而是需要通过修行来培养和塑造的。

这种修行是通过人的自觉和努力来实现的,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因素。

孟子提出了“养气”和“知愚”的修行原则,强调了完善道德情操的重要方法。

通过培养自己的气质和智慧,人们可以逐渐达到人的最高境界,实现圣人的理想。

再次,《道德情操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的道德情操与天地一体,人与天地相通,因此人的道德行为应该符合天理。

孟子的思想深受儒家文化中崇尚天命的影响,他将人的生命与宇宙联系在一起,强调人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宇宙的规律,追求道德的完美。

最后,《道德情操论》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培养道德情操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他提倡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德、智、体、群、美等各方面的素养。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天性善良,引导他们向善。

同时,孟子也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总的来说,《道德情操论》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考人的道德素养和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强调人的天性本善、修行的重要性、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实现道德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在翻开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之前,我就像在迷雾中摸索的旅人,对道德的理解模糊又朦胧。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人性深处的大门。

书中的观点就像一道道明亮的光线,逐渐驱散了我心头的迷雾。

亚当·斯密说,人不仅是自私的,还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对人性的简单看法。

就拿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

那是一个熙熙攘攘、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

我在一个摊位前挑选着蔬菜,摊主是一位面容沧桑的大妈。

我拿起一把青菜,仔细地看着菜叶上有没有虫洞,大妈则在一旁热情地介绍着她的菜有多新鲜。

就在我准备称重付钱的时候,旁边来了一位老奶奶。

她衣着朴素,头发有些凌乱,脸上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老奶奶怯生生地问大妈:“这青菜能不能便宜点卖给我,我身上没带多少钱。

”大妈脸上露出了一丝为难的神情,我能感觉到她在计算着成本和利润。

就在这时,我心里突然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

一方面,我理解大妈做生意的不容易;另一方面,看到老奶奶那渴望又无助的眼神,我又觉得很不忍心。

大妈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稍微降了点价把青菜卖给了老奶奶。

那一刻,我看到老奶奶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这件小事让我想了很多。

在这个小小的交易场景中,大妈面临着利益和同情心的抉择。

她最终选择了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老奶奶的困难,这是不是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那种道德情操在起作用呢?大妈虽然想要盈利,但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同情让她做出了让步。

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内心的波动。

我开始思考,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做?是坚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还是会像大妈一样,在不损害自己太多利益的前提下,向他人伸出援手?再深入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比如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人让座,在同事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帮忙,在面对利益冲突时是否坚守诚信。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所著的一本经典伦理学著作,全书共七篇。

以下是各篇的大致内容:第一篇:同情心本篇主要阐述了同情心作为一种天赋本性的重要性。

斯密认为,同情心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情感,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处境。

同情心是人类社会和道德生活的基石,它促使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伸出援手。

第二篇:优点与缺点本篇主要讨论了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

斯密认为,优点是指那些能够激发我们赞赏和尊重的品质和行为,而缺点则是指那些引起我们不满和批评的品质和行为。

斯密认为,我们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并非完全主观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第三篇:评判自我与他人本篇主要阐述了人们如何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及如何评价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斯密认为,自我评价往往比他人评价更为宽容,因为自我评价时我们会忽略自己的缺点,而夸大自己的优点。

同时,斯密认为,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受到偏见和成见的影响。

第四篇:效用与赞同本篇主要讨论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斯密认为,效用是指一个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幸福的贡献程度。

当我们看到一个有用的事物时,我们会对其产生赞同的情感。

同时,斯密认为,人们对美和丑的看法也受到效用的影响。

第五篇:习惯与风气本篇主要阐述了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斯密认为,习惯和风气对人们的道德判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习惯和风气的作用。

第六篇:美德的品质本篇主要讨论了美德的品质及其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斯密认为,美德是指那些能够使个人成为更好的人的品质,如诚实、勇敢、节制等。

这些品质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同时,斯密也强调了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控制是实现美德的关键。

第七篇:道德哲学体系本篇主要论述了道德哲学体系的构建。

斯密认为,道德哲学体系应该以人类天性为基础,以同情心为核心,以美德品质为目标。

同时,斯密也批评了一些传统的道德哲学体系,如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体系和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体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中国著名学者李泽厚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于2003年出版,是一本关于道德伦理的论文集。

在本书中,李泽厚对道德情操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观点。

在第一章中,李泽厚介绍了道德情操的概念和内涵,并指出道德情操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和道德行为的基础。

他还提到了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培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第二章中,李泽厚探讨了道德情操与个人品质的关系。

他认为,道德情操是个人品质的核心,是人们判断和评价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

他还强调了道德情操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章中,李泽厚着重讨论了道德情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道德情操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基石,只有全社会都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他还提出了培养和弘扬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在第四章中,李泽厚探讨了道德情操与教育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个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五章中,李泽厚探讨了道德情操与社会风气的关系。

他指出,社会风气是道德情操的重要表现形式,只有社会风气良好,才能促进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升。

他还提出了一些改善社会风气的建议,以期能够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章中,李泽厚总结了全书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他强调了道德情操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培养和弘扬良好的道德情操。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情操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道德情操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个人品质的核心,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真是让我感触颇多呀!亚当斯密在书中探讨了人类的道德情感和行为的根源。

他指出,我们的道德判断并非仅仅基于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件事虽小,却让我对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去超市购物。

超市里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挑选着自己需要的商品。

我推着购物车,在货架间穿梭,不一会儿,购物车里就堆满了各种东西。

当我走到水果区时,看到了一堆新鲜的草莓。

那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我伸手去拿了一盒,准备放进购物车。

就在这时,我发现旁边有一个老奶奶,她也在挑选草莓。

她的动作有些迟缓,眼神里透露出一丝焦急。

我好奇地看了看她,发现她的购物篮里只有几个零散的草莓,而且看起来都不是很新鲜。

我心里不禁泛起了嘀咕:为什么她不挑选那些新鲜的整盒草莓呢?于是,我忍不住问她:“奶奶,这整盒的草莓多新鲜呀,您怎么不拿一盒呢?”老奶奶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一个人住,吃不了那么多,买整盒的会浪费。

”听到她的回答,我的心里突然一酸。

我看着她那满是皱纹的脸和略显孤单的身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想了想,把自己手里那盒草莓递给了她,说:“奶奶,这盒草莓给您吧,我家里还有很多水果,吃不完也浪费。

”老奶奶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眼里充满了感激:“孩子,这怎么好意思呢?”我笑着说:“奶奶,您别客气,就当是我送给您的一点心意。

”老奶奶接过草莓,连声道谢。

那一刻,我看到她的脸上绽放出了笑容,那笑容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温暖而又美丽。

在继续购物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道德情感吧。

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感受到他人的需要,并愿意伸出援手时,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这种感觉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回报,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同情心被激发出来。

回到家后,我把这件事讲给了家人听。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在翻开《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之前,我对道德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觉得它不过是一些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关于人性、情感和道德的深邃世界。

亚当·斯密在书中指出,人的本性中不仅有自私的一面,还有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福祉的本能。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街道上。

我像往常一样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我在一个蔬菜摊前停下,摊主是一位中年妇女,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我挑选了一些青菜,正准备付钱的时候,旁边传来了一阵争吵声。

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和一位卖鱼的摊主在争论。

女士看起来很生气,指责摊主缺斤少两。

摊主则一脸无奈,不停地解释说自己的秤没有问题。

周围的人开始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

只见那位女士手里拿着一条鱼,情绪激动地说:“我在家称过重量的,这鱼绝对没有你说的那么重!”摊主则一脸委屈:“妹子,我这做的是小本生意,怎么可能骗你呢?”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站了出来。

他不紧不慢地说:“别吵别吵,咱们来想个办法解决。

”大爷从自己的菜篮子里拿出一个便携式的小秤,说道:“咱们用这个秤再称称看。

”结果出来了,鱼的重量确实和摊主说的有出入。

摊主顿时红了脸,连忙道歉,并主动把差价补给了那位女士。

女士的脸色也缓和了下来,不再那么生气。

这件小事让我陷入了思考。

在这个小小的菜市场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

摊主想要多赚一点钱,这或许是出于生活的压力;而那位女士想要买到足斤足两的商品,这是她的合理权益。

然而,当出现矛盾的时候,是那位挺身而出的大爷,用一种公平、公正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大爷的行为,不正是亚当·斯密所说的那种出于同情和正义的本能吗?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只是希望事情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让大家都能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评论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方 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美)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 弗里德曼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 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 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 斯密学说。 ——(英)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 森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 比《国富论》更基础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 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著名经济学家 粱小民 前总理温家宝说:“亚当· 斯密写过两部有名的著作,一本叫《道德情操 论》,一本叫《国富论》。”“在我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道 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同样精彩




2007年,有关温总理智慧外交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在英国,温总理说,他是带着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著作来访问英国的。他多次引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里的 观点,提出经济学家和从业人员在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的 同时,更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并倡导国际社会反 对贸易保护主义,以科技和道德的力量携手合作,战胜 这场金融危机。 温家宝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说,如果一 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 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 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是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亚当·斯密 曾就学的经济学院,同为苏格兰人,算是老乡和校友。 布朗对温总理赞不绝口:“温总理比亚当·斯密还了不 起,不仅是经济学专家,而且是道德伦理学家。”
三、各卷内容简介
(一)第一卷内容 第一篇:同情 第二篇:激情 第三篇:赞同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 在这本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 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 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 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介绍和评价; 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 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道德情操论》导读(二)
苏州大学:龚长宇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 出生在英国苏格兰法夫郡, 先后入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 大学学习。从牛津大学毕业 后,进入爱丁堡大学任教。 1751年,亚当·斯密进入格 拉斯哥大学任哲学教授。他 于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 论》,获得学术界的极高评 价,并被列为英国第一流的 学者。1773年,完成《国富 论》第一稿。1776年出版, 《国富论》使亚当·斯密名 垂青史。1784年母亲逝去, 1790年斯密去世。
《道德情操论》导读(一) 一、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时代背景与时代问题
作者个人经历与思维特色
作品的观点与逻辑推理
二、亚当斯密个人生平
1、成长经历 2、朋友圈 大卫· 休谟,詹姆斯· 瓦特,卢梭,本· 富兰克林,伏尔泰, 霍尔巴赫,爱尔维修,杜尔阁,达朗贝尔,魁奈。 · 3、思维特色 牛顿的分析方法,即通过社会 行为事实来寻找贯穿其中的规律。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唯一想留给后人的系统分 析人类情感的作品,倾注毕生心血修订出版六次! 这是一部全力呼吁全社会的财富由全社会的成员共同享 有的伦理经典!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 响更为深远: 它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 的作用; 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 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 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 是否一致,来判 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如果我们设想的情绪体验与他人本来的情绪极 为相同,我们就会赞同和理解他人,相反,就 会认为他人的情感过于夸张,名不副实。所以 承认他人的情感就是对他表示同情,否则,我 们丝毫不会同情他。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感觉、 视觉、听觉、理智 、愤恨和爱去判 断他人这 些方面情感,换位思考后认为与我们的情感一 致,就会赞同和理解当事人,并认为是合宜的,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无论什么时候导致了同情的发生,彼此 相互同情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相反, 一方满怀激情,另一方却无动于衷,则是 很扫兴的。建立在同感基础上的同情会让 我们欣慰,你会觉得生命并不孤单,会获 得关切和 帮助。如果失去同情则会孤立无 助。但是同情的给予也要保持在一定的合 理限度内,超出这个范围,也会让人不屑 一顾,甚至愤怒。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 论合宜感
产生各种行为和决定全部善恶的内心情感,相对于激起它的原 因或对象来说是否恰 当、是否相称,决定了相应的行为是否合 宜,即是庄重有 礼还是粗野鄙俗。 第一章 论同情 自私是人的本性,在人的天性中除了自私之外还有一些根深 蒂固的本性,如怜悯与同情,即使最恶毒的 人也会有或多或少 这种情感。这是一种当我们亲眼目睹或设身处地想象到他人的 不幸时所自然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本性使我们关心他人的命 运,将他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同情产生于理解,如果没 有经验,则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即对对象的感同身受,引起 同情的不只是那些痛苦和悲伤的情形,也有愉悦和欢快的情形。 很多时外展我们的同情只是 来自于某种激情的环境,而对于被 同情的对象,却不一定与我们一样 有相同的感受。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 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 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 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 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 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 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 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社这一更大的社会 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 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 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 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