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子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的第一篇,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作品。

下面我准备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上阙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这也是高中语文中唯一的一个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接触的正式的第一堂语文课,在这以前,我们虽然已经对高中语文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高考语文的一些特点给学生讲解过,学生已初步明白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要求,可能对高中语文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的第一课,这堂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11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3重点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评论(0)学时重点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沁园春·长沙——导读【教学过程】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沁园春·长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现代新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新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这首词,对于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情感,以及领略现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掌握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13 教学重难点114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描绘的长沙秋景图,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词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115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2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诗词,对诗词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现代新诗的接触相对较少。

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在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22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毛泽东的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词中所表达的革命情感和壮志豪情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讲解。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在湖南省长沙县岳麓山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十四行,白话文十分朴实自然,表达了革命志士对于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于革命事业的不懈追求。

二、教学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学习本诗歌,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先行者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断奋斗的伟大历程,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和追求进步的精神。

具体目标包括: - 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语言表达 - 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 培养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通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语言表达,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在于理解“沁园春”这个典故和诗歌中的一些古词句,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凤凰台上凤凰游”,“两岸猿声啼不住”等,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多重含义和形象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课前导入(10分钟)老师可以邀请学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比如:你知道毛泽东吗?你知道他的生平吗?你喜欢读诗歌吗?你读过哪些诗歌?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和语境。

2.课文讲解(20分钟)课文讲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诗歌背景介绍:毛泽东投身革命事业的历程和长沙山水的美丽景色 - 诗歌结构和主题:14行三句组成,主题是爱国和追求进步 -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有些字句比较古老,但是意义很深刻,需要理解其多重意义和字面含义3.诗歌阅读(20分钟)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指示,跟着老师一段一段地读诗歌,并注重诗歌中的音乐性和意象,逐渐进入诗歌的世界。

4.诗歌鉴赏(30分钟)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和思考,比如: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最能吸引你的是哪句话?诗歌中有哪些美丽的山水革命场景?老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咨询时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课后延伸(10分钟)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比如写一篇读后感,或是开始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

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

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

体会意境、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

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

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

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

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

(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三)多种形式的朗读。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伙好。

今天我说课旳内容就是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旳、重难点、教学与教法、教学过程来进行论述。

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旳主题是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旳伟大抱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旳豪情壮志。

毛泽东旳诗词诸多,但《沁园春•长沙》作为中职学生旳必读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抱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旳优势显而易见。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旳主体,对于中职生,对诗歌有一定理解,但由于学生基础单薄,缺少进取精神,学习旳积极性欠缺,有诸多梦想,但是并不去付诸实践。

鉴于此种状况,教师要充足运用他们旳爱好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旳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诗歌、鉴赏诗歌旳能力。

三、教学目旳知识目旳:通过朗读,把握词旳内容和写作思路,品味核心词旳传神之妙。

能力目旳:通过学习本课,学会阅读和鉴赏其他现代诗歌旳一般措施,理解诗歌旳意境。

情感目旳:通过学习,感受诗人旳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培养职校生开阔胸襟,树立远大志向。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精确旳理解诗歌旳意象。

难点:调动学生旳学习积极性体味诗歌旳意境。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1.诵读法:出于对诗歌体裁旳特点及学情旳考虑,我采用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将学生带入诗旳意境,逐渐使他们体会到诗旳语言美、节奏美,提高他们旳文学修养;2.提问分析法:通过问答旳方式,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

学法:1.勾画圈点法:老师将重难点勾画出来,学生在课本自行勾画,课后可复习加深记忆;2.朗读法:诗歌要通过多读去理解诗歌中旳真正内涵;3.讨论法:发挥学生旳长处,但此种措施对学生自身旳能力规定较高,可在课堂上灵活运用。

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中所需资料。

(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毛泽东不同步期旳照片来导入,向学生提问来引出作者。

(二)时空链接,知人论世幻灯片放映不同步期毛泽东旳照片,采用教法旳情景设立法,利于学生更直观旳感知作者,诱发学生旳学习爱好,在合适补充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旳理解。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沁园春·长沙》这首诗。

该诗是毛泽东1930年7月26日发表的一篇散文,共12首诗,其中第10首是《沁园春·长沙》。

本诗是一首乐观积极的诗歌,它以长沙的美景为背景,寄托着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这首诗歌深入浅出地描绘了长沙的秀丽景色,同时也体现了毛泽东对国家、民族、人民的热爱和忠诚。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排比、比喻等;3)掌握诗歌赏析方法,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对毛泽东、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爱国意识;2)让学生体验长沙之美,感受诗人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生命之美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沁园春·长沙》诗歌的语言技巧和赏析方法;学生了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培养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沁园春·长沙》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感。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准备多媒体教具、板书等。

2.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魅力。

3.讲解诗歌通过多媒体教具和板书,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和讲解。

包括:1)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诗歌的体裁、结构、语言技巧和意义;3)逐句解释诗歌的文义和创意。

4.学生合作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同学选择一句话,以小组展现的形式解释这句话的内涵。

并通过分组讨论,整合各组的解释,并分享给全班。

5.个人自学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阅读诗歌、个人理解、感悟,并在班级的网络学习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或者发起讨论。

6.课堂互动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感。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范文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一、教学理念首先让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理解,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

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

因此,我将在课堂中加强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二、教材分析说完教学理念,再来说说我的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国伟大革命领袖伟人早年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作者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抒发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

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语言极富表现力,充满了无尽的豪情和凌云的壮志。

三、学情接下来说一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识记和积累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

此外,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伟人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

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学生以往的学习偏重于识记,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问题探究、体验感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拟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会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诵读全词,以语言为依托,理解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说课稿旬邑中学王亚周的《沁园春·》诗词达到了革命豪情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

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

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沁园春•》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必读课文。

本单元为现代诗歌单元,学习本单元,需要同学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散文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的趣味。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确立人生理想的决心和创造的热情。

的词《沁园春•》作为必读课文对学生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沁园春•》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

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之上,但《沁园春•》作为高中学生的必读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容。

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沁园春•》是一首很出色的抒情诗,诗人借用古诗词的体裁抒发现代的革命激情,使古代的体裁焕发时代的生机。

的诗词不仅常常借用古诗词的体裁,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独具特色。

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上面谈到诗歌的语言精练又极具有表现力,所以我将知识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诗词规律,了解诗词用语大气,意境开阔的特色。

除了要求在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在能力方面也又要求。

诗歌要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的体悟情感,因此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能够读出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

在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的同时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学习不仅要学习诗歌的炼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还要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意象的学习,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初中以及一年级学习诗歌时只要求解决字音形的问题和诗歌的主旨即可,而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不仅应掌握有关的诗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还要重视提高学习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求学生能够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

因此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

于是我将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通过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突破难点。

由于距离革命的年代有些远了,学生对有关革命的诗文有抵触的情绪,导致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而且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

因此,我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一)说教法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

而高中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

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诵读法为主其它教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首先,采用诵读法。

在课堂上播放示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

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

另外,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其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

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三个方法就是提问分析法。

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如“看”字所领的意象色彩鲜艳,景色开阔,生机勃勃,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于“悲秋”的主题,体现出对作者乐观态度与积极的心态。

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思考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鉴于此,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湘江秋景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

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想其它有关“秋”的诗句进行比较,比如:将杜甫的《登高》和这一首诗作比较。

是一位有政治家胸怀,军事家气魄,独具魅力的诗人,仅凭一首诗歌是不足以了解他的。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

学生在课堂上联想《沁园春•雪》,有助于体会诗人广阔胸襟和磅礴的气势。

比较一些其他写“寒秋”的诗词与课文进行比较(比如与杜甫的寒秋名作《登高》相比较)。

另外,“知其人,知其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的生平事迹,提高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三、说教学流程(一)导入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入吸引了学生,那么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由于高中生对革命背景等有厌烦心理,贯彻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和审美体悟的要求。

我不用该诗歌的背景导入,以秋景入手。

抽取一两名同学简单谈一下自己对深秋的印象,然后引领大家一同联想关于秋的诗句。

由上述的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千古都有悲秋的主题,然后看是以怎样的心态和笔触来描绘湘江边的深秋的图景。

(二)分步实施第一步: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沁园春•雪》,对沁园春这个词牌名有所了解,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

同时由题名、括号的时间及小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的1925年在写下的。

进而对作者些这首诗时的相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诗。

第二步:整体感知。

诗歌的美在朗诵中得以最直接的感知,我在课上放朗诵的示带,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气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诵,然后请学生谈一谈对全诗的感受。

第三步:描绘图景。

要求学生将前三句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明确前三句的信息——交代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人物(诗人自己“独立”)。

第四句的“看”字作为领字领起后面的景色,我重点从景物(山林江舸鹰鱼)及景物的修饰词入手分析。

分析在写景中由远山层林到近江百舸,由仰视“鹰击长空”到俯视“鱼翔浅底”,全方位的视角,描绘出一幅立体的风景画。

在这些修饰词上,用语精准(如“染”字),大气(如万、层等),色彩鲜艳(如“红”),动作性强(如染、争等)体现出蓬勃的生机。

接下来请学生描绘他们读过诗后在课前画下的秋色湘江图,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幅从网上找来的秋色湘江图,让学生评比两幅图的优劣,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诗歌语言所营造的画面美。

第四步:体味情感。

诗人从“怅”字转入抒情,带出下半阙忆事抒情。

所以在这里要对少年时期在的活动作一些介绍。

然后分析重点的词如:“携”“侣”“同学”等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有时代特点,“恰”字引起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

重点分析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会诗人的一番少年豪情。

结合上阙“问苍茫,谁主沉浮?”要学生思考诗人在下阙是否已经做了回答。

由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腔少年拿云志,由象入境,由景入情,突破难点,完成情感目标。

(三)结课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

然后对《沁园春•》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作业布置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①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②结合本诗,将它扩写为一篇抒情散文。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进而加强对本诗艺术层面的理解,提升诗歌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说板书设计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

板书设计:山——红林——染染诗上阕:湘江秋景图江——碧言舸——争争志鹰——击鱼——翔下阕: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豪迈的革命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