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材的章节为第三单元“人与自然”的第一篇。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坚持植树,最终改变生态环境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植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树前后的环境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a.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及意义。
b. 讲解课文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c.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讨论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树的牧羊人》2. 主要内容:a. 课文生字词b. 课文结构及意义c. 文章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牧羊人植树的意义的认识。
b. 选取课文中的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 答案:a. 略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以更加合理,增加学生互动环节。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沉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O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将荒凉的荒漠变成了绿洲的感人故事。
文章通过牧羊人的行动,揭示了坚持与奉献的力量,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牧羊人植树的艰卒与执着。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的关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2.学具:课文文本、生字词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PPT展示一组荒漠与绿洲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同样处荒漠,有的地方变成了绿洲,而有的地方依然荒凉?进而引出本课《植树的牧羊人》。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r哪个牧羊人的故事?他做了什么?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牧羊人植树行为的看法,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4.点拨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如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等。
同时,讲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的关联。
5.朗读感悟: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牧羊人的心情,感受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6.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7.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植树的牧羊人环境恶劣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绿化家园七、作业设计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牧羊人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牧羊人的心情。
但在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的关联方面,部分学生仍需加强理解。
3.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或事让我们感受到坚持不懈和无私奉献的力量?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牧羊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章《人与自然》中,深入学习《植树牧羊人》这一篇课文。
该文主要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改变沙漠故事,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景象。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朗读、生词学习、段落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意识;3. 引导学生从牧羊人事迹中,体会坚持与毅力重要性;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主题,体会牧羊人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段落解析,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沙漠与绿洲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3. 生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4. 段落解析:逐段分析课文,讲解牧羊人植树过程及其对环境影响。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牧羊人事迹中,体会坚持与毅力重要性,讨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
6.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植树牧羊人2. 生字词:绿洲、毅力、坚持不懈等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4. 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描述牧羊人植树过程及其对环境影响。
(2)谈谈你对牧羊人精神品质理解,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感悟。
2. 答案:(1)牧羊人在沙漠中坚持不懈地植树,经过多年努力,绿洲逐渐取代沙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牧羊人具有坚持不懈、毅力、热爱自然等品质。
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保护环境,为美好家园贡献自己力量。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植树的牧羊人》,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主人公牧羊人的坚持与奉献精神。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 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体会其坚持与奉献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1. 领悟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氛围。
1.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学习课文2.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概括情节。
2.2 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讨论其坚持与奉献精神。
3. 讨论与思考3.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牧羊人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植树?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4. 实践与应用4.1 教师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牧羊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4.2 学生回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做一个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人。
5. 总结与反思5.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6. 课后作业6.1 完成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6.2 家长参与评价,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环保表现。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环保的真实故事或案例。
2. 邀请当地环保部门的专家或志愿者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保知识。
七、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课堂活动,如演讲、小品、歌曲等。
2. 各组展示自己的课堂活动,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
八、亲子活动1. 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植树、环保公益活动。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精选7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学过程:【检查预习】一、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山毛榉( ) 废xū( )Chóu( )劳水qú( ) 缝隙( )干涸( ) Kāngkǎi( )二、词语解释。
1、坍塌:2、废墟:3、干涸:4、刨根问底:5、不毛之地: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2、对比的写法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3、人物描写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人动作的典型细节,看看表现了种树人什么性格?【质疑探究】你觉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动,值得你学习?温馨提示:结合文中关键词语《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篇2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学习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牧羊人形象特点。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默读法:通过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关键语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这广袤的地球上,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植树的牧羊人,看看他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奇迹,改变环境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默读后,交流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三)再读课文,梳理情节1、再次默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牧羊人的植树历程。
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表格:|时间|牧羊人的活动|高原的变化||||||初遇牧羊人|牧羊、种树|一片荒凉,毫无生机||再见牧羊人|养蜂、种树|树木成林,有了溪水||最后一次相见|种树|变成了富饶、美丽的家园|(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文中的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学生自主思考,圈点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环保、绿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和语法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与理解,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评价、创造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语法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学习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句子分析和运用能力。
4.写作技巧: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中的人物描写和主题表达技巧。
5.口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环保、绿化等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人物分析: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手法来表达主题,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词汇语法: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绿化、毅力、无私”等,以及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语法知识。
举例解释:
-文本理解:通过分析牧羊人持之以恒植树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环保意义和人文关怀。
4.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课文背景,认识绿化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静心默读及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的能力。
2、通过品读叠词引导学生体会牧羊人慷慨无私、为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教学重、难点
1、默读方法的指导。
2、抓住关键句中的“叠词”,品析牧羊人形象。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法国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
这里曾经有一些泉眼,可是早就干涸了;这里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废墟。
然而有一位老人却默默地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初次默读,废墟求生,发现奇迹。
(师)这篇文章比较长,有2000多字,我们继续用默读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
关于默读,于漪说:“不出声地读书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宁静方能致远。
”叶圣陶也说:“默读才有时间咀嚼,才能辨出真滋味来。
”前一个单元在速度上应该已经有所训练,现在让我们来巩固一下。
(师)默读有速度: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生)(默读)。
(师)读完了,大家能否用一句话告诉我,牧羊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生)老人在一片废墟上种树,把这里变成了一片沃土。
(师)种了多少年?
(生)35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文章第(15)段中说“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19)段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师)是啊!牧羊人35年如一日在这片废墟上默默种树,终于把那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35年的悠悠岁月,多么漫长,文章却只在2000余字中就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这样一个奇迹。
作者重点叙写了几次遇见牧羊人的经历?
(师)默读要动笔动笔圈点勾画,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
请同学们找到“我”三次见到牧羊人的时间、牧羊人的情况和高原的情况。
(生1)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是在1913年,牧羊人孤独、安静地生活。
周围是光秃秃的废墟。
(生2)第二次见到牧羊人是1919年,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当年种的一万颗橡树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
(生3)第三次见到牧羊人是1945年,牧羊人已经87岁。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师)“我”为什么要多次去见牧羊人呢?牧羊人在这里创造了什么样的生活吸引了我?请大家默读文章(3)到(6)段。
(生1)“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自由的。
(生2)“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恬静的。
(生3)“餐具洗得干干净净,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精致的。
(生4)“他刚刚刮过胡子。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闲适的。
(师)我发现有一类词特别适合表现牧羊人的这样幸福、舒适的生活方式。
哪一类词?
(生)叠词。
(师)叠词:读起来有音乐的韵律美,具有悠远绵长的韵味。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对叠词的品读,确实能感受到牧羊人为自己经营了
一个如此幸福、舒适的小天地,那么这个小天地之外真实的环境是怎样的呢?第二段中有没有叠词也能表现这一点。
(生)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师)能否用第(2)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他所处的环境?
(生)废墟
(师)那么什么是废墟呢?结合第(2)段内容来猜一下?
(生)曾经有人住过,但是现在却被破坏了。
(师)老师看过这部原著影片,名字叫《植树的男人》,这里是因为常年遭受自然环境龙卷风的袭击,气候异常干燥,寸草不生。
人们经受不住,都带着失落和怨恨纷纷离开了这个地方。
但是牧羊人留下来了,而且还在这片废墟上创造了幸福、舒适的生活。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三、再次默读,废墟探访,见证奇迹。
(师)请同学们默读(7)到(18)段,这一部分文字很长,请同学们进行过滤性的默读。
(师)默读需过滤。
在研究特定的问题时,要心无旁骛,迅速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内容,找出与阅读目的有关的内容。
继续用文中的叠词来品读牧羊人的形象。
(生)他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师)他用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颗橡子,对待每一个生命。
是一种很负责
的态度。
(生)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他是在种橡树! (师)对生命的呵护,慎重,珍惜,满怀希望。
(生)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看来他并不在意。
(师)他对这块地是谁的,这个问题根本不感兴趣。
正好和文中开头的哪两个词照应?
(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师)在十万颗橡子中,只有两万颗能发芽,而在这两万颗树苗中,只有一万颗能成活。
老人在这里种树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但是我从没有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
他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一做就是35年!这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
(生)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向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充满了绿色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
(师)正是这样一个认真、仔细、淡泊、执着的人,才在废墟上创造了奇迹。
所以,作者在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
四、三次默读,废墟重建,品悟奇迹。
(师)他创造的一切究竟给这世界留下了什么?同学们默读(19)到(21)段。
(师)默读求深度默读时,心要静下来,沉下去,沉潜到文字的底部,理解文字潜在的韵味,才是高质量的阅读。
(生)昔日的荒地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生)源源不断的泉水:他三十多年一直默默地种树,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
(生)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还有孩子们的笑声。
(师)他给这世界留下了什么?
(生)他创造了清新优美的环境,让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
(师)仅仅是这些吗?为什么说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
(生1)他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生2)上帝是来拯救人类的。
老人在这里种树,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希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
(师)是啊!牧羊人在这里所做的贡献,不仅是物质废墟的重建,而且是心灵废墟的重建。
让我怀着对老人无限的敬佩之情大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当我们带着对牧羊人深深的敬意走出这篇文章,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将以怎样的生活方式来经营自己的人生,才能创造人生的奇迹
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句式仿写一句话: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地生活,横线上用叠词。
(生1)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稳稳地生活,活在当下,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生2)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静静地生活,安静的人才有深远的内心世界,才会创造高品质的生活。
(生3)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默默地生活,默默地为世界创造财富,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生4)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仔仔细细地生活,把简单的事做到精致,就可以创造奇迹。
(生5)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勤勤恳恳地生活,天道酬勤,勤奋会感动上帝,会创造奇迹。
(生6)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堂堂正正地生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在乎旁人说什么,大胆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快乐。
五、结束语:
(师)我们要美美地生活,好好地生活,自己有能力创造幸福,也要有能力给予他人幸福。
让我们的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