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中国记忆
中国传统工艺史简略

中国传统工艺史简略作者:来源:《中华手工》2017年第06期原始社会原始时期的手工艺没有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除陶器、玉器外,新石器时代的其他手工艺门类也在诞生、发展,象牙器、兽骨器不仅出现,还常常附加装饰。
这个时期的装饰往往是图腾、神徽,但许多装饰与造型被后世直接承袭,成为商周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
夏商西周商朝拥有相当发达的手工业,青铜铸造尤其繁荣,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威严诡异的色彩,体现宗法制度。
到西周中期,青铜艺术的严整规矩风貌已经确立,纹样开始单纯化、几何化,神秘诡异的色彩逐渐隐褪。
春秋战国春秋时期,诸侯称霸,列国割据,连绵的战争使经济衰败,但不同的民族构成、各自的地域背景,促使了艺术的多元化。
春秋晚期,教育体制发生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活跃起来,对器物的创作和使用有了更大的自由。
手工艺开始回归生活,清新华丽的风貌逐渐确立。
在这段动荡的历史时期,相继出现了撼动青铜器至尊地位的铁器和漆器,以及蓬勃发展的丝织业。
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丰富,手工业欣欣向荣。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得各地作品面貌趋于统一。
此时神仙思想弥漫,装饰中开始充满神人瑞兽和漂浮的神山仙岛、天上人间的云气。
两汉时期,“人”的因素逐渐加强,关注生活已成绝对主流。
汉代文化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最重要的,还是瓷器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
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使得手工艺发展艰难,这一时期工美艺术受到了西方的冲击,但也促进了国际间艺术的交往,使作品内涵丰富,面貌多样。
三国西晋的作品,大多延续汉风,追求雄健诡奇,同时又透出清新自然的气象;在整个十六国时期,手工艺术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
隋唐五代唐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时代,也是手工艺术发展的核心,富丽华美。
在造型设计上,植物形象的地位一再提升,写实倾向更加明显。
唐前期,西域的产物与文明源源进入中国,国内的创作常常带有浓郁的西方色彩。
20世纪工艺美术在整个中国美术发展史

20世纪工艺美术在整个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辛亥革命以后,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发生剧烈变化、西方工业文化大量涌入的背景下,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从生产组织、产品结构、生产主体、消费对象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古代工艺美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并以继承与创新、摹仿与进取、衰败与兴盛、滞缓与发展共同构成其自身在20世纪演进的基本特点。
20世纪的工艺美术可以划分为传统工艺、现代工艺和民间工艺三大部分,依据自身发展变化的不同特点又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30年代之前;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50至60年代;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
30年代之前,伴随大量廉价的外国机制商品的涌入,以皇家宫廷工艺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工艺在激烈的中外商品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辛亥革命后,传统的宫廷工场经历了由惨淡萧条到彻底解体的过程,原来倍受禁锢的良工巧匠在民间组织起工场、作坊或商会,将属于宫廷皇家的技艺传播到社会,传统工艺由封闭的深宅大院走向民众。
尽管传统手工产品一时难以和汹涌而来的机制产品相抗衡,但传统工艺在民国初年一度仍有所发展。
由于小生产者的保守意识和传统习惯阻碍着对社会需求、发展趋势的思考,加上海外市场对中国传统工艺出于猎奇心理的欣赏,现代早期工艺生产只是囿于传统工艺的范畴,一时间社会上仿古之风大盛。
紧随仿古之风而来的是仿洋风的兴起,此种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性大萧条期间曾一度兴盛,在某种程度上也适应与满足了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
由于当时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加上中国社会对大工业生产缺乏基本的认识,同时对民族工业生产传统的加强与重视在这一时期呈现薄弱的态势,一时间许多新式工厂纷纷破产倒闭。
战后外国工业产品迅速地将中国产品逐出竞争市场,中国的仿制品根本不具备与舶来品抗衡的力量。
可以说,仿古与仿洋风气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仿造技术的提高和中国新装饰风格的产生,中国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匠师与作品,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奖牌。
小学生中国周记:记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小学生中国周记: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日子。
为了庆祝这个伟大的日子,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下面是我记忆中的其中一天。
今天早晨,我一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开始了。
我们在教室里排成了整齐的队列,然后齐声高唱国歌。
国歌响起的瞬间,我的心情异常激动,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和荣耀感。
接着,老师带领我们一起高举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校园里进行了一次庄重的升旗仪式。
看着鲜红的国旗冉冉升起,我仿佛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和强大,我心中涌动着一股力量,让我更加坚定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决心。
接着,我们参观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展览。
展览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发展变化。
我看到了一张张照片上记录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发展瞬间,感觉像是穿越了时间隧道,亲身经历了那些伟大的历史时刻。
我知道这一切不是易得的,是无数先烈为之付出的宝贵生命和辛勤努力换来的。
他们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随后,我们参观了一座特别的展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看到了陶瓷、织锦、雕刻等中国传统工艺品,每一件都让我赞叹不已。
我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晚上的庆祝活动中,我们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晚会。
晚会上有歌舞表演、小品、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演出。
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新中国的深深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尤其是歌舞表演中,每一个动作都精确而优美,每一句歌词都充满力量和激情。
我热衷于文艺表演,这次晚会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和激励,让我更加热爱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希望将来能够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让我对祖国更加了解和热爱,也让我明白了作为新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用我自己的方式将其发扬光大。
试析木刻艺术的传承

试析木刻艺术的传承木刻只是雕刻艺术的一种。
但木雕也有很多表现手法,木雕工艺也作为传统延续至今。
近年来,木雕工艺不断发展创新,木刻创作也不断寻找突破口,有些人试图将工笔画技法运用到木雕中,形成了木片雕刻,给木雕工艺添加新的血液,让木雕有了新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越来越受欢迎,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标签:木雕;木刻;工笔画;木片雕刻木雕这个字眼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作为我国的传统雕刻技艺,其历史十分丰富。
正因为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生动而实用的艺术形象,我们选择了继承和发展木雕,开始了我们的木片雕刻之“旅”。
很多热爱木雕的朋友都说我国的木雕艺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可我认为,木雕艺术的产生和其他劳动成果一样,自有人类的生活活动而生的;只是一开始木雕仅仅作为一种自然产生的的生产劳动的结果,直到后期人们开始对物品有了视觉要求,美的要求,真正的艺术——木雕就此诞生了。
有依据可寻,早在新石器时期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让人容易忽视的木雕,比如看似非常简单的木雕鱼,这个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距今已经有七千年历史。
到了秦汉两代之后,人们的雕刻水平渐渐完善,艺术水平也逐渐变得精细。
唐代时期是中国经济和工艺水平的璀璨阶段,作为早已产生的木雕,制作技艺也逐渐成熟。
两宋时期的木雕作品出现范围较广,此时的木雕开始把制作材料瞄准为质地比较紧密的树木,不管是在实用还是保存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有数据记载,有很多的木雕作品至今还保存在我国的庙宇里,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且万分珍贵。
木雕的發展自然离不开木材的选择;元明时期海内外交易兴起并快速发展起来,增加交易经济的同时木材的种类也不断增加,许多从海外进口的坚硬木材被木刻艺术界大大使用起来。
而到了明清王朝是木刻艺术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诞生了非常多的杰出人才和名家艺人,如明代木雕名家孙雪居,清代吴之璠、朱清父等,有些名家作品甚为罕见,可以说是古代木刻艺术的巅峰时期。
随着清朝与中华民国之间政府的腐败、国力的衰落,再加上海外列强的入侵、民不聊生、艺术衰败,很多艺术家也仅仅是为了生计奔忙。
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

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
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亦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是制陶工艺,已鲜明地显示了中国工艺美术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亦鲜明地显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和运用。
商、西周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造物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加强。
精神内涵中大量渗入的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魅力。
原始青瓷和漆器获得初步发展,而青铜器和玉器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美术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和高扬,使指向实用功利和现实人生的价值追求,与承继原始文化传统的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机统一,由此而产生的轻盈活泼、流动奔放、雄强古拙的美学特征,在陶瓷、漆器和丝织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上的转折,造成工艺美术生产格局和价值追求的变化。
生产中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艺造物趋向内在人格和心性的显示。
这一时期崇尚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和空疏、清静、平淡的审美风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
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
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注重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又体现了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趣。
其门类繁多,包括陶瓷、织锦、玉器、漆器、金属器皿等,每一种门类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在制作上讲究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无缺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陶瓷制作方面,中国古代工匠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制作过程,将普通的泥土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精美瓷器。
同样,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中,也都有着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许多工艺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成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重要瑰宝。
潮州“非遗”那些事 当匠心的潮,遇见工艺的旧

潮州“非遗”那些事文 肖岳山 图 李艺爽 Yoki黄元琪 老山货 城市穿梭客Var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当匠心的潮,遇见工艺的旧Chaozhou以“钉金绣”而独步天下的潮绣,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潮州瓷,巧夺天工的翡翠玉雕,极具艺术张力的揭阳木雕……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是探寻潮州文化的一张藏宝图。
潮州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粤北、赣南以及闽西人员往来、内外商贸货物的集散地。
潮商从这里出发,携带潮州瓷、潮绣、玉雕等“土特产”走南闯北,还引进多姿多彩的新式技术和西方工艺,传统与新潮、古典与西式,加上本地手艺人的创意,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潮州人不仅对新技术、外来工艺持开放包容态度,还改变了“女子绣花”的传统印象:早期的“潮绣”,多是男子精于绣功,晚清时期,甚至有24位男绣工因为作品夺得金奖而被誉为“刺绣状元”。
潮州匠人善于触类旁通,潮绣抽纱中的通花手艺,还被他们运用到瓷器制作上……古韵风流,灵活巧思,兼收并蓄,不畏尝试,这就是潮汕文化之大观,也是潮式工艺魅力所在。
穿金走银,绣出气派潮绣针下的大乾坤正如歌曲《潮州人》唱道:“脑海中那一双巧手,绣出另一个美丽的潮州。
”在老一代潮州人记忆深处,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场景:幽深的石板巷深处,庭院中,祖母、母亲、姐妹坐在花绷子前,对着一张空白的布帛,手持细针,牵引彩线上下翻飞,渐渐绣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为潮汕地区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代表,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秀”中的主要流派。
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历史长河中饱汲了凤山韩水的精华。
乾隆年间,潮州妇女大多勤于纺织,女子到十一二岁,母亲便开始为她准备嫁衣,刺绣是潮州女子成年时必备的技艺,更是姑娘说亲的硬件和小小一根绣花针,却能在穿金走银、上下翻飞之间,绣出一幅精美绝伦的乾坤气派。
本页上方两张图,为潮绣工艺中的精品之作,下方小图,为博物馆中潮州女子刺绣的塑像。
夸耀的本钱。
1.23新年画 新生活 龙年春节记忆之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观众朋友,新年好!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已经度过了五个龙年,分别是1952年、1964年、1976年、1988年和2000年,今年又逢龙年。
从今天开始,《焦点访谈》将播出系列节目龙年春节记忆。
今天我们先从1952年春节说起。
过大年贴年画,是我们的传统民俗。
传统年画大多是代代相传的老题材,新中国新生活给年画增添了新内容,1952年龙年春节,千家万户五彩缤纷的年画里,有了更多的新年画。
创造新年画开始于延安时期1952年春节期间,《人民画报》刊登了一张农民刘金荣在春节时喜贴年画的照片。
刘金荣是北京市海淀区六郎庄村人,当时40来岁,因为劳动生产成绩出色被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虽然他已经在上世纪1984年去世,但他的家人在60年后的今天,依然能记起那个龙年春节兴高采烈贴年画的情景。
刘金荣的儿子刘刚说,当时,母亲、哥哥和他都在看父亲贴年画,记者前来采访父亲,于是就拍下了这张照片。
从照片上看刘金荣贴的年画,是一张反映领袖和人民在一起的作品。
当年,这样的作品在新年画的创作中是非常多的。
一大批专业画家如林岗、叶浅予、董希文、李可染等都积极投入到这样的新年画的创作中。
据年画专家徐震时介绍,解放以后,毛主席做出了第一个对文化部的批示,要对旧年画进行改造,要创作新年画。
实际上,创作新年画从延安时期就开始了。
新年画的特点是它要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风尚。
1951年秋,当时的华东军政委员会,也就是当时的华东地区人民政府,下属的文化部,首先派工作队到著名的传统年画之乡山东潍坊杨家埠指导工作,成为了新中国传统年画产地改造的开端。
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杨家埠不仅早在明代就开始了年画印制发行,历史悠久,与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等地并称为全国年画之乡,而且它还是历史上全国年画发行最多的地方,最多的一年曾达到过7000万张,对传统年画的全面改造创新首先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利用传统形式表现新时代内容今年已是八十多岁的施邦华老人,当年是年画改革工作队的成员,他回忆说,他们当时一共组织了20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以玉雕、牙雕、雕漆、景泰蓝、花丝镶嵌、京绣等技艺最具特色。
北京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条件,传统工艺巧匠云集,名师荟萃,以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典雅名贵而享誉海内外。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上承明清时期的工艺传统,从明朝的少监府到二十四衙门,清朝的清官内务府造办处的四十二作,到清末时期的工艺局,民国时期的民间作坊,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但制作的工艺品仍以延续传统技艺与传统题材为主,少有创新。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转机。
自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这17年时间对于历史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北京传统工艺美术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7年。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传统工艺恢复阶段还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发展阶段,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设计制作了许多有别于传统题材而独具新中国文化特色的工艺品。
这些艺术品因其题材的特殊性以及鲜明的时代特色,其稀缺性可见一斑。
传统工艺的新中国记忆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的传统工艺应该走何种发展道路,如何在工艺上继承传统,在样式题材上突破传统成为传统工艺发展的主要方向。
1949年8月,开国大典还在紧张的筹备当中,市政府就邀请梁思成、费孝通、徐悲鸿、林徽因、高庄、吴作人、马衡等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请各位专家献计献策。
专家们一致认为,新中国工艺美术要有新的面貌,要制作出具有新时代特点与新中国特色的作品,求新求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17年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制作的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17年,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手工业工厂、集体所有制企业几种不同的经营方式,这是一种有别于明清时期和20世纪上半叶全新的发展方式。
传统工艺美术品包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它的审美趣味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时代性。
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百花”题材的工艺美术作品出现,正是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思想而制作的,成为这一时期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创作主题。
1957年,北京景泰蓝行业制作了一对高1.73米、最大直径0.9米,瓶身绘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图案,名为“龙耳尊”的大瓶。
还有玉器行业也制作了玉雕百花篮,象征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大繁荣。
这一时期,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设计出新的表现题材,即使在“文革”时期这种趋势也很明显。
玉雕行业,既有继承传统样式的佛像、仙人、仕女等题材,如仕女、观音,也有神话、故事题材的月宫嫦娥、西施梳妆等作品。
最具特色的是出现了大量以领袖、名人、农民、儿童为题材的玉器作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主席视察黄河为题材的白玉《河清有日》,毛主席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的白玉作品《工地上的太阳》等。
1958年,玉雕大师王仲元创作的翡翠三秋瓶瓶身饰以黄瓜、扁豆、蔬菜等图案,以此歌颂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新面貌。
牙雕行业,以传统的仕女、老人、佛人、武人、花卉、小活、兽等几类为主,有一些反映新中国面貌的大型牙雕作品面世。
这些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牙雕作品的出现,改变了北京牙雕工艺品以古装美人、果蔬一类等传统题材占主流的面貌。
如反映新中国少年儿童精神风貌的牙雕作品《红领巾》《少先队员》等。
还有一些作品,如《翻身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新农民》等,都是反映了新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佳作。
长期以来,景泰蓝工艺品固守传统,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富贵多寿、凤穿牡丹、鹤寿延年、五福捧寿等吉祥纹饰为主要装饰。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生活题材和革命题材的作品。
如红领巾少年喂鸡养兔的场面、解放军战士搀扶农民老人的军民一家亲的题材,都十分具有新中国时代特色。
1966年,由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设计的景泰蓝金秀瓶,造型简约流畅,选取了南瓜、白菜、豆角花为图案进行装饰,生活味道浓厚,突破了传统的图案设计思路。
另一件《万里长征第一关》,更是歌颂红军的革命精神。
雕漆行业也出现了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庆祝丰收的场面、红领巾形象;有表现新中国面貌的作品,如寓意和平的和平鸽形象、新中国国庆庆典场面等等。
更有以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特别是北京地区的新建景观为题材来装饰雕漆作品,如剔红十三陵水库插屏。
新中国特色的经典名作
新中国成立的30年时间里,一些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经典名作,成为了“国宝级”的珍品,
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以及各大收藏机构内。
这些作品也成为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内的知名艺人的代表作。
其中,以牙雕、玉雕作品最具代表性。
牙雕《颐和园》,1952年由杨士惠设计,并与杨士忠共同制作完成的大型作品。
这件牙雕作品重达10多公斤,运用了圆雕、浅浮雕、镂空雕等技法,以精巧的设计表现的是在以北京西郊颐和园万寿山前正在欢庆新中国成立的人民群众,其中的排云殿、长廊、石舫等建筑遗迹以及人物形象,被一一雕刻描绘,生动形象。
这件作品被中国政府作为国礼赠送给当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统皮克,以庆贺他80岁寿辰。
牙雕《飞夺泸定桥》,长101厘米,20世纪50年代末创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作品。
以革命历史事件为表现题材的代表作品。
整组牙雕由四部分拼组而成,底层是翻涌的江水,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海水波浪的表现手法,叠叠层层,浪打水拍。
江水两头则分别用写意的手法,立体雕刻了两组山石之上耸立云间的城楼,四周被松树围绕。
两座城楼之间的“铁索桥”则是用牙雕的“链子雕”技艺镂雕而成的“链活”,环环相扣,勾连两端。
桥中心则是一组肩扛红旗,奋力拼杀向前的红军战士,对他们英勇无畏的刻画,把这一惨痛而悲壮的历史时刻定格,给观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白玉《毛泽东像》,由玉雕大师王树森1964年创作。
高24.5厘米,宽9厘米。
选用了一块品质极佳的羊脂白玉制作,玉质温润。
以毛主席经典的身穿军大衣,一手背于身后,一手挥手致意的全身像为造型。
王树森将毛主席的神态刻画得精神奕奕、面目慈祥。
此形象在“文革”时期被各类大型毛主席雕塑大量使用。
珊瑚《六臂佛锁蛟龙》,由玉雕大师潘秉衡在1960年设计。
高28厘米,宽24厘米。
其设计灵感来源于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发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潘秉衡结合这些历史事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佛喻人,把蛟龙当做黄河水患的象征,用佛来控制蛟龙,抑制洪水。
这件作品是当时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型作品。
玛瑙《少年献花》,玉雕大师王树森在上世纪50年代制作。
利用了白色玛瑙原石中的红色杂质,采用俏色手法,以白色部分表现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少年形象,红色部分被巧妙地雕刻成手持的鲜花,白人红花,泾渭分明,巧夺天工。
其他具有新中国特色的名作还有:表现领袖人物的牙雕《毛主席走遍全国》《东方红》;祝愿新社会美好生活的玉雕《和平鸽》《兄妹开荒》,牙雕《丰收》《献马图》;反映1959年国庆10年时首都群众天安门游行盛况的牙雕《天安门》;表现革命题材的牙雕《百万雄师渡长江》《井冈山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女投江》等。
独特题材彰显收藏价值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地方特色,其技艺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燕京八绝”的说法为时人所津津乐道。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一直以来在收藏市场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尤其是在“非遗热”的影响下,收藏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成为一种风尚。
加之近年来“红色收藏”一直是收藏市场的小热点,新中国特殊题材的工艺美术品恰恰是对“红色收藏”的一种呼应。
但又区别于经常见到的像章、纪念章、邮票、宣传画等,在技艺、材质和题材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技艺继承了前代,又有所突破,成为其收藏价值的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在技艺上较之以前有了新的突破,和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相比,传统的宫廷艺术品的制作工具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很大的变革,电动工具的使用解放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创作的主要工序和关键部位仍以手工为主。
如牙雕使用了蛇皮钻,使纹饰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玉器行业抛弃了笨重的“水凳”,使用电动工具做活。
其次,无论是牙雕、玉雕、漆器或者景泰蓝工艺品,本身就因其原材料贵重而价格不菲。
尤其是象牙和玉料,由于原料日益枯竭,更是在近年来被抬到了天价的位置,翡翠、白玉更不能为普通人所拥有。
行业内的大师们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料质要优于近年来所开采的。
新中国成立后17年时期制作的工艺品,其原料的品质有极高的保障。
最后,新中国题材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由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已经远去。
此类题材的传统工艺品在今日一般不会再制作。
因此,这些工艺品作为岁月的见证者,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创作题材,是收藏此类工艺品最大的收藏价值
所在。
尤其是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其收藏价值更高。
加之当时的生产能力有限,又主要生产传统题材以满足出口创汇的需求,新中国题材的制作数量较少。
而制作此类作品的时间段有限,不像传统题材的作品,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