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咏物言志诗参考答案

“咏物言志诗”参考答案1.(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李诗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曾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4.(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5.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6.(1)①手法:拟人、比喻、对偶。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梅花的特点: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2分)。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一、概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
二、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
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三、表达的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四、艺术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
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
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
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
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一、概念理解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物的特点:高唱、难飞寄托的情感: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5、表达个人喜好和生活志趣的。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物的特点:花中最后凋谢寄托的情感:对菊花的喜爱6、借物事讽喻社会的。
金钱花罗隐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学生版】2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学⽣版】2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学⽣版】⼀、学习⽬标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鉴赏的题型及⽅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相应的艺术鉴赏⽔平。
⼆、真题热⾝2.(10年辽宁卷)阅读下⾯这⾸宋诗,完成习题。
⾬陈与义①潇潇⼗⽇⾬,稳送祝融②归。
燕⼦经年梦,梧桐昨暮⾮。
⼀凉恩到⾻,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号简斋,洛阳⼈。
这⾸诗作于政和⼋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神,这⾥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指众多居⾼位⽽⽆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1)第⼆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前⼈认为这⾸诗写⾬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2.(10年⼭东卷)阅读下⾯这⾸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其七⼗九)阮籍林中有奇鸟。
⾃⾔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
⽇⼣栖⼭冈。
⾼鸣彻九州。
延颈望⼋荒。
适逢商风①起。
⽻翼⾃摧藏。
⼀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
但恨②处⾮位。
怆恨使⼼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栖⼭冈。
⾼鸣彻九州。
延颈望⼋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诗整体上运⽤了什么表现⼿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5分)3.阅读下⾯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7重庆卷)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句抒写情感时使⽤了什么⼿法?(4分)答:。
(2)苏轼的《海棠》与⽩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赏花,⼆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答:。
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6套)

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6套)诗歌思想情感类鉴赏训练[例题1](怀古咏史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易水__________________[唐]胡曾一旦秦皇马角生,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渡易水[明]陈子龙①注:①陈子龙,明末抗清义士。
②并刀:一种锋利的刀。
③匣中鸣: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
[题干]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易水》表达了诗人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当年刺秦王的英勇荆轲已无处寻觅,只有滔滔易水千百年来还在悲壮地流淌。
《渡易水》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并刀夜鸣,悲歌不平,易水依旧,云淡草青,但世间却找不到可以让诗人为之壮行的英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试题的设问角度看,考生应注意“分别”二字,这就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如果放在一起比较,难度就大得多。
同写易水和荆轲,两位诗人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例题2](思乡怀远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归朝欢柳永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②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①只轮:代指车。
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题干]请结合词的下阕具体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急迫;“愁云恨雨两牵萦”突出了乡愁的浓重。
“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伤感。
“浪萍风梗诚何益”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浪萍风梗”,表达了自己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
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对归乡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咏物抒怀诗(知识点+方法+习题)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诗一、咏物抒怀诗内涵:咏物抒怀诗是指诗人借助自然风物,包括天象、植物、动物及人工物品为吟咏对象,通过对该物体的外形、特点、品性等进行细致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寄寓其中,表达诗人自己的志向、理想和精神品质。
二、咏物抒怀诗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咏柳》;苏轼《海棠》2、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初唐诗人虞世南的《咏蝉》4、以物喻人类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如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5、托物言理类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如苏轼的《琴诗》三、标志1.抓题眼:题目一般都是以某种动植物或者某件东西命名,有的时候再前面加一个“咏'“题”“赠”“赞”字。
2.找意象A.植物“四君子”(梅、兰、竹、菊)、莲(荷)、松等。
梅:傲骨挺立,高洁,淡泊兰:孤芳自赏,幽真竹:清雅淡泊,谦虚,坚毅,喻指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不俗不艳,隐逸莲(荷):高洁,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松:不畏严寒,坚忍不拔B.动物常见的有蜂、蝉、蚕、燕、雁等。
蜂:勤劳、无私蝉:悲哀,感慨人生短暂易逝;高洁,表达诗人对高风亮节的追求蚕:辛苦,勤劳雁:思乡怀人,抒发羁旅之悲C.自然景物夕阳:感慨年华易逝,时光不再月:望月思人、怀乡,表达思念之情柳:与“留”音近,代指离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3.看内容: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学生版)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疑是经冬雪未消-咏物寄怀诗鉴赏(答案)

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咏物抒怀诗鉴赏方法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融入理,求神似)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物抒怀诗鉴赏方法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解题步骤 (1)解读诗意 (2)把握形象 (3)概括情感 (4)分析手法 (5)分点答题
4、(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 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 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 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 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 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咏物抒怀诗的特点
(3)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咏物抒怀。 象征、衬托、渲染、用典等。 修辞手法 多用比喻、对比、拟人、双关等。
托物言志:
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 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因而诗中的事物或景物带 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借咏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 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咏物抒怀诗
咏物抒怀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 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 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诗中所咏之 “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是作者感 情的载体,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
一、概念理解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
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
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
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寄托的情感: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
5、表达个人喜好和生活志趣的。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物的特点:花中最后凋谢
寄托的情感:对菊花的喜爱
6、借物事讽喻社会的。
金钱花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
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
应被豪门尽劚①将。
注:劚,zhú,掘、砍
物的特点:形如铜钱,娇美可爱
寄托的情感: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
二、如何鉴赏咏物诗
(一)鉴赏步骤
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第3步:分析表现手法
(二)鉴赏咏物诗要注意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
(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讽刺时世,或流露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4、关注表现手法。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
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三、咏物诗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作者借它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诗中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鉴赏点拨:
1、一般答题思路:
所咏之物——形象特点(主要形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重点把握:⑴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⑵寄托什么志,寓含什么理。
3、答题模式:
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情感(志趣、道理或哲理)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第3步:分析表现手法示例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
4、关注表现手法。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感情
四、示例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五.课堂练习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孤雁
(唐)崔涂①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诗人本江南人,一生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代作客。
②缴:短箭。
缴:系箭的丝绳。
(1)简析颔联所要表现的情境。
答:
(2)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答:
答案:
竹子的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寓意】
示例一:
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
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
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答:(1)颔联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
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
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
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
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也是作者自己孤凄的情感的象征。
答:(2)托物言志。
尾联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
此处点明雁惊魂未定,表达了诗人对孤雁怕逢矰缴的同情。
同时作者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