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

(2)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技术创新平台,促进新技术交流与合作。
2.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技术转化机制,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1)医疗机构应对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评估。
(2)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流程,对新技术的应用进行授权管理。
(1)分析结果应用于指导医疗技术授权管理,优化医疗技术操作流程。
(2)医疗机构应将分析报告报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受指导和监督。
十五、宣传教育与沟通
1.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技术授权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识水平。
(1)宣传教育内容应包括医疗技术授权的重要性、管理制度、操作规范等。
(2)医疗机构应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教育,如内部培训、宣传栏、网络平台等。
十二、持续改进与评估
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技术授权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1)评估内容包括医疗技术授权流程、医务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方面。
(2)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及时调整医疗技术授权管理策略,优化管理流程。
2.医疗机构应主动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授权管理水平。
1.医疗机构应对以下医疗技术进行授权管理:
(1)高风险医疗技术;
(2)限制性医疗技术;
(3)新型医疗技术;
(4)其他需要授权的医疗技术。
2.医疗机构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医疗技术授权目录。
三、医疗技术授权流程
1.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技术授权管理组织,负责医疗技术授权的审查、批准和监督等工作。
2.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及时解答医务人员和患者关于医疗技术授权管理的疑问。
医院医师授权管理规定

医师授权管理规定(一)目的确保医疗诊疗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为病人提供服务的医师具备合格的资格和相应的工作能力,以确保病人的医疗安全。
(二)内容1.在我院从事临床医疗诊疗工作的所有医师都必须首先获得医院的授权。
2.医师的授权范围必须在其执业范围内,在我院工作的医师必须在其授权范围内从事诊疗工作,超越授权权限进行操作视为严重违规。
3.需要授权的人员3.1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正式入职医师,医院要按其执业范围进行授权。
本院医师只有在办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所要求的相关手续后,方可办理正式授权。
3.2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进修医师,按其执业范围进行授权。
3.3没有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医师,不具备独立诊疗资格,必须在有执业资格医师的监控下工作,其医疗文书必须有执业资格医师签字。
毕业后两年以上仍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不得在我院继续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3.4尚未毕业的实习医师不能获得授权,必须是在已获得授权的医师的指导和监控下进行工作。
4.授权等级:根据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授权等级5.授权类型:5.1医嘱、处方权:凡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医师,经医务科考核合格者授予医嘱、处方权。
5.2抗生素权限;详见《南昌市第九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南昌市第九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南昌市第九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参照南昌市第九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办法)5.3精麻类药品权限:详见《江西省医疗机构麻醉药品使用及管理培训办法(暂行)》5.4手术权限详见《手术分级管理办法》6. 医嘱、处方及药物授权由医务科确认后,报药管科备案,并通过信息科进行电子授权。
7.手术(操作)授权审批程序:7.1医院对各手术科室医师(包含返聘专家)的手术权实行院科两级审批制,未经医院授权任何医师都不得以术者的身份进行手术操作。
医师授权管理制度

医师授权管理制度一、目的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诊疗资质授权和分级管理,为病人提供适宜的医疗技术服务,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二、范围适用于对临床医师执业资质评定、处方权、手术/有创操作、麻醉、放射治疗的授权管理。
病理、特检科医师和检验等医技人员的授权及再授权管理。
三、职责(一)、科室负责人负责组织科内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对医务人员技术能力进行评价并讨论后,形成授权意见提交到医务科。
(二)、医务科对医务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接受科室提交的授权备案申请;组织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专家组对医务人员执业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授权;定期汇总医务人员授权信息,存入员工个人技术档案;负责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授权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四、标准(一)、总则1、在我院从事医疗诊疗工作的所有医师须获得医院的授权。
2、在抢救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可由科主任视抢救实际的需要临时授权,抢救结束后科主任应当及时向医务科报告并备案。
(二)、需要授权的人员及授权方式1、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执业证书》(主要执业机构备案登记在我院)的正式入职医师、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外院多点执业医师、与我院达成正式入职的试用期医师可根据个人能力及专业范围进行临时授权。
2、授权类别与级别医师授权分两类:临床诊疗活动资质授权、特殊资质授权。
(三)、临床医师资质授权1、范围:临床各科室2、对象:临床各级科室3、临床诊疗活动资质授权说明0级:所有诊疗活动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但不具备独立执业资格。
相当于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试用期医师。
Ⅰ级:能够收治和处理就诊者,可承担一线值班任务,但不具备指导他人操作的资格,绝大多数复杂病人需要上级医师指导。
包括正在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按岗位职责从事的医疗工作。
相当于住院医师级别的资格。
Ⅱ级(需在达到Ⅰ级授权的前提下):能够独立处理本专业常见病人,但多数复杂病人需要上级医师的指导,能指导下级医师进行常规的诊疗操作。
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可下载编辑)

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计委《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佛山市XXXX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的有关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院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授权组织医务科负责履行授权组织的职责及职能,对医务人员资格进行授权管理。
二、授权内容(一)医师资格授权(含普通处方、抗菌药物处方、麻醉和精神类药物处方、放射类药物处方、创诊疗操作等);(二)麻醉医师资格授权;(三)医技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四)检验技术人员资格授权;(五)高风险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六)法医精神病鉴定技术人员资格授权;(七)药剂资格授权;(八)康复医师(治疗师)资格授权;(九)强制医疗患者风险评估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十)精神病人劳动能力、残疾评定技术人员资格授权三、授权流程(一)主管科室对医务人员的资质进行初步筛选,对具有医疗技术资格的医务人员安排授权考评。
(二)主管科室对拟授权医疗技术资格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执业经历、执业能力进行考评。
考评结果记录在《20xx年xxx考试成绩》(请参见附件一)表单中。
(三)主管科室对考评结果进行讨论并取得一致同意后,主管科室负责人在《20xx 年xxx考试成绩》表单中盖章,上报至医务科复核。
(四)医务科复核通过后,联合主管部门正式发文(请参见附录一)对医务人员进行授权。
(五)医务人员资格考评结果一式两份,一份科室建档案保存,一份医务科留存。
四、授权管理(一)科室根据各专业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对医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授权。
(二)所有医务人员授权,均进行定期评价与再授权,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一次,再授权主要依照实际能力提升而变,不随职称晋升而变动。
(三)若发生以下行为,医院有权收回医务人员相应的权限:1.未经医务科授权,开展医疗诊疗活动的;2.执业期间发生重大责任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伤害的;3.未经医务科批准,擅自在外院从事诊疗、手术、特殊检查和诊断的;4.其他医院规定。
医务人员资质授权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资质授权管理制度一、背景和目的医务人员的资质是其从事医疗工作的基础,保障医务人员的资质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
为了规范医务人员的资质授权管理,建立健全医疗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制订医务人员资质授权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医务人员的资质授权管理。
三、资质授权程序1.资质申请医务人员在所从事的岗位上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后,可以向所在医疗机构提交资质申请。
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相关证书、职称评定、继续教育证明等。
2.资质评审委员会医疗机构设立资质评审委员会,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
委员会负责评审医务人员的资质申请材料,进行考核和评价。
3.资质考核资格评审委员会对申请人进行资质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技术能力、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等。
考核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岗位和职称进行不同的考试、面试等形式。
4.资质审批资质评审委员会审核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是否批准资质授权。
资质授权结果由委员会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将结果记录在相关的人事档案中。
四、资质授权管理1.资质授权期限资质授权一般设定为一定的期限,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和个人培训计划可以有所灵活。
授权期限到期后,医务人员可以申请续展。
2.资质延续医务人员在资质到期前,可以向所在医疗机构提交资质续展申请。
续展申请需要提供相关的继续教育证明或技术培训证书等。
3.资质调整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所提高时,可以向医疗机构申请资质调整。
调整可以是在原有岗位基础上提升职称,也可以是在现有职称基础上增加新的技术资质。
五、职业发展与晋升机制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表现,设立相关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资质授权和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职称的晋升。
六、考核和监督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的资质进行考核和评估,对未通过考核的医务人员要及时采取补充培训、辅导等措施,帮助其提高职业素质。
医院医技人员授权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医技人员的管理,规范医疗技术操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医技人员,包括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剂、康复等科室的医技人员。
第三条医院医技人员授权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授权、分级管理;(二)公平、公正、公开;(三)权责一致、奖惩分明;(四)注重医技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第二章授权范围第四条医技人员授权范围包括:(一)医疗技术操作授权;(二)医疗设备操作授权;(三)医疗药品、试剂使用授权;(四)其他与医技工作相关的授权。
第三章授权程序第五条医技人员授权程序如下:(一)申请:医技人员根据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需要,向所在科室提出授权申请。
(二)审核: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对申请人员进行审核,确保申请人员的业务水平符合授权要求。
(三)审批:科室主任根据审核意见,对申请人员进行审批。
(四)备案:医院医务处对审批通过的医技人员进行备案,并在医院信息化系统中予以记录。
(五)公示:医院对授权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章授权期限与变更第六条医技人员授权期限一般为一年,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第七条医技人员授权期间,如有以下情况,可进行授权变更:(一)医技人员业务水平发生变化;(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发生变化;(三)医院医疗设备、药品、试剂等发生变化。
第五章监督与考核第八条医院医务处负责对医技人员授权进行监督,确保授权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医院定期对医技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
第十条对考核不合格的医技人员,医院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直至取消其授权。
第六章附则第十一条本制度由医院医务处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通过实施医院医技人员授权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医技人员操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规范和管理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资格授权行为而制定的一套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医务人员具备必要的医疗技术能力和资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一、制定依据和目的1.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法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
2.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需求: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鼓励医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医疗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
制度目的:确保医务人员具备必要的医疗技术能力和资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实现诊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和权益。
二、应用范围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等。
三、基本原则1.依法依规:严格依法依规实施医疗技术授权管理,确保医务人员的授权行为合法合规。
2.能力匹配:医务人员的技术资格授权必须与其执业范围和专业能力相匹配。
3.有效授权:授权行为必须经过医疗机构合法授权程序,确保授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信息化管理:实施电子化信息管理,便于对医务人员的技术资格进行全面、准确的掌控和管理。
四、授权程序及要求1.申请:医务人员通过医疗机构内部网络平台或者书面申请方式向科室负责人提交申请。
3.考试:医疗机构可以依托自身内部培训机构或者外部专业机构进行授权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4.授权:医疗机构根据申请人的资质和考核结果,决定是否授权,授权方式可以是书面形式或者电子化授权。
5.监督和评估:医疗机构定期对授权医务人员进行监督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临床实践能力、案例质量、职业道德等。
6.更新授权: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授权有期限,到期后需要重新申请更新授权,同时要求医务人员持续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
五、违规处理和激励机制1.违规处理:对于违反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将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包括停职、降级、辞退等。
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

3.授权医务人员应主动参与评估,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自我提升;
4.医务管理部门应建立反馈机制,收集医务人员在医疗技术实践中的问题和建议,持续优化授权管理制度。
十五、紧急情况下的授权
1.在紧急情况下,如需未经授权的医务人员执行特定医疗技术,应由科室负责人或具有相应授权的医务人员现场评估决定;
3.跨科室授权医务人员应遵守拟授权科室的相关规定,确保医疗安全;
4.跨科室授权期限与原授权期限一致,到期后需重新申请。
十一、信息管理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授权医务人员信息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授权项目、培训记录等;
2.授权信息应在医疗机构内部公开,便于医务人员及患者查询;
3.医疗机构应对授权信息进行定期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十九、法律责任
1.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
2.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4.医务人员应自觉接受法律和社会监督,提高法律意识,防范法律风险。
2.紧急情况下的授权决定应记录在案,并在事后及时报告医务管理部门;
3.医疗机构应针对紧急情况下的授权操作制定具体预案,确保医疗活动的合规性与安全性。
十六、授权医务人员职责
1.授权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2.授权医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和科研活动,推动医疗技术进步;
3.授权医务人员应在医疗团队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市第五医院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授权管理制度一、授权组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履行授权组织的职责及职能,对医务人员资格进行授权管理。
二、授权内容(一)医师资格授权(含普通处方、抗菌药物处方、麻醉和精神类药物处方、放射类药物处方、创诊疗操作等);(二)手术医师资格授权;(三)麻醉医师资格授权;(四)医技技术人员资格授权;(五)检验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六)病理技术人员资格授权;(七)放射治疗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八)药剂人员资格授权;(九)康复医师(治疗师)资格授权。
其中,抗菌药物处方权限、毒麻药品和精神类药品处方权限、抗生素处方调剂权限以及毒麻药品处方调剂权限必须取得相应资质并经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或医院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申请。
三、授权流程(一)具有申请资格的人员,填写相应的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1-附件9);(二)科室对申请人员的基本情况、执业经历、执业能力进行初审及评价;(三)科室讨论同意后,上报至医务部复核;(四)医务部复核通过后,上报至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授权。
(五)医务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一式两份,一份科室建档案保存,一份医管部留存。
四、授权管理(一)科室根据各专业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对医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申请授权。
(二)所有医务人员授权,均进行定期评价与再授权,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一次,再授权主要依照实际能力提升而变,不唯职称晋升而变动。
(三)若发生以下行为,医院有权收回医务人员相应的权限:1、未经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授权,开展医疗诊疗活动的;2、执业期间发生重大责任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伤害的;3、未经医务部批准,擅自在外院从事诊疗、手术、特殊检查和诊断的。
(四)收回权限的医务人员再次申请授权时,本人需提交书面申请,科室讨论、考核通过后,填报相应的资格授权审批表。
(五)发现超权限进行诊疗活动者,一经查实医院将追究科室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违规人员自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六)医务部及各科室对所有被授权人员建立个人档案,追踪其授权后的执业行为,及时对不良执业行为进行干预,情节严重者应及时调整其授权权限。
附件:附件1:《医务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2:《手术医师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3:《麻醉疼痛医师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4:《医技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5:《检验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6:《病理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7:《放射治疗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8:《药剂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9:《康复医师(治疗师)资格授权审批表》科室:年度科室:年度附件3 :麻醉疼痛医师资格授权审批表科室:年度科室:年度科室:年度附件6:病理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年度附件7:放射治疗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8:药剂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9:康复医师(治疗师)资格授权审批表科室:年度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高风险技术操作医师资格授权管理制度一、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范围(一)各专业手术分级标准中三、四级手术。
(二)麻醉分级标准中三、四级麻醉。
(三)各类腔镜手术。
以上高风险项目需要对操作医师进行资质认定、理论考评、技能考评后,医院方可授权开展相应级别和范围的操作。
二、授权组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医师资格授权审批与管理。
三、高风险技术操作医师资格授权范围(一)手术高风险技术操作医师资格授权范围手术高风险技术操作医师资格授权按照《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制度》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授权开展三、四级手术医师的为开展相应级别的手术类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医师。
(二)麻醉高风险项目医师资格授权范围麻醉类高风险技术操作医师资格授权按照《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制度》和《麻醉疼痛医师分级管理制度》执行,授权开展三、四级麻醉医师的为开展相应级别的麻醉类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医师。
(三)腔镜高风险项目医师资格授权范围经科室考核合格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并取得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资质准入证或进修培训证书。
四、高风险技术操作医师资格授权考评与复评标准(一)考评内容:分为专业知识考评、技能考评。
(二)考评标准:为各专业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流程。
(三)具体考评由各科室负责。
五、高风险技术操作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审批程序(一)科室对个人进修、培训、准入资格证核实认证。
(二)专业知识考评由科室出具试卷进行考核,技能考评由科室确定技能项目进行现场考核。
(三)考核合格后,方可具有高风险技术操作技术人员的申请资格。
(四)具有申请资格的人员,填写相应资格授权审批表。
1、手术医师或麻醉医师写《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制度》中的《手术医师资格授权审批表》或《麻醉疼痛医师资格授权审批表》。
2、技术操作的医师或技师填写《介入诊疗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3)或《腔镜诊疗技术人员资格授权审批表》(附件4)。
(五)科室讨论同意后,上报至医务部复核。
(六)医务部复核通过后,上报至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授权。
(七)医师资格授权审批表一式两份,一份科室建档案保存,一份医务部留存。
六、高风险诊疗技术复评、取消、降低操作权利的相关规定(一)手术、麻醉、腔镜检查等高风险技术项目目录根据医院医疗技术发展实际情况,定期更新,每两年更新一次,更新项目按照本制度进行授权和管理。
(二)高风险诊疗技术资质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每2年复评一次,进行操作技术能力再评价与再授权,再授权主要依照实际能力提升而变,不唯职称晋升而变动。
(三)当出现下列情况,取消其相应资格。
1、再授权考核不合格者。
2、达不到操作许可授权所必需资格认定的新标准者。
3、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的范围者。
4、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者。
5、2年周期内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2例以上者。
6、2年周期内发生医疗技术事故者。
因以上原因被取消相应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权限的医师,在取消期满半年以后,按照本制度从新进行申请和审批,由医管部组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考评,经考评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操作权利或降级授予操作权利。
附件:附件1:《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1、经皮动脉置管术2、各种途径的中央静脉置管术3、肾脏穿刺术4、肝脏穿刺术5、心律转复/除颤术6、气管内插管术7、胸腔闭式引流术8、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9、三腔管气囊止血术10、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11、经皮气管切开置管术12、诊断性腹腔灌洗术13、机械通气14、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15、各专业手术分级标准中三、四级手术。
16、麻醉分级标准中三、四级麻醉。
17、各类腔镜手术。
附件2: 《介入手术目录》一、四级手术:1、颅内动脉瘤栓塞2、脑血管畸形及静脉瘘栓塞3、海绵窦动静脉瘘栓塞4、脑膜瘤化学性栓塞5、颅外血管畸形栓塞6、脊髓血管畸形栓塞7、房间隔缺损堵塞术8、室间隔缺损堵塞术9、动脉导管未闭堵塞术10、心脏、血管内异物取出11、肺动脉栓塞溶栓、消融术12、胃食管静脉栓塞13、颈内动脉扩张术+血管内支架放置14、锁骨下动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15、主动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16、肾动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17、髂动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18、腹主动脉瘤内支架植入19、主动脉狭窄球囊扩张+内支架植入20、经颈静脉肝内门肝内支架分流术(TIPSS)21、上腔静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22、下腔静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23、锁骨下静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24、髂静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25、四肢动静脉血栓消融术26、胆道内支架放置术27、十二指肠内支架放置28、宫外孕介入治疗二、三级手术:1、脾动脉栓塞2、肠系膜动脉栓塞3、子宫动脉栓塞4、肾动脉栓塞5、肾上腺动脉栓塞6、急性脑血栓动脉内溶栓7、肺动脉溶栓8、四肢动脉溶栓9、腹腔内动脉溶栓10、肠系膜上、下动脉溶栓11、下腔静脉溶栓12、髂静脉溶栓13、上腔静脉溶栓14、下腔静脉过滤器放置15、食管球囊扩张16、胃肠吻合口球囊扩张17、胆道扩张术18、鼻泪管成形术19、经皮穿刺腹腔神经结阻滞20、宫外孕介入治疗21、经T型管取石术22、尿道狭窄扩张及支架植入23、全脑血管造影24、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25、左心室造影26、冠状动脉造影27、右心室造影28、肺动脉造影29、经皮穿刺胃造瘘术30、经皮穿刺颅内减压术31、经皮穿刺无水酒精注射32、乳腺癌内乳动脉灌注三、二级手术:1、选择性锁骨下动脉造影2、主动脉造影3、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灌注4、选择性食管动脉造影+灌注5、腹腔动脉造影+灌注6、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灌注7、选择性胃左动脉造影+灌注8、选择性脾动脉造影9、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灌注10、选择性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灌注11、选择性肾动脉造影12、盆腔动脉造影13、选择性髂内动脉造影+灌注14、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灌注15、选择性膀胱动脉造影16、选择性前列腺动脉造影17、选择性股动脉造影及灌注18、下腔静脉造影19、上腔静脉造影20、髂静脉造影21、下肢深静脉造影22、上肢深静脉造影23、选择性精索静脉造影24、选择性奇静脉造影25、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造影26、全身各部位经皮穿刺活检27、经皮穿刺胆道造影28、经皮穿刺肾盂、输尿管造影29、经皮穿刺肾囊肿造影30、子宫输卵管造影+再通31、膀胱、尿道造影32、经皮穿刺脓肿造影+引流33、经皮穿刺胆道引流34、经皮穿刺肝囊肿引流+硬化35、经皮穿刺肾囊肿引流+硬化36、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减压术切割附件3:内镜诊疗技术目录一、四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腹腔镜诊疗技术1、疝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2)腹腔镜下膈疝无张力成型术(3)腹腔镜下肠造口旁疝无张力成型术(4)腹腔镜下巨大切口疝无张力成型术2、肝脏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2)腹腔镜下肝段切除术(3)腹腔镜下肝外伤探查修复清创术(4)腹腔镜下活体取肝术3、胆道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2)腹腔镜下胆管中上段癌切除术(3)腹腔镜下单纯胆肠吻合术(如胆囊空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等) (4)腹腔镜下胆囊癌根治术(5)腹腔镜下胆道再手术(6)腹腔镜下胆管修补术(7)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4、胰腺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肠吻合术(2)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腹腔镜下胰胃联合切除术(4)腹腔镜下胰胃吻合术(5)腹腔镜下胰腺囊肿胃肠吻合术(6)腹腔镜下肠吻合术(7)腹腔镜下胰腺囊肿剥离术5、胃肠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2)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3)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4)腹腔镜下可调节胃束带术(5)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6)腹腔镜下胃旁路术(7)腹腔镜下胆胰转流术(8)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9)腹腔镜下复杂肠粘连松解术(10)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11)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12)腹腔镜下次全及全结肠切除术(二)胆道镜诊疗技术1、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探查取石术2、胆道镜下肝内胆管结石取出术3、胆道镜下胆管下端嵌顿结石取出术(三)经肛内镜诊疗技术经肛内镜下直肠病变全层切除术(四)其他腹腔镜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二、三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腹腔镜诊疗技术1、疝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经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2)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3)腹腔镜下脐疝修补术2、肝脏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2)腹腔镜下肝脓肿引流术(3)腹腔镜下肝脏楔形切除术(4)腹腔镜下肝脏活检术3、胆道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术(3)腹腔镜下胆囊切开取石术(4)腹腔镜下胆囊造瘘术(5)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4、胰腺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胰腺周围脓肿外引流术(2)腹腔镜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5、胃肠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胃良性肿瘤切除术(2)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3)腹腔镜下回盲部切除术(4)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切除术(5)腹腔镜下肠造口术(二)胆道镜诊疗技术腹腔镜下胆总管T管引流术三、三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胃镜诊疗技术1、胃镜下异物取出术2、胃镜下止血治疗术(二)结肠镜诊疗技术结肠镜下异物取出术(三)十二指肠镜诊疗技术内镜下十二指肠息肉切除术四、四级儿科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结肠镜诊疗技术结肠镜息肉摘除术(>2cm)五、三级儿科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内镜下息肉摘除术(<2cm)六、四级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经尿道内镜诊疗技术1、经尿道巨大前列腺切除术(>60g)2、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内切开术(二)腹腔镜诊疗技术1、腹腔镜肾上腺肿瘤(≥5cm)切除术2、腹腔镜肾上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3、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4、腹腔镜肾切除术5、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6、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7、腹腔镜肾盂成形术8、腹腔镜输尿管部分切除术后再吻合术9、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0、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七、三级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经尿道内镜诊疗技术1、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60g)(含电切除、气化、激光剜除)2、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含电切、激光)3、经尿道膀胱病变黏膜切除术(含腺性膀胱炎,黏膜白斑病变黏膜切除术)4、经尿道输尿管膨出切开术5、经尿道膀胱颈口切开术6、输尿管镜(软、硬镜)检查术7、输尿管硬镜碎石取石术八、四级小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腹腔镜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2、腹腔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及引流术九、三级小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腹腔镜诊疗技术1、腹腔镜下卵巢切除术2、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物剔除术3、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及引流术注:新生儿相同诊疗技术升一个级别十、四级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腹腔镜诊疗技术1、子宫体积≥10孕周的全子宫切除术2、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3、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4、子宫体积≥12孕周的多发肌瘤剔除术或直径≥8cm的肌壁间肌瘤剔除术5、中孕期腹腔镜手术6、输卵管吻合术(二)宫腔镜诊疗技术1、宫内节育器断裂、崁顿、迷失或胎盘残留等复杂宫内异物取出/切除术2、子宫内膜切除术(三)跨学科手术1、肠管修补术2、膀胱修补术十一、三级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腹腔镜诊疗技术1、子宫体积<10孕周的全子宫切除术2、腹腔镜辅助的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3、子宫肌瘤(直径≥5cm但<8cm)剔除术4、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5、盆腔粘连松解术6、盆腔脓肿切开引流术7、输卵管成形术8、输卵管伞端造口术9、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二)宫腔镜诊疗技术1、直径≥5cm的O型粘膜下肌瘤切除术2、多发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十二、四级鼻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鼻眼相关诊疗技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二)鼻腔鼻窦诊疗技术1、鼻内镜下全组鼻窦开放FESS手术2、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3、鼻内镜下鼻中隔及鼻畸形整复术4、鼻内镜下鼻窦乳头状瘤切除术(Krous分级3级以上)5、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病变切除术十三、三级鼻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鼻内镜下鼻腔内肿瘤切除术(二)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三)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四)鼻内镜下鼻窦探查术(五)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术(六)鼻内镜下蝶窦探查术(七)鼻内镜下蝶窦病损切除术(八)鼻内镜下上颌窦病损切除术(九)鼻内镜下筛窦切除术(十)鼻内镜下蝶窦囊肿切除术十四、三级咽喉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一)支撑喉镜下舌根部病损切除术(二)支撑喉镜下良性喉肿瘤切除术附件4: 腔镜诊疗技术资格授权审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