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诗学观与诗词翻译策略_黄宁夏
林语堂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苏东坡诗词英译研究

林语堂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苏东坡诗词英译研究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翻译家,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讨论“美”的翻译家,首次提出了“美”的翻译标准,认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就是原文的风格与内容并重,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
本文旨在透过林语堂”美学“思想的阐释,在美学思想关照下探讨其在《苏东坡传》中对苏东坡诗词的英译,分析林语堂的美学翻译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其苏东坡诗词英译作品之中的。
标签:林语堂;美学思想;苏东坡诗词0.引言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翻译的科学性伴随艺术性,翻译的艺术性强化了它的科学性。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几乎所有命题都具有哲学和美学渊源,都是对文学中美学的探讨和评价。
美学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而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他认为,“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
凡艺术的成功,必赖个人相当之艺才,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
[1]本文结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苏东坡诗词的英译,通过分析林语堂提出的美学翻译思想来探讨林语堂是如何实现其“美译”观点的。
1.林语堂翻译标准中的“美译”思想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出了翻译标准问题。
他认为翻译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我们必须记得这所包括的就是:第一、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第二、译者对中文方面的问题,第三、是翻译于艺术文的问题。
”[1]在这里,林语堂提出的“美”的标准比严复的“雅”有更为丰富的内容。
对于“美”,克罗齐认为创作应以“审美综合”为原则,心灵活动“来自情感,基于情感”,他并认为世界一切美术都是一种表现,而表现能力,为一切美术的标准。
[2]林语堂深受克罗齐的影响,他认为,翻译除用之外,还要兼顾到美,使翻译成为一种艺术。
而译艺术文最重要的是解决“美”的问题。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
从《葬花吟》翻译透析林语堂的翻译风格

从《葬花吟》翻译透析林语堂的翻译风格
黄宁夏;杨萍
【期刊名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18)004
【摘要】林语堂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所翻译的<红楼梦>著名诗篇<葬花吟>,切合主题、语言流畅、风格传神,充分体现了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观,展示了林语堂高超的双语功底和优美的翻译风格.本文从语言、结构、音韵等方面对林译<葬花吟>进行评析,高度评价了林语堂优美的翻译风格.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黄宁夏;杨萍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红楼梦》中《葬花吟》的翻译解读林语堂的翻译风格 [J], 丰海利;高秀平
2.语料库视角下《红楼梦》诗词的翻译风格对比研究r——以《葬花吟》两英译本为例 [J], 杜洋
3.浅析林语堂《葬花吟》生态翻译的三维转换 [J], 张雪莲
4.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声声慢·寻寻觅觅》《葬花吟》的林语堂译本为
例 [J], 余晓; 张倩; 苏章海
5.浅析林语堂《葬花吟》生态翻译的三维转换 [J], 张雪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以准确传达原文含义、优美流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转化能力著称。
在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中文翻译策略:
1.依托自身文化底蕴。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作家和学者,他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在翻
译《京华烟云》时,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背景,对原文中的文化
元素进行了转化和调整,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
例如,他将英文中的"hansom"译为"人力车",将"Victoria"译为"瓦洛拉车"等。
2.原汁原味的传达。
林语堂在翻译时非常注重传达原著的原汁原味,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
语言和风格。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而不是
为了改变原著的风格和语言。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保留了
英文原文中的用词和结构等。
3.细致入微的文学性处理。
林语堂是一位非常注重文学性的作家和翻译家。
在翻译《京华烟云》时,他非常细致地处理了文本中的文学性元素,如修辞的运用、语言的音
韵美感等。
例如,他在翻译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典故,将原文的文
学性元素传达得非常到位。
4.翻译尽管繁琐,但不失可读性。
林语堂在翻译时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他认为,翻译虽然需要严谨细致的处理,但也必须具备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文本更加流畅易读。
目的论视角下林语堂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林语堂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秦楠【摘要】翻译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林语堂汉译英典籍是其翻译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部分,选取了其中比较著名的五部古典译著作为研究对象,从四个不同层次的目的分别对林语堂在汉译英过程中就不同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灵活翻译策略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期刊名称】《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1【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林语堂;目的论;翻译策略【作者】秦楠【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南京2111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1]16的林语堂不但用中英文写出了许多闻名于世的作品,而且十分热衷于翻译,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奠定了他在中西方翻译界的地位,被誉为“真正的世界公民”[2]。
近年来,林语堂本人及其作品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其汉译英作品的各类研究也层出不穷。
总体看来,这些研究多专注于其翻译理论的基本论述,或是对个别译本进行微观研究,缺乏对其多部翻译作品进行横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莱斯(Katharina Reiss)、弗米尔(Hans 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将译者、赞助人甚至读者的目的视为翻译实践的根本和评价译本的指标,提倡译者考虑与译文功能的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翻译策略实现预期目的。
[3]译者在确定译本后往往面临对文化立场、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其选择也必然受到翻译目的的影响。
翻译目的也具有层次性,包括一般性目的,如谋生等;也包括交际目的,如教育读者等;再有最高层次的目的,如接近源语文本的形式以忠实地再现风格等。
[4]笔者选取林氏比较著名的五部古典译著:《浮生六记》、《记旧历除夕》、《幽梦影》、《东坡诗文选》、《冥寥子游》,从四个不同层次的目的分别对林语堂在汉译英过程中就不同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灵活翻译策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浅谈林语堂翻译美学观在其译作中的应用

- 23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林语堂翻译美学观在其译作中的应用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唐启红【摘要】林语堂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将翻译视作为一种对跨语言的和谐之美的追求,在其翻译作品中“神、气、形、意、韵”美时有浮现。
本文将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声声慢》进行赏析来浅谈其翻译美学观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并学习林语堂的翻译理念。
【关键词】林语堂 翻译 美学观 《声声慢》一、前言《论翻译》是林语堂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翻译理论的著作,在文章中他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是翻译的审美主体,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处于中枢地位。
要做到艺术上的成功就必须满足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
美又分为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而中国古代诗歌讲究韵味、意境和韵律,在翻译时很难做到对其风格验证的重现,因为不仅要做到忠实原文,还得展现其形美,体现其神美。
得益于从小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中长大,对中西方文化和语言美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其本身深厚的文学功底,林语堂在翻译中就将“五美”应用得十分到位,这一点在《声声慢》中表现尤为明显。
二、林语堂美学思想在其译作《声声慢》中的应用《声声慢》是李清照用在抒写对亡夫的怀念与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的词,词人押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全词有一种深深的沉郁凄婉的愁绪。
林语堂在翻译时也很好的兼顾了忠实通顺与美,并且将原文那种哀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就重点来看一下其译文中“美”的应用。
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译文: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bring warmth against 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 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my old friends,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译文中开头连用了七个“so”加上以“d”开头的词,中文意思“暗淡,漆黑,压抑,无聊,潮湿难耐,一片死寂”,与原文开头的叠词相对应,且以凄清萧索,万木萧条的景象烘托出凄惨悲切的心境,读起来徘徊低迷,婉转凄楚,余味无穷,当真是将翻译的神美,形美与音美发挥到了极致。
从目的论视角看林语堂对借喻的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视角看林语堂对借喻的翻译策略作者:尤磊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2期摘要:《浮生六记》,是清代名作家沈复的名作。
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林语堂十分喜爱这本书,并将其翻译成英文。
迄今为止,很多学者对林译本进行过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
其中包括从功能对等角度研究隐喻的翻译,以及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但是还没有人从目的论的角度对其中的借喻翻译进行过研究。
所以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对林译本中的借喻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其翻译策略根据其对喻体的处理共分成四类。
关键词:目的论;借喻;林译本;翻译策略古典文学精品《浮生六记》,是清代名作家沈复的名作。
全书用自传的形式,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动地记叙下来,文笔大胆,文辞绮艳,读之令人回肠荡气、蚀骨销魂。
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本文就从目的论这一视角对林译本中的借喻翻译进行研究。
希望通过对林译本的借喻研究对以后中国典籍中的借喻的英译有些帮助。
一、目的论以及借喻(一)目的论的原则目的论翻译理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
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但是,通常情況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主要是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二)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A(本体)说成乙(喻体)。
一般,人们会将隐喻与借喻弄混,而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隐喻中本体会出现而借喻中本体则不会出现。
借喻由于只有本体出现,所以会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二、《浮生六记》原著及其译本分析(一)《浮生六记》原著《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描绘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家庭生活,以及夫妻二人的游历各地的所见所闻,展示了当时幕客士大夫的生活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至情至性,可爱至极的女子。
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

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林语堂,一位20世纪最杰出的中文翻译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多国知识体系,将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的思想原著融会贯通,让西方文学思想与中国文学的交流更加宽广和深入。
他的翻译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鸿沟桥梁化,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策略,使译文更加准确,更有效地传达出原作的主旨。
其中受颇多关注的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策略,又称“文化归化”,是指将外语中的文化信息转化为本语的文化格式来实现跨文化沟通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的目的是使译本更加接近原文,更加容易理解,更容易被原作者所阐述的思想融入到新文化中。
林语堂在翻译时使用了大量归化翻译策略,如引用国内历史故事、文字、习俗等来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化。
例如,他翻译《红楼梦》时,将原文中提及的“黄巾起义”转译为“九一八事变”,与中国人产生了共鸣,让西方语言的观众也能够明白被翻译的文本的意义。
另一种翻译策略是异化翻译策略,也称为“文化异化”。
它是在翻译过程中,在尊重原文的同时,结合译者的独特思维,在译文中引入译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使译文更形象化,更能与译者所在本土文化相融合。
林语堂曾在翻译准备时,特别聘请专家讨论、调整,使译文即保持原作的韵味,又对应与读者的期待,实现了文化异化。
例如,他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把原文中提到的基督教概念通过异化译成道家灵修修行,把迷离的宗教信仰比喻成传统文化中的灵修,使西方读者通过中国文化的熏陶,达到读者的学习和启发。
从林语堂的翻译经验来看,归化和异化二者往往结合使用,这能够更有效地将原文中的内容表达准确地翻译出来,让原作的含义流传出去更加清晰,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总之,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是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受人们关注的重要翻译策略,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体现了扎实的文字功底,还特别灵活的运用了翻译策略,使文化差异减少,促进了两个文化的深入交流。
“三美论”视角下诗词英译策略研究——以《生活的艺术》为例

077[摘 要] 诗词是一门艺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诗词英译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编写的哲学著作,其阐述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较为广泛,古今中外的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都有所涉及,将深奥的哲学知识与生活日常琐事相结合,以小见大,阐释人生道理,表现生活态度,分析人类文明与社会文化。
该书作为一部讲述自然知识和人生修养指南的书籍,其中不乏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引用。
以《生活的艺术》为研究对象,以许渊冲“三美论”为指导,探寻译者在翻译诗词时使用的策略,以期为日后的翻译研究和文化交流作指导。
[关 键 词] 《生活的艺术》;诗词翻译;汉英翻译;翻译策略“三美论”视角下诗词英译策略研究——以《生活的艺术》为例房育琳一、选题背景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翻译家和语言学家,其编写的哲学著作《生活的艺术》用英文写成,于1937年在美国首次出版。
该书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包含了古今中外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知识等领域的知识。
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将高深莫测的哲学知识与“接地气”的日常琐事相互结合、融会贯通,以小观大、以浅喻深,最终铸就了这本雅俗共赏的文学著作。
该书虽以《生活的艺术》命名,但实际上它是一部体现人生百态集锦和生活修养的指南。
在该书中,包含大量对引用诗词的英译。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
古人有言,以诗“言志”,以词“抒情”。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穿越时空而经久不衰,到今天仍然受到大众的青睐。
归根到底,是因为诗词承载了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璀璨中华文明的结晶,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态度。
诗词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美感,且折射出诗人真挚的情感。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的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6月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June.2012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ol.20.No.2林语堂诗学观与诗词翻译策略黄宁夏(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摘要: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并将许多优秀作品译成英语,在西方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林语堂的诗词翻译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并受到广泛欢迎,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正确的诗学观保证对原作深度的理解,他所创立的翻译美学观为其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驾驭中英双语水平则成就其翻译达到高超境界。
三者结合使林语堂的诗词翻译成为中国诗词翻译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典范。
关键词:林语堂;诗学观;古典诗词;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76(2012)02-0118-05Abstract:The well-known translator Mr.Lin Yutang loved ancient Chinese poems so much that he put many excellent clas-sics into English,which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in the west.The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by Lin Yutang have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 and prestige in the academic fields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his views on poetics,his aesthetic view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his skilful handling of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Key words:Lin Yutang;view on poetics;Chinese ancient poetry;translation strategy1.引言作为一位国学大师,林语堂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爱好与关注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学者。
从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高度,他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深刻领略其价值意义。
一生中,林语堂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为人生使命,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介绍给西方,为弘扬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林语堂对诗词情有独钟。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文化界出现崇尚新体诗和西洋诗的潮流并出现对中国古典诗词质疑和批判的声音。
部分文化精英极力否定古典诗词的价值(郑敏1993:5-20)。
具有东西方视野的林语堂虽不否定新体诗和西方诗歌,但却对中国旧体诗词进行潜心钻研并给予极高的评价,“这大大超越了许多形式层面的旧体诗论者,也整体地超越了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的视野、观念和境界”(王兆胜2007:79)。
在他的诗论中,林语堂不仅赞美古典诗词的深度内涵和语言魅力,并且充分肯定了中国诗歌的社会功能。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成就,古典诗词自然成了林语堂国学研究和向西方推广的核心部分。
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并对西方读者阐释其意义内涵贯穿着这位文学翻译家的艺术人生。
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和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林语堂的美学翻译观及高超的双语功底决定了他的诗歌翻译必定会赢得西方读者。
2.林语堂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2.1林语堂的诗学观林语堂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
他认真学习、积极创作、潜心理论钻研,构建自成体系的诗学观。
在他的许多论著里,林语堂对于古典中国诗词进行了系统化的诠释和精辟的论述。
而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论述则出自在引起西方轰动的著作《吾国与吾民》中的第七章中对诗的论述(林语堂2006:230-242)。
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诗词具有宗教的功能和人生观教育意义。
“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盖宗教的意义为人类性灵的发抒,为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为对于人类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
”“替中国文化保持了圣洁的思想”(林语堂2006:230-231)。
为什么诗在中国如此重要。
林语堂做了以下的解解释:首先归功于中国人的艺术和文学天才。
中国人在“具象的描写”和“环境景象的渲染”方面表现卓越,同时擅长于“约言、暗示、联想、凝练和专注”。
这种文学才华自然使得中国在诗歌创作方面表现卓越(林语堂2006:231)。
中国人与诗的密切联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林语堂(2006:232)认为:“诗完全是思想染上情感的色彩。
而中国人常以情感来思考,……”汉语也是造就中国成为诗的国度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国语言的“活泼清明”非常适宜诗“活泼清明”的表达,汉语的简约和语旨非常适合诗的“含蓄暗示”。
汉语的“字面的描摹”有利于“具象的描写”。
而中国语言的音节特点使得汉语“具有一种明朗可歌唱的美质,非任何无音调的语言所可匹敌”(林语堂2006:232)。
除此之外,林语堂还提到中国诗画同系更使得中国的诗美轮美奂,令人惊叹。
这种观点实际上得到当今中国文化界的广泛认同。
在反传统的潮流来势猛烈的情况下,林语堂对中国诗词的捍卫让人领略到他对真的坚定捍卫,对美的执着追求。
而他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他的推论是理智和逻辑的,因此,他对诗的诠释在西方引起共鸣也就不足为奇了。
2.2林语堂的诗歌创作林语堂不仅对中国诗词进行深入的钻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是不遗余力。
他8岁开始写诗,一直到晚年,诗词创作伴随他的人生与学术研究。
林语堂共创作30多首诗词,涵盖古体、近体、词曲和白话诗等各种诗体。
在创作方面,林语堂酷爱古诗词且不排斥新体,足见他宽阔的胸襟和包容态度。
林语堂的诗作风格如其人生,幽默谐趣、睿智洒脱,透露出林语堂的过人才气。
年轻的林语堂,血气方刚,对于社会上的乱象毫不留情。
他曾发表了一首现代诗《咏名流》,辛辣地讽刺段祺瑞政府文化帮凶,为社会大众“出出气”(林语堂2008:196-198):他们是谁?三个骑墙的能干,一个投机的好汉;他们的主义:吃饭!吃饭!他们的精神:不干!不干!他们骑的什么墙?一面对青年泣告,一面和执政联欢;他们的主张:骑墙!骑墙!他们的口号:不忙!不忙!……这首诗让人看到一位正义青年胸中的亢奋,并透露出这位才子的语言睿智。
林语堂喜爱《红楼梦》,热衷于红学研究,专门出版红学研究专著《平心论高鹗》并按《红楼梦》中的《枉凝眉》原韵填词一首(林语堂1994:12):叹一枝仙笔生花,偏生得美玉有瑕。
若说没续完,万千读者迷着他。
若说有续完,如何学者说虚话?这猜谜儿啊,教人枉自嗟呀,令人空劳牵挂。
一个是半宫客,一个是傲霜花。
想此人能有多少笔杆儿,怎经得秋到冬,春挥到夏?这首词不仅从一个侧面说明诗歌创作与他的学术研究密切相关,也让人体现出他的填词才能。
写诗填词伴随林语堂的一生。
70岁时,林语堂写了一首词《临江行》(林太乙1994:250)致谢为他出版小说The Flight of the Innocents的出版界同仁:临江行三十年来如一梦,鸡鸣而起营营,催人岁月去无声,倦云游子意,万里忆江城。
自是文章千古事,斩除鄙吝还兴,乱云卷尽盜纹平,当空明月在,吟咏寄馀生。
这首词透露出林语堂归根还乡时对人生回顾和感叹。
可见,林语堂不仅爱诗而且爱写诗。
上述几例诗作足以让人们领略林语堂对诗歌创作的喜爱和追求,也看到这位语言大师的风趣幽默和语言才华。
诗词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他的诗学观,是其诗学观的一部分。
3.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观与译诗策略3.1林语堂的翻译美学体系林语堂的对外翻译水平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除了他的国学修养和英语功底外,林语堂的翻译理论高度无疑是成就他成功翻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体系全面,涉及了翻译标准、翻译美学、译者地位等诸多问题。
他的研究和指导性结论对以后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他的翻译观得到当今翻译界的肯定和认同(黄宁夏2007:86)。
纵观林语堂的翻译学术研究,林语堂对中国译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创立了“达意传神”翻译美学理论。
翻译学家王秉钦教授在《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一书中将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列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十大重要学说之一(王秉钦2004:174)。
在林语堂的翻译美学体系中,翻译标准是其核心部分。
林语堂的翻译标准由三部分构成: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林语堂1994:304-321)。
其中“忠实”和“通顺”是对传统翻译标准中的“信”和“达”的肯定和传承,而“美的标准”则是对“雅”的发展和创新。
林语堂是将现代美学纳入翻译标准的倡导者之一。
实际上,林语堂“美”的标准是专门对像诗歌这类文学作品而言的。
关于翻译“美”,林语堂首先从翻译主体入手,他认为译者不仅要对读者负责、对原著负责,而且要有艺术上的责任。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把翻译当成一种艺术(林语堂1994:318)。
同时,林语堂翻译美学对翻译的美提出了具体的分类:声音之美、意义之美、传神之美、和文气文体之美。
“五美”分类是我国较早出现的诗歌翻译美学探索,这种观点得到翻译界的肯定并一直影响我国诗歌翻译的发展。
当今我国翻译界流行的“三美”翻译论正是受到林语堂美学观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楚至大1992:60;王德田1993:77-80;董晖2004:52-54;许渊冲2005:41-44;陈国坚2008:20-24)。
什么是诗词翻译最应注意的地方?林语堂认为应该是风格与内容并重。
不但要注意作者说什么,也要注意作者怎么说?风度文体是作家创作中最为宝贵的地方,不可忽视。
作为译者要特别考察诗人的风格个性。
因为这是诗人之所以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林语堂将诗的体裁进行内外分类。
外的体裁指的是诗词格律,而内的体裁指的是与作者个性有关的风度文体:写实、幻象、乐观、悲观、幽默等等。
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观对作者的风格的细划一方面说明林语堂对诗词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也为诗词翻译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诗词翻译的研究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3.2诗歌的可译性问题讨论诗歌是文学的最高艺术形式。
由于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涉及到最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最复杂的语言表现形式。
用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创作出来的诗歌在音律、形式以及审美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要想将一种诗歌完美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几乎是不能翻译的或者说是非常困难的。
林语堂和许多学者的观点认为诗为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为文字精英所寄托,是最不可译的东西(林语堂1994:304-321)。
林语堂进一步指出,所谓诗的“不可译”是指“绝对忠实”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林语堂对于不可译性的观点也影响到他的诗词翻译。
在他的写作经历中,有的诗歌作品一时译不出理想的译文时,他宁可不译而保持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