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4)(无答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试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测试范围:九年级上册第1-3单元一、基础知识综合。
(23分)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国潮文化备受追捧到《只此青绿》红遍大江南北,从故宫文创热销全国到汉服风靡.海外,从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发自内心地chóng拜到精神深处的认同。
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并自觉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中,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创新力量的jué起,还彰显着中国文化自信的觉醒。
(1)(1分)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mífēn B.mǐfēn C.mífèn D.mǐfèn(2)(2分)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chóng()拜jué()起2.(3分)为了记录九年级精彩的学习生活,班长小文提议制作一本班级纪念册。
为便于向同学们解释清楚编写流程,请你根据下图,撰写一份解释流程的文字稿。
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条理清楚,不超过80字。
3.(2分)同学们邀请班主任王老师为班级纪念册写一篇序言,下面是王老师写的序言中的一部分,但句子顺序被打乱了,请你选出排序最合理...的一项()①从古到今,多少名人心向未来,或记史或写诗,其事迹令人鼓舞。
②司马迁隐忍苟活,心怀泰山之志,铸就史家绝唱。
③误落尘网心向未来,毅然折身归隐田园;④我们也要拥有无尽的勇气,不被风浪所阻,去闯出一个灿烂的未来。
⑤遭受宫刑心向未来,忍辱谱史巨著终成;⑥陶渊明远离世俗,独享悠然采菊,终得无悔自由。
A.⑤②③⑥①④B.①⑤②③⑥④C.①③⑥⑤②④D.③⑥⑤②①④4.(8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酷爱古诗文的小博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了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上海市崇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九年级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00分钟)注意:1.本卷共23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本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13分)1.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 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3.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4.小明同学旅游时遥望山野,看到夕阳余晖下漫山红色的枫叶,情不自禁地用王绩《野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心情。
(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第5—10题。
(22分)【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醉翁亭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为鲁山令,有盗系①狱,会虎为暴,盗请格②虎自赎,许之。
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饥,日或不爨③。
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
(《新唐书》,有删改)【注释】①系:拘囚,关进牢狱。
②格:打斗,击杀. ③爨(cuàn):烧火煮饭。
5.【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人名),我们还学过他另一篇作品《_____________》。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3 年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九年级学科知识竞赛语文温馨提示:1. 本学科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 请你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3. 请你在答题卡上作答,做在本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语言综合运用(共26分)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3小题。
中秋,是一张车票,自己在这个站台,亲人在那个站台,它意味着_山水,更满载千里迢迢奔波之后的团圆欣喜。
中秋,像一颗石榴,丰收的时辰一到,莹润的果实包都包不住,从不吝啬对辛勤汗水的奖赏。
中秋,似一曲合奏,在明月清辉的笼罩下,中华儿女酣畅淋漓地挥洒情愫,接续先人的浪漫想象,共叙未来的美好愿景。
数千年来,诗赋画卷连同它们记录的悲欢与离合,的意绪与哲思,承zài 的个人情怀与集体情愫,共同融入了我们的民族记忆。
那倾泻的月光,是国人最信赖的心灵凭依;那月光下的团聚,也成为古今旅人的共同心愿。
由此就不难理解,天上月圆时,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何以让身处各地的人们都情不自禁,;一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何以能引发人们的心绪共振,起亲族情谊;一帧天和核心舱划过满月的定格画面,何以激荡起家国情怀,积蓄起磅(bó) 力量。
花好月圆时,我们沉醉于亲朋团圆的欢愉,沉浸于传统文化的观照,怎么不能对圆满生出尤其更加强烈的期许呢?1. 下列给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根据拼音书写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吝啬lin情不自禁jīn 承载磅礴B. 吝啬nìn 情不自禁jìn 承载磅薄C. 吝啬nìn 情不自禁jīn 承栽磅薄D. 吝啬lin 情不自禁jìn 承栽磅礴2. 下列词语出自上文语段,将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跨越储藏思绪万千凝结B. 翻越蕴藏百思不解凝结C.翻越储藏百思不解凝聚D. 跨越蕴藏思绪万千凝聚3. 对上文划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怎么能对圆满生出更加强烈的期许呢?B. 怎么能对圆满生出尤其更加强烈的期许呢?C. 怎么能不对圆满生出更加强烈的期许呢?D. 怎么能不对圆满生出尤其更加强烈的期许呢?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九上语文周清试题(含答案)

九上语文周清试题(含答案)第一篇:九上语文周清试题(含答案)九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第Ⅰ卷选择题(40一、(18分,每小题2分)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樯(qiáng)倾诡(guǐ)诈岸芷(zhǐ)浩浩汤汤朝晖夕阴淫雨霏霏B.更(gng)定毳(cuì)衣炉火强(qiǎng)饮薄暮冥冥雾凇沆砀觥筹交错C.馔(zhuàn)食樯倾楫(jí)摧一碧万顷(qǐng)树林阴翳忧谗畏讥林壑尤美D.薄(báo)冥冥山肴野蔌(sù)谪(zhé)守宠辱偕忘伛偻提携泉香酒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与日具增十拿九稳神色张惶狼狈不堪 B.呕心沥血悲欢离合莫名其妙大显身手 C.辛苦恣睢满脸皱纹衣衫褴褛慷慨大方 D.相提并论风俗习惯伫立凝视无与伦比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A.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B.如果台湾当权者胆敢铤而走险,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王钢和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组成一个名为“绿色先锋”的课外活动小组。
4.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质量”“名字”“前面”“范畴”都属于名词B.短语“高雅气质”“美的人生”“高兴地笑”与“非常勤奋”的结构不全相同C.“聪明人无论在哪里跌倒,都会捡点有用的东西。
”一句是假设复句。
D.“我的父亲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父亲没有舒畅和快乐”。
5.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B.鸡声矛店月,人迹板桥霜。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上册第1~6单元】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九年级上册第1~6单元。
5. 难度系数:0.75。
6.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A.阅读能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让我受益匪浅。
它像一轮红日,照进我的心扉,让我豁然开朗;它像一泓清泉,滋润我的心田,让我无比舒畅;它像一座灯塔,指引我的航向,让我不再迷茫……若读诗书,生活自是有诗意。
笑谈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1]pīng ()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骛[2],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B.总有一首诗词,让我心绪荡漾;总有一篇文章,让我看到诗和远方。
阅读绝不是附庸风雅的事,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需。
C.它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也从来不是要鼓励人们远离生活。
恰恰相反,D.阅读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坚持不懈,砥砺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凄风苦雨,依然能够笑迎挑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分)(1)pīng( )婷(2)矗.( )立2.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阅读陶冶了我的情操,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期九年级语文半期考试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嗤笑(chī)发怔(zhèng)拮据(jū)恣睢(zì)B.煞白(shà)豢养(juàn)停滞(zhì)筵席(yàn)C.岔气(chà)作揖(yī)拜谒(yè)逞能chěngD.眺望(tiào)星宿(xiù) 愧赧(nǎn)纶巾guān2.下列语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是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C.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D.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人类已知的探险活动中,很多壮举都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很多人前仆后继才能完成。
B.他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全世界的爱乐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C.犯罪嫌疑人在屡次偷盗不成后,仍然孜孜不倦地寻求更有效的盗窃手段。
D.这种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的态度。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秋分时节,亚洲各国的体育健儿相聚西子湖畔,携手奏响“同爱同在同分享”的激昂旋律,共同谱写了和平、友谊、进步。
B.《时光画师》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故事根植于本土文化,同时又有人性和普世的一些情怀的原因。
C.祖国对我们的爱并不抽象,它蕴含在每一滴汗水中。
D.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首都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初三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4分)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了千年的智慧,维系了文化的根脉,推进了文明的传承。
初三学生开展了“墨香字韵话古今”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1-7题。
专题一体悟汉字之美作为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方块字,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象意境美,还具有深层的意蕴美。
汉字有形象意境之美。
美学家宗白华曾说:“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派生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动作的关联。
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
”宗先生的深刻,不仅在于揭示了象形字的形象,而且进一层显现了形声字(占汉字绝大比例)的形象意境美,那种在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联觉之中表现出来的美。
汉字有深层意蕴之美。
如在汉字的结构形状中,古代取象于天地间万物,蕴含着自然之美。
在甲骨文中,“虎”有虎形,“鹿”有鹿形,“鱼”有鱼形,“鸟”有鸟形,各示其特征及美,虎之斑纹,鹿之双角,鱼之乐水,鸟之丰羽,反应出各自的意蕴美。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为汉字运用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在处理汉字时面临着诸多困难,有人认为汉字与人工智能扞格难通。
然而,随着研究逐渐增强和技术不断进步,这些困难正在被逐渐克服。
相信汉字的高度表意性,在未来的智能系统中能够发挥巨大优势。
1.请你对文段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作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潜”指“隐藏,不露在表面”,应读为“qián”。
B.“汩汩”指“水流动的声音”,应读为“mì”。
C.“蕴含”指“内里含有”,所以“蕴含”一词中有错别字。
D.因为表示“把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所以“反应”一词中没有错别字。
2.《现代汉语词典》、中“扦”有“金属、竹子等制成的针状物”的意思,“格”有“隔成的方形空栏或框子”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周测试卷(带答案)

九年级语文周测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禅师(chán) 旁骛(wù) 亵渎(xiè) 孜孜不倦(zī) B.惊骇(hài) 瞥见(piē) 赃物(zháng) 不言而喻(yù) C.汲取(jí) 压榨(zhà) 广袤(mào) 自惭形秽(suì) D.宽宥(yòu) 游弋(gē) 麾下(huī) 鸠占鹊巢(jiū)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政通人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峰回路转B.觥筹交错悄怆幽邃横无际涯浩浩汤汤C.铺毡对坐朝辉夕阴忧谗畏讥气象万千D.长烟一空伛偻提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假疫苗”事件曝光后,各界人士呼吁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使企业面对暴利“望而却步”。
B.要颜值还是要演值?很多人认为演员能否提升自己的修为和演技,才是影视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C.电影《我不是药神》揭露了老百姓无法负担高昂抗癌药,上映首日就获得了超高的口碑。
D.2019年4月10日,由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发布了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张黑洞图像,震惊了整个世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这次家校联合会上,班主任和家长一致认为要提高学生勤洗手、不扎堆等个人防护。
B.在“文明校园建设”的知识竞赛中,王明和李刚进行激烈的角逐,最终他获得了冠军。
C.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D.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么会有所不同呢?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江都市樊川中学12-1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4)(无答案)(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25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分)(2)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则》)(1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2分)(4)人们在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品质的时候,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5)默写杜牧的《泊秦淮》一诗。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pánɡ yì xiã chū()。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ú xiâ zhì biàn( )的神气。
(3)大凡已成为我们的bǐnɡ fù()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4)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chãn xī()中依稀可见。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位置)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缺主语,删去“使”字)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
(主谓搭配不当,“改革”改为“提高”)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
(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4.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并且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写登山的感受。
(80字以内)(4分)备选词语:凝望风和日丽美不胜收流水潺潺青翠欲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情况表,请根据这个调查情况,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4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12分)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面山而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年且.九十余悲之,且.曰 C.⎩⎪⎨⎪⎧ 方.七百里今齐地方.千里 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他坚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3分)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文具有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充满神话色彩的丰富联想。
B .愚公与智叟两人对移山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物的命名也是有意颠倒而用,不仅加强对比,而且更具讽刺效果。
C .文中愚公之妻的话语和河曲智叟的话语意思是相同的,都认为愚公的力量太弱小。
D .文章描写大山的高峻和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是为了衬托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二)(10分)将书读活吴泰昌①当下想读或爱读书的人众多。
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
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老的这几句话,道出了读书活动的这个特点。
读书,就是人要将死书读活,读者与活书做朋友,交流对话,从中了解作者所描写、记载的事件和意义,体验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进而使自己增长智慧、知识,增添快乐和力量,收“开卷有益”之效。
②许多前辈早悟到了读书的这种奥秘,一再以各种表述提醒读者。
茅盾说:“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思想才行。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而高尔基则说得更具体、形象:“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③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意向交织运行,是将死书读活的关键所在。
只有用思想、情感去感知、去理解、去思考,死书才能成为读书人眼中、心中的活人,一位可以与之倾心交谈的忠实朋友。
④阅读是极具个性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
作者和读者均是独特的“这一个”。
作者通过书面发出交流信号,读者接收了信号后,经过思考、领悟,其所得可能吻合或基本吻合作者原意,也可能不吻合或基本不吻合作者的原意,有所增补,甚或读者会有超出作者所预想的发现和联想。
读者寻找作者的空间自由度是很大的。
有修养、有经验的读书人,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比一般读者会有更多的收获。
文学作品许多人爱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比之学术等著作留给读者阅读的想象、联想、创造的空间更大。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
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是‘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
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
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界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
经常在这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著名作家杨绛如是谈论自己的读书。
⑤生命有限,知识无涯。
目前图书出版事业空前发达,中外古今旧书新著浩繁,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交际活动俱增,即便是一个迷恋读书的人,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也很有限。
面对这种状况,读书人要学会更用心地去挑选对自己身心有益、适用的好书来读。
世界各国都有悠久的读书传统,前人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先贤哲人们介绍了自己的种种读书方法,推荐列举过数不胜数的好书篇目。
凡此,对我们今天的读书人都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达·芬奇说:“在经验的指导下读书,价值要大得多,因为经验是他们老师的导师。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他平生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而像他这样的饱学之士也坦承,在他家藏的大量图书中“我只看过极少极少的一部分”。
读书,读者与书的作者在相互自由地寻求和选择。
在博览泛读好书的基础上,再花工夫精读少量。
各人有自己的读书需求和志趣意向,对好书的精选,也难免会有差异。
北大教授朱光潜和宗白华,是公认的两位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师。
他们爱读西方古典哲学、美学经典名著,但偏重的对象却大不一样。
朱光潜爱读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克罗齐的《美学原理》、黑格尔的《美学》、莱莘的《拉奥孔》、维柯的《新科学》,并翻译成中文出版;而宗白华则爱读叔本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翻译出版了康德的名著《判断力的批判》(上)。
⑥“读书乐”,是长久流传的一句话。
“乐”从何来?读书本是花时间、伤脑子的苦事,而从书中获取的多方面充实感,则是苦事成乐事的根由。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
”只有会读书的人,将书读活的人,才能尽情享受这无穷无尽的读书之乐。
10.作者认为将死书读活的关键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读书要将书读活。
B.文章开头引用郭沫若的话,既引出论题,又简略点出“将书读活”的益处。
C.第⑤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了将书读活的必要性。
D.文中画线句告诉我们:若能从书中获得知识,得到启迪,那就是乐事了。
12.你知道将书读活的例子吗?结合自己的生活或阅读积累从正面或反面列举一个例子作为事实论据。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5分)生机勃勃的太阳花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