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甘草解毒汤
小方治病篇:古今小药方大汇集!(收藏备用)

小方治病篇:古今小药方大汇集!(收藏备用)一、伤寒金匱35小方1.桂枝甘草湯 : 【組成】桂枝12克,炙甘草6g【主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
2.葶苈大枣瀉肺湯 : 【組成】葶苈:9克(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大枣:12:枚:主治;肺痈,喘不得卧;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支饮胸满者。
3.栝蔞牡蛎散 : 【組成】天花粉(栝蒌根)20~30g 牡蛎20~30g【主证】:百合病,阴虚内热,虚阳上浮,口渴口干,脉微数。
副证:神志恍惚,心烦等4.栀子豉汤 : 【组成】栀子9克(擘) 香豉4克(绵裹)【主治】;1.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憹。
2.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
【归经】:此足太阳阳明药。
5.梔子干姜湯 : 组成】栀子9克(劈) 干姜6克【主治】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6.大黄黄连泻心汤 : 【组成】大黄6克黄连3克【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7.干姜附子湯 : 【组成】干姜60克附子5克(生用)【主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8.薏苡附子败酱散 :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草15克。
【主治】;肠痈内脓已成,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
9.桔梗湯 : 【組成】 [组成]桔梗(30克)甘草(60克)【主治】;肺痈。
咳而胸痛,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
10.甘草麻黃湯 : 【处方用药】甘草二两(6g)麻黄四两(12g)【主治】; 治里水。
身体面目悉肿,腰以上肿甚,身微热,口不渴,无汗,小便不利者。
11.大黃甘草湯 : 【组成】大黄12克甘草3克【主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或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12.紫參湯 : 【組成】紫参25g 甘草9g【主治】;下利,里急后重,或胸痛,或腹痛。
经方:黄土汤(肠胃下血)

经⽅:黄⼟汤(肠胃下⾎)黄⼟汤【原⽂】⽢草⼲地黄⽩术附⼦(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半⽄右七味,以⽔⼋升,煮取三升,分温⼆服。
灶中黄⼟可以⽤⾚⽯脂来代替。
【作者】张仲景【出⾃】《⾦匮》【⾦匮】1、下⾎,先便后⾎,此远⾎也,黄⼟汤主之。
【组成】⽢草地黄⽩术阿胶黄芩附⼦灶⼼⼟【时机】1、肠胃出⾎的时候,⼤便带⾎,⿊⾊的⾎。
如果擦的时候有⾎⽽且颜⾊是新鲜的,就是痔疮。
【⽅解】1、⼲地黄补⾎,因为有下⾎的⼈⼀定兼有⾎虚;2、⽢草、⽩术健脾整胃的,增加脾的蠕动,让肠胃消化的很好能够⽣新⾎;3、附⼦除寒,因为失⾎的病⼈除了⾎虚之外,⼀定也有⾥寒;4、阿胶⽌⾎;5、黄芩消炎,因为肠胃有破⼝,不管是在⼗⼆指肠的位置或在⼩肠中,本⾝就⼀定会发炎,肠胃发炎就靠黄芩,黄芩能消炎;6、灶中黄⼟来补破裂的伤⼝。
临床上如果没有,可以⽤⾚⽯脂来代替,⾚⽯脂是温剂。
【应⽤集锦】1、胃出⾎,胃下垂,胃溃疡,胃癌,统统可以使⽤它;2、(彭⼦益)黄⼟汤治便⾎,⽤附⼦黄芩灶⼼⼟⽩术炙草阿胶地黄。
既⽤附⼦之热性,⼜有黄芩之寒性。
既⽤灶⼼⼟⽩术之燥性,⼜⽤阿胶地黄之润性。
⽤附⼦、因肾⽔寒不能养肝⽊也。
⽤⽩术灶⼼⼟,因⽔寒⽊郁,⼟⽓必湿。
⼟湿则⽊⽓愈郁,愈妄肆疏泄也。
⽤阿胶地黄,因⽊郁疏泄,必⽣风燥、既⽣风燥,必更疏泄也。
各有认定,各有着落。
亦⾮寒热燥润并⽤,彼此牵制也。
有⼈嗜酒,遂病便⾎。
六年⽆虚⽇,服黄⼟汤病反加。
其病⾯黄,左腿⾜热,左⼿⼼热,左乳部微胀,⼤腹满胀,⼩腹硬胀,均时胀时消。
⾏动则咳。
脉⼩⽽短。
为处⼀⽅,麦冬⽩芍法半夏各三钱,川芎⼀钱,⽩术茯苓苡仁各三钱⽽愈。
此病⾯黄,⼟湿也。
左⼿⾜热,⾎去⽊枯,⼜阻于湿,⽊⽓不能左升,则左⾜热。
⽊⽓不能右降,则左⼿热。
⽊枯⽓滞,升降不和,则胸腹胀也。
⽅以术苓苡仁,除湿建⼟。
麦冬半夏⽩芍,由右以润降肺胆胃三经。
轻⽤川芎,由左以温升肝经。
肝胆⼆经升降调和。
风⽊之⽓得润,中⼟之⽓运化,故诸病皆愈。
黄煌泻心汤

泻心汤一.【方证概述】经典的止血方,有清热泻火、除痞、通便等功效,适用于以出血、心烦悸、心下痞为特征的疾病。
二.【经典配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黄煌经验:生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沸水泡服,日分3-5次服用。
三.【经典方证】(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六篇·十七条》)(2)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第七条》)四.【方证分析】1、吐血衄血:以身体上部的出血为主,如咳血、吐血、鼻衄、肌衄,有出血倾向者也应考虑。
2、心气不定:指烦躁不安,心动过速、心悸亢进等。
3、心下痞:上腹部的不适感,或疼痛,或嘈杂等,但按压局部没有肌紧张及肌卫现象。
五.【适用人群】(1)面红油亮:体格壮实,面色潮红而有油光;头发粗黑油亮,口唇厚实暗红。
(2)腹部充实:腹部有力,或上腹部不适、疼痛,或按压有明显脐跳,或腹皮灼热,大便干结或黏腻。
(3)上火出血:头痛头昏,易鼻衄、齿衄、吐血、皮下出血等,易头面部感染、口腔溃疡以及多汗等。
(4)舌红:舌质暗红坚紧,舌苔厚或黄。
(5)三高:血压、血脂、血粘度高。
六.【适用病症】(1)呼吸道出血:如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出血、气管淀粉样变等。
(2)鼻衄:如血小板无力症、高原反应出血等。
(3)上消化道出血:如胃炎胃溃疡出血、饮酒过量导致出血、门静脉高压出血等。
附:三黄四逆汤,即泻心汤与四逆汤合方,治疗壮实男士胃病久久不愈,有食欲但进食后腹中不适或容易腹泻,局部糜烂出血。
(4)下消化道出血:如结肠癌出血、痔疮出血等。
痔疮出血:多见血色鲜红,有时呈喷射状出血,肛门疼痛、肿胀,大便干结,颜面发热而红,烦躁,舌质红苔黄腻者。
(5)紫癜(6)颅内出血:笔者业师叶秉仁先生治疗中风昏迷见舌苔黄厚、大便粘臭者,多用三黄泻心汤加减灌服,有利于病人的苏醒,并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大家是否知道大黄汤这种中药方剂呢?可以说大黄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是相当的广泛的,那么大黄汤都具有哪些特点呢?日常生活中大黄汤都得到了哪
大家是否知道大黄汤这种中药方剂呢?可以说大黄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是相当的广泛的,那么大黄汤都具有哪些特点呢?日常生活中大黄汤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应用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处方】大黄(锉,炒)牡丹皮消石(研)芥子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5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主肠痈。
少腹坚硬,肿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局部或赤或白,小便稠数,汗出憎寒,其脉迟紧者来成脓,如脉数则脓已成。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处方】大黄6克黄连6克(去毛)黄柏6克栀子6克(擘)
【制法】上四味,切。
【功能主治】主天行,五六日不解,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六七沸,纳豉12克,葱白7茎,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猪肉、冷水。
【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
【处方】大黄10克
生活常识分享。
加味黄连解毒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黄连解毒汤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加味黄连解毒汤,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于加味黄连解毒汤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来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处方】
黄连1钱,黄芩2钱,黄柏2钱,山栀子1钱,桔梗2钱,甘草1钱,金银花1钱,车前子1钱,木通1钱,六神曲(炒)2钱,蝉蜕10枚,白僵蚕3钱。
【功能主治】
羊毛邪毒,发热心烦,身软神疲,舌有紫点,胸闷食少,小水黄赤,脉象沉数而大。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加生大黄末5分,黄蜜3钱,和匀温服。
【摘录】
《羊毛温证论》
【处方】
黄连1钱,黄柏2钱,栀子3钱,黄芩2钱,犀角1钱(磨汁冲服)。
【功能主治】
泻热清心。
主内热子痫,兼有口苦溺赤,烦躁或詀语。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中医妇科治疗学》
【处方】
黄连、条芩、黄柏、栀子、连翘、甘草、牛蒡子(炒研)各等分。
【功能主治】
疔毒入心,渴热便秘,烦闷脉实。
【用法用量】
加葱白、或大黄,水煎服。
【注意】
若非实火,不可轻服。
【摘录】
《治疔汇要》卷下
以上就是加味黄连解毒汤的一个介绍, 希望通过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对于这一个养生方剂的选择问题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们运用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去,帮助自己达到养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抢救尿毒症(通腑解毒法)--大黄.附子.甘草--邹云翔

抢救尿毒症(通腑解毒法)--大黄.附子.甘草--邹云翔4 创用大黄,带领肾病研究组抢救尿毒症1959年邹云翔带领的肾病研究组,用大黄为主药,以通腑解毒等法抢救尿毒症危重病例成功。
并在1959年12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严重尿中毒中医治疗一得》一书。
书中介绍了大黄抢救尿毒症验案(溺毒内阻证)。
症候:尿毒症大便不畅或便秘,腹胀,烦躁,唇干,舌苔黄或白垢腻,泛呕。
处方:大黄、附子、甘草。
另书中记载最近治疗另1例严重尿中毒患者,用此通腑解毒法而获效转机,先后共服大黄半斤、附子十两。
此方源于张仲景的大黄附子汤,是典型的寒热配伍,大黄苦寒佐以附子刚燥之性,寒热并用,温通并行,辛开苦降相辅相成,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实,附子配伍大黄,温通兼施共下寒实。
因脾肾阳虚,本虚标实,中夹宿滞与湿邪搏结,胃失下行通达之机,腑气内闭,阳气不运,故以大黄、甘草以缓下,附子以温阳化湿,取其温通之功,故亦可称为温通导浊法。
接着于1961年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总结抢救12例尿毒症的体会。
邹云翔教导学生:“口服时要用熟大黄,药性缓和,解毒而不伤正气,生军(即生大黄)可在灌肠方中应用。
”关于附子的应用老人家认为:附子乃药中四维,补虚泻实之良药,峻补元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阳虚寒盛之严重水肿少之不得,长于健脾温阳,行气利水方中重用附子30~60g,疗效颇著。
并在临床根据辨证,将附子与其他药合理配伍,相得益彰。
常用的附子配伍药对有:附子配干姜,温经散寒;附子配熟地,阴阳双补;附子配川连,协调阴阳;附子配大黄,温阳泄浊;附子配水蛭,温阳祛瘀;附子配黄芪,温阳补气;附子配紫河车,温阳补味。
关于附子用量,从八分到三两不等,煎煮时间以煮开后1~2h为宜。
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学者对大黄治疗尿毒症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证实其治疗尿毒症的疗效。
现在大黄用于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已成为国内外火红火热的课题,由大黄有效成分及大黄复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成药也正在不断开发之中。
大黄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泻火:大黄甘草汤主要是通过大黄中的大黄素和甘草中的甘草黄酮等活性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火热症状。
2.缓解便秘:大黄甘草汤中的大黄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蠕动能力的功能,可以改善便秘症状,促进排便,缓解肠胃不适。
3.调整肠道功能:大黄甘草汤中的甘草含有丰富的甘草酸和甘草素等成分,可以调节肠道蠕动、增加胆汁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改善肠胃功能。
4.清洁肠道:大黄甘草汤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减少毒素在肠道中的滞留,保持肠道的清洁和健康。
5.促进排毒:大黄甘草汤可以增加胃肠道的蠕动、增强排便功能,有助于清除体内废物和毒素,促进体内的代谢排泄。
6.改善湿热症状:大黄甘草汤具有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湿热症状,如口干、苔黄、尿黄等。
7.缓解消化不良:大黄甘草汤中的生姜具有温中暖胃、行气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胃寒、消化不良等症状,改善食欲和胃肠功能。
8.预防肠道疾病:大黄甘草汤具有清洁肠道、调整肠道功能、促进排毒的作用,对预防肠道疾病如结肠炎、肠胃炎等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虽然大黄甘草汤有一系列的功效和作用,但是使用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用量:大黄甘草汤属于泻热类的方剂,使用过量容易引起腹泻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可盲目增加剂量。
2.使用时间:大黄甘草汤主要是用于急性的火热症状,如高热、便秘、口渴等,用药时间一般不宜超过7天,长期使用有可能造成肠道的依赖性,对肠道功能产生损害。
3.配伍禁忌:大黄甘草汤中的药物成分与其他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干扰。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综上所述,大黄甘草汤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主要通过清热泻火、缓解便秘、调整肠道功能、清洁肠道、促进排毒等作用来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然而,使用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和禁忌症状。
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药物,甘草汤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方剂,那么它主治哪些病?注意事项有哪些?用量及成分需要多少?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别名】温液汤(《千金翼方》卷十五)。
【处方】甘草6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治少阴咽痛,兼治舌肿。
【用法用量】上一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
每次温服150毫升,一日二次。
【摘录】《伤寒论》【处方】甘草梢、五倍子、黑豆。
【功能主治】解毒缓急。
主筋疝,茎筋挈痛,挺胀不收,白物如精随瘦而下,此得之房术。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钞类编》卷十四【别名】阴毒汤、当归汤、阴毒甘草汤【处方】甘草2分,升麻2分,当归1分,椒1分,鳖甲1两。
【功能主治】阴毒,身重背强,蛰蛰如被打,腹中痛,心下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冷,脉沉细而紧数。
【用法用量】阴毒汤(《千金》卷九)、当归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阴毒甘草汤(《普济方》卷一三五)。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千金》卷九【处方】甘草(炙,锉)1两,侧子(炮裂,去皮脐)1两,桂(去粗皮)1两,防己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芎藭1两,人参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干)1两,当归(切,焙)1两,赤芍药1两,秦艽(去苗土)3分,茯神(去木)2两,防风(去叉)3分,白术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细辛(去苗叶,微炒)半两,甘菊花(未开者)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偏风,积年不愈,手足枯细,口面㖞斜,精神不守,言语倒错。
【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水2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1盏,去滓,入竹沥半合,更同煎沸温服,空心、日晚、近夜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处方】甘草(炙,锉)1两1分,羌活(去芦头)1两1分,人参半两,防风(去叉)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风痉,口噤不语,肢体强直,神识不明。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入地黄汁1合,先同煎至8分,去滓,次入荆沥,竹沥各半合,同煎3沸,温服,日夜各1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邱女,73岁,身高158 cm ,体重56 kg。
体中,肤白面红润。
2013年08月31日初诊:主诉牙龈红肿、生疱疹、溃烂出血8月。
省口腔医院诊断为良性黏膜类天疱疹。
近1年经常肛门痛,并有汗多,食欲差,易腹胀,大便干,烦躁焦虑,失眠多梦,入夜易惊,夜尿频,晨起眼鼻干,手僵痛等不适症状。
其人唇红,手掌红,舌尖红苔厚,脉滑实有力。
处方: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 栀子15g制大黄10g生甘草20g,9剂,32服法。
2013年09月14日复诊:牙龈红肿出血已缓解,肛门痛好转,已不需要外用痔疮膏,手掌红消退,噩梦减少,感觉牙齿松动,进食会痛,舌淡红。
原方续服,10剂,二分之一服法。
10月29日三诊:已停药数周,检查牙龈红肿已不明显,近1月来入睡困难,心中烦躁,容易心慌。
处方:原方加白芍20g阿胶10g,二分之一服法,10剂。
另嘱吃猪蹄、溏心蛋。
良性黏膜类天疱疮(benign mucousmembrane pemphigoid)是一种皮肤和黏膜的慢性疱性疾病,为类天疱疮的一种类型。
以水疱为主要表现,好发于口腔、眼结膜。
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多见。
口腔黏膜出现水疱损害,可突然发生,形成覆有疽性假膜的溃疡或糜烂面,发生水疱或血疱,疱破裂后形成红色的剥脱面,类似于剥脱性龈炎。
这种口腔黏膜红肿糜烂的疾病,正是我常用的验方大黄甘草解毒汤的适应症。
大黄甘草解毒汤是黄连解毒汤合大黄甘草汤,但甘草用量要大,通常20克。
黄连解毒汤原用于热病神昏烦闷,口干舌燥,许多口腔粘膜病患者虽然没有神昏,但常见烦躁失眠、口干舌燥;加大黄,是这类患者多有便秘口臭;加甘草,是因为甘草能修复消化道黏膜,但必须重用,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甘草用四两,按一两折合5克计算,应该是20克。
那么,用量再增加是否效果更好?这个我还说不清楚。
大黄甘草解毒汤我还用于口腔扁平苔癣糜烂灼痛、子宫内膜癌以及乳癌化疗后烦热牙痛,收效甚捷。
201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