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 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 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题目: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引言】在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进入了古诗的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基础,选择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进行教学。

通过这些古诗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情趣。

【实录一】第一节课,我们选择了《登鹳雀楼》这首著名的唐诗。

首先,我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鹳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时的情景。

接着,我逐句解读,重点讲解了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例如“揽”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对整首诗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录二】第二节课,我们选择了《静夜思》这首简短而深情的唐诗。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我设计了一些互动的活动。

首先,我要求学生一起仿写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描述自己的卧室和月光的景象。

接着,我请几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共同欣赏和鉴赏。

这样的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他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实录三】第三节课,我们选择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将军在凤凰台上眺望江山的壮丽情景,表达了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在讲解中,我还介绍了唐代的历史背景,并与学生们一同探讨将军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学生们对于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总结】通过这三堂古诗课程,学生们除了学习到了古诗的语言之美,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互动活动的设计,学生们也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古诗的学习,他们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培养了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结尾】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的内容,通过这三节课程,我们成功地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理解古诗、感受古诗,并在互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义,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古琴曲,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引导学生谈论古诗的美感和价值。

2. 学习古诗《静夜思》(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3. 学习古诗《登鹳雀楼》(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4. 学习古诗《将进酒》(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古诗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诗词三首 优质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71页)

古诗词三首   优质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71页)

5.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我看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学过一首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

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

(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

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

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

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

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A 草铺横野六七里“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草冒横野六七里草铺横野六七里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

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

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庐山的不同形态。

3、让学生体会诗人观察庐山的不同角度,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庐山的形态变化。

2、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些美丽的山?生 1:我去过黄山,那里的风景特别美!生 2:我去过泰山,感觉很壮观。

师: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领略一座不一样的山——庐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看看他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古诗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生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响亮。

但是有一个字音要注意,“缘”读“yuán”,不是“r uán”,再来读一遍。

生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这次读对了,真棒!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三)理解诗意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们知道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庐山的吗?生 4:从横、侧、远、近、高、低这些角度。

师:非常好!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生 5: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耸立的山峰。

师:解释得很准确。

那“远近高低各不同”呢?生 6: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师:大家理解得都不错。

那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7:我不太明白。

师:没关系,老师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四)感悟哲理师:同学们,诗人为什么会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生 8:因为他在庐山里面,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师:在研究一首诗词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作者。

XXX,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首《独坐敬亭山》是XXX在XXX上写下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会在那里独坐呢?生:可能是因为他喜欢那里的风景吧。

师:很好,正是因为XXX的美丽景色,才让XXX感到心旷神怡,写下了这首诗。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学生观察图片,表述自己的感受。

2)理解诗的意境:师:这首诗中,XXX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仔细听一下。

师范读诗句,学生跟读。

师: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敬亭山的风景,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生:可能是XXX感到自己很孤独吧。

师:很好,你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这首诗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反复吟诵,深入领悟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互动环节:1、互动研究: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电脑,进入课件,我们一起来研究《望洞庭》这首古诗词。

学生操作电脑,进入课件。

师:请看这个词语“磨”,你们知道它有几种读音吗?请在电脑上选择正确的读音。

学生在电脑上选择正确的读音。

2、互动评价: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表述一下《望洞庭》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电脑上输入自己的答案,师随机抽取几个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XXX,他是唐朝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曾担任过宰相等职务。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

2、读诗,领悟意境:师:请同学们仔细听一下,我来朗读这首诗。

师朗读《望洞庭》)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生:这首诗主要是描写洞庭湖的美景和诗人的感受。

师:很好。

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诗中的词句,说一说诗人的感受。

生:诗人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感到非常欣喜,但同时也感到有一种无奈和忧虑。

师:非常好。

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这首诗,找出其中表达诗人感受的词句。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诗歌就像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三首古诗的独特魅力。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二、学习《静夜思》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朗读一下?生 1:(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很不错,声音响亮,字音也很准确。

那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生 2:诗人在晚上看到床前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师:很好,那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误以为是霜呢?生 3:可能是因为月光很白很亮,就像霜一样。

师:说得有道理。

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 4:诗人抬头看着明月,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非常准确!在这首诗中,“思”字是整首诗的灵魂,它深刻地传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师: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思念之情,一起再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三、学习《春晓》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孟浩然的《春晓》。

师:大家先听老师朗读一遍。

(老师朗读)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然后思考一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学生朗读并思考)生 5:这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呢?生6:诗里有“春眠不觉晓”,还有“花落知多少”,春天睡觉很舒服,而且花会掉落。

师:回答得很棒!那“夜来风雨声”这句又说明了什么呢?生 7:说明晚上下了雨。

师:对,那诗人听到风雨声,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 8:可能会担心花朵被风雨打落太多。

师:嗯,有道理。

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生 9:既有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又有对落花的惋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

那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四、学习《咏柳》师:最后,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文本分析《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像比树木还低些,使心情更觉压抑,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苏轼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学习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虽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词人却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词中也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教学设计主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意味和意境的美好。

同时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含义的方法,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同时,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巧联读共释疑悟情感——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其中,《示儿》和《题临安邸》都以南宋为历史背景,可把这两首古诗放在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悲”,诗人悲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期盼祖国统一的深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这首诗先是描写杭州西湖的美景,接着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后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国耻、苟且偷安。

学习这两首古诗,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理解单元篇章页上艾青的诗句,深切感悟亘古不变的爱国情。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

《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能借助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组织学生整理预习时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南宋历史、陆游生平以及诗歌中的关键地点“中原"汴州”等资料,以便酌情运用到古诗学习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落实语文要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习得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三学段要“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因此,可鼓励学生预习时敢于质疑,根据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
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

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

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满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
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

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

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学生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
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能够体现。

因此,我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解读课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
“标准答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这堂课中,从这一个“闲”字的理解,就充分体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师没有用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可是,在学生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我们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1、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学生的读书与思考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

因此,应让学生在充分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

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学生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分想象、充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己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

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2、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

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

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

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

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

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文眼”“点睛之笔”。

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

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4、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

“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

“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

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

接着由“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

学生的回答是: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学生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获得了新的自我体验,进入一个新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富生命力的课堂。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成长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