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6一、学习目标1、朗诵、背诵2、感受意境、赏析3、学习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学会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分析景物渲染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心境难点:学会运用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三、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呢?齐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今天要们要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作为第一次接触元代作品,我们首先来了解元曲。

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

我们今天学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秋思”,秋天里的思念。

(二)学习这首小令(1)学生朗读。

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全班齐读)(2)指导学生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试一试。

指出典型地方再朗读一遍。

(3)欣赏音频,感受它的语言美、意境美。

聆听之际,注意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气氛?给你怎样的感受?(4)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感受:凄凉、悲凉、凄苦。

请学生读出凄凉的情感。

问全曲没有出现一个关于“凄凉”的字眼,你是如何读出来的,从哪个词读出来的?(5)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分析从词语中读出的情感。

强调“小桥流水人家”里面的景是温馨、恬静的,与其它的景成对比,以乐静衬哀情。

(6)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2分钟,把刚才分析的画面用优美的话语描绘出来,请小组代表发言。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图片导入。

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

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

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

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生齐读)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

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 学会品味语言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 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 )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

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

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天净沙-秋思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体验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朗诵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诗词大意,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4.马致远的创作背景及艺术风格;
5.感悟诗词所传达的秋日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理解并体会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元曲艺术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4.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词,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5.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学会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进同伴间的交流与分享。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韵律,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诗词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象和表达思乡之情的元曲小令。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马致远的艺术才华。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词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逻辑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初中文学天净沙·秋思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文学天净沙·秋思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古代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学会使用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如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会作者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1. 《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情感;2. 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深入感受;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作者简介、古代文学常识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内容;3. 教师准备相关辅导资料,以备学生提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秋天的景象,引起学生对秋天的感受,进而导入到诗歌的学习。

2. 诗歌学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意义;教师解答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问题。

3.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欣赏心得。

4. 古代文学常识:教师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教师讲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如诗歌的分类、韵律的规则等;教师解答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疑问。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以及如何改进教学策略等。

初中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3)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意境的感悟。

(2)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介绍诗人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意境。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深入研究古典诗词的教学,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的情况,以及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4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4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4篇)《天净沙·秋思》篇1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

(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放第2框)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令,是⼀⾸的散曲作品。

⼩编整理了初中语⽂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标: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法2、感受理解曲中主⼈公的思乡之情3、背诵和默写全曲⼆、教学设想:1、这⾸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课时。

三、教学过程: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学的三座艺术⾼峰。

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条⼤众化、通俗化的新的⽂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分为⼩令和套数两类。

⼩令通常是独⽴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个曲调都有⾃⼰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于写景、抒情。

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

(幻灯显⽰或印发资料)说明:让学⽣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篇便是《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意为秋天的思绪。

(板书题⽬)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都(今北京)⼈,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是元代散曲⼤家,现存130⾸,除《天净沙 秋思》外,还有《⼭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幻灯显⽰或印发资料)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低缓。

(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有⾝临其境的感觉)5、学⽣⾃读,教师点名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

(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见”通过教师范读,学⽣⾃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对这⾸曲有⼀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 ,学⽣进⾏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制作动画Flash ),⼒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天净沙-秋思〉诗歌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教案
一、课题:《诗歌抒情手法---借景抒情》
二、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的抒情手法。

2、掌握借景抒情的抒情手法,规范答题格式。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诗歌的辨析;
2、借景抒情诗歌答题的方法及步骤。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歌情感的抒发有很多种方式, 从诗
今天我们歌的抒情手法入手,着重探讨和学习借景抒情的抒情手法。

2、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诗歌的抒情手法。

(2)、掌握借景抒情的抒情手法,规范答题格式。

3、回忆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手法(做笔记)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我们接触的大部分古诗属于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咏梅、咏菊、咏松柏等)
c、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抒怀(例如:《赤壁》)
4、借景抒情古诗辨析
(1)什么是借景抒情(诵读概念)
(2)了解各种类型的借景抒情古诗
(3)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与学习。

a、解题
b、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2.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创设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c、1.“小令”的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d、1.概括第三句诗中所描写的景致。

(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
e、1.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么?
2.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f、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与借景抒情手法有关的提问方式。

(1)、请赏析该句写景在诗中的作用。

(2)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赏析该诗句。

(3)该句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该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请解析。

6例
山行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w u)香草名
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读懂诗歌内容(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
(2)按照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答题(教师辅助梳理步骤及答题语言)
(板书1)梳理答题步骤:A、借景抒情
B 、借的什么景
(a)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
(b)概括画面特点。

C 、抒的什么情
(板书2)梳理答题语言:诗歌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情手法;
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勾勒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画面;
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思想情
感。

7、小试身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即春日。

春天日渐长,所以叫迟日。

泥融:指泥土滋润、湿润写景在本首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赏析
5 分钟自测
8、课堂小结:回忆借景抒情答题步骤及答题语言。

七、作业布置:复习借景抒情知识点
八、板书设计
梳理答题步骤:1借景抒情
2、借的什么景
(1)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
(2)概括画面特点。

3、抒的什么情
梳理答题语言:诗歌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情手法;
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勾勒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画面;
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思想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