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说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 课件(共19张PPT).ppt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  课件(共19张PPT).ppt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元曲,领略一下元曲那醉人的风采。
知识储备
作者简介
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与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
品豪放清逸,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
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杂剧以《汉宫秋》
文本学习
合作学习
1.第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 到怎样的作用? 3.第三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小令中起何作用? 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学习
合作学习
枯藤老树昏鸦
1.第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渲染了凄凉、萧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 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 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 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 秋景。
文本学习 用 自 己 的 语 言 描 述 你 读 出 的 画 面
整体感知
示例2: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 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 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 向远方踽踽( jǔ)而行。
天 净 沙
·秋Biblioteka 思马 致远
新课导入
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 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 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 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没 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韵到底。在结尾有“尾 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 为灵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 句的。句中可以有衬子,使唱词生动、通俗、口语化。

《天净沙 秋思》优秀课件PPT

《天净沙 秋思》优秀课件PPT
缕缕。
基本内容
• 古道西风瘦马。 •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这时,风尘仆仆的
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着。
基本内容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了,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理解词意
[枯藤] [昏鸦]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天涯]
戏曲创作方面,音乐思想上,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 由儒入道的转变;散曲创作上,马致远的散曲具有思想内容 丰富深邃而艺术特色精湛卓越的特点。
基本内容
• 枯藤老树昏鸦 • 深秋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
基本内容
小桥流水人家 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教学目标

能准确划分 朗读节奏。

理解词义和 句意。

理解诗词的 基本内容和 作者所表达 的情感。


欣赏词语和 句子。
体会诗词的 语言和写法。
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 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元曲
杂剧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

而成的组曲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么? 抒情
•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 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 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 荒远的他乡。
学习思考
写景
托烘
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优秀ppt

天净沙秋思优秀ppt

03
艺术手法与审美特点探 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意象叠加
通过叠加多个意象,如枯藤、老 树、昏鸦等,营造出凄凉、萧瑟 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 的孤独和哀愁。
情感渗透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景物之 中,使得景物具有了诗人的主观 色彩,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简练传神,含蓄隽永
言语简练
诗人运用极其简练的语言,仅通过几 个意象的组合,就成功地勾勒出一幅 凄美的秋日黄昏图。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
时代背景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马 致远生活在元朝的中晚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繁荣。
文学地位
《天净沙·秋思》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 时,马致远的作品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 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艺术评论
组织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论和赏析,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和创作水平。
跨学科融合:创新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
01
舞蹈表现
结合音乐和美术元素,编排以《天净沙·秋思》为主题的舞蹈,通过肢
体语言表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02
戏剧改编
将《天净沙·秋思》改编成戏剧或小品,通过角色扮演和情节设计,生
动展现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互相评价
参与者之间互相评价作品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 议,促进彼此的成长和进 步。
学习反思
通过分享交流,反思自己 在知识应用和创意实践中 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天净沙秋思优秀ppt
汇报人: 2024-01-02
目录 CONTENT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

体裁介绍
曲是元朝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分为杂剧和散 曲。杂剧属于戏剧,用于演出的作品。散曲分 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首曲,套 曲则由若干曲子连缀而成。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与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之 称。年轻时有“佐国心,拿云手”之志,热 衷功名,却怀才不遇无法实现,漂泊半生, 终于看透了元朝的阶级统治,知道自己作为 一个汉人是无法再蒙人统治的王朝中出人头 地的,于是退隐山林,过起了“林间友,世 外客”的生活。
道。 ➢⑤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
伤的旅人。 ➢⑥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疏通大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黄 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 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 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悲 伤到极点的漂泊人还远在 天边。
在每个单字的名词前都用一个形容 词来修饰,既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 色彩,又减低了意象的密度,从而 在情感的表现与渲染上,造成一种 强大的聚合效应,即“意象的和 弦”。
小桥、流水 、人家——温馨、雅致、宁静、详和
整体感知
5.整体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读完给人什么感受? 诗歌中原本看似并无关联的九种景物统一在一个画面中, 虽然画面不尽相同,但整体意境十分和谐,都表现了秋景 的悲凉肃杀,漂泊游子的羁旅之思,构成一种苍凉凄苦惆 怅的意境。 冷清、寂寥、孤单、寂寞的感觉。
整体感知
前三句运用了什艺术手法? 意象叠加法,列锦。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
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 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天净沙秋思课件(共34张PPT)

天净沙秋思课件(共34张PPT)

三读 比较探究 反思升华
学习思考
1、写景与抒情是什么系?前三句在写景抒
情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烘 托
学习思考
写景 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荒凉 温馨 对比 恬静 反衬
。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
马,致是远元代著名
、 杂剧作。家他与 散曲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
称为“ 秋思之”祖。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
是:
枯藤、老树、,西最风能触发旅人(游子)思
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人“家思”字的一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 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
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
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 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
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 称赞为“秋思之祖”。
根据《天净沙 秋思》中的
情景,发挥自己的想象,用 语言描绘一幅“天涯游子思乡 图”
当堂检测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小。令 天净沙
是 曲牌秋名思是散曲的

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 秋思 课件(共21张PPT).ppt

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  秋思 课件(共21张PPT).ppt

寓情于景
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 “枯藤、老树、昏鸦、西 风、瘦马、夕阳”等景物 中,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 的孤寂愁苦之情。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 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 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 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 术特征。 表达了作者孤寂愁苦、 思念家乡之情。
意象并列 用九种景物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 整的画面,没有动词、关联词,给读者 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自由。
为什么马致远的小令似乎更能打动人?
因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 和曲中的一系列富有这类情调而且妙合无痕的事物有着密切关系。其他三首比 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描绘的画面色调与抒发的情感大相径庭。“断肠 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 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在 视觉图景的表层。
原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
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
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 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 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 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 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 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 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 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1张PPT).ppt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1张PPT).ppt
马致远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其中生字词,正确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正确译讲诗文。(重点)
2、品析重点诗句,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重.难点)
了解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掌握诗歌文学常识。
马致远,字 千里,号 东篱 ,元代大都 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 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 有文场曲“状元 ”之称。杂《剧汉宫有秋》 、《青衫泪》
深入学习
理解课文内容,赏析名句,体会作者 思想感情。
1这首小令写了几种景物?描绘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 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夕阳
这首小令描绘 了一幅绝妙的 深秋晚景图, 真切地表现出 天涯沦落人的 孤寂愁苦之情 。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2 赏析“枯藤老树昏鸦”一句。
“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的秋景, 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昏 鸦”的出现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悲凉气 氛。
3 “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句为全篇的主旨句、诗眼。
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道出了天 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词为全篇主旨所在, 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程度,是千古传诵的 佳句。
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 卷。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 “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 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 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 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也在羁旅途中, 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 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

《天净沙.秋思》PPT

 《天净沙.秋思》PPT
• 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 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 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 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翻译: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 人还漂泊在天涯。
• 注释
•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 的乌鸦。昏:傍晚。
•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 家庭的渴望。
•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ຫໍສະໝຸດ 再用的古老驿道 (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 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 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代]
•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 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 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 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 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 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 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1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2
马致远
资料助读
——————————————————————————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 曲作家、散曲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状元”之称。仕途坎坷,过了 “二十年漂泊生涯”,,后隐居田园。散曲大多抒写个人的哀婉和对国家的哀伤, 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 被称为“秋思之祖”。
13
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感 枯藤 /老树 /昏鸦,
悟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西下,
断肠人 / 在 /天涯。
14
背诵小令 默写小令 描述内容
15
以诗作画
又见炊烟升起, 暮色照大地。 乌啼声声心欲碎, 风刀霜剑严相逼。 梦里的相思难聚首,落叶飘荡离了枝头。 往事历历不堪回首,月缺难圆魂断驿路。
6
(二)朗读吟诵—感受语言美
1、 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小令的朗读技巧。(课件:课文内容) 2、 老师范读,学生仿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 师生挑战赛。 4、 背诵小令,默写小令,同桌订正。 5、 自主质疑,合作释疑,描述内容。
(此环节“朗读吟诵引感知”、“品词析句求深入”。将朗读吟 诵当作进入小令的“敲门砖”,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情境,触摸到马 致远孤独寂寞的心音,初步感受小令美的语言,美的音韵,美的意 境,美的情感,达到了“当堂成诵,当即默写”、“书读百遍,其 义自见”的效果。)
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 积累法 2. 情感体验法 3. 朗读感悟法 4. 自主探究法 5. 联想想象法 6. 讨论交流法
以上学法,能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 四重境界。
5
四、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发学生的情感体验1、以师生的情感体验导入新课,走进马致远的小令世界,板书课 题、作者。
2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 的内容和作者 的情感。
3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古典诗词苑的一朵奇葩,可采用下列赏读 古典诗词的途径来感悟堪称一绝的意境美: (一)情景设置激兴趣。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三)品词析句求深入。(四)以诗作画入意境。 (五)联想想象促感悟。(六)知人论世探根源。(七)联类比照寻互证。
2、 学生简介马致远的生平及作品、元曲的文学常识(课件: 资料 助读);再运用元曲的知识进行课题信息解答:天净沙,曲牌名;秋思, 曲题,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
(此环节“情景设置激兴趣”。情感体验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 “知人论世”拉近了读者和作者,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学以致用” 解答了课题信息,构建了语文教学“链”,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筛 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初次接触元曲的认知感悟能力等,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收集整理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元曲一些文学常识。
2. 提高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背诵并默写课文。
3. 通过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语言美、意境美、情 感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 积累并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诗人的思乡情。
《天净沙 秋思》说课课件
1
一、说教材
《天净沙 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 题组元,通过对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赏,使学生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游子的孤寂愁 苦之情,旨趣深远的意境美是本文的主要特点。结合单元要求、初一
具体教法是:
1. 目标导学法 2. 情景设置法 3. 知人论世法 4 . 化诗入文法 5. 点拨法
以上教法运用了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营造氛围,用老师富有诗情画意 的引导语言增强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可高质量的达成教学目标。
4
三、说学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在兼容并举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
8
(四)品味延伸—赏析情感美
1、联类比照,感受寄情于物,情思相融之美。
(课件:《寿阳曲》、《四块玉》、《夜行船 秋思》) 2、积累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思乡情。
(此环节“联类比照寻互证”。 抓住“诗言志”、“ 寄情 于物,
情思相融”的特点,走进作者情感——小令描绘的是一幅 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代表作《汉宫秋》。流传至今的有《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
元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不同 时期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杂剧(一种成熟的戏剧形 式),一是散曲。散曲又分为两类: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 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散曲有曲牌名,如“天净 沙”、“山坡羊”等。有的还有曲题,如本课的“秋思”。
我是一个漂泊无依的游子,红尘中谁能了解我的无奈? 我是一个伤痕累累的游子,问世间谁能聆听我的感慨? 我从风中来,诗画了悲哀……
9
(五)欣赏歌曲—感受永恒美
1、 欣赏歌曲《游子吟》。 2、 师生深情诵读小令。 3、 课堂结语。
(此环节以歌曲和感情诵读做课堂的结语,可达到强烈的情 感震撼效果。)
五、 说板书
用黑板上的简笔画加上点睛之笔“深秋晚景图,天涯游子悲” 作 诗情画意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可增强课文生动直观的效果。)
7
(三)美读想象--感悟意境美
1、 美读课文。 2、 找出小令中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语句。 3、 找出帮助表现作者情感的景物。 4、 以诗作画,把独立的景物、人物组成一幅画。(课件:背景音乐) 5、 赏析诗画合一的意境美。
(此环节“以诗作画入意境”, “联想想象促感悟”,抓关键语 句,从形神入手,运用联想想象,将文字转化为图画,诗画合一,使 学生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创造性思维, 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