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优秀课件(简精华版)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优秀实用课件

《天净沙·秋思》优秀实用课件

合作探究
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 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如此悲伤?是因为在天涯就 悲伤吗?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 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 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随着社会 的发展,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任用汉族 的文人做官,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 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而古 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学而优 则仕。”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 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 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 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 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 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 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 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背 诵这首小令。
合作探究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在文中有何 作用?
在荒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走过 来一匹早已疲惫的瘦马。马已如此,人 何以堪?从侧面写出了游子孤寂愁苦的 心情和长期漂泊之苦。在萧瑟、苍凉、 孤寂的气氛中,诗人怎能不升起思乡之 情啊!
合作探究
前三句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对比映衬,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 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 的孤寂愁苦之情。
写作特色
(2)景色与情思相融。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
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将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 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 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 到具体生动。
课堂小结

天净沙秋思优秀ppt

天净沙秋思优秀ppt

03
艺术手法与审美特点探 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意象叠加
通过叠加多个意象,如枯藤、老 树、昏鸦等,营造出凄凉、萧瑟 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 的孤独和哀愁。
情感渗透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景物之 中,使得景物具有了诗人的主观 色彩,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简练传神,含蓄隽永
言语简练
诗人运用极其简练的语言,仅通过几 个意象的组合,就成功地勾勒出一幅 凄美的秋日黄昏图。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
时代背景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马 致远生活在元朝的中晚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繁荣。
文学地位
《天净沙·秋思》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 时,马致远的作品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 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艺术评论
组织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论和赏析,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和创作水平。
跨学科融合:创新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
01
舞蹈表现
结合音乐和美术元素,编排以《天净沙·秋思》为主题的舞蹈,通过肢
体语言表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02
戏剧改编
将《天净沙·秋思》改编成戏剧或小品,通过角色扮演和情节设计,生
动展现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互相评价
参与者之间互相评价作品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 议,促进彼此的成长和进 步。
学习反思
通过分享交流,反思自己 在知识应用和创意实践中 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天净沙秋思优秀ppt
汇报人: 2024-01-02
目录 CONTEN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 秋思》古代诗歌四首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 秋思》古代诗歌四首PPT优质课件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 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 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
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

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歌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 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 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 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与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 “元曲四大家”因为这首小令, 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

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成,
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
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
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
誉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课件(简精华版111).ppt

天净沙秋思课件(简精华版111).ppt

4.本曲中具有对比反衬意味的两句是: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本曲中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是:枯藤、老树、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6.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 怅之情? 答:寓情于景(物) 7.“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的景象,联 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 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古道西风瘦马
(“我”的境况)
小桥流水人家
对比
(别人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能衬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 孤苦寂寞的心情。 侧面描写 •概括第三句诗中所描写的景致。(可以加 入合理的想象)
萧瑟凛冽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 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 在羊肠古道上。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___ ___ 2.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 枯藤、老树、西风 ,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 象是: 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思”字的一句 是: 断肠人在天涯 。
学习思考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荒凉
恬静 凄凉
学习思考
1、前三句写了哪九个景物: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这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萧瑟荒凉 3、这首曲中点名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断肠 4、这首曲中点名全篇主旨的主旨句: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本曲中具有对比反衬意味的两句是: 5.本曲中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是: 6.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 怅之情? 7.“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的景象,联 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 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

体裁介绍
曲是元朝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分为杂剧和散 曲。杂剧属于戏剧,用于演出的作品。散曲分 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首曲,套 曲则由若干曲子连缀而成。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与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之 称。年轻时有“佐国心,拿云手”之志,热 衷功名,却怀才不遇无法实现,漂泊半生, 终于看透了元朝的阶级统治,知道自己作为 一个汉人是无法再蒙人统治的王朝中出人头 地的,于是退隐山林,过起了“林间友,世 外客”的生活。
道。 ➢⑤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
伤的旅人。 ➢⑥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疏通大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黄 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 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 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悲 伤到极点的漂泊人还远在 天边。
在每个单字的名词前都用一个形容 词来修饰,既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 色彩,又减低了意象的密度,从而 在情感的表现与渲染上,造成一种 强大的聚合效应,即“意象的和 弦”。
小桥、流水 、人家——温馨、雅致、宁静、详和
整体感知
5.整体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读完给人什么感受? 诗歌中原本看似并无关联的九种景物统一在一个画面中, 虽然画面不尽相同,但整体意境十分和谐,都表现了秋景 的悲凉肃杀,漂泊游子的羁旅之思,构成一种苍凉凄苦惆 怅的意境。 冷清、寂寥、孤单、寂寞的感觉。
整体感知
前三句运用了什艺术手法? 意象叠加法,列锦。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
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 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天净沙秋思课件(共34张PPT)

天净沙秋思课件(共34张PPT)

三读 比较探究 反思升华
学习思考
1、写景与抒情是什么系?前三句在写景抒
情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烘 托
学习思考
写景 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荒凉 温馨 对比 恬静 反衬
。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
马,致是远元代著名
、 杂剧作。家他与 散曲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
称为“ 秋思之”祖。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
是:
枯藤、老树、,西最风能触发旅人(游子)思
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人“家思”字的一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 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
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
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 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
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 称赞为“秋思之祖”。
根据《天净沙 秋思》中的
情景,发挥自己的想象,用 语言描绘一幅“天涯游子思乡 图”
当堂检测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小。令 天净沙
是 曲牌秋名思是散曲的

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 秋思 课件(共21张PPT).ppt

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  秋思 课件(共21张PPT).ppt

寓情于景
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 “枯藤、老树、昏鸦、西 风、瘦马、夕阳”等景物 中,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 的孤寂愁苦之情。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 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 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 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 术特征。 表达了作者孤寂愁苦、 思念家乡之情。
意象并列 用九种景物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 整的画面,没有动词、关联词,给读者 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自由。
为什么马致远的小令似乎更能打动人?
因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 和曲中的一系列富有这类情调而且妙合无痕的事物有着密切关系。其他三首比 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描绘的画面色调与抒发的情感大相径庭。“断肠 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 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在 视觉图景的表层。
原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
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
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 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 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 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 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 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 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 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枯藤 老树 昏鸦
·
天 净 沙
写景
小桥 古道
流水 西风
人家 瘦马
凄凉 冷清
思羁 乡旅
之之

愁思

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_萧__瑟__之景
_恬__静__之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_凄__苦__之景
思乡之情
小结
《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 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小令前三句,共写了“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等九种个性鲜明的事物,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 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背景链接
马致远生活在元朝统治的中期,当时,蒙古 统治者实行着严格的种族压迫政策,只是极小规模 的任用汉族的文人为官。马致远作为汉族的传统文 人,自然有着读书取仕的强烈愿望,也有着一腔忠 君为民的伟大抱负。他曾在自己的一首散曲中说 “写诗曾献上龙楼”,可见他追求功名的强烈渴望。
可是,当时的马致远只是一介草民,虽然苦 苦追求入仕,但是长期都没有结果。他一生都几乎 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文学常识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是 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 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 令和套数。
元曲
杂剧 散曲
套数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 联而成的组曲。散曲与宋词一样, 都是歌曲、戏曲的歌词、唱词。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小令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赏读秋词
2.这首小令一字一词,一 字一景, 真可谓“惜墨如 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 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 别用了哪些修饰词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 体现“思”
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根据画面提示背诵本曲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曲子的 写作手法:
描写
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1、背诵这首1、归诗纳主。题:
2、体会诗的意境,模仿《天净 沙·秋思》做一首小令。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小令 。天 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散曲的 题目 。
2.《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是元代著 名杂剧作家 、散曲家 。他与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 被称为“秋思之祖 ”。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
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 , 最能触发旅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 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 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 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 沙·秋思》 。
朗读诗歌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 系?
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习思考
写景
烘 托
抒情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源自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荒凉
恬静 对比
反衬
凄凉
思 乡
断肠
昏鸦
枯藤
小桥 流水
人家
西风 老树 瘦马
古道
当堂检测
天 净 沙 秋 思 马致远
·
学习目标
1. 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 思》.
2. 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
3. 理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 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 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曲牌名) (题目)
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 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天涯]
天边,极远的地方,相对于故乡较远的 地方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 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 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 还在天涯。
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 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子。
初读
文本欣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理解词意
[枯藤] 干枯的枝蔓
[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人家] 住户、农家。
[古道] [西风]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 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
[元]马致远 体裁:散曲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作者: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 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 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 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 乐府》一卷。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 之祖”,天净沙是 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