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 《今别离(其一)》高考诗歌精读
黄遵宪

黄遵宪
篇一:经典今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_黄遵宪简介>今别离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原文: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张庆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授课班级:高二年(4)授课人:张庆宏授课时间:2019.5.13星期一第六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把握诗歌中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
(2).通过练习,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3).掌握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2.过程与方法:教师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熟悉到陌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把握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系统的讲练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等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类题目的步骤及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明确学习目标。
1.解读考纲:《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2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2.知识回顾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形象的类别:①?? 人物形象②?? 景物形象③?? 事物形象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出示学习目标。
二.分类别,把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一)诗歌人物形象分类:1. 主观形象(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我形象):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自我形象的塑造。
2. 客观形象(作品塑造的他人形象):在叙事诗中,诗人是通|3过笔下的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志气、情感或思想观念。
(二)区分下列诗句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还是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一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赏析:《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
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
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
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
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
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
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
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
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
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
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
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
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
今别离(其一)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 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 天的尽头(这里是指船行得快)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这里形容船急速,让人望洋兴叹)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 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 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 离》。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 《古别离》相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 《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 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 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 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
④万钧 柁 几万 斤⑥重打的头 船风舵迎。面 ⑧万吹倏钧来,疾的 形速风容,,分忽逆 量重然风或 力量大。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① ①⑦别石尤肠转即石如尤轮风,。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一刻传既说⑨古万烟代周波有:杳商离悠人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情别尤思某悠娶迹此石象句氏那化女轮,用 车今明钟虽岂送望去舟日知声有无者影矣载舟须一万打未倏一离 与 臾 及 钧 头 及 ⑧ 何别车景时柁风返不速,,,,④⑥,见?行并不顷,?君,归止力许刻动亦在烟定犹②稍不如不天波留自生绸少绕畏尽杳滞由离缪留指石头悠⑩。愁。。柔尤。悠不。③⑤⑦⑨。绕。。。船 转早片③稍车手宝有这了的,期两成吾刻明绸)的贵缠里情行以有当妇因⑤里机江、千疾恨知缪明时,绵形离双顷蒸侧为好至作人称不商②了《诗悠两轮迅远绕形转短须:明刻却之容别⑩,不千上万石甚于大阻逆归旅活轮刻汽的并唐黄中”句船疾望途时指臾(知那不意缠之容动临能留载使尤笃此风之风,远圈。一间机双间景轮道么让。绵情立人鹤““,驰,兴阻一柔死阻发之风。,为。、石行滞空人。。,船人短人须不。样已轮轮:崔楼白烟形去让叹叹其塞起动灵尤今天“顶思,。这绸不和们暂们臾断悠愁轮路飞经船曰行合颢》云波容之人。远凡下后风念吾缪许火分、稍,的”,”,,力,
今别离(讲解)

•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 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 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 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 梦。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 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 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离别
诗歌背景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 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 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 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 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时代的变迁导 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 ,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 风新貌。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他主 张以“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平生多诗作。长于古体,语 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 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史诗”。著作除《日本国志》外 ,还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踏莎行》)古人表现离别,往往写得极哀。那么, 我们看一看现代人在离别时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今别离
• • • • • • • • • • • • •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党盼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党盼)一、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看《巴黎圣母院》的电影。
二、教学目标1、理解美丑对照原则的含义及作用。
2、了解学会列表法分析人物。
3、掌握悲剧的表现形式及效果。
4、学会合作探究,提升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看图排序(用手机在《巴黎圣母院》电影的播放过程中截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剧情,引起其对《巴黎圣母院》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 美丑对照原则(1)辨美丑①爱斯梅拉达不计较卡西莫多曾经劫持他,给奇丑无比口渴难忍的卡西莫多送水。
()②卡西莫多是畸形儿,多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
()③卡西莫多将罪魁祸首弗罗洛,推下城墙。
()(2)美丑对照(学生改错) |正确答案:(3)美丑对照原则①含义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拉大了美丑之间的距离,它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至。
②作用有效地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事物相反的本质特征。
|| |3、合作探究思考:你认为真正的悲剧是怎样的?(学生分组讨论一组选个代表发言)明确:1、表现(1)结局悲惨。
(如死亡,失败)(2)环境悲凉。
(3)将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2、效果(1)让人内心充满悲愤,同情,怜悯。
(2)净化心灵,达到情绪平和。
(3)唤醒良知,教育人们弃恶从善。
(三)课堂总结美丑对照原则在雨果的悲剧中用到了极致,自身外在形象和内在德行的对比,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对比,无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四、板书设计 || |五、布置作业看到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斯梅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得那一段传奇。
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将它记录在你的周记上吧!||||。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许艳妮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泾阳中学许艳妮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个人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2、疏通词意,理清思路,通过意象和意境把握作品情感。
3、品味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有感情诵读作品二、教学重难点:分析意象,感知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⑴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作品。
⑵播放示范朗诵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词的情感和节奏(3))学生比赛诵读、齐读,加深感受。
2、情境教学法:通过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3、问答法: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词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代伊士珍《琅嬛记》记载故事导入二、知识积累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
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现存词近50首,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相思的情怀闲愁、离愁--风格清丽婉转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浣溪沙》等。
南渡后:因国破家亡夫死,流落异乡,多写故土之思与流离之苦浓愁、哀愁--风格沉哀凄苦《武陵春》《永遇乐》《鱼家傲》等。
三、整体感知学生初读作品,分析作品创作时期,明确情感类型。
教师指导诵读,学生深入诵读。
四、合作探究 1、品读意象意象情感薄雾浓云------沉闷压抑愁绪瑞脑金兽------百无聊赖玉枕纱橱(重阳) ------孤独寂寞相思酒(重阳黄昏) ------愁帘西风------愁绪失望 |黄花------ 忧愁总结:作者通过对生活中不同场景的描绘,表达出了对丈夫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以及由相思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及百无聊赖之情。
2、佳句品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瘦”运用了比喻和夸张修辞,生动具体的刻画了人物形象。
今别离(别肠转如轮)原文及赏析(最新)

今别离(别肠转如轮)原文及赏析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作者:黄遵宪朝代:清朝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其二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其三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其四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赏析: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教学参考0527 1418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原诗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①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③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
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1]注释①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离情别思迹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②并立:合力,一起③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须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④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⑤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⑥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⑦石尤即石尤风。
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
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
“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疾速,忽然⑨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⑩留滞路途阻塞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赏析一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
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
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
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
/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
/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
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和他的《今离别》一样,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 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
比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
钱萼孙:《梦苦诗话》。
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赏析二:《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
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
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
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
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
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
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
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
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
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
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
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
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
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黄遵宪的诗歌变革主张,是尽量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
这种观念新是新了,却依然站在保护旧法的立场,所以并不彻底。
但它实践的结果却造出别样的境界;中国传统诗的境界是静,时间是绵远不变的,白天和夜晚也是固定的。
这样的意境在现代科学的侵袭下解体了,这章《今别离》中的人生离别之苦,无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梦魂中的想念,也得难以实现了,因为不仅人各一方,而且是“昼夜相背驰”,如何能够相聚呢?这就是现代诗意。
现代诗意终于堂堂皇皇地打进古诗中来了,这还不让人为之兴奋吗?所以,尽管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和“今人不必与古人同”的诗观并不彻底,距离民元之后的新诗也还有很长的一段间隔,但他以“新理想”、“新观念”的这种对于古典的“侵入”,却是亘古未有的第一次冲击,他是功不可没的。
论及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贡献,自然不能忽视作为旧诗人,他以宽广的阅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带给古典诗歌内涵的增广和艺术的助益。
黄遵宪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代分子,他见闻的深广,经历的丰富,在当时少有及者。
东方的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的英、美诸国他都到过,出使各国期间,航行海上多有停靠,还顺道访问过许多国家。
就旧诗而言,他无疑为之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过的人物和诸多常识,这种对于旧诗意境的拓展乃至更新是无形的强烈冲击。
不仅是一种冲击,而且是巨大的震撼,是一场没有宣称的变革。
“公度负经世才,少游东西各国,所遇奇景异态,一写之以诗,其笔力识见,亦足以达其旨趣。
子美集开诗世界,为古今诗家所未有也”,这是徐世昌对他的诗能充以“奇景异态”的肯定。
这样的评论很多,就黄黄遵宪的创作看,这一点的确非常突出。
他的工作使中国旧诗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增广,以往认为某事某物不宜入诗的,如今在他笔下均有了相对妥贴的处置,这是他的不可忽视的贡献。
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未过分。
赏析三:这首诗的用韵与句意受到唐代诗人孟郊《车遥遥》的影响,但诗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于古典诗歌所写的离情别绪,而是渗入了一种现代性的体验。
诚然,这首诗明显地受到孟郊《车遥遥》的影响,而且同是抒写男女离愁的苦痛,同是以舟、车作为离别的抒情载体,但黄遵宪的感受有别于孟郊,《今别离》中的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标志,也就是一种现代性。
这种时代标志或者说是现代性,它的时空模式已不同于古典诗歌离别之作的时空模式,在黄遵宪的《今别离》中既有古今之别,也有中西之殊。
译文: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这里是指船行得快)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这里形容船急速,让人望洋兴叹)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