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缺素症图片
作物营养与缺素症

钾
钾能提高光合作用中许多酶的活性,因而促进光合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钾能提高植物对氮的吸收利用,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钾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并加速同化产物向贮藏器官输送。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钾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改善产品的品质。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微量元素
锌(Zn)
主要参与生长素的合成和酶系统的活动。缺锌,植物生育出现停滞状态。 锌参与叶绿素的形成,在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缺锌发生失绿症,如玉米的“白苗病”,苹果的“小叶病”。
缺钼症的防治 生产上主要用钼酸铵。 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对矫正缺钼症状有明显的效果。浸种浓度为0.05%~0.1%,拌种每kg种子用3~5g。
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的优点 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 叶片吸收转化速度快,及时满足植物需要 土壤施磷15d后,磷的分布和强度与叶面喷施5min后的情况接近;喷施尿素24h,植物可吸收施用量的1/3,其中的1/2已转移于邻近叶片、生长点和根部。
水稻缺氮 植株矮,分蘖少,下位叶枯萎,一般整个植物体一致退绿,吴淡黄色、抽穗略提前,但穗小,每穗粒数也少,产量低。
棉花
叶色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少,结桃座桃率低
缺N:
壹
叶色暗绿,植株矮小,结铃成熟期延迟,棉籽不饱
缺P:
叶片有黄白色斑块,叶尖及叶缘有棕色斑点,向下卷曲,棉铃小,吐絮差
缺K:
四、作物缺素症起因
土壤贫瘠。有些由于受成土母质和有机质含量等的影响,土壤中某些种类营养元素的含量偏低。 不适宜的pH值。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营养元素比例失调。 不良的土壤性质。主要是阻碍根系发育和为害根系呼吸的性质,使根的养分吸收面过狭而导致缺素症。 恶劣的气候条件。
玉米缺乏营养元素的症状及原因

缺铜
二、缺素症防治方法
(1)应根据植株分析和土壤化 验结果及缺素症表现进行正 确诊断。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 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 施肥技术,对玉米按量补施 所缺元素。
10.缺锰:
症状:幼叶脉问组织慢慢变黄,形成黄绿 相间条纹,叶片弯曲下披,别于缺镁。
原因:pH大于7的石灰性土壤或靠近河边的 田块,锰易被淋失。生产上施用石灰过量 也易引发缺锰。
11.缺钼:
症状:幼叶凋萎,边缘枯死。玉米缺钼时首先在 老叶上出现失绿或黄斑症状,叶尖易焦枯,严重 时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大面积植株死亡。脉 间叶色变淡、发黄,叶片易出现斑点;老叶先出 现症状,新叶在相当长时间内仍表现正常;籽粒 皱缩,成熟延迟。
营养生长期间发现缺钾时,可追施硫酸钾 或氯化钾,一般每亩4~5kg。
4.缺钙防治方法 5.缺镁防治方法
可叶面喷施0.5% 氯化 钙或硝酸钙溶液 1~2 次。
或用1%~2%的硝酸 钙水溶液施入土中。
叶面喷施0.5% 硫酸镁 溶液 1~2 次。
酸性缺镁土壤,施用 镁石灰或硫酸镁等化 学肥料,配施有机肥 料、磷肥和硝酸肥如 硝铵,有利于发挥镁 肥的效果。
玉米苗期发现氮缺乏引起缺素症时,可叶面喷施 1.5%的尿素水溶液,迅速补氮。
2.缺磷防治方法
对缺磷的土壤(速效磷10mg/kg以下为极缺磷, 10~20mg/kg为中度缺磷)增施农家肥或磷肥, 可预防缺磷症。农家肥、钙镁磷肥或磷矿粉可撒 施,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可条施,一般每亩施 纯磷5~10kg。
症状:下部叶片的叶尖、叶缘呈黄色或似 火红焦枯,后期植株易倒伏,果穗小,顶 部发育不良。
干旱条件下如何防治玉米缺素症

干旱条件下如何防治玉米缺素症
玉米对氮、磷、钾、锌的需求量较大,一旦缺乏会表现缺素症,轻者生长迟缓,重者大幅度降低产量,并增加空秕粒,影响品质。
如遇长期干旱,土壤水分不足,施入的肥料难以吸收利用,症状会明显加重。
因此,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玉米缺氮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狭小,茎秆纤细,叶色变为淡黄绿色,且下部叶片早衰老化;缺磷表现为幼苗生在缓慢矮缩,根系发育差,叶片不舒展,茎秆细弱,茎和叶呈暗绿而带紫色;缺钾时玉米幼苗表现发育缓慢,叶色淡绿且带绿色条纹。
老叶中的钾转移到新生组织中,叶尖和边缘坏死,呈枯烧灼状,但叶片中脉仍保持绿色;缺锌在玉米早期叶片中脉两侧出现浅黄色的条纹,叶片中脉和边缘仍保持绿色,如继续缺锌,有条纹的部分可能坏死,形成一个宽的褪色带,玉米整株变成淡绿色,生长缓慢,可能早衰死亡。
以上缺素症可采用叶面追肥的方法解决。
具体追肥方法是:在玉米苗期至拔节前,每亩用尿素0.3-0.5公斤加磷酸锌二钾0.2-0.3公斤兑水喷施。
如缺锌严重的,可再加硫酸锌0.2公斤兑水喷施,一般5-10天就会明显改善生长状况。
如需喷第二遍,可间隔10天再用上述方法喷施。
此方法简便易行,见效快,增产幅度最高可达2成以上。
使用时尿素浓度不宜过高,应选择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喷施,以提高肥效,避免灼伤叶片。
- 1 -。
玉米缺素症状及防治要点

玉米缺素症状及防治要点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5年第5期禇国江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大力提高玉米产量,既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更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保障。
玉米正常生长如果缺营养元素,其生理代谢就会发生障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其品质和产量,通常称之为“缺素症”。
一、症状1.玉米缺硼元素的主要症状玉米前期缺硼,幼苗展开困难,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小,上部叶片脉间组织变薄,呈白色透明的条状纹,叶薄、发白,甚至枯死。
雄穗不抽发,雄花显著退化或变小,以至于萎缩,果穗退化或呈畸形,顶端籽粒空瘪。
防治要点:对于玉米缺少硼可以在苗期至拔节期采用0.2%硼砂溶液亩喷施50-75kg。
2.玉米缺磷元素的主要症状玉米在苗期最容易缺磷,下部叶片出现暗绿色,从叶尖、叶边缘处出现紫红色,严重时整个叶片出现紫红色,叶边缘卷曲,叶尖枯死。
成株期缺磷表现为雌蕊花丝延迟抽出,受精不完全,籽粒行列歪曲不齐,果穗弯曲畸形,秃尖现象严重。
防治要点:在播种期施磷肥或者在苗期采用0.5%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1-2 次这样省药省水又省力。
3.玉米缺钾元素的主要症状玉米幼苗期缺钾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嫩叶呈现出黄色或褐色。
严重缺钾时,叶边缘或顶端呈现出火烧状,呈倒“V”字形。
成株期缺钾,叶脉变黄,节间缩短,根系发育弱,容易倒伏。
果穗小,顶部籽粒发育不良。
4.玉米缺氮元素的主要症状玉米缺氮表现为苗期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瘦弱、叶片黄绿、生育期延迟,常发生在贫瘠土壤中;一般在玉米授粉后出现典型症状。
缺氮植株呈现出淡绿色,然后变成黄色,同时下部叶片干枯,由叶尖开始沿着中脉向叶片基部枯黄,枯黄部分呈“V”字形,叶边缘仍保持绿色且略有卷曲,最后呈焦灼状死亡。
防治要点:对于玉米缺少氮肥可采用追施氮肥的方法,即对玉米播种前每亩施纯氮15kg。
如果说在玉米生育期缺氮可以考虑喷施1%尿素水溶液,这样玉米吸收的快。
玉米缺乏营养元素的症状及原因

12.缺铜防治方法 12.缺铜防治方法
基施,每亩施用硫酸铜1 基施,每亩施用硫酸铜1~2公斤,可维持 l~2年; 喷施,用0.1%硫酸铜溶液在苗期和拔节期 喷施,用0.1%硫酸铜溶液在苗期和拔节期 各喷1 各喷1~2次; 拌种,用0.5克硫酸铜拌玉米种子1 拌种,用0.5克硫酸铜拌玉米种子1公斤。
总之,采用有机肥和氮磷钾 复混肥配合施用,适时补充 微肥的平衡施肥方法,就能 从根本上解决缺素问题。
当发现玉米有某种 缺素症状时,一定 要及时叶面喷施含 有该缺素的肥料, 每隔5 每隔5~6天连续喷 两次,一般就可以 很快见效,缺素症 状逐渐消失,产量 损失不大。
1.缺氮防治方法 1.缺氮防治方法
施足基肥,结合春耕地面撒施或条施化肥,如尿 素、硫铵、氯化铵和碳酸氢铵等,一般每亩施纯 氮4~5kg。最好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在一起作基 5kg。最好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在一起作基 肥,以提高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和土壤氮素的供给 能力,延长肥效期。在苗期和抽雄期每亩施纯氮 5~7.5kg。可在玉米根旁6~10cm远,开6~ 7.5kg。可在玉米根旁6 10cm远,开6 10cm的沟,或挖6 10cm深的坑,把肥料撒在沟 10cm的沟,或挖6~10cm深的坑,把肥料撒在沟 内或坑内,立即覆土盖严踩实。 玉米苗期发现氮缺乏引起缺素症时,可叶面喷施 1.5%的尿素水溶液,迅速补氮。 1.5%的尿素水溶液,迅速补氮。
1.缺氮: 1.缺氮:
症状:幼苗矮化、瘦弱、叶丛黄绿;叶片 症状:幼苗矮化、瘦弱、叶丛黄绿;叶片 从叶尖开始变黄,沿叶片中脉发展,形成 一个“ 一个“V”形黄化部分;致全株黄化,后下部 叶尖枯死且边缘黄绿色;缺氮严重的或关 键期缺氮,果穗小,顶部籽粒不充实,蛋 白质含量低。 原因:是因有机质含量少,低温或淹水, 原因:是因有机质含量少,低温或淹水, 特别是中期干旱或大雨易出现缺氮症。
玉米缺素症的表现及防治方法

2011年第7期一/览/种/业尽/在/大/观农家参谋·种业大观栏目编辑王文凤实用技术玉米生长如果缺营养元素,其生理代谢就会发生障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其品质和产量,通常称之为“缺素症”。
本人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多年,对玉米缺素症的诊断、原因及防治总结如下:1缺氮症状:苗期缺氮植株生长受阻而显得矮小、瘦弱、叶片薄,叶片由下向上失绿黄化,从叶尖沿中脉间向基部发黄变色,形成一个“V ”形黄化部分,致全株黄化,缺氮严重或关键期缺氮将直接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缺氮原因:有机质含量少,低温或淹水,大量施用秸秆,特别是中期干旱或大雨易出现缺氮症。
防治方法:①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②大量施用碳氮比高的有机肥料(如小麦秸秆)时,注意配施速效氮肥。
③翻耕整地时,配施一定量的速效氮肥作基肥。
④地力不均引起的缺氮症,要及时补施速效氮肥。
2缺钾症状: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矮化,中下部老叶叶尖、叶缘黄化或似火红焦枯;节间缩短,叶片与茎节的长度比例失调,呈现叶片密集堆叠矮缩的异常株型。
缺钾原因:沙土含钾低,如前作为需钾量高的作物,易出现缺钾。
防治方法:①确定钾肥的施用量。
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用6~10千克钾肥。
②选择适当的钾肥施用期。
③开辟钾源。
充分利用秸秆、有机肥料和草木灰等钾肥资源,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和草木灰等。
④控制氮肥用量。
目前生产上缺钾症的发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单一施用氮肥或施用过量而引起的,在钾肥施用得不到充分保证时,要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
3缺镁症状:幼苗上部叶片发黄。
叶脉间出现黄白相间的褪绿条纹,下部老叶片尖端和边缘呈紫红色;缺镁严重的叶边缘、叶尖枯死,全株叶脉间出现黄绿条纹或矮化。
缺镁原因:土壤酸度高或受到大雨淋洗后的沙土易缺镁。
防治方法:在玉米苗期叶面喷施0.5%硫酸镁溶液1~2次。
4缺锌症状:在玉米3~5叶期,出现花白苗,幼叶呈现出淡黄色至白色。
玉米缺素症及矫正措施

玉米缺素症及矫正措施玉米进行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氮、磷、钾、钙、镁、硫、铁、铜、锰、锌、钼等。
一旦营养元素供应失调,玉米就会出现异常症状,一、缺氮症状玉米需氮量大,苗期缺氮,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细弱,叶色变黄,抽雄迟;三叶期缺氮叶鞘呈紫红色,并沿叶脉向下扩展;生长盛期缺氮,叶的症状更为明显。
缺氮症状首先表现为老叶先发黄,而后才逐渐向嫩叶扩展。
下部老叶中的蛋白质分解,并把它转移到生长旺盛的部分。
老叶从叶尖沿着中脉向叶片基部枯黄,枯黄部分呈“V”形,叶缘仍保持绿色,而略卷曲,最后呈焦灼状而死亡。
穗小头部不饱满。
发生条件前茬未施有机肥或耗肥较大;一次性施肥,降雨多,氮被淋失。
矫正方法玉米管理要解决一炮轰的习惯,要随着机播的推广提倡施用种肥,或5叶前追施提苗肥;大喇叭口期追肥后,注意适时适量的追施攻粒肥。
对春玉米,施足底肥,有机肥质量要高,夏玉米来不及施底肥的,要分次追施苗肥、拔节肥和攻穗肥;后期缺氮,进行叶面喷施,用2%的尿素溶液连喷2次。
二、缺磷症状玉米苗期缺磷,即使后期供给充足的磷也难以弥补早期的不良影响。
苗期缺磷,由于碳元素代谢在缺磷受到破坏,糖分在叶中积累,形成花青素,导致茎和叶片暗绿带紫红色,从下部叶片开始,先是叶尖干枯,沿叶缘向基部蔓延,进而呈暗褐色,以后逐渐向幼嫩叶片发展,生长缓慢,叶片不舒展,根系发育不良,茎部衰弱,细长。
但是,叶上的这种症状也可因虫害、冷害和涝害而引起,所以要作全面的分析。
缺磷还使花丝抽出速度缓慢,影响授粉,并且果穗卷缩,穗行不齐,子粒不饱满,常出现秃顶现象,成熟延迟。
果穗分化发育差,穗顶缢缩,甚至空穗,花丝延迟抽出,使受精不良,果穗卷曲,会出现秃顶、缺粒与粒行不整齐现象。
发生条件东北春玉米播种过早、若遇低温诱发缺磷,石灰性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且磷肥易被固定。
矫正方法春玉米,基施有机肥和磷肥,混施效果更好;夏玉米由于时间紧,一般应施在前茬作物上,推广小麦增施磷肥保丰产,玉米利用其后效夺丰收的施肥技术,即亩用75--100千克磷肥做小麦底肥。
植物缺素症图谱及防治讲义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土壤施硼、叶面喷硼、加强灌溉
柑橘树缺硼症表现为叶片黄化、果实畸形,可以通过土壤 施用硼肥或叶面喷施硼肥来补充硼元素。同时,加强灌溉 ,保持土壤湿润,也有助于提高土壤中硼的有效性。在种 植过程中,合理施肥和修剪也能够预防缺硼症的发生。
案例四:玉米缺钾症的防治
总结词
土壤施钾、选择适宜品种、合理密植
据。
生物防治
02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降低环境污染。
化学防治
03
在必要情况下,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注意用药安全和残控制。
04
植物缺素症防治案例分析
案例一:苹果树缺铁症的防治
总结词
补充铁元素、改良土壤、综合防治
详细描述
苹果树缺铁症通常表现为黄化,可以通过叶 面喷施铁肥或土壤施用铁肥来补充铁元素。 同时,改良土壤质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也有助于提高土壤中铁的有效性。综合防治 措施包括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避免过 度灌溉等。
案例二:小麦缺锌症的防治
总结词
土壤施锌、种子处理、叶面喷锌
详细描述
小麦缺锌症表现为叶片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 ,可以通过土壤施用锌肥来补充锌元素。同 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或在生 长期间叶面喷施锌肥,也能够有效地防治缺 锌症。合理施肥和灌溉也是防治缺锌症的重
要措施。
案例三:柑橘树缺硼症的防治
植物缺素症图谱及防治讲 义
• 植物缺素症概述 • 植物缺素症图谱 • 植物缺素症的防治方法 • 植物缺素症防治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植物缺素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