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产相关的各项指标劳动生产率等

合集下载

生产计划标准指标

生产计划标准指标

生产计划标准指标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有:产品品种、产品质量、产品产量与产值等,它们各有不同的经济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企业计划期内生产活动的要求。

一、产品品种指标。

产品品种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生产的品种、规格的名称和数目。

品种指标表明企业在品种方面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反映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努力发展新品种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品质量指标。

产品质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各种产品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

它反映着产品的内在质量(如机械性能、工作精度、使用寿命,使用经济性等)及外观质量(如产品的外形、颜色、装潢等)。

产品质量是衡量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志。

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实现生产任务、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企业的产品质量,也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产品产量指标。

它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的实物数量和工业性劳务的数量。

产品产量指标通常采用实物单位或假定实物单位来计量。

产品产量指标是表示企业生产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是国家进行物资平衡工作的依据,也是企业进行供、产、销平衡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组织日常生产的重要依据。

四、产值指标。

为了计算不同品种的产品总量,需要运用综合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价值指标,即产值指标。

企业产值指标有商品产值、总产值与净产值等三种形式。

1 、商品产值。

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出产的可供销售的产品和工业性劳务的价值。

它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在计算商品产值时,工业性劳务对象的价值和订货者自备材料的价值不应该包括在内。

商品产值是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它表明企业在计划期内向社会提供的商品总量。

2、总产值。

它是用货币表现的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完成的工作总量。

它一般按不变价格计算。

总产值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总的规模和水平;是计算企业生产发展速度及劳动生产率指标的重要依据。

简述反映劳动耗费类指标。

简述反映劳动耗费类指标。

简述反映劳动耗费类指标。

反映劳动耗费类指标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简述。

首先,劳动耗
费类指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力资源的情况。

这些指标
通常包括直接劳动成本、间接劳动成本、人均产值、劳动生产率等。

直接劳动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工资、津贴和福利等支出,
间接劳动成本则是指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管理人员工资、厂房折旧
等费用。

人均产值是指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劳动生产率则是
指单位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数量或价值。

另外,劳动耗费类指标还可以从经济和社会角度进行简述。


经济方面,劳动耗费类指标反映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情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监控劳动耗费类指标,
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方面,劳动耗费类指标也反映了劳
动力的利用情况和就业状况,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
重要意义。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会关注劳动耗费类指标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劳动耗费类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涉及到
生产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产率指标

生产率指标

生产率指标一、概述生产率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与所耗费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高效的生产率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二、生产率指标分类1. 劳动生产率:反映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2. 资本生产率:反映单位资本投入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3. 综合生产率:综合考虑劳动力、资本等因素对生产效益的综合影响。

三、劳动生产率指标1. 单位时间内单个员工创造产品数量:即每个员工每小时或每天创造的产品数量。

2. 单位时间内团队创造产品数量:即整个团队在一个小时或一天内创造的产品数量。

3. 单位时间内员工平均工作时间:即员工在一个月或一年中平均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四、资本生产率指标1. 固定资本投入量:包括设备、房屋等固定资本投入量。

2. 可变资本投入量:包括原材料、能源等可变资本投入量。

3. 单位时间内创造产品数量:即在一个小时或一天内创造的产品数量。

4. 单位时间内资本回报率:即单位时间内资本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五、综合生产率指标1. 单位时间内创造产品数量:即在一个小时或一天内创造的产品数量。

2. 单位时间内总成本:包括人工、原材料、设备等成本。

3. 单位时间内总收益:包括销售收入、利润等。

六、生产率指标计算方法1. 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内员工创造产品数量/员工总数。

2. 资本生产率=单位时间内创造产品数量/固定资本投入量+可变资本投入量。

3. 综合生产率=单位时间内创造产品数量/总成本。

七、应用场景1. 生产计划制定:通过对不同部门的生产率指标进行分析,确定最优化的生产计划和资源分配方案。

2. 绩效考核评估:将不同部门和员工的生产率指标进行比较,评估其绩效水平,并对高绩效者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

3. 成本控制管理:通过对不同部门和项目的综合生产率指标进行比较,找出生产效率低下的环节和原因,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八、总结生产率指标是企业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不同类型的生产率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益。

猪场各项生产指标

猪场各项生产指标

猪场各项生产指标猪场的生产指标是评估猪场生产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以下是一些猪场的常见生产指标。

1.猪场规模:猪场规模是指猪场的年养殖头数。

通常表达为年出栏头数,例如年出栏10万头。

猪场规模与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2.存栏情况:存栏是指猪场在其中一时间点上的存栏头数。

存栏情况反映了猪场的猪只管理能力和养殖环境。

3.平均日增重:平均日增重是指猪只在生长期内的每日平均增重。

平均日增重是评价猪只生长水平和饲养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4.饲料转化率:饲料转化率是指单位饲料能量或蛋白质转化为猪肉重量所需的饲料量。

饲料转化率越低,表示猪只的饲料利用效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5.育肥周期:育肥周期是指猪只从出生到出栏的时间间隔。

较短的育肥周期意味着猪只的生长速度较快,能更快地投入市场。

6.健康指标:猪场的健康情况是评估猪场疾病控制能力和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健康指标包括死亡率、疫苗接种率、疾病发生率等。

7.繁殖指标:繁殖指标是评估母猪繁殖效果和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繁殖指标包括配种率、妊娠率、分娩率、窝均断奶仔猪数等。

8.环境控制:猪场的环境控制能力直接影响猪只的生长和生产水平。

环境指标包括温度、湿度、气流等的控制情况。

9.用药情况:猪场的用药情况是评估猪只养殖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

用药指标包括使用抗生素的种类、使用频率、剂量等。

10.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投入所能创造的产值或产量。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猪场生产指标,不同猪场类型和管理目标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猪场能够及时调整养殖管理策略,提高生产效益和经营水平。

生产效率指标范文

生产效率指标范文

生产效率指标范文一、总产值效率指标总产值效率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总量和资源投入的关系。

主要的指标包括产量指标和资源使用效率指标。

1.产品产量指标是通过衡量企业的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之间的差距,来评估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出水平的一种指标。

包括:-产量完成率:实际生产产量与计划产量的比值,反映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

-单位时间产量: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单位时间产量。

2.资源使用效率指标主要包括用电效率、用水效率、能源利用率、原材料利用率等指标。

通过对资源的使用与产出之间的比较,评价资源利用的效率。

如:-用电效率:产出价值与所使用电力之间的比率,可以通过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用电效率。

-用水效率:生产产量与所使用水量之间的比率,通过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二、劳动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是衡量企业劳动力与产出的关系,是反映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1.单位人均产值反映单位劳动力创造的经济效益,通常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单位人均产值=企业总产值/劳动力总数2.劳动生产率衡量单位劳动力产出效果的指标,通过比较其中一时期内的产出与劳动力使用情况来计算。

劳动生产率=产量/劳动力总数三、设备利用率指标设备利用率是衡量企业设备利用效率的一种指标设备利用率=设备利用时间/(设备开机时间-设备维修时间)四、质量指标质量指标是衡量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到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声誉。

主要的指标包括:1.不良品率:衡量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合格产品数量的比例。

2.先行率:产品一次合格率的比例。

3.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数量与产品销售数量的比率。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目标,结合以上的生产效率指标,制定适合自己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通过持续改进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全要素生产率参考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参考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参考指标一、概述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有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的总和,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涉及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经济效益、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因素。

二、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进生产效益的提升,增加社会财富。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2. 优化劳动力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3. 创新生产技术: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三、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2. 技术引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设备,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3. 技术改造:对企业和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构优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2. 企业结构优化: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和竞争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3. 产品结构优化: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

五、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资源配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人力资源配置: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2. 自然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产效率指标

生产效率指标

生产效率指标摘要:1.生产效率指标的定义和重要性2.生产效率指标的分类3.生产效率指标的计算方法4.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策略5.我国生产效率现状及挑战6.总结正文:生产效率是衡量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生产效率指标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产效率指标的定义和重要性。

生产效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通常用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

生产效率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的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生产效率指标可以分为三类:劳动生产率指标、资本生产率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员工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

资本生产率指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资本投入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则综合考虑了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效率,是反映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生产效率指标的计算方法。

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 产品产量/ 员工人数。

资本生产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资本生产率= 产品产量/ 资本存量。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资本生产率。

在了解生产效率指标的计算方法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如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员工素质、实施精细化管理等。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当然,我们也要关注我国生产效率的现状及挑战。

当前,我国生产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我国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较大,一些地区和行业的生产效率亟待提高。

总之,生产效率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反映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指标

反映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指标

反映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指标有:
1.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每人创造的国内生
产总值,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中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

2.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又称总物耗率,是指生产的国内生产总
值中物质消耗所占的比重,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

3.资金利税率:是指每百元资金占用所提供的利润和税金,它综
合反映全部资金(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

4.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又称总能耗,是指生产一定量的国内
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它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生产相关的各项指标
结合TPS推进,为有效熟知掌握生产指标和员工技能,现要求各生产车间按批次、月、季度、年核定如下各项指标,生产安全部汇总。

1、劳动生产率=产量/人数·年,按年统计。

各生产车间。

汇总:杨饶
例:零件车间90人,2013年生产客车823辆,则劳动生产率=823/90=9.14,即2013
年零件车间每人生产9.14辆车。

当然将统计单位换成月也可以得出月度劳动生产率。

2、单位产品投入工时(SOP后)=计算期内产品投入总工时/总产
量,工艺部SOP后,产成品投入工时,按批次统计,月报。


艺,各车间。

汇总:杨饶
例如:形成标准作业的量产车型6101共计100辆,零件车间90人用15天(作业时
间)时间下料完成,则单位产品投入工时=90*15/100=13.5天,即每辆车在零件车
间加工需要13.5天,每天工作6.5小时(工艺确定的作业时间,是基本作业时间+
辅助作业时间,不含生理时间和不可控停顿时间),则单位产品投入工时
=13.5*6.5=87.75h(如果不是90人参与可按实际人数折合,在作业时间确认的情况
下,人数越少单位产品投入工时越少)。

3、生产线平衡率(IE关键指标)=生产线各工序时间总和/人数*
节拍*100%,按车型批次为统计单位,月报。

各车间。

汇总:杨饶
工序作业时间是指剔除辅助时间的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

例:根据测时资料,已知完成某施工过程需要工人消耗基本工作时间100min,辅助工作时间的比例为
15%,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的比例为5%,不可避免中断时间的比例为1.5%,休息时
间的比例为10%,则完成该施工过程的工人工作的工序作业时间为(D)min。

A.134
B.141
C.115
D.118
100min/(1-15%)=118 min
又:一项工作的基本工作时间(纯加工时间)是4h,辅助时间占工序作业时间的比
率是12%,规范时间比率为7%,则该工作的定额时间是多少小时。

利用工时规范,
可以计算劳动定额的时间定额,计算公式为:作业时间=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
间=基本工作时间/(1—辅助时间%);定额时间=作业时间/(1—规范时间%),作业时间=4/(1—12%)=4.545(h) ,定额时间=4.545/(1—7%) =4.887(h).规范时间是工艺给出的余量。

工时定额T(min)与实际作业时间(T作业)的关系:作业时间是基本作业时间+辅助作业时间;工时定额在作业时间基础上+宽放时间+准备和终结时间
T=(1+K宽放)×T作业+T准终/N(min)
式中T代表工时定额(单位:min);T准终代表加工该工序的准备与结束工时定额(单位:min);N表示的是投入的生产批量数;T作业(作业时间)代表实际作业时间。

4、生产线可动率=评价期内生产线能够正常运转的时间/评价期
内生产线应运转的时间*100%,以月度为单位。

各车间,生产部。

汇总:顾莎欧
正常运转时间与停工台时有区别:停工台时是指因设备停工对作业产生影响的时间,影响因素大小视其对产量影响程度而定。

正常运转时间是指在实际生产任务阶段(评价期内)其工作正常的时间。

共同点是都在生产任务加工期内进行统计。

5、产值在制品占用率=在制品资金/同期产值,月报。

各车间。

汇总:杨饶
依据财务数据对在制品占用资金进行统计,并与同期产值进行比对。

6、产值综合能源=能源/同期产值,月报。

各车间。

汇总:杜邱
7、产值工具辅材消耗=工具辅材/同期产值,月报。

各车间。

汇总:杜邱
8、作业标准化率=标准作业工位数/全部生产工位*100%,工艺核
定,月报。

工艺,各车间,物流。

汇总:张建军
标准作业工位:确立了作业内容(干什么)、指导标准(依据什么)、规定工步(采取怎样顺序)、工具设备(用什么干)、注意事项(关键步奏强调什么)、检查标准(判断是否合格)、转移及储运要求(如何防护或运输)的工位。

9、直行率=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一次性产品合格率,按
批次统计,月报。

质保,各车间。

汇总:杨饶
直行率统计自制件、自我装配质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剔除外采件、底盘和委托加
工的影响。

10、定置率=定置物品数/总物品数,按工艺定制管理要求,月报。

工艺、各车间、生产部。

汇总:张建军
定制物品数指在定制规范的前提下,合理的工位定置器具的基础上,现场物料及设
施(含合格品、不合格品、工具设备、辅助设施、工位器具、胎膜具、平台、转移
车、清扫物品、安全设施、排放垃圾等)按照工作和歇工两种状态满足定制要求的
数量,一句话,其摆放是符合工艺要求的,其歇工状态时位置是“唯一”的。

11、员工改善参与率(二级经理以下)=参与改善人数/总人数,月
报。

工艺、各车间。

汇总:龚雪
首先员工参与不含二级经理以上那个人员,其次是一定是有改善结果的,要么节省
成本,要么提高效率,要么提升技术水平填补空白,最后其参与的活动或建议非工
艺或技术现成标准,而是其自主发现或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性提升的。

12、操作员工多技能率=具备两个岗位(含)技能人数/总员工数。

汇总:符文强
自身岗位以外岗位技能习熟度在90%以上(相当于正常节拍1.3倍),按季度统计。

各车间,综合部。

车间采取内部评价。

13、现场4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月度统计分析。

各车间。

汇总:张建军
先区分目前物品及现场,确定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可采取挂牌,照相方式;第二步
整理有用的我们需要的物品整齐规矩摆放,定置管理,依据“定物,定位,定容”
的方法,采取不同颜色划线来区分,如黄色为区域间标识,蓝色代表合格品,红色
代表不合格品,灰色代表定位器具或固定叉车、垃圾箱等标识;第三步是将无用的
成形物品清除作业现场(入库或处理),对现场遗留进行清扫,这个阶段注重公共区
域,可划分责任区,制定责任区、清扫方法、清扫频率,这个清扫一定是员工自己
完成以免有用的物品被丢弃;最后是在前三步基础上进一步不留死角清洁处理,从
试点区域展开,养成习惯,形成长期有效的行为。

4S达成效果后我们再进入“素养、安全、成本”因素的推进。

各车间将结果按要求上报各主管对口人员,并由生产安全部杨饶统汇。

生产安全部
2014年4月1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